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4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
1937年5 月,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支华南搞抗日统战工作,与桂、闽、川等地方当局的代表谈判,订立共同抗日协议,在广州、福州等地建立八路军办事机构。同时,到闽、浙等省传达中央指示,为新四军的整编做了大量工作。
1938年1 月6 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任参谋长兼第3 支队司令员。3 月19日,他在参谋会议上作了题为《参谋工作建设》的报告,11月,带领军部特务营到达无为地区,和国民党豫鄂皖边游击总司令廖磊谈判,建立了统战关系,并把我党领导的庐江、无为地区游击队整编为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作战任务。同时,他指挥新四军第4 支队第8 团挺进淮南路东,开展皖东游击战争。
1939年5 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前委书记。在此期间,整顿了新四军第4 支队,组建了新四军第5 支队,创建了以半塔集、藉塘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完成了新四军向皖中、皖东战略展开的任务,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
1940年春,和刘少奇等领导淮南军民英勇作战,粉碎了安徽李品仙、江苏韩德勤等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巩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12月,和徐海东等指挥部队,取得了对日伪军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 师师长、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在此期间,他大力号召和组织军队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2年2 月,兼任淮南军区司令员,为提高部队军政素质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作出了很大努力。同年夏,他奉命专任新四军副军长,在代军长陈毅去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党的“七大”期间,主持全军军事工作,领导淮海、淮北和淮南军民取得了冬季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1943年3 月,部署了新四军第3 、第4 和第1 师的反的“扫荡”作战。
1944年,部署和指挥苏北、苏中部队连续开展了春夏季攻势作战,进行局部反攻,攻克了许多重要据点。8 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部署新四军第4 师西进作战,收复了8 个县,恢复了豫皖苏边根据地。同年秋,部署新四军第1 师渡江南下,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6 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 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参与领导华中军民继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解放淮阴、淮安等30多座县城,歼灭日伪军3 万余人,使新四军发展到30多万人。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与饶漱石等部署江南部队北上工作,组织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和华中局等机构。10月,率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与由延安返回的陈毅会合。1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华东局,批准陈毅、饶漱石、张云逸、黎玉、舒同为华东局常委。
1946年1 月,兼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新四军军部和军区工作(陈毅司令员在前线指挥作战)。
1947年1 月,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日常工作。8 月,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移至渤海惠民地区,成立了党的后方工作委员会,任书记,领导华东地区的土改、支前、整风和地方武装、民兵建设等工作,为华东野战军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1948年11月,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继续在后方主持华东军区和山东军区的工作。
1949年1 月初,提出了支援解放军渡江南进的准备工作问题,并制定了兵员、干部、民工、粮食等支援计划。3 月,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9 月22日,中央决定他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政协委员,后以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率领一批干部赴广西工作,同时任中南军区党委委员。
1950年2 月,在广西省委、省军区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以清剿匪特、巩固治安,发动群众作为全省部队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至年底,全省消灭土匪11万多人。
1951年,全力组织和领导广西剿匪工作,胜利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在5 月1 日前消灭全省土匪的任务。毛泽东致电嘉勉。
1952年2 月,经党中央批准,在杭州疗养,后到苏联治病。
1953年,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党委会委员,同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以后又连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9 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62年3 月,作为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力量委员会副主任,对沿海七个省军区参谋长发表重要讲话。9 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69年4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3年8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4年1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小说下载网—http://。。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08罗瑞卿》
声明:
第一章斗军阀入黄埔雏鹰志正昂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1924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了,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这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共合作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在工农运动的影响下,各地的学生运动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1924年5 月11日。四川省南充县立中学。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校园里便热闹起来。
学生会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罗瑞卿、邓德光等十多名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群情激昂。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给军阀何光烈一点厉害尝尝!”罗瑞卿举着紧握的拳头说。
“对!”邓德光也气愤地说道,“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就不知道我们的厉害!”
“瑞卿,你说说看!怎么干,我们听你的!”其他学生都十分焦急地望着罗瑞卿。
正在这时,学生会办公室的屋门“咣”的一声被撞开了。
一个学生匆忙喊道:“各位,告诉你们一个重要消息,秦同淮暗地里已经到乡下催收捐税去了!”
“啥子!何光烈这小子竟然又派他的狗腿子到乡下去了?!”
“妈的,跑得倒是挺快,我们跟踪追击!”
“对,逮住他,狠狠地揍他狗日的一顿,给我们南充老百姓出口气!”
“苛捐杂税越来越多,说不定明天呀、吃饭拉屎、爹死娘嫁都要掏钱了!”
这个消息使大家非常气愤,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你们先在这里等一下!”罗瑞卿说,“我和任白戈、邓德光去找李鸣珂老师!”
李鸣珂,四川南充县人,成都高等蚕业专科学校毕业。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只有二十五岁,风华正茂,英俊潇洒,公开身份是老师。
在征得了李鸣珂老师的同意后,罗瑞卿和学生们兵分四路,立即行动起来,阻碍收捐,宣传群众。
泥泞的乡间小道。几十名学生风风火火地向前赶路,他们挽起袖筒和裤脚,身上冒着汗珠和热气。一群生龙活虎的青年抄东边近路,正在寻找追赶秦同淮。
出城过江,这群青年学生一口气跑了几十里山路,来到了龙门镇。
龙门镇不大,一条街巷横贯中间,像一条肠子穿过镇中。
他们停往脚步,仔细地打听了一番。原来,秦同淮又去了擦耳场。
“别让‘秦大狗’跑掉喽!”一个身材不高,但很壮实的学生说道,“我们要继续追!”
大家顾不得一路的劳累,又追赶到擦耳场。没想到他们又扑了空。
秦同淮到什么地方去了?当地百姓说法不一。有的说去了会龙镇,有的说可能去了四面山,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这群学生一时无法弄清楚,叽叽喳喳议个不休。
罗瑞卿仰头看了看天,太阳正对着头顶。他挨个打量了一下同学们,大家又热、又累、又气。
“‘秦大狗’大概是属兔子的吧,不然怎么跑得这么快!”一个高个子青年诙谐地说。
罗瑞卿招了招手,把大家聚拢到一块,轻声地说:“我们先填饱肚子再说吧!”
“你们说,秦同淮这小子是去了四面山,还是去了会龙镇?”
“谁知道?!”
“依我看,秦同淮很可能去了会龙镇!”罗瑞卿接过话茬:“那里是个集镇,秦同淮一定先到那里吃饭、休息,再去四面山!”
“瑞卿说得有道理!”邓德光点了点头。
“那我们赶紧就去会龙镇!”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要兵分两路,一路去会龙镇,另一路去四面山,说啥子也得逮住秦同淮!”
夜幕笼罩大地,星星缀满天空。
罗瑞卿、邓德光等几十号人来到会龙镇小学。一位老师远远看到大群青年学生走来,疑惑地迎出门口。
“老师,打扰您了!”罗瑞卿客气地说。
这位老师微笑道:“哪里,哪里!”
“老师,我们是南充县立中学的学生,是来追赶征收‘佃当捐’委员秦同淮的!”
“欢迎!欢迎!你们来得正好!秦同淮今天早上到了会龙镇。这家伙一到镇上,就召集全镇居民开了个大会。他在会上讲,何师长平时如何如何极重仁政,爱民若子。自何师长接防以来,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不重赋苛税,不拉夫,致使南充一带无匪之乱,无争杀之苦。现在,为了保护百姓,就要整肃兵马,所以只得向百姓征收一点捐款。……听秦同淮这么一说,百姓们叫苦不迭,家家在犯愁,人人无对策,你们来得好,来得好呀!这时候,秦同淮正在茶社打麻将呢!”
一听说秦同淮果然在会龙镇,大家一天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一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
罗瑞卿和邓德光核计了一下后,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我们不要都进去,先对付秦同淮。其余各位,要把茶社前大门、后大门把守好,到时要见机行事。另外,刘玉良、史海涛你们几个负责向群众宣传……”
一切布置妥当之后,罗瑞卿微笑着对大家说:“今天呀,我们是闭门打‘狗’,不要让这条老‘狗’跑掉,更不要叫‘狗’咬着!不过,不认得秦同淮,万一打错了人就不好说喽!”
秦宗海说,“我认得!”“好!宗海你带我去认认他!”
罗瑞卿、邓德光、庞小龙等几个身高力大的学生,衣袖里裹着木棍,向茶社走去。
会龙镇是一个山区小镇,白天人就不多,行人更少。今天晚上却不同,行人多于往常。
秦同淮来这里催收典当捐的事一传出,小镇周围一带的百姓趁晚饭后的空闲时间都赶来打听收捐消息。他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正在悄声议论着典当捐的事情。
罗瑞卿带着几个人来到了茶社屋门口。
屋门虚掩着,从门缝里一眼看去,里面灯火通明,时时传出吆五喝六的打牌声和狂笑声。
罗瑞卿轻轻将门推开,里面烟雾缭绕,酒气弥漫。
几个人酒足饭饱之后,围着方桌打麻将,周围站着一些人观战,另外一些人在聊天。
秦宗海指着坐在上座的大胖子说:“那个就是秦同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