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亿两!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崇祯失声叫道。
“是海外得来的,而且集中在嘉靖朝之后。”朱慈烺道:“因为泰西有国名西班牙者,侵占了一块蛮荒之地,那里盛产白银。此外,东瀛日本在嘉靖朝发现了两座大银山,而且还改进了冶炼技艺,故而白银增产极大。这三亿两中,日本流入我朝的白银就占了一半,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产量。”
崇祯总算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道:“那些银子呢?都落入了晋商之手?”
“还有徽淮浙闽粤等地的大商人。”朱慈烺道:“这些银子从沿海流入我国,先经手的是浙闽粤三省的海商,他们从内地收罗瓷器、生丝、茶叶等等中华物产,银子便流入了中原腹地。西北商用辽东山参、貂皮,蒙古的畜牧、皮草等北货,将银子揽入怀中。其中有一部分被东虏和蒙鞑抢走,然后通过张家口晋商购买铁器、粮食。唔,辽镇当年也是晋商一样的角色,主要是贩卖粮食。”
崇祯听得头昏脑胀,重重一拳捶在扶手上,痛得暗中咬牙。
“所以晋商除了购买湖广的粮食、日本的俵物、江南的歌妓等等奢靡日用之物之外,并没太多地方用这些银子。于是,他们就在家宅底下挖个地窖,将白银窖藏起来。人同此心,晋商如此做,其他的大商家难道会有例外?所以大明这三亿八千万两银子,不知道有多少都是被藏在地窖之中的。”
“难怪我大明有如此之多白银,朕却完全没有银子可用!”崇祯恨恨道。
“父皇,关键不在地窖,而在我大明的税收。”朱慈烺道:“我大明以农立国,朝政收入全靠农税。而父皇从儿臣刚才描绘出来的那条白银走动的路径来看,可有哪一步是走到农民手中的?”
“购买湖广的粮食?”
“湖广的土地都是宗藩、豪强地主所有,真正的农民能拿到什么银子?能交够田税就不错了。非但如此,我大明有两三百亩地、雇得起长工的中小地主都没银子。其家人也得下地干活,逢年过节或是农忙时才能吃上白米。”朱慈烺道。
崇祯一想也是,突然有个念头在脑中飞撞,却始终抓不住它。终于,仿佛闪电劈过,一片黑暗之中让崇祯看到了四个大字:“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以实物折成现银纳税,看似方便了国家统计征收,也丰富了国库,但农民手中的确没有银子啊!”朱慈烺叹道:“故而有御史说山西丰年都要卖妻儿才能纳上税,这未必是空穴来风。盖因朝廷只收白银,农民得将收成卖了才有现银。可是没到收获之际,谷价必然被商人压低,故而收获甚至不足以偿还耕种时借的青苗钱。”
崇祯听得大汗淋漓,脸上腾起两团红晕:“宋时王安石用青苗法,我朝可行乎?”
朱慈烺摇了摇头:“王安石用的青苗法,本出于晚唐藩镇敛财之术,事实也证明想法虽好,却不易执行。聚敛之官以此放出高利贷,反倒害苦了百姓。”
“以你东宫官也做不好?”崇祯忍不住问道,甚至失去了政治敏感性:法理上的东宫官只是一小撮皇太子的私人助理罢了。所有的地方官都是朝廷命官。
“知易行难,非十数年难尽其功。”朱慈烺道:“父皇,咱们别跑偏。重点还是说说银子的事。”
“对对,刚才说到百姓手里没有银子。快想想,如何让百姓有银子用,朝廷又能征得上税!”
——你当我什么都懂么?我也是要私下准备很久才能在您面前侃侃而谈装得无所不知啊!
“父皇,”朱慈烺笑道,“咱们要说的是,张家口到底有多少银子。”
崇祯没有得到自己要的答案,但对这个问题也的确很有兴趣。
“现在抄到的现银只是第一批,两千五百万两。因为官兵不是土匪,更不是东虏,不可能有屠杀抄家,或是斗米买命之类的暴虐之行,所以周遇吉也需要时日慢慢办事。”朱慈烺道:“根据目前推测,整个张家口,叁仟伍佰万两银子是应该有的。”
朱慈烺只想到晋商如今没有取得皇商地位,也就没有原历史时空中独霸长芦、河东两个大盐场,也没有垄断乌苏里、绥芬等地的山参市场,所以家产或许不如原历史时空中那么丰厚。
然而朱慈烺却忽略了一点,在乾隆过河拆桥抄没张家口之后,晋商仍旧手握巨资,以至于在晚清时控制了一亿两以上的白银流转。而且范氏在康熙平准噶尔部叛乱时,负责转运粮草,价格只是清廷官方转运的三分之一,为国库省下了数亿白银,但自己蒙受了极大损失。
从这上面也能看到范氏的底气,竟然能以一家之力负担起灭国之战的后勤转运任务。
五月二十五日,朱慈烺拿到了周遇吉送来的最终收获报表,整个张家口被拆成了一组组冰冷的数据,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此番光复张家口之战,擒拿通虏之家三十三户,首恶皆以正法,余从家眷皆分发教坊司、苦役营。收缴赃款……”朱慈烺读到此处,故意停了停。
崇祯的双眼迸发出灼热的目光,仿佛要将儿子融化一般。
“赃款现银肆仟又肆佰万两!”
崇祯登时头晕目眩,幸福得几乎就要昏阙过去。
——天下八分之一的银子竟然都在张家口!
——天下八分之一的银子竟然都归我所有!
——祖宗立国以来,谁见过这么大笔银子!
——慢着,一群商人就能有这么多银子,这大明到底是谁的天下?
崇祯猛然间从云端跌入了深渊,张口结舌,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第489章 祸乱初平事休息(12)
在职场中,最基层的办事员需要知识;中层管理人员需要知识和阅历;高层管理人员需要知识、阅历、人脉;达到了合伙人、老板的位置,这些要素就全部都要为思想让步。
思想的来源就是思考。
大明到底是谁的大明,作为皇帝、皇太子这样的老板、合伙人,到底该如何引领这个庞大的帝国,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这些绝不是靠书本知识和年资阅历就能解决的问题。
崇祯对知识的渴求在整个中国历史都排得上号,十七年的皇帝职业也给他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和见识,起码现在对于党争更加敏感了。然而关于帝国、皇帝、天下四方……这些务虚问题上的思考,崇祯还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人云亦云。
圣人云,则亦云。
圣人说天子当胸怀天下,为万民君长,长养百姓,视百姓如赤子。所以崇祯也只是在脑中一遍遍重复,从未再深一步去思考:百姓到底分了几种,各类百姓之间如何平衡。一碗水端平,有人渴死有人呛死,雨露雷霆到底该如何分配……
这回的四千四百万两赃款打开了崇祯思考的大门,让崇祯发现自己面对天下事竟然如此陌生。曾经只知道没银子的日子难过,现在真有这么多银子,却发现自己竟然不会用!
当年九百多万辽饷砸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最后吴襄竟然说只有三千精锐能够勤王,而且还得先拿百多万的军饷出来。
这四千四百万的银子,该怎么用?
“这些银子,你可有甚想法?”崇祯问道。
“儿臣已经与阁部商议了主意,准备用这笔银子开办一家银行。”朱慈烺道。
“银行?”
“是发行宝钞的衙署。”朱慈烺道:“其位与户部持平,又独立行事。”
“宝钞一向是户部发行,为何要独立出来?”崇祯问道。
“因为宝钞这个名字不能用了。”朱慈烺叹了口气。
大明的宝钞几乎与后世的金圆券齐名,简直遗臭万年。
太祖高皇帝当年沿用宋、元制度,以为宝钞可以节省人力和金属货币,却根本不知道纸币诞生本意是解决流通不便、以及市场货币流通量不足的问题,进而错误地认为通行宝钞就是一座挖不尽的金银矿。
大明通行宝钞作为一种不可兑换纸币,本身不能换成真金白银,靠的是官府权威和信用。而官府竟然不许百姓以宝钞纳税,一定要缴交实物,这简直是要将宝钞推向绝路。
更绝的是,残旧宝钞要兑换新钞另要加钱,就连纸币替代天然货币减免自然损耗的功能都剥夺了。
光是如此还不能说明国初的“经济掌舵人”的花样作死。为了保证宝钞的地位,朝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禁止白银流通,直到嘉靖之后大量白银涌入才渐渐解禁。这就导致了市场一边需要宝钞,一边宝钞又因为信用不足而持续贬值。
如此种种原因相叠加,宝钞除了作为一种货币符号,在宫中也指代帝室用的手纸。
估计百姓们也这么看。
天启年间就有人提出重新发行宝钞,以解决国库不足用的问题。崇祯十六年,蒋臣在国家最为难的时候旧事重提,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升为司务,参与宝钞发行事宜。只是很快就迎来了甲申国变,连制造宝钞的木材都没买到就流产了。
崇祯帝听皇太子有意要发行宝钞,很是奇怪:“既然已经有了银子,为什么还要发行宝钞?”
当然是赚取利息!
朱慈烺本身不是金融、经济专业出身,对于货币市场的了解只能算是小瓶子水晃荡。但他知道一点,铸造银币、金币就是为了掺入其他廉价金属,博取面额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孳息。比如用半两的白银掺上铅,铸造出来的银币上写着“一两”,当做一两白银流通,朝廷就赚了去除成本之后的银子。
这种小聪明很早就为古人所用,王莽将之做到了极致,小小一枚铜钱上可以当五、当十地用,最终导致经济崩溃,被史家冠以剥削百姓的恶名。
纸币比金银币成本更低,所以本身能取得的孳息也就更高。薄薄一张纸,你说它能当一百两银子用,它就是一百两银子。傻子都知道这是一本万利,甚至是几乎近于无本买卖的大好事。
关键是得有人信。
“为了日后溢出本金发行,首先得建立信用。若要建立信用,无疑是用真金白银换钞票最有说服力。”朱慈烺道:“给百姓一两银子的钞票,就要让他能够切实换到一两银子,而且还要真正让他相信钞票能够当银子用!如此过个十多年,百姓觉得钞票和银子没区别了,自然就会使用钞票。”
“如果百姓拿了钞票就换成白银,最后国库里岂不是只有一堆废纸?”崇祯大为不解。
“所以重点还要流通。”朱慈烺道。
这回张家口抄到的银子并非奸商的所有资产。因为东虏逃窜之前,已经将大量货物出售给他们,真正带走的是白银、粮食、布帛等日用品。周遇吉抄到的白银,只是奸商为了购买夏粮的留存款,还有很大一部分古董、文玩、家私都在仓库里堆着。
“儿臣以为,可以去江淮、湖广一带采购粮食、棉布,令其运至张家口囤积。商人势必不愿空车而回,正好将缴获的赃物库存低价卖给他们,但是只收钞票。”朱慈烺道:“为了获得钞票,这些商人只能从银行兑换,或者接受朝廷用钞票购买粮食和棉布。”
崇祯的手指忍不住轻轻跳动,总算理清了钞票流通的示意图。
“这只是流通的一个方面,如果朝廷收税只收钞票,则农民只能将收获的粮食卖给官仓,获取钞票。只要官仓收粮的价格公道,又有多少农民肯低价将粮食换成银子?”朱慈烺道。
崇祯脑中不由将皇太子提出的钞票与大明通行宝钞做了一番对比。发现通行宝钞只有两个环节,制造、发行。而这种钞票却形成了一个从官府到民间,继而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