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 >

第187部分

新宋-第187部分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床子弩,装备整编军队,处理过往军器等一系列问题的札子。是否允许民间制造、携带部分兵器,立时成为朝廷必须要讨论的一大问题。

“数日之内,皇上接连召见韩绛、吕惠卿、文彦博、王韶、冯京、吴充、司马光、王珪、陈绎、蔡确、韩维、张璪、元绛、曾孝宽、郭逵还有李宪共十六名大臣,询问对于修路与军屯、解除持兵之禁、允许部分兵器私营的看法。关于修路与军屯,似乎只有吕惠卿与文彦博说要从长计议,旁人倒没有反对……”司马梦求笑道:“而司马君实看起来似乎竟很支持这个提案。”

“那么纯父你的看法呢?”石越笑道。

司马梦求笑道:“我开始亦奇怪参政最初为何提出那样的计划,但想来有潜光先生参赞,参政又一向谨慎,其后必有深意。果然,朝野间才被这庞大的计划吓了一跳,立即又有新的计划提出来,相形之下,无不觉得这个计划实在可行——这可是进二退一之策?”

石越笑着摇了摇头,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旋即笑道:“吕惠卿必然料不到我这么快抛出一个新计划。”

“但是我更奇怪的,还是司马君实的态度……”

石越淡淡一笑,司马光坚定的支持他的提案,原因可能有许多——石越纵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也是目前来说最不差的选择,彻底的打击石越对司马光来说完全没有好处,那只能让吕惠卿得利;而且,司马光也认为这个提案是值得一试的;但石越却知道,自己曾经向司马光许诺要力劝赵顼“永不加税役”——这才是司马光支持自己的关键。但是这些事情,他却没有必要告诉司马梦求,只是笑道:“君实之政见,无非是不扰民,不白耗钱财。修路之事,只要不白白役使百姓,而是发给工钱,多用厢军,且不在农忙之时进行,反是便民利民之事,与君实之政见便无根本之冲突;军屯之事,朝廷之利,众所周知,虽或损蕃民之利,然纯父若读《资治通鉴》,便知君实是将中国之利益置于夷狄之上的,并无‘德被天下’类的想法。整个计划若有争议,亦只在于是否同意商人参与进来。文彦博之反对,若我所料不差,便为此事。”

司马梦求笑道:“原来如此。”

“但皇上虽然心动,亦不会轻易下定决心。毕竟牵涉甚大,因此,皇上的使者,一早就出发,分道前往西京与江宁,询问富弼与王安石的意见……”石越漫不经心地说道。

司马梦求一惊,笑道:“参政果真料事如神!我今日前来,其中一事,便为通知此事。”

石越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泡沫,笑道:“但是最让皇上疑惑不决的,还是我向皇上主张彻底解除持兵禁令,或者说放宽百姓持兵器之种类。将大量的兵器卖给百姓,甚至开放部分兵器生产民营,皇上心中不能没有疑惑。太皇太后与太后心中,也会拿不准。”

“正是如此。”司马梦求点头说道:“皇上询问之大臣,反对解除持兵禁令者,有文彦博、吴充、王珪、陈绎、蔡确、曾孝宽五人,可怪者是吕惠卿支持此事。而反对兵器民营者,则有整整十二位,只有王韶、韩维、郭逵以及吕惠卿认为可行。”对于吕惠卿支持此事,司马梦求多少都感到不可思议。

“只要王安石与富弼皆支持,皇上与太皇太后、皇太后心中便不会执着。只是吕惠卿为何会支持,我却也一直没有想明白……”

“参政放心,此事我会想办法查清楚。吕惠卿如此行事,必有他觉得值得这样做的理由。”司马梦求笑道:“我此来另一件事是想告诉参政,学生已经成功的将几名细作,安插进了夏国,而且是进入了几名大将的幕府。”

“哦?”石越倒当真吃了一惊。

“这要多亏了活捉的玛尔戬,还有董毡、包顺部……”司马梦求的声音,几乎细不可闻。

江宁城外,钟山。

一位葛衣老者静静地站在一抔新坟之前,凌厉的山风掀动老者的衣襟与发须,发出呼呼的声响,然而那个老者沧桑的身躯,却始终一动不动。数十步开外,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垂着眼帘望着老者的背影,似乎在等待老人的回头。几个素衣童子跪在墓前,默默地供奉着果品酒水。坟前所立之高大的石碑上,刻着几行遒劲的大字:“大宋故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赐紫金鱼袋、赠天章阁直学士王君讳雱之墓”。

“阿弥陀佛!”一声洪量的佛号,从远处传来,但是王雱坟前的诸人,却似乎根本没有听见,竟没有一个人回头。驴蹄之声慢慢由远而近,一个中年僧人骑着一匹黑驴渐渐走近,他在坟前数十步远的地方下了驴,走到静立不语的中年人面前,又高宣佛号,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

中年人斜着眼睛望了他一眼,嘴角竟露出一丝讽刺的笑容,微一欠身,淡声道:“这位想必便是智缘大师。”

智缘微微一笑,回道:“不敢,施主想必是潘潜光先生。”

“正是区区。”潘照临淡然回道,目光却始终不离葛衣老者,那个人,才是他千里迢迢来此的主要目标——前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却似乎没有意识二人的存在,他的目光一动不动的停留在那块高大的墓碑之上,久久不愿移开。他人虽已歌,亲人的悲痛却会长久的存在,爱子王雱与弟弟王安国相继去世,特别是聪慧的王雱在三十二岁的年纪英年早逝,给王安石与吴夫人的打击,是一种旁人无法体会的沉重。王安石的脑海中,不停的回放着王雱去世之前的一幕幕情景:

王雱的病情略有好转,却忽然接到皇帝从京师送来的东西,使者只让王雱一个人看这些东西……当晚,使者走后,王雱的病情忽然转重。

但第二天一大早,王雱又似乎清明起来,还问了书僮关于交趾的局势,朝中的情况。上午,王安石外出,王雱忽然烧掉了皇帝御赐的物什。

晚上,王安石回家,得知此事,大为生气,训斥了王雱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这是大不敬之罪。不料王雱却一反常态,默不作声,只是脸上却有愤然与灰心,那种死灰的脸色,让王安石也感到一丝害怕。

但是事情似乎就此过去,平平安安的过了许多天。直到那天终于到来……王雱半卧半躺地靠在枕头上,皱着眉头,四处顾视,似乎在寻找什么。王安石与吴夫人连忙寻找,找了无数的东西,放到他眼前,王雱却总是看都不看一眼,半晌,方问道:“妹妹呢?”王安石的心立时就颤抖起来,他知道儿子已经快不行了。吴夫人忍住眼泪回道:“在汴京。”王雱忽然咳了几声,道:“在汴京好。只须防住石越,此人狡猾虚伪,万不可掉以轻心。”吴夫人闻言,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王安石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又听王雱皱眉咳道:“我……我……”好像每个字都在喉咙里生了根,要艰难的拔出来一般,“我不会输给……给……石……”这句话终于没有说完,王雱头一歪,便断了气。

王雱死后,皇家追赠官爵,入祠先贤祠,备极哀荣。但是这一切,对于王安石夫妇来说,却没有任何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换回已经死去的儿子!

王安石常常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往的种种,想起爱子王雱为自己出谋划策,那种种理想抱负——早知有今天这一日,又岂会有当日之事?偶尔,王安石也会想皇帝赐给王雱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是每次想到这些,他都会晃晃头,把这个念头赶开,不愿意深想下去。

“相公,人死不能复生,还须节哀顺变。”智缘大步走近,在王安石身后低声说道。

王安石终于转过身来——潘照临这才发现,王安石比起在汴京之时,神态之间,老去不止十岁,但是那双咄咄逼人的眼睛中,此时却多了一种深深的寂寥与悲伤。他连忙深深揖礼,非常诚挚地说道:“元泽文章逸发,材不世出,不料天不能容一士,良可伤也。惟望相公节哀顺变,保重身体,使死者有灵,亦足欣慰。”

王安石注视着潘照临,略显疲惫地说道:“吾儿去世,子明亲自撰写祭文,遣使吊祭,吾闻入祀先贤祠,亦有子明建言之功,此德至深,未能面谢。潘先生甫来金陵,即先祭拜吾儿,亦必是子明之托,先生回京之日,还望替老夫转达谢意。”

“相公何出此言?无论生前有何误会,我家公子却常常与我辈提起,元泽良材美质,一心为国,有公无私,堪称贤士,国事之分歧不可引为私情之嫌怨。”潘照临态度诚恳谦和,与平时不可一世的神态,宛若两人。

“潘先生此来,想必是身怀使命。”王安石的神情,始终是淡淡的深远,连潘照临也难以知道他心中所想。

“相公料事如神。我家公子在这几日之内,将向皇上提出一系列之政策主张,因涉及朝廷理财之要,公子担心自己年轻少识,或有阙失,故特遣在下东来,向相公请教。这是我家公子给相公的书信。”潘照临一面说,一面从袖中取出一封信来,递给王安石。

王安石接过信来拆开,只见上面写道:“越顿首相公阁下:某愚不量力,而欲有为于天下……”信中不过略表慰问谦逊请教之意。他一眼看过,又将信收起,道:“子明过谦了,《货币乘数效应》一文,我曾见过《西湖学刊》的转载,其想法实非常人所能及。《苏石奏折》之规划,虽过于骇人听闻,然于长远来看,却也是有利之事。非大有为之人,不敢及此。”

潘照临笑道:“然此次前来就教者,却是之后我家公子又提出的新计划。”他忽然走到马边,抽出一支箭来,在地上画了几个圈,在旁边标上“汴京”、“广州”等字样,又画了几条水道陆道相连,便就在此地解说起石越的一系列政策起来。王安石与智缘只是静静听他解说,始终不置一词。

这种态度,竟让潘照临心中亦惶惑起来。石越给他的指示,是要说服富弼、王安石支持自己的政策,特别是解除持兵禁令,以后后续的一系列政策:钢铁产业化,部分军器民营生产等等——实则这不过是军器监改革的进一步而已,军器监的一些军资,已经开始向民间采购,而非采用过往的“进贡”,更不是物无轻重,皆由军器监属下作坊来亲自生产的格局了。但是眼下,王安石的这种态度,却让潘照临感到莫测高深。他并不知道王安石对于石越的真正观感如何;而这种观感是不是会最终影响王安石的政治判断,他也不能把握。他在王安石身上感觉的,是一种奇怪的气质……“相公,依贫僧之见,这份计划,最终必然会通过。军屯之利,还有便利湖广四路以及川峡诸路漕运,这已是十分诱人。而亦不扰民,司马君实等人也不会反对。”智缘待潘照临说完,沉吟一会,便抢先开口说道,他本人十分认可这个计划。

王安石却只是沉吟不语。

潘照临试探着问道:“不知相公以为如何?我家公子说,任何计划,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以他的才华见识,必然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

“子明之识,远在众人之上。”王安石打断了潘照临的话,沉声说道。“只是某虽无大病,然年弥高矣,衰亦滋极,稍似劳动,便不支持,朝中大事,实无精力关心。况且远在东南,亦不当于多论朝事。”

“士大夫当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岂可逃避自己的责任?”潘照临正色责备道。

“肉食者谋之可也。不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