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 >

第300部分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第300部分

小说: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让彭总紧张的神经可以松驰一下,陈赓想尽办法。有时他拉上几个人陪彭总下象棋。彭总输了不眼气,总要人家再来。有时赢了人家也不罢休,也对人家说“再来”。几盘棋下来,彭老总紧张的大脑得到了休息,陈赓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彭德怀为朝鲜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中朝两国人民深深的尊敬。

各报刊和通讯社记者,总想摄到彭总活动的照片。祖国去的慰问团、参观团也总想拉他合影留念,可彭总最不喜欢宣传他个人,尤其是不喜欢照相。每逢这时,摄影记者就请陈赓帮忙。陈赓欣然答应,说:“你们不要告诉他,悄悄地跟着我走。”

这天晚饭后,陈赓又拉着彭总和几个副司令员散步。摄影记者也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看到一切准备好了,陈赓就拉上甘泗淇等围住彭总,说:“彭总,我们一起照张合影,留个纪念。”彭总拿他没办法,也就高高兴兴地和大家一起站过来,让记者拍照。后来留下的彭总在朝鲜战场的一些照片,大多数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拍摄下来的。

1952年6 月初,陈赓奉调回国。

6 月16日,陈赓满载朝鲜人民的伟大友谊,渡过鸭绿江,踏上归国之路。

第十四章 办军校育英才春蚕吐丝尽1952年6 月。北京。

陈赓应党中央之召唤,离开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回到北京。

一到北京,陈赓来不及与妻儿叙别,就直奔中南海。他想知道,毛主席召他回国,到底有啥子急事?

陈赓一步跨进中南海会议室,只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一一在座。

“主席!总理!你们好!”陈赓欣喜他说。

“哦,陈赓,你来了,快请坐!前线辛苦了!”毛泽东紧紧握住陈赓的双手。

“召我回来,是有急事儿?”陈赓问。

“不要急嘛,坐下来慢慢谈。”毛泽东说。

“先谈谈朝鲜前线的形势吧!”周恩来说。

陈赓端起一杯茶,喝了几口,说:“现在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第五次战役已经打过,上甘岭战役己胜利结束。看来美帝国主义想要打败我们绝不可能,我们一时要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军队是一支政治素质最好的、作战最勇敢的人民军队,但是我们的技术装备太差,苏联所支援的新式武器装备,我们也缺乏驾驭技术的力量。所以我认为,为了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必须加紧培养技术人才,掌握现代化技术,把我军建设成为优良的现代化军队,以利于在将来有把握地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陈赓一口气讲开了。

“说得很好!问题就在这里,为了彻底打败帝国主义,我们必须抓紧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毛泽东说。

“陈赓,我们召你回来,就是为这件事啊,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你看怎么样?”周恩来说。

“那太好了!”陈赓欣喜地回答。

毛泽东问:“谁来办?”他望望在座的周恩来,又望望陈赓,然后说:“你来办吧!”

“我来办?”陈赓疑惑地问,“主席,这个我隔行,恐怕办不好!”

主席笑道:“你隔行,我们党内还有哪位懂行?你指出来。还是你去干吧,不懂就学嘛!”

其实,对于这解放军第一所高等学府校长的选择,毛泽东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旱在三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过,要办好一所学校,第一件事就是选好校长。陈赓身经百战,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高的政治素养,而且又有较高的文化基础,他先后赴越、朝,同美、法帝国主义作过较量,对新形势下之敌手,己具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何况三十年代他还当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呢。对,陈赓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这样,陈赓领受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

从司令员到学院院长,这是陈赓人生旅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摆在陈赓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校舍、教师、教材和设备均无着落,而他又从来没有办军事技术院校的经验,更不要说办这样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了。

困难吓不倒他,既然接了任务,就一定要办好,这是他的一惯风格。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民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在为猛虎添翼。当然,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军事工程学院也能够从无到有。我陈赓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凭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他像指挥打仗一样,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制定作战部署。

1952年7 月。陈赓陪同苏联专家小组,乘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大连、青岛、武汉、沈阳和哈尔滨等地考察。经过反复磋商,最后确定把校址定在哈尔滨。同时确定把这个学院办成一所包括空军、海军、炮军、装甲兵、工程兵五个军种的综合学校。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分析,陈赓提出了一个以边建、边教、边学和以教学为中心的建校方案。明确了军事工程学院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毕业去向、校址选择、组织机构以及教师、教材和设备来源等一系列的问题。

陈赓还提出,在干部组成上应以知识分子为主,同时抽调部分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同志,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以保障培养对象达到又红又专。

陈赓将他这些构想给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为基础,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筹建军事工程学院。筹建时,也从志愿军第三兵团抽调部分干部参加,用陈赓的话来说,这叫做两根柱子齐心协力,共同办学。

办校的最大困难是师资力量的缺乏。为配备师资力量,他请来了弹道学专家张述祖等教授,并请他们提出教授名单,由他亲自去找周总理批示。

一向以急性子著称的陈赓,一心扑在创办“军工”的事情上。为尽快配备师资,他多次去找周总理。但总理日理万机,很难找到,陈赓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家里去“堵”。

一天早晨,陈赓来到国务院西花厅。这天总理要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已坐满了人。陈赓一看不好闯进去,就等在门外。恰好此时他看见总理要出来上厕所,他便迅速地跟了进去。总理见他匆匆忙忙走进来,问道:“陈赓,你怎么到了这儿?”

“总理,有几个教授的名单,请批一下!”陈赓说着就递上了名单。

“你等一下不行吗?”

“等一下你就走了。还是现在就批吧!”

就这样,总理在洗手间里批了这份名单。为了给学院从各大学选调教师,周总理多次指示教育部党组织帮助解决“军工”师资问题,并亲自主持召开两次会议,请教育部、清华大学以及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文教办公室负责人来参加,专门听取学院的汇报。由于总理的全力支持,很快就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副教授。仅仅几个月时间,七十八名教授和专家就陆续从华东、中南、西南、京津地区奔赴哈尔滨。

陈赓又请中共中央批准,从各大军区挑选了三百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成立助教队,由请来的专家教授讲课辅导。这批助教后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仅仅一年时间,陈赓就组成了一个五百名教师、三百名实验人员的队伍。

师资力量已初步配备,陈赓的工作效率之高可见不一般。

陈赓一手“抓人”,一手“垒窝”抓紧校舍职工宿舍建设。当时国务院决定把哈尔滨医科大的校舍拨给“军工”,作为建校的立足点。陈赓又从哈尔滨市、中专铁路局等单位接收、租借和交换了一些房屋,大批教学、科研人员得以安顿下来。

1953年4 月,冰城冻土未开,“军工”校舍建筑工程,即已拉开战幕。

陈赓时刻关心施工进展情况,经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他亲自同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还不顾腿伤,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聊天,查看工程质量。

仅仅七个月时间,十万平方米,三十六幢的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

1953年9 月1 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陈赓主持开学典礼。毛泽东给该学院颁发的《训词》中盛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陈赓的督促下,在中央和省、市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仅仅两三年时间,就盖起了四十多万平方米的楼房,五个系的教学大楼相继矗立起来。到1958年,全院新建校舍己有二百二十一幢,五十六万多平方米,加上从医科大学接收的四万多平方米,在市内各处租赁的五万九千多平方米的旧房,共计校舍六十六万多平方米。“军工”的建立凝聚着陈赓的一片心血。

“窝”垒起来了,人“抓”来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办校了。关于这个问题,当时有两种看法,一方面一些老干部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理解,瞧不起那些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当时苏联教育顾问和政治顾问提出取消党委制。针对这两种意见,陈赓提出,办校一定要依靠“两老”,即老教授、老干部。他常讲,“长征二万五和十年寒窗苦都是一回事,这是学院的两根支柱,缺一不可。”这样,既可发挥我军优良传统,又将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青年。他常教育军队干部说:“中国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能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知识分子同样不能胜利。”“不要只看到自己经过战争的考验,也要看到人家十年寒窗的刻苦钻研。”他语重心长地对说怪话的同志说:“我们都是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要协助党委主动团结知识分子。”他又教育教授、专家要尊重军队干部,同他们亲密团结,合作办好学院。

他视专家、教授为“国家最可贵的财富”。他号召教授、专家要做学院的主人。在工作中,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尽可能予以照顾。

首先他在政治上给予知识分子以最大的关怀,他说:“这些人都来自旧社会,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把问题搞清楚是必要的,但应重在表现。对他们世界观的改变也不能操之过急,应该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地进行改造。

他们也是劳动者,是脑力劳动者,应该给他们组织个工会。“为此,经上级批准,他在哈军工首创教育工作者协会,并由老教授周鸣■担任协会主席。

许多专家、教授,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要求入党的人增多了。为此他亲自召集会议,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优良传统作风和党员的基本条件。他对教授、专家们说:“中国共产党的大门,永远是向你们敞开的。”

有的老教授感到自己的历史、社会关系太复杂,怀疑得不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针对这种顾虑,陈赓亲自参加了对两名表现很好,但社会关系复杂的老教授的审查工作。问题弄清后,他动员保卫部副部长当他们的入党介绍人,并参加了他们的入党宣誓仪式。

他说:“我们党的政策是有成份论,但不唯成份论,重在表现。”并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我出身大地主,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当过蒋介石的侍卫参谋,冒着炮火救过蒋介石的命,情况够复杂的吧!一个人的出身成份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