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

第84部分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第84部分

小说: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大明军的武器配制,与先前在碧蹄馆恶战的辽东军稍有不同。辽东军的肉搏武器多为刀,而他们大多配备的却是铁鞭、棍这类硬砸猛抡的兵器,一时间鞭棍齐下,使用长枪和日本刀的日军应手而倒,伤亡惨重。

面对明军的突击,黑田军毫无心理准备,在大道上乱成一团,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黑田图书助和栗山四郎右卫门号称是黑田八虎,此时也都傻了眼。多亏了毛屋主水脑子反应快,一把抓起面大旗跑到高坡上,拼命摇晃,给混乱的部队一个明确信号。总算黑田军士兵纪律性也不错,虽乱不溃,依照毛屋主水的指挥勉强收拢了队形,向后退去。

这一次接触战中,这支日军先锋伤亡比较大,明军胜得干净利落。

日军三员将领带着残兵败将退却之后,商量不如赶紧与黑田本队合流再打。毛屋主水却有不同意见:“我参加过许多次战役,见过人数最多的就是信长公对胜赖公的长筱之战。我们刚才遭遇的兵力,比长筱之战的人数还多!敌军人多势众,咱们要撤的话,肯定要被他们追歼。我看不如一齐出动,拼死一战,说不定还有胜机。”

黑田与栗山忙问怎么打,毛屋主水大手一晃:“明军都配备有铁盾,用铁炮造不成多大伤害。咱们应该用铁炮队齐射来吸引敌人注意,再派主力趁乱突入排盾的守备范围,砍脚不砍脑袋。”黑田与栗山一拍大腿,说咱们打!

日军开始按照毛屋主水的战术进行了反扑。面对日军的新战法,明军一下子没适应过来,暂时往后撤了撤。不过这种退却是暂时的,解生很快就重整了阵形,他很清楚日军是外强中干,于是派出了一支小分队,绕过三名日将的队伍,把素沙坪南的弓溪小桥给堵上了,然后两面夹击发动了攻势。这一下子,日军先锋陷入了被包围的危险境地,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濒临崩溃。

远处的黑田长政,在战斗一开始就听到了枪炮声,问左右到底是碰到敌人了,还是在打鸟?探子很快回报,是在打人……

黑田长政一听,赶紧带着本队三千人匆匆赶了过来。他赶到战场一看,完蛋,前锋被明军给包围了。这时手下大将黑田三左卫门跳出来大声嚷道,如果让敌人把先锋歼灭再过桥来打我们,咱们兵力太少,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一马当先率军冲上桥头,驱散了正在毁桥的明军小分队,及时打通了道路。

黑田长政又命令后藤基次循西山一侧前进,他自己则大张旗鼓登上东山以迷惑敌人。这个策略起到了效果,明军主力被吸引到了东山附近。黑田三将的先锋部队在主将率领大批生力军到场后,士气大振,后藤基次、母里太兵卫两员猛将也乘机突击,与突击在前的解生所部开始了激烈的肉搏战。依仗兵力优势,解开了解生对日军先锋的包围攻势。

而这会的黑田长政,在山上仔细地观察了一会战场局势后,长叹一声,发出了“敌兵十倍而我无后继,不可不死战”的感慨。

就在这个时候,第二拨明军,杨登山、牛伯英的两协兵马赶到了战场。他一看形势,也不打话,驱军直入敌阵,明军两处合兵一顿猛攻,重新把后藤、母里队打了回去。

黑田长政一看战场形势又再度恶化,无奈之下只好率身边的全部兵力杀进了战场。在黑田身边嫡系强军的冲击下,明军三将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转换阵型,缓缓向后退去,最后脱离了战场。

黑田紧绷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长出了一口大气,下令重整队形。

谁知道没一会儿,黑田自己都还没收拾干净呢,手下又急急忙忙来报:明军那个讨厌的和小强一样的解生,他……又卷土重来了。

原来明军的第三拨援军,乃是李益乔、刘遇节两人所带的后继部队。双方又是一番恶战,这次在战场锋线上呈胶着状态,开始了艰苦的拉锯战,谁也没能占据优势。

这时另外一员将领竹森新右卫门建议说,敌人数量太多,硬拼难以支撑。不如我带一支部队从敌人右翼转过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您再带本队攻击其侧翼,才有胜机。

黑田同意了这个提案。果然明军阵形的锋尖被竹森的诱敌部队成功地吸引走,整个阵形向右侧旋转,把左侧暴露给了黑田本队。一番冲突之下,明军不得不再次后退重新调整阵形。这时赶上太阳落山,而后路的毛利秀元率大部队也赶到了战场,双方结束了在稷山的这一场战斗。

在这次战斗中,明军四将中的颇贵自己斩落三级,杨登山和解生也各自获得两级,主帅收获都如此之丰,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也说明明军在战场优势不小。

历史在这里,又一次呈现出了它特有的魅力。

以上对这场战役描述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战斗过程,全取自于《黑田家记》,这是诸多史料里描述最为详尽的一份记载。其中关于明军将领姓名的部分错误,我们做了必要的修正。根据这本书的记录,整个稷山之战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黑田图书助、栗田四郎、毛屋主水与明军的遭遇战,不敌后退。黑田图书助、栗田四郎听从毛屋主水的建议,用铁炮吸引注意,主力自侧翼逼近作战,打破了明军的排盾阵,明军被迫后退。

第二阶段,黑田长政本队三千人听到枪炮声,催马急进。此刻明军派遣别动队截断了素沙坪以南的小桥,把日军先锋堵在素沙坪,使后续部队不能前进。黑田图书助、栗田四郎、毛屋主水三将则在明军猛攻下,行将崩溃。

第三阶段,黑田三左卫门强行渡河,重新占领小桥。后藤基次与黑田长政分据两侧山头,母里、后藤队与解生所部激战,击退之。

第四阶段,牛伯英与解生、杨登山等人会师,再度发起突击。日军被击退。

第五阶段,黑田长政本队投入战场,明军后撤。

第六阶段,明军李益乔、刘遇节援兵抵达,再次回身向日军发动进攻,双方胶着不下。黑田长政采用竹森新右卫门的策略使明军暴露出左翼,发动攻击。正好天色已晚,明军全线后撤。

毛利秀元所部同时赶到战场。

而明、朝史料对于九月七日这场战斗的过程,记载都不是特别详细,只是简单地记录为“察贼未及成列,纵突骑击之”和“一日六合,贼势披靡,日暮各歇兵屯聚”等等。

这里的“一日六合”,应该就是《黑田家记》里提到的六个阶段。

在《黑田家记》的描述里,对整个过程中日军的英勇极尽描摹之能事,对明军的反击却是寥寥几笔带过,轻描淡写。这是日本史料一贯的夸大其词,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我在阅读这段史料的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再仔细一想,终于发现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段记载将黑田长政与麾下众将在稷山的表现,描绘成是一场日军以寡敌众、几度濒临绝境、最后依靠勇气才击退敌人的惨烈胜利。

前面提到了,毛屋主水赫然以长筱之战的规模来比拟明军阵容。而长筱之战织田军是三万人出阵,武田军是一万五,也就是说毛屋认为对面的明军总兵力至少是数万人的规模。

接下来在反复六次的拉锯战中,日军将领也多次发出“大兵胜逾桥,我恐难支,是吾死所也”、“敌军十倍而我无后继,不可不死战”、“彼多兵而我寡”的感叹。一直到天黑,黑田军也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即使是黑田家自己的描写,也仅仅只说明军“扰乱不能成备”,最后还是全靠毛利秀元后军赶到,才使“敌余军不敢战而退”,这才罢兵。

要特别注意的是,日方说明军是不敢战而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破绽。因为哪怕按这记录,也说明即使毛利援军赶到时,明军还是处于攻击状态的,在毛利军抵达战场后,明军才放弃攻击而退去。

日方记录,包括《黑田家记》在内的各种“家记”史料对战争的记叙有个显著特征,或者说是个规律:如果是日军取得胜利的场合,会极力夸耀杀伤明军数量之多,明军如何一溃千里;如果是日军战况不利的,就极力扩大明军兵力,然后夸耀日军将领之武勇。说白了,赢了就是“屡战屡胜”,输了就是“屡败屡战”。

以前有个解放战争时期的笑话,说地下党从严密封锁的国统区报纸上,仍旧可以判断出内战局势。只要看到哪里国军“英勇奋战”,就意味着国民党在这里吃了亏。如果是“不顾牺牲英勇奋战”,就意味着有一场大败;如果是“不顾牺牲英勇奋战匪不敢追”,就意味着有一场大溃败。古今一辙,可以互相印证。

明白了这个规律,再回头看《黑田家记》,会发现主笔者不遗余力地赞美黑田诸将多么勇气十足,多么骁勇善战,多么能在逆境中保持战意。这本身就暗示了一个关键问题:稷山之战对黑田长政来说,确实是一场恶战和苦战。

与之相反的是,主笔者一提到稷山之战中的明军,则只是淡淡地形容说“惊顿”、“败走”、“不敢战”云云,这恰好反证了明军损失很小,小到一贯擅长夸大其词的《黑田家记》都没法吹牛,不然他们早就吹嘘杀得明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

应了那句话,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

问题在这里出现了,明军到底有多厉害,能把一代名将黑田长政逼到如此地步?

无论讲什么战斗,总要先了解双方兵力配制。那么就让我们先看一看双方参战人数吧。

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在壬辰战争时期的总兵力是两万五千人,经历了战争损失,再加上原属三军团的岛津义弘被分出去独立成军,到了丁酉再乱开战时总兵力下降到一万人。这一万人里,包括了黑田长政的五千人本队,毛利吉成的两千,还有岛津忠丰、高桥元种、秋月种长、伊东佑兵和相良赖房的三千人。

丁酉再乱的日军虽然仍以军团区分,但大多数时候却是随意调配。全州会师以后,毛利吉成和岛津、高桥、秋月等部没有跟随黑田成政北上,而是分散到了全罗道和忠清道的其他几路中去。跟随在黑田长政身后的,只有八军团的毛利秀元。

按日方记载,稷山之战毛利秀元只赶上一个尾巴,因此参与九月七日战斗的实际上只有黑田长政本队,五千人。

黑田军在日军中也算是擅战之军。他们打得如此悲壮,屡次发出敌众我寡的悲鸣,那么明军数量应该远在日军之上,即使没有日本人说的十倍那么夸张,怎么也得有一两倍。

那么稷山之战在九月七日时的参战明军,到底有多少人呢?

参战的四位将领中,解生麾下大同骑兵两千,牛伯英带的是蓟镇兵马六百,颇贵带的宣大骑兵三千,杨登山带的宣大骑兵一千一百,总兵力是六千七百人,这个数字看起来大于黑田长政的五千人,好象很符合黑田家的记录——但是不要忘了,这只是这几位将领入朝的总兵数,而不是前往稷山的人数。

《再造藩邦志》和《宣庙中兴志》里都记载,麻贵当时“夜挑选各营精壮两千人,骁将十五人,使解生牛伯英颇贵杨登山领之,遣于天安而诸将莫知。”而看解生所部到素沙坪后的举动,可知这次行动本意是一次伏击战。也就是说,麻贵派遣部队至稷山是一次秘密行动,没多少人察觉。既然是秘密行动,肯定要掩人耳目,两千人可以悄悄拔营而走,如果是六、七千人齐动,都多是骑兵,绝不可能不惊动旁人,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