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唐群英 >

第70部分

中唐群英-第70部分

小说: 中唐群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青坡道东进的叶护、仆固怀恩、马重英,收复清塞、天成两军,先头部队进入河北境内。

第百零八章 祸结兵连(上)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前,派遣将军何千年、高邈率二百轻骑,以献射生手为名入京,途经北都太原,设计劫持了北都留守、太原尹杨光翙,制造燕军从河北向西进取太原的假象。

太原少尹火速将此事以六百里加急上报长安。

正在华清宫与杨贵妃共浴温泉的李隆基接到奏报,认为情报有误,命太原少尹查清事情来龙去脉。李隆基内心中始终不肯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安禄山会发动叛乱。紧接着,广平郡王李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联名发来安禄山范阳起兵的紧急军报。

李隆基不得不面对现实,确信安禄山已经起兵忤逆,慌忙召来杨国忠商讨对策。

华清宫长生殿内,李隆基和随行的众位大臣脸色凝重,唯独杨国忠春光满面。安禄山起兵叛乱正好证明杨国忠的先见之明。

杨国忠洋洋得意地对李隆基说:“如今真正反叛陛下的只有安禄山一人,将士们都是被逼无奈。臣保证不出十天,安禄山的首级定会送到陛下眼前。”

李隆基听信杨国忠之言,放宽心情,继续与杨贵妃在华清宫享乐。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燕军攻陷定州博陵郡。短短十二天时间,河北道半数郡县沦陷。

河北战报接连不断的传到华清宫,李隆基这才意识到形势严峻,惊慌失措的返回长安大明宫,召集众臣商议,部署兵力拒敌。

开元初年到天宝末年的四十多年中,是大唐帝国最强盛的时期,天下承平日久,中原地区军备废弛,此时朝中即无兵可调,更无将可用。

碰巧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回朝述职,住在长安馆驿等待皇帝召见。李隆基犹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任命封常清取代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领军平乱。

虽然有朝廷的正式任命,但安禄山苦心经营多年的范阳、平卢之兵,绝不可能听命于封常清。封常清请命即刻赶赴洛阳,招募新兵,准备迎击燕军来袭。

李隆基准封常清所奏,授命封常清到洛阳后开启东都武库。

封常清向李隆基建议,加强都畿道河南府和北都太原府的军事力量,将分散在各地的府兵集中到几个战略要地,派大将统一指挥。

李隆基采纳封常清的建议,任命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充北都留守,统领河东道各郡府兵镇守北都太原。新设置河南节度使一职,领陈留等河南道十三郡,由卫尉卿张介然担任,统一指挥各郡府兵。

李隆基听信杨国忠之言,下令将软禁在京兆府的安禄山长子安庆宗,绑缚丹凤门外,枭首示众。

京兆尹鲜于仲通亲自监斩,引来数万长安百姓围观。

在众多长安百姓的欢呼声中,反贼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人头落地。

燕军攻克定州博陵郡后,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挥师南下,很快占领恒州常山郡、冀州信都郡、邢州钜鹿郡、洺州广平郡、相州鄴郡、卫州汲郡,河北道所属的二十四郡中除东面临海的德州平原郡外,全部陷于安禄山之手。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初一,燕军抵达黄河北岸。十二月初二,北风呼啸,天降大雪,黄河一夜封冻,数万燕军铁骑踏过黄河冰面,进入河南道,直扑中原重镇汴州陈留郡。

刚刚到任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聚集河南道十余个折冲府,一万余兵力守卫陈留。陈留郡城开封有居民三十余万,张介然打开府库,张贴皇榜,招募城内青壮入伍,不到十天时间,便有四万陈留百姓报名从军。

张介然闻知燕军将至,遣散城内百姓,紧闭城门,准备与燕军决一死战。

十二月初三,安禄山亲率十万大军包围陈留。

张介然率领一万五千府兵,四万陈留百姓据城坚守,一日之内击退燕军数十次进攻。

十二月初六,燕军运来投石机、箭楼等攻城“重武器”,城墙很快被投石机砸出数个缺口,燕军铁骑从缺口攻入城内。傍晚,陈留沦陷。河南节度使张介然战败被俘。

安禄山得知爱子安庆宗被李隆基处死,勃然大怒,下令屠城。河南节度使张介然以下五万陈留军民被杀,开封城内血流如川,大运河水被染成赤色。

十二月初八,燕军主力由陈留向西突击,攻陷郑州荥阳郡。荥阳太守崔无波及城内两千守军全部战死殉国。

荥阳距离东都洛阳不过一百余里。燕军攻占荥阳后,安禄山命安忠志部为先锋,田承嗣部为中军,孙孝哲部为左翼,阿史那承庆部为右翼,发兵十二万,进袭东都洛阳。燕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猛攻洛阳。此时距离封常清到洛阳不过十余日。

封常清率领不到三万唐军与燕军血战于都亭驿、上东门、宣仁门。封常清达到洛阳后所募的两万新兵,皆是市井百姓,天下承平日久,民不知战,经过十来天时间的仓促训练,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而燕军大将田承嗣、安忠志、孙孝哲、阿史那承庆帐下兵士都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骁骑劲旅。封常清三战皆负,洛阳南城、北城相继陷落。封常清知道洛阳守不住,带着数千残兵沿禁苑外墙西走,奔投陕郡。

十二月十二,河南尹达奚珣以保护洛阳皇宫为名,开城向燕军投降。燕军兵不血刃进入洛阳皇城。东都留守李澄、中丞卢奕、判官蒋清守节不屈,被燕军斩杀于洛阳宫乾元殿前。

安禄山得知洛阳攻克,兴奋不已,下令犒赏三军,并严令主将田承嗣,派兵守护洛阳皇宫,不可抢掠破坏。安禄山心中早已打好算盘,新年来临之际,定都洛阳,圆自己多年的皇帝梦。对于“弃暗投明”的河南尹达奚珣,安禄山并不介意其曾经是杨国忠的心腹,下令嘉奖并委以重任。

陕郡太守窦廷之得知洛阳失守,连夜弃城逃往河东,城内官民闻风而逃。

封常清到达陕郡时,陕郡已是一座空城。封常清整顿部属,安抚兵士,准备守城待援。

第百零九章 祸结兵连(下)

东都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李隆基百感交集,眼圈湿润的对杨国忠说:“朕在位已有五十年,早已感觉力不从心。原本打算去年传位于太子,却遇上灾年。朕不想把灾难留给子孙,想再等一年,不料逆贼举兵作乱,朕打算率军亲征,留太子在长安监国。等待战乱平息后,朕将传位于太子。”

杨国忠听了李隆基的话犹如晴天霹雳,对于杨国忠来说,太子李亨即位比安禄山攻陷东都可怕十倍。早在李林甫担任宰相时,杨国忠就主动充当马前卒,几次三番构陷太子,与太子李亨结下深仇。杨国忠担任宰相后,更是与太子一党相互倾轧。太子李亨的许多下属被罢官免职,家破人亡。

一旦李亨登基即位,免不了清算新仇旧恨,杨氏一族恐有灭门之祸。

杨国忠回府后,急忙找来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对她们说:“太子与我们杨家仇恨颇深,倘若太子继承皇位,你我性命难保!”

虢国夫人提议:“不如向陛下建议,派太子领军出征。战场上刀剑无眼,说不定…”

杨国忠:“姐姐,糊涂啊!太子一旦掌握兵权,我们杨家岂不成了砧板上的肉。”

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入宫觐见杨贵妃,要她出面劝说李隆基打消传位太子的想法。

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杨贵妃跪在李隆基面前,哭着哀求李隆基收回成命。

李隆基听从杨贵妃之言,将御驾亲征和太子监国两件事搁置下来。

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封次子安庆绪为晋王,季子安庆和为郑王,任命达奚珣为左相,张通儒为右相,严庄为御史大夫。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安禄山竟然自立称帝,李隆基认识到形势已经危如累卵,诏令陇右、河西、朔方三镇边军驰援长安,勤王戡乱。

李隆基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以禁军主力飞骑、彍骑,加上在长安新招募的兵勇共五万人马,由高仙芝统领,宦官边令诚为监军,东进增援河南的唐军。

五万唐军尚未开拔,作为元帅的荣王李琬便暴病身亡。

高仙芝率军进屯陕郡,见到封常清。两位曾经威震西域的大唐名将兼故友,阔别多年战地重逢,促膝长谈至深夜。

封常清与燕军在洛阳进行过数次正面交锋,非常了解燕军战力,向高仙芝建言:“常清连日血战,贼锋锐不可当。目前潼关无兵镇守,若我军有失,燕军突入潼关,则长安危矣。陕郡无险可守,元帅不如引兵退守潼关,凭借天险拒敌。”

高仙芝从大局考虑,采纳封常清的建议,主动放弃陕郡,率军退守潼关。

监军边令诚贪图钱财,多次向高仙芝索要贿赂,被高仙芝严词拒绝。

边令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入朝向李隆基禀告:“封常清妖言惑众,致使兵士畏惧反贼。高仙芝贪生怕死,尚未与燕军交战,便丢弃陕郡逃进潼关,将数百里沃土拱手献于贼人。不仅如此,高仙芝还克扣军士粮饷,贪没朝廷赏赐,致使军士怨声载道。封常清、高仙芝二人罪大恶极,臣请陛下下旨,立斩两人于军前,重塑军威。”

老迈昏庸的李隆基听信边令诚一面之辞,龙颜震怒,命边令诚携敕书返回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封常清临刑前,向边令诚要来纸笔,奋笔疾书写道:“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

刑场上,高仙芝大声对众将士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三军将士皆呼枉,喊声震天撼地。

统领唐军的正副主将枉死阵前,军心动摇,潼关危在旦夕。

大明宫含元殿,李隆基坐在宝座上询问众臣:“哪位爱卿愿为朕出征御敌?”

群臣低头不语,宏伟的大殿内沉寂无声,气氛十分凝重。

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都可算得上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李隆基偏信奸佞,滥杀忠良,导致今日无将可用的窘境。

太子李亨打破僵局,推荐年过六旬,卧病在家的哥舒翰挂帅出征。

杨国忠向来与哥舒翰不和,立刻表示反对。

李隆基已经没有选择,不顾杨国忠反对,下诏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锋兵马大元帅。

两鬓斑白的哥舒翰临危受命,拖着病重的身体,乘坐马车前往潼关御敌。

哥舒翰统率八万唐军,据守潼关天险。燕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潼关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哥舒翰麾下大将王思礼自告奋勇,准备带领三十名骑兵前往长安,绑架杨国忠,一方面为国除奸,另一方面撕下安禄山“清君侧”的幌子。

哥舒翰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王思礼的建议。

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手握重兵,与太子李亨联手,威胁自己的地位,派人潜伏于潼关军中,窥视哥舒翰的动向。

杨国忠很快得到密报,王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