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冇·屋←朝廷也在试探他的反应。
曾国藩在朝中四处刺探,始终感到朝廷似乎对马案并不关心。这实在是令人费解,马新贻作为慈禧太后心腹被派往两江,却莫名其妙地死在当地,朝廷明明该大加追索报复,却为何没有要将案子查到水落石出的意思?不过,既然朝廷是这样的态度,他曾国藩也不会自找麻烦,非要去追查到底,而是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但明里对朝廷可以这样敷衍了事,暗里对他自己还需有个交代,他个人实在是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人能在戒备森严的校场将封疆大吏一刀杀死。思考了很久后,他给驻扎在江宁的心腹彭玉麟写了封信,让他先秘密查访事实真相。
曾国藩在京师时,刚好赶上他本人的六十大寿。一时间极为热闹,同治皇帝亲笔御书“勋高柱石”匾额一面、御书福寿字各一,慈禧太后御赐蟒袍、如意等贺礼,荣耀无比;军机处在法源寺设盛宴为曾国藩祝寿;湖南同乡则在湖南会馆为他祝寿。
觥筹交错之中,醺醺然之际,曾国藩似乎又回到了昔日幕下宾客如云的日子,回到了昔日从太平天国手中夺回南京的时候——那个时刻,是他一生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刻,写有“曾”字的旗帜飘扬于大江南北。连一向出言谨慎的他也得意得忘了形,高兴地说:“长江两岸,无一处不张鄙人的旗帜。”
他又想起了那个他为之欣赏又为之惋惜的忠王李秀成。此人确是个人才啊,太平天国中无人能及。据说曾经有不少太平军将领力劝李秀成自立,取代天王洪秀全,但李秀成勃然大怒,还写了两首诗抒发胸臆:
举觞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湖上明月青箬笠,帐中霜冷赫连刀。
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
我欲乘风归去也,卿云横亘斗牛高。
鼙鼓轩轩动未休,关心楚尾与吴头。
岂知剑气升腾后,犹是胡尘扰攘秋。
万里江山多作垒,百年身世独登楼。
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
如此有慷慨气概的一个人,也算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可惜偏偏加入了太平军。当初南京克复,李秀成被俘,曾国荃用刀子割其臂肉、股肉,也未能使其降服。最后还是他曾国藩出面劝说,李秀成这才俯首,并于囚笼中写下万言《自述》,对他曾国藩极尽吹捧之能事,那可是令他极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不少人劝他曾国藩自立为帝,于南京城头易帜,他不是没有动过心,可当他再一次读李秀成的《自述》时,他恍然明白了,这也许正是李秀成所期待的——他率湘军揭竿而起,与清廷对抗。无论谁胜谁负,都是间接给太平天国报了仇呀。
因而,当他的心腹爱将彭玉麟将劝进的书信转交给他之时,他立即将书信一口吞下,不悦地说:“雪琴(彭玉麟的字)如此试我,其心可诛。”最终令他遽然而醒的是李秀成,而并非旁人。“匹夫自有兴亡责,肯把功名付水流”,说得真好啊。
一切都远去了,李秀成早已经被他杀了,他早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再无能力行非常之事,可朝廷为什么还是对他放心不下呢?这次调他回任两江总督,是不是朝廷已经怀疑到湘军的头上?他的这次回任,到底是祸是福?
曾国藩六十大寿之后,当年十月十五日,曾国藩终于离京起程南下,闰十月二十日才抵达江宁。此时,离马新贻被刺已经五个月之久。
伍、审案
马新贻被刺后,金陵城中的大小官员处于极度的恐慌和茫然的愤怒中,这并非他们对马新贻感情深厚,而是忧惧朝廷怪罪,陷于了神经质的苦恼。
与审讯官员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刺客张文祥相当沉着镇定。正因为他的态度太过泰然自若,一时间令人怀疑他的来历。张文祥被当场逮捕后,先被押到江宁府衙门等候审问。江宁将军魁玉看过马新贻的伤势后,随即开始审问张文祥。张文祥虽然一副桀骜不驯的态度,但开头也很爽快地回答了魁玉的问题,供称自己是河南人,对刺杀马新贻的行为也供认不讳,但对自己的行刺动机却闪烁其词,坚不吐实。魁玉便下令将张文祥带往上元县(江宁府分上元、江宁两县,同城分治)严刑讯究。
先后审讯张文祥的,有上元知县张开祁、江宁知县萧某某、臬司梅启照、理藩司孙衣言等人。据说张文祥供词出来后,参审官员面面相觑,录供者停笔不敢记录。魁玉将初审结果急报朝廷,告知张文祥“直认行刺不讳,而讯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之后的一个多月,魁玉每次奏报都不离“一味闪烁”、“语言颠倒”、“反复屡变”等词。那么,张文祥“闪烁”的是什么?“颠倒”的是什么?“屡变”的又是什么呢?魁玉对此没有奏报。而事实则是,有人用酷刑逼张文祥更改口供,而张文祥不肯答应,这才是口供“支离”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能令朝廷满意,王公大臣也纷纷议奏。给事中王书瑞上奏说:“督臣遇害,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稍有隐饰。”慈禧太后深以为然,于是立即以五百里加急的上谕发出,命漕运总督张之万赴江宁会审。此谕刚发,接着又发出密旨,再三叮嘱说:“此事案情重大,断不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它的核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来调运粮食,称漕粮,一般是运往京师,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清朝在八大总督之外,专设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管漕粮运输,河道总督管河道和运河工程,一般由一品大员担任。]
张之万是张之洞(后担任过两江总督)堂兄,刚好与马新贻同科,均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而张之万还是这一榜的状元。有意思的是,他有个不雅的外号,叫做“磕头状元”,因为他每天临睡前都要下跪、磕头一百次。据张之万自己的说法,这样可以活动腰腿、运行气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集求神保佑和锻炼身体于一身。此人才干平庸,却是官场老手,《小说下载|WRsHu。CoM》深通黄老之道,遇事从不出头,议政从不发言,喜怒不形于色,是典型的“不倒翁”,在朝中还有个外号,叫做“伴食”。
马新贻的案子落到张之万头上后,他只忧不喜,大为恐慌。很简单,这案子如果只是普通的仇杀案,轮不到他张之万头上;如果是政治谋杀案,那牵连可就大了,主谋势必非同小可,敢杀两江总督,又为何不敢杀他这个漕运总督呢?
张之万越想越是胆战心惊,有心推托不去,无奈上谕刚接,密旨又到,圣命实在难违。跟曾国藩一样,张之万也是个老江湖,最初采取了一个“拖”字——拖着不去江宁,也许拖着拖着,刺客突然供出了主谋,案情真相大白,就无须他再跑这一趟了。不料江宁将军魁玉恨不得越早把这个乱摊子交出去越好,不断行文到清江浦(即淮阴,又称清河,为大运河枢纽,当时最繁荣的通商大埠之一,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四大名城,今江苏淮安),催张之万快去江宁主持审案大局。
[清朝著名大臣吴棠即由清江浦开始发迹。道光末年,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徵因败于太平军,被革职留任,不久即病故,遗留下妻子和四个子女,其中长女名叶赫那拉兰儿,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惠徵死后,慈禧一行失去依靠,不得不盘灵回京。孤儿寡母,一路情景凄凉不堪。路过清江浦时,清河县令吴棠派仆人送奠仪,仆人误送到慈禧船上。慈禧十分感激,发誓将来必有回报。后来慈禧以秀女身份入宫得幸,并生下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更受宠爱。到咸丰十年,慈禧母因子贵,实际地位已经超越皇后,还时常代病中的丈夫咸丰皇帝批阅奏章。也就是在这一年,吴棠得补淮徐道。次年,慈禧垂帘听政后,立即升吴棠为江宁藩司(布政使),并署理(代理)漕运总督,从普通道员到署理总督,简直是一步登天。之后的吴棠更加显赫无比,历任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他从一个小小的清江县令,因意外做到了封疆大吏,其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眼见拖得实在不能再拖了,张之万才勉强从淮安(今江苏淮安)起程,自清江浦沿运河南下,赶赴江宁。他是漕运总督,当然知道横行运河的漕帮的底细。湘军在两江的影响巨大,不少遣散后的湘军都加入了哥老会和漕帮。明眼人都认为马新贻一案与湘军有关,难保漕帮不会牵涉在其中。张之万识得漕帮厉害,调了大批漕标精锐来保护自己。数十号官船,在运河中连番南下。他自己则一直躲在舱里不露面,十分谨慎小心。
这一天到了瓜洲,张之万突然要下船走走,不料赶上内急,情急之下,下令漕标参将带领两百亲兵团团将茅厕围住,以确保上厕所时不会遇上刺客。当时正是深秋收获季节,当地有不少百姓正在收割稻子,突然看到官兵刀剑出鞘,如临大敌,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赶去一打听,才知道是漕运总督在上茅厕。
此事一时传为笑柄。连漕运总督都如惊弓之鸟,可见当时的局势如何之险恶。张之万人还未到,茅厕笑话先传到了江宁。以致江宁将军魁玉一见到张之万,便打趣说:“天下总督,漕帅最阔,拉场野矢都得派两百小队守卫。”
张之万到达江宁后,传见参与会审的司道府县各员,了解到之前的全部审讯情况后,这才开始提审张文祥。此时,张文祥的女儿张宝珍、儿子张长福、同居之舅嫂罗王氏均被捕获到江宁。而之前负责马新贻安全警卫的中军副将喻吉三和武巡捕叶化龙等人也都被逮捕,追究防护失职之责。逮捕了不少人,但审问主犯张文祥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参与会审的孙衣言、袁保庆(袁世凯嗣父)均是马新贻一手提拔的亲信,对此案情迟迟不明很是着急。尤其是袁保庆,马新贻曾任命他为营务处总管,专门负责对付为非作歹的湘军散兵游勇。袁保庆以剽悍著称,手段严厉,抓到这些人往往就地正法,是以湘军不少人恨其入骨。马新贻一死,袁保庆怀疑跟湘军有关,心中更加内疚,总觉得自己对马新贻的死负有一定责任,所以在审张文祥一事上格外卖力,大有不揪出幕后黑手决不罢休之势。孙衣言也是如此。二人见张之万审案慢慢吞吞,很不上心,又不准对张文祥用刑,十分不满。
孙、袁二人却不知道,张之万历经宦海生涯,老奸巨猾,考虑得远较他们更为周全。现在巴不得张文祥死的大有人在,因为张文祥一死,便是死无对证,一旦用刑,难保不会有人趁机从中做手脚,倘若张文祥“刑伤过重,瘐死狱中”,那可就是他主审官的责任。一向明哲保身的张之万可不敢冒这个险。对他而言,不求真相,但求不送命、不丢官,就是老天爷保佑,不枉他每天虔诚地下跪磕头一百次了。
张之万深知此案极为棘手,审不出结果,朝廷不满意,他前程难保;审出结果,他可能自己都没命再回淮安。思来想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新任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因此,他采取了一个“拖”字,曾国藩也在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