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夫人--慈禧故事 >

第28部分

龙夫人--慈禧故事-第28部分

小说: 龙夫人--慈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太平军已经处于守势。李鸿章打算解放苏州,那是太平军残存的据点之一,有40,000太平军将士在那里把守。戈登的常胜军在苏州很不顺利,多亏了太平军的领袖们内讧,这座城市出乎意料地在1863年12月5 日失守了。有人指控戈登的人劫掠、谋杀和残暴,于是他把自己的部队撤到城外露营,把一切留给了李鸿章的指挥官处理,有几个太平军的将领,他非常赞赏和钦佩。这几个太平军将领之所以投降,就是因为他们和戈登达成了协议,戈登将保证他们的安全,并且还答应在政府军中为他们谋得很高的官衔。戈登不在的时候,李巡抚邀请了这几位叛军将领赴宴,他们所得到的一道开胃小菜就是:他们全都被砍掉了脑袋。

戈登大为震惊,要求李鸿章直接逮捕、审判并处决参与其事的几个战争罪犯,否则,他将辞职并投奔太平军。就像哈姆雷特留着尤里克的头骨一样,戈登也保留了一个太平将领的首级在他的床头,以此作为对李鸿章“背信弃义”的一个经常性提醒,也以此反照中国人在所有事情上有多么坏。他还揣着一把左轮手枪在宿营地到处游荡,威胁要杀掉李鸿章。

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把戈登视为收复苏州的一位公众英雄,送给他10,000 两白银,还用他在战斗中夺来的太平军旗包着。这更加激怒了他,他拒绝这样的荣誉。戈登解释说,他唯一想得到的是一件黄马褂,就像李鸿章穿的那件一样。对于一个战地指挥官来说,这是朝廷所给予的最高奖赏。如果给戈登一件,想必李鸿章也不会有多大的意见。于是,两宫皇太后就也赐给了戈登一件黄马褂。戈登比大多数人更加了解李鸿章的冷血本性。他也曾听闻过关于李鸿章觊觎大位的谣言。但没过多久,戈登就离开了中国。

1864年7 月19日,当太平天国在南京最终垮台的时候,戈登并不在场。因为又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杀戮和掠夺,南京被人们所铭记。那位落榜的秀才和太平天国的创立者——洪秀全,据他自己所说还是耶稣基督的兄弟,死于南京陷落之前的一个月,死于慢性毒药。曾国藩将军的弟弟曾国荃则负责最后的屠杀,在他的官方报告里这样描述:“其时伪城火已燎原不可向迩,其伪宫女缢于前苑内者不下数百人,死于城河者不下二千人。国荃传令闭城,分段搜杀。三日夜,火光不绝,毙贼十余万人……十余万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10数月后,一位来到这一地区的旅行者描述这个杀人战场“尸骨白似雪。”野狗都很肥壮。

北京当然很高兴,太平天国叛乱总算结束了。慈安和慈禧将荣誉拿出来当作小礼品一样分发,甚至发给那些没有参与的人。曾国藩被封为侯爵,他的弟弟则被封为伯爵。李鸿章同样也封伯爵。

41岁的李鸿章已经获得了对上海的绝对控制,现在又被任命为整个长江盆地的总督,那是中国的心脏和灵魂。他只花了10年的时间,就得到了至关重要的财富和权力。而满洲人所拥有的只不过是帝国的幻影。目前,李鸿章还是心满意足地让他们继续呆在那把龙椅上。正如曾侯爷不断提醒的,成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诱惑无处不在。

曾国藩在写给他兄弟的信中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11或许,此刻他回想起了南京围城之战的巅峰时刻,他和弟弟的指挥着13万人马,当时他曾收到过一纸密信:“南方诸省,泰半已入大人之手,大人难道没有更远的想法么?”曾国藩顿时脸色煞白,愤怒而惊恐。

洋人甚至公然推测,满清政府随时有可能被曾国藩或李鸿章推翻,因此,当这两个人走在一起时,他们就会表演一种特别的步法。曾国藩在迈步向前的时候,会谦恭地侧步,让他的被保护人上前,再迈步的时候,又再一次避让,就好像是跳一种米奴哀小步舞12。 每迈一步,曾国藩都要表演这样自谦的情节喜剧,他声称:面对如此繁多的职责,自己实在太老了,太糊涂了,太衰朽了,太笨拙了。

随着太平军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大清帝国面临的下一次军事挑战,是一支叫做“捻军”的秘密帮会,发韧于山东境内和安徽北部。平定捻匪的任务就落到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身上,1860年,他曾经为保卫北京城而认认真真地和额尔金爵士对阵,但成绩却很不理想。朝廷希望僧将军这一回能荡平捻匪,同时也希望他担当北京的保护屏障,以防止任何卤莽的汉人将领倒戈相向、进犯首都。然而在1865年,当他在山东对一小股捻军穷追猛打的时候,突然遭到了伏兵的袭击,僧格林沁被杀。几乎可以肯定,这又是一次“友情开火”,这一事件给李鸿章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这位蒙古亲王是被蓄意谋害的,为的是叫他让路。除了自己的武装之外,他还指挥着从曾国藩和李鸿章那里借来的军队,这让他们很方便地进入他的防线的内部。

毫无疑问,僧格林沁的被杀搬走了李鸿章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主要障碍。在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能够始终依靠的军事将领中,僧格林沁是唯一的一个非汉人将军。一个吃苦耐劳的将军,牢牢控制着自己的士兵,自己掏钱给他们关饷,受到人们的尊敬。僧格林沁的品德操守对李鸿章来说也是一个障碍。北京为他举行了国葬。

僧格林沁的被杀使得满清政府比以前更加依靠李鸿章和曾国藩了。曾侯爷被任命接替僧格林沁的位置,从而极大限度地取得了对华北的军事控制。他把华南的控制权交给了李鸿章。

很快,米奴哀小步舞不得不重新跳起来了,因为,曾国藩因自己走得太靠前了而再次受到批评。他以大声的抱怨来回答这些批评:他太老了,太累了,而且还体衰多病。

他谦恭地请求朝廷恩准,让他回南京,回到过去的工作岗位上,并推荐李鸿章接替他在北方的位置。

这种极端谦虚的姿态使得朝廷对曾国藩更加信任,因此,朝廷并没让他退休,而是打算让他当直隶总督,该省就围绕着北京,是中国最高的省级职位。无论谁是直隶总督,他就会获得仅次于儿皇帝和恭亲王的权力。

再一次,曾国藩又表演起了他古怪的米奴哀小步舞,请求开缺以调养自己日渐衰朽的身体,并推荐李鸿章作为自己的继任者。1872年3 月,他在自己的床上平静地撒手人寰,享年61岁,他是满清开国两百余年来第一位寿终正寝的汉人将军。

李鸿章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了直隶总督和首都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49岁的他是中国最年轻也最有权力的总督,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在危急时刻也就只有靠他了。从那时起,李鸿章就成了这一政治联盟看不见的合伙人:两宫皇太后执政,李鸿章控制。

「译注」

1 曾国藩《讨粤匪檄》。

2 曾国藩《致澄弟沅弟》(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廿四日),《曾国藩全集。家书》799 页,岳麓书社1985年10月第一版。

3 所多玛和俄摩拉,《旧约圣经》中的两座罪恶之城,因它们的邪恶和堕落而遭惩罚,被上帝毁灭。

4 华尔,即弗里德里克。汤森。沃德(Frederick Townsend Ward 1831…1862 ),美国冒险家,早年曾在尼加拉瓜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1959年来到上海,受苏松太道吴煦的雇佣,组建了一支由外国人组成的武装“常胜军”,抵抗太平军,1862年9 月在一次战斗中被打死。《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五有传。

5 白奇文,即亨利。安德里亚。伯格万(Henry Andrea Burgevine 1836…1865),美国冒险家,华尔战死后,他继任“常胜军”的指挥官。

6 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 1819…1861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

7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是《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前身。1850年8 月3 日由英国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号称中国的《泰晤士报》。1864年7 月,报馆另出《字林西报》,就将《北华捷报》改为它的每周增刊。1951年停刊。

8 蒲安臣,即安森。伯林格姆(Anson Burlingame 1820…1870),美国律师及外交官,1861…1867年间任美国驻华公使,曾代表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签订过《蒲安臣条约》。

9 查尔斯。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 1833…1885 ),英国军官和殖民地行政官,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是皇家炮兵部队的一位中将。他19岁从皇家军事学校毕业后即进入皇家工兵部队。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随英国军队来华,后任常胜军统带,因帮助清政府平定太平军有功,授提督衔,赐黄马褂、孔雀花翎。后任苏丹殖民总督,在喀土穆城被叛军所杀。戈登被英国首相格莱斯顿称为“英雄中的英雄”,他死后维多利亚女王曾亲自到他家中慰问,清廷亦遣使往吊。《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五有传。

10王定安《曾文正公大事记》卷三,清同治刻本。

11曾国藩《致沅弟季弟》(同治元年七月廿八日),《曾国藩家书》631 页,海南出版社1994年8 月第一版。

12米奴哀小步舞,一种缓慢而庄重的三拍子舞蹈,由一群舞蹈者结伴而跳,源于17世纪的法国。

第二部分纱帘的背后第31节黄色薄雾下的生活(1 )

 在缺少一个真正的满族强势人物的情况下,大清王朝的生存最后就只能依靠努力培养慈禧的儿子、年轻的同治皇帝,让他表现得更出色。至于他是担当一个积极的角色,还是继续做他的傀儡皇帝,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表现得像个完美的儒家圣君。在中国,对外表的依赖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君权神授”本身就关乎至重,王朝的上升或衰落竟然依赖于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言行举止。不管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做了多么大的努力,这根本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简言之,同治皇帝的悲惨生活使灵敏的政治联合天平倾斜了,也使得慈禧离独掌统治大权更近了一步。

传统上,人们认为一个儿皇帝已经成年并能获得全部权力的最低限度是15岁。在祺祥政变发生的1861年,同治皇帝5 岁。从此之后,对于儿子的抚育教养,慈禧能插得上手的地方实在不多。这一点和日本的情形很相似,培养小皇帝的日常功课被皇室代理人所严密控制。只有慈安——皇帝的嗣母,能够对此产生影响。在接下来的10里,为锻造同治的性格和培养他的思想,以准备担当他伟大的职责,就必须为他选择专门的家庭教师。

为同治扮演皇的帝角色所作的这些准备工作,被交给了57岁的蒙古进士倭仁,此人是被人们称为大清帝国品德最高尚3 个人之一。他也是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他不仅是同治的老师,还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满清政府意识形态领域的监察首脑)、翰林院掌院学士和户部尚书。在任何事情上都没人向倭仁挑战。他追求儒家理想的那种顽固和独断,不仅仅限于对同治的督导。作为朝廷里的高级牧师和道德警察,在接下来的9 年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让王朝的制度从“力与谋”的罪恶退回到“礼与仁”境界,也就是让一个病人从治愈退回到病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