新宋-第5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份报告是职方馆河北房送回的例行报告。河北房通过阻卜的亲善部落,探明去年十二月,契丹从阻卜各部征调了大量的马匹,现已不知这些马匹被送往何处。此外还探明,一月下旬,辽国东京道有五千左右的渤海军不知被调往何处。
这两份报告让石越心头更加沉重。
连石越自己都必须承认,契丹的军事调动,很可能只是寻常的行动,这样的报告以前他也看过。而朴彦成的奏折,基本上也是报告好消息。
因此,这两份报告不仅说服不了司马光,而且会让他更加乐观。石越知道他的习惯,司马光是一定更信任朴彦成的判断的,职方馆的报告,他向来只做为一种参考。
石越手里还有另一份“报告”,一份稍显过时的《海事商报》,上面刊登了一条消息——日本国琉璜价格持续上涨,价格超过了南海各国的琉璜价格。这在几年前也许不奇怪,因为南海诸侯与高丽国装备火药武器,需要制造大量的火药,而南海各国的琉璜开采又刚刚开始。但在绍圣六年以后,当南海各国已经能向大宋出口琉璜之后,日本的琉璜价格还在上涨,摆明了又有一个大买家加入了进去。
石越绝对不相信辽国买进这么多的琉璜只是为了造鞭炮。
然而,这些蛛丝马迹同样也是不足以说服司马光的。所谓的辽人将要南侵,对于司马光,便如狼来了一般,他一生之中,经历过不知多少次,以往每次宋辽两国的国力对比都不如现在来得乐观,过去辽国国力稍强时都没成真的事,在如今大宋国力稍强时如何会发生?尤其是几年前辽国都没有南犯,更加坚定了司马光的这种信心。除非有确实的证据,否则,司马光一定会将此视为大惊小怪,或者干脆是某些人企图生事的阴谋。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但石越并不想用那个办法。只要他足够坚持,不管司马光愿不愿意,石越能够让国家进入战前状态。但他不想冒这个政治风险。特别现在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如果他表现出与司马光过于明显的分歧,一定会被人利用。
况且,他还有别的更加温和的牌可以打,只不过他有点拿不准能否成功。
但是,既然依靠范纯仁来说服司马光已经失败,朴彦成的奏折也没带来什么帮助,那么,石越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辽人南下,而什么也不做。
他也许可以找一个人帮忙。
这六七年来,一直小心谨慎、低调行事的清河郡主,在高太后面前有巨大的影响力。高太后不会容忍一个上官婉儿,但是清河郡主生性谦退恬淡,平素从不主动发表意见,偶尔高太后见询,却常一语中的,这么着跟了高太后六七年,石越知道,高太后实际上已经越来越重视她的意见,许多的决策都会咨询她。
而石越与清河郡主的关系非常密切——两家过往的交谊不说,清河郡主的独子狄环订下的亲事,便是石起的第三女。原本清河是想让石蕤嫁入她狄家,但是议婚之时,卜吉祷签,皆不如意,只得做罢。除此以外,清河的哥哥赵仲佺于绍圣四年封建于歧国,石越也是极尽礼遇。
自绍圣二年春诸路旱灾,同年冬京师雪灾,三年秋京西路、陕西路大旱,四年春又有小规模的旱灾……连续三年的灾害频发,虽然不是全国范围的大灾害,而且宋廷也竭力救济,但仍然免不了出现大量流离失所的灾民。其时还处在恢复期的宋廷,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大乱子,一方面为了支持南海诸侯,于是派遣官吏在发生灾害的地区招募流民出海,三年之内,先后总计赏赐给南海诸侯近十万人口。但这自然不是公平分配的,其中雍国与曹国因为最亲贵,各得到两万人,邺国也分配到一万人。但是,绍圣四年才就封的歧国,在石越的有意关照下,竟也得到近两万人——也就是说,石越把当时还在杭州、广州等港口停留的灾民,几乎一股脑全部给了赵仲佺带到他的封国。
绍圣五年,因为歧国公传回水土不服染病的消息,石越又向高太后请旨,从翰林院挑选了十名医官,整整装了两船的医书、草药,赏赐给歧国。又因传言歧国所在的婆罗洲有食人蛮夷,同年,石越又以此为借口,赐给同一年封建、同在婆罗洲的歧国、洋国、英国各一个指挥的东南禁军,以及足够装备千人的武器盔甲。
石越甚至还暗中差使唐家协助赵仲佺,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筑起了一座坚固的东歧城。
若以立国形势而言,南海诸侯中,再也没有比歧国公赵仲佺来得更加轻松的了。
石越与赵仲佺没什么交情,他如此关照,清河郡主自然也是心中有数的。与石蕤的婚事不协,她仍然坚持联姻石家,便已经是一种投桃报李之举。
如果请清河郡主在这件事上设法说服高太后,清河郡主一定不会拒绝。但是,如果让人知道是他石越请清河代为游说,那么对他与清河,都会是灭顶之灾。只不过这种风险是很小的,石越深知清河郡主是极聪明的人。
让石越犹豫的是,清河虽然对高太后很有影响力,但却不是一定能说服高太后。他拿不准成功的机率有多大,若是不够大,他觉得轻易不该找清河帮忙。
就在石越还在为是不是要找清河帮忙而犹豫不定的时候,唐康也在心事重重。他在太皇太后面前力陈辽人即将南侵,结果除了换回石越的一顿臭骂以外,竟是什么作用也没有。他瞄了一眼书架上的历书,今日已是二月十日!
绍圣以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汴京的天气一年比一年冷,绍圣二年的冬天,汴京竟然整整下了一个月的雪,黄河冰冻,载满了粮食的牛车也能通行无阻。此后几年,虽然没有那样的暴雪成灾,但是如今已是二月,已经算是春天,但一大早起来,唐康就能感觉一股寒流直钻进脖子里。
这日乃是旬休,不用上朝,也不用去枢密院当班。唐康自出使辽国回来后,恰巧又赶上王安石去世,忙了一通,他又因为被石越训斥,自己的主张又不被朝廷采纳,心中不快,因此这一阵都是闭门谢客,每日自密院回来,便只在书房读书。
今日文氏因许了几个孩子去动物园,早早便出了门。金兰因为是逢十——太皇太后特别恩许,凡是假日,特许金兰进宫陪王贤妃说说话。大宋法令,逢十旬休,因此金兰一大早便进宫去了。唐康在家里读了一会书,心里翻来覆去的却只是念着辽人要南犯的事,也没什么心思。他性子如此,当日石越与他说的,不论有理没理,反正他也没如何往心里去。毕竟,不管石越高兴不高兴,他也承认了辽主是很可能要南侵的。对唐康来说,知道这个就够了。况且,石越所说的,也许有理,但唐康觉得,总归是保守了一点——以今日之形势而言,如若真的恢复了幽蓟故地,大宋控制着云州、幽州,管他契丹南下不南下,哪用得着这么风声鹤唳。
想着这些烦心之事,唐康更觉索然,干脆把书给丢了。
无论如何要想个办法。唐康在心里想道。司马君实不愿意面对现实,那就逼他面对现实。
他一面心里谋划着,一面随手翻弄着摆在书桌上的一堆名刺、札子,这都是这十来日收到的,迟早都要一一回访。其中有几份名帖放在显眼处,这些都是金兰替他打理的——自从唐康回京任职后,他们夫妻关系好了许多,虽然他心里仍有芥蒂,但是有金兰替他打理这些事情,唐康心里也知道,他找不到第二个人能比金兰处理得更好。如这些名帖,既是放在显眼处的,那必是金兰认为重要的。
他一张张拿起来看,摆在最上面的,是武成侯杨士芳与阳信侯田烈武送来的札子。那是上次他们访唐康不遇,唐康着人送了封札子去谢罪,这是二人的回书,约唐康在方便时小聚的。他知道杨士芳的心思,笑着摇了摇头,将札子丢到一边,拿起第二封。
第二封却是永丰张叔夜的名刺。唐康看到这个名字,不由愣了一下。这些天来,这个张叔夜的名字他已经听了不过十次了,举荐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来密院替他说项的人不计其数,甚至密院内部也有不少人称赞他。唐康虽然知道他的背景,却原也不以为意,但金兰将他的名刺放在这显眼之处,看来又是个麻烦人,这张家的故旧,一定比他想象的还要多,还要重要。
既然如此,将这个叫张叔夜的家伙调到广信军去做通判好了。辽人如果南下,十之八九要过遂城,不是将门之后么?那就看看他有没有他祖上的本领。不过,唐康也只能想想而已。他既决定不了一个六品官的任用,而且也知道这个张叔夜想要的,是枢密院某房的同知事,或者是兵部的员外郎这样的职位。
他哼了一声,将这名帖扔进废纸篓里,又翻了几张名刺札子,却都是些没意思的人和事,心中所谋之事,更无半点头绪,他心间烦恼,不由站起身来,大喝一声:“来人!”
一个门外伺侯的亲随连忙跑了进来,欠身问道:“官人有何吩咐?”
“备马,去杭州正店。”
“是。”那亲随忙哈着腰答应了,退出去准备。
这“杭州正店”,座落于熙宁蕃坊惠民河畔。店主不是旁人,姓楚,名沅——正是楚云儿当年的侍婢阿沅,这楚姓,乃是她为纪念故主而改姓。她在楚云儿死后不久,负气出逃,饱经沧桑,后来被陈元凤偶遇,先是送至现任太府寺丞的李敦敏府上安置了一年多,后来才禀明石越。石越虽然对此大喜过望,但是他知道阿沅的性情,深悔当年之粗暴,因阿沅既不想回石府,又不愿嫁人——以她的身份经历,即使有石越作伐,也是嫁不了什么好人家,除非她愿意当妾——因此,干脆便顺了她的意,在熙宁蕃坊觅了好处地方,重金买下,送给她,开了这么家杭州正店。所有这些,石越怕惹弹劾,不便出面,且阿沅也不愿意领石越的情,故全是唐康与李敦敏经手办的。
这阿沅虽经历很多苦楚,对旁人性子似改了不少,但对石府,却仍旧如初,甚至是有更多的怨气。她回了汴京,与石府并不太亲近,惟独只与唐康说得上话,只是唐府的两位夫人,都是名门出身,却比不得石府的桑梓儿出身较低,能折节下交——二人虽说对人和气,但那种“和气”,是骨子里高高在上的“和气”。若真让她们与阿沅这等侍婢出身的女子来往,那却是万万不可能的事,二人便是与阿沅多说得一句话,都似乎是玷污了自己一般。因此,阿沅也几乎从不去唐府,反倒是将住了一年多的李敦敏家当成自己的娘家一般。
但唐康却会经常主动来这“杭州正店”,尽管阿沅也不如何对他假以辞色。
在唐康的心里,少有什么儿女之情。但不知为何,对这个阿沅,唐康却似乎怀抱着一种愧疚、同情,也许还有其他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无论如何,当年楚云儿之事,唐康知道自己是有责任的。而这个女孩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一手改变的——原本,她应该与她那美丽的主人一道,在杭州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除了这些愧疚,这家杭州正店,也是唐康很喜欢的地方。
这家店店如其名,店里的侍女、小二、茶酒博士,都是杭州人,说的都是带着杭州口音的官话——杭州可以说是唐康的第二故乡,如今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故乡,因为他的父母兄弟,大多定居于杭州。来到这里,让唐康有一种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