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如果现在小恭王在现场听到奕劻这些说辞的话,或许他可能真的不再顾忌自己的铁帽子也说不定呢。
……
公元1909年1月9日,清廷发布诏书,再次重申立宪决心,同时委任袁世凯为“全权摄政大臣”,领班军机,封一等侯,代替朝廷处理所有政务,不仅有组织议院、内阁之责,也有任免官吏之权,凡四品以下官员,不需报朝廷许可,即可任免,四品以上则交由军机处议定,由太后懿旨定夺。
诏书一出,立宪派欢呼雀跃,各省立宪分会纷纷挂牌,各地“君宪先锋”粉墨登场,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随即向清廷递交联合照会,对此诏书大加赞赏,英法两国更是立即组建联合银行团,为袁世凯提供一笔五十万英镑的紧急贷款,同时敦促南方革命军迅速解除武装,或接受北洋军改编,并立即停止一切针对北方的军事行动,否则,列强将联合出兵干涉,“帮助”中国稳定国内局势,同时劝告其它国家,不要试图采取任何单独干涉行动,否则将被视为对远东秩序的严重破坏。日本和沙皇俄国并未参与该项联合照会,只是单独发表政府公报,对清廷立宪举动表示关注,同时保留各自在华势力范围内的行动自由。
至于勤王派大臣,则反应不一,有的安静下来,宣布服从诏书,并立即组建宪政会,但有的人仍在上蹿下跳,称诏书乃是“乱命”,拒不奉诏,尤以署理两江总督长庚和云贵总督锡良为甚,不仅拒绝开读诏书,而且加紧时间厉兵秣马,与四川总督赵尔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妄图与“乱党叛臣”决一死战。
作为反击,袁世凯立即以“全权摄政大臣”名义下令讨伐两江,不仅从黄州东进的北洋第五镇杀到了两江地面,就连安徽巡抚朱家保和毅军统领姜桂题也率军参加了讨伐,而原本被他们围困在庐州城的熊成基部起义军则趁机撤走,向东开进,试图由运河南下前往浙江。
与此同时,回到蒙古草原的那彦图以蒙古全体王公名义在俄国领事馆发出通电,宣称已召集蒙古健儿五十万,择日便可南下勤王,声言击破北洋军,活捉袁世凯。
战火重燃,狼烟再起。一时之间海内鼎沸,各种通电、宣言满天飞,让中国百姓大开了一回眼界,连乡下的老农也是开口闭口的“×电×电”。
等众人冷静下来,才发现南方革命党人静得出奇,没有立即对这一事件做出反应,同盟会没有说话,光复会也没有说话……好象他们都被列强的那个照会吓住了。
沉默几天之后,平地一声惊雷。
“共和一日不立,我军一日不停止前进!”
这则通电是由共和军总司令赵北于1月12日发出的,故此称“震电”。
惊雷之后,又是两声惊雷。
次日,湖南共进会发出通电,宣布组建“革命联军”,宣称“我军为共和而生,亦不讳言为共和而死!”
再次日,已在豫南建立根据地的群治学社由杨王鹏牵头,发表声明,宣布群治学社正式改组为“奋进会”,誓言“清室不退,战斗不息!”
很快,同盟会和光复会也发出通电,指责清廷的立宪是假立宪,是旗人立宪,除非实行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制,并且内阁中必须要有一半的成员来自南方革命势力,否则,革命党人绝不承认这种“立宪”。
与此同时,正坐船前往欧洲准备寻求外交、财政帮助的同盟会领袖孙文也发出通电,号召国民与帝制战斗到底,帝制一日不推翻,便一日不停止战斗,在通电里,特别提到了湖北的共和军,对于他们的“坚强革命立场”大加赞赏,总司令赵北也被赞誉为“共和先锋”、“革命旗手”。
1月15日,福建全省光复,同盟会主政福建,宋教仁赶到福州,发表宣言,宣布组建“中华建国革命军”,任命许崇智为总司令,誓师南征广东。次日,浙江全省光复,光复会会长陶成章正式就任浙江都督,随即派人前往安徽,试图联系熊成基部,将他们带往湖北休整。
1月17日,英法美德四国公使再次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各国立场,同时增调军舰五艘在华南沿海游弋,威慑革命力量,并截留关税余额,从经济上迫使革命党人屈服。
“难道又是一场庚子国变?‘震电’的威力竟是如此惊人?”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并不知道,“震电”的始作俑者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君主立宪?列强支持清朝立宪?……开什么国际玩笑?……袁世凯的命还真是大啊,这样都玩不死他。袁世凯不立即篡了清朝,偏偏要把自己打扮成忠臣,这恐怕是他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或许,他还在做着驱虎吞狼、左右逢源的迷梦吧,可惜啊,老子是穿越的,不吃这一套。如果袁世凯现在立即通电响应共和国体的话,那倒不好对付了,他自己放弃了这个提高人望的机会,却也怨不得旁人了。”
赵北敲着桌子,放下那张华文报纸,若有所思的端起茶盏,吹了吹茶叶沫。
“一通大棒下去,将满清朝廷打得昏天黑地……现在,或许可以给他们吃颗抹了蜜的毒药了。”
第101章 被服厂
武昌城,督署衙门。
虽是隆冬时节,寒风凛冽,但衙门前的街上却站满了人,男女老少几乎挤满了这半条街,鼓乐喧天,人声鼎沸。
“噼里啪啦!”
鞭炮响个不停,男女老少捂住耳朵,神情兴奋。
一旁的军乐队也在卖力演奏西洋乐曲,鞭炮声与鼓乐声中,一块被红绸遮起的匾被几个工友架到了衙门正门的门楣上。
鞭炮声停歇之后,一群军官和士绅簇拥着赵北走上衙门前的台阶,赵总司令只略微谦让一番,与一位耆老走到那块匾下,两人伸出手,将一根垂下的绳索拉了一下,那块遮住匾的红绸便被扯了下来,匾上的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武昌军用被服厂。
卫队长田劲夫带头鼓起掌来,底下顿时掌声一片,军乐队也更卖力了,鞭炮声再次响起,现场气氛更是热烈。
待鞭炮声停歇,赵北抬起手,示意军乐队停止演奏,随即背着手站直了,清了清嗓子,高声宣布:“我宣布,‘武昌军用被服厂’正式挂牌成立!从现在起,这湖广总督衙门就不再是官衙了,它将作为共和军的第一座军用被服厂载入史册!也将作为共和政府扶持私人工商业的象征载入史册!”
话音一落,现场掌声再次响成一片。
赵北走下台阶,从张激扬手中接过一份地契,郑重其事的交给几名士绅,说道:“这是地契,已经过户备案。诸位缙绅响应军政府号召,积极筹备军用被服厂,赵某深感欣慰,若是全国缙绅都如诸位一般深明大义,何愁中国不强?这座总督衙门以后就是诸位的私人产业了,还望诸位尽心督促,使工厂能尽快缝制出合格的军装、被服,如此,便是对革命事业的大贡献!”
几位士绅点头哈腰,忙不迭的答应,客气一番,随即指挥男女工人走进衙门,开始清理厂房,一些苦力也抬着笨重的缝纫机械走进了这座曾经象征着官权的建筑,好奇的四下打量。
看了那些古老的机器一眼,赵北暗自叹了口气,那些人力机械实在是太落后了,产量不可能很高,看起来,共和军要想将军装配齐,恐怕还得等一段时间了。向洋行购买军装未尝不是办法,但赵北一心扶持国货,却也不肯向洋商伸手。
这座军用被服厂就是赵北曾经谋划的那座工厂,不仅生产军装、被服,而且也生产鞋子、雨衣,甚至步枪背带。他原本打算采用国营的方式经营,但后来几个绅商探得消息,便毛遂自荐的赶过来,要求承租这座工厂。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座工厂将为共和军提供军装被服,销路自不必愁,商人驱利,再加上清末“官督商办”的例子,都想来分一杯羹,拿不了大头,也可拿个小头。不过这些商人显然打错了主意,赵北一见他们过来,二话不说,立刻建议他们自行组建一座私人被服厂,军政府为他们拨厂房,除了派驻两个军代表常驻厂里监督质量和生产外,该厂一切经营均由商人自行决定,赵北绝不过问。
在赵北看来,既然商人们愿意经营,那么不如鼓励他们自己干,也算是扶持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而且还可借此向所有商人发出一个信号:共和军支持私人殖业。
不过商人们也有自己的顾虑,毕竟被官压了这么多年,哪行哪业官府不曾刮过地皮?所以赵北的建议一出,众人颇为踌躇,生怕为他人做嫁衣裳。对于他们的顾虑,赵北也能理解,于是许了诺,白纸黑字写了合同,而且还给了两个优惠政策:第一,免税一年;第二,五年之内,共和军一切被服所需均首先向该厂求购,如果产量能够满足需要,甚至可以将全部被服交由该厂生产。
就这样,这座被服厂就建了起来,剪彩这天,赵北遍邀城内外绅商代表前来观礼,进一步向商人展示军政府扶持工商业的决心。
现在的中国,工商业凋敝,原因之一是无法得到政府扶持,无法得到关税保护,原因之二则是因为洋商和洋货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环境下,能坚持下来的商人要么是为洋人扛活的买办,如盛宣怀一类,要么就是小商人,这些小商人资本少,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他们迟早会被买办吞并,而这,正是赵北极力避免的,靠洋买办,是无法使中国的工商业强盛起来的,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
与前来观礼的绅商代表一一握手寒暄,赵北继续阐明自己支持国货、国商的立场,鼓励众人实业救国,虽然这些人未必都是爱国者,但商人必然会被商业利润所吸引,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他们就能见缝插针。
关键是信心,要把商人们对土地的兴趣转移到工商业上来,要让他们认识到工业的巨大利润,投资不了重工业,至少可以先投资轻工业。
领着绅商代表在厂里转了转,现在衙门里的东西基本上已经搬空,工人们正在安装机器,也没什么可参观的,倒是那几套共和军新式军装的样品引起了众人的兴趣。
这是赵北亲自设计的军装,请汉口的洋裁缝精心缝制。灰布军衣军裤,绑腿,布鞋,式样与北洋新军军装相似,只是军帽与众不同,不是大檐帽,而是船形帽,之所以采用这种军帽,是因为制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不佩带的时候可以直接插在肩章上,或是装进兜里。除此之外,一条Y形背带也非常别致,与那条帆布腰带配合,可以有效减轻士兵腰部、背部疲劳,牛皮子弹盒就挂在腰带上,两个帆布材质的手雷袋也挂在腰带上。
对于这套新式军装,参谋们没有太大异议,惟独对那顶船形帽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曾试穿过,发现那船形帽戴在脑袋上太过别扭,没有大檐帽好看,而且没有帽檐,不能遮阳。参谋们曾建议继续沿用大檐帽,但赵北固执的坚持船形帽,在他看来,如果将来装备钢盔,大檐帽就会成为华而不实的累赘,还是船形帽方便,在军费不很宽裕的情况下同时装备两种常帽是不切实际的。
送走绅商代表,赵北正欲前往楚望台视察,但刚走下台阶,一个早就恭候在路边的男子被卫兵带了过来,呈上一封请柬,说道:“黎议长与友人在黄鹤楼观景,请总司令赏脸,屈尊前往,登高远眺,指点江山。”
赵北认得此人,是黎元洪幕客饶汉祥,字宓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