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大唐-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乡试、省试之分,却从来没听说过殿试。而且只有乡贡才经过两次考试,生徒直接参加省试,哪里有什么殿试之说?”
“没有殿试?”杨悦暗叫一声“不好”,心道又猛浪了。
科举在隋唐初开,经过千年发展,逐步完善。“三言二拍”之流是明代作品,定然与现在这个科举有很大不同。难道说这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殿试?连忙含混地说道,“我定是被人蒙了。我听人家说状头要圣上亲点,自然以为是在大内宫殿中举行,原来是道听途说,当不得真。”
不等众人回味,忙又叉开话题,问道:“状元,不,状头这样内定,难道没人过问么?”
“又能怎么样?自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说这个人的诗文好,他说那个人的诗文好,各自评定不一……再说,请人写几篇诗文,博个名声,还不是极容易的事。”
杨悦对于唐人重诗赋,流行“投卷”之风还是比较了解的。《天下诗刊》创刊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避免其中流弊。但是其中还是有疑问,问道:“诗赋可以先投卷博名,但是考场中的策论,总是临场发挥,难道便没有高下之分?”
“临场发挥?保不准那策论题目早被人偷了去,请人做好了一篇……”
“嘿嘿,看到是自己认识的人,评论写得好些,又能怎样?”
“今年投卷依附名流的人大大减少,还是咱‘天下诗社的功劳!’”
……
众人不以为然地说道。
“阅卷人能看到是谁答地卷子?”杨悦见说,不由吃了一惊。偷题的可能性或许不能避免,但阅卷能看到名子,知道是谁答的题,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可思议,因而说道,“难道不糊名么?”
“糊名?”
“何为糊名?”
“啊?怎么连糊名都没有?”杨悦没想到堂堂科举,竟然如同儿戏。杨悦不由又气又好笑:“糊名就是将卷首考生的名字封住,不让阅卷人看到考生姓名,以免舞弊……”
“考生的姓名写在卷尾,怎么糊?乱七八糟的胡乱糊在一起,怎么成?”
“让大家都写在卷首不就行了?”杨悦言道。
裴炎也在“文刊编辑部”,听了杨悦的说法,微微颔首道:“公子这个法子好。如果考生姓名全部写在卷首。答完题将卷子糊好,这样阅卷者便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会相对公平些。”
“不只要糊名,笔体也能认出来,我看还有必要抄卷!”杨悦想到后代科举为了杜绝舞弊的确做了不少功夫,不如提前让说出来,让大家早点有所公平。
众人听了也都纷纷颔首,觉得杨悦所言及是。
“下期报纸上,便将这些法子提出来,好让尚书省有所裨益……”苏味道点头言道。
“尚书省?”杨悦又是一诧,一向她以为是礼部在主持大试。没想到会是尚书省直接管理。仔细问了才知,具体事件其实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一个七品官,自然得罪不起众贵族王孙,还不是谁想“推荐”便“推荐”。
对于这些弊病,杨悦虽有许多腹诽,但她关心地还是天下诗社中举荐的人,是否榜上有名,因而问道:“咱们诗社中的人有没有上榜的。”
苏味道到是不愧为“八卦记者”,对此却是再清楚不过,笑道:“虽然状头不是咱们《天下诗刊》中举荐的人,但甲第中至少十人是咱们的人,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乙第估计还要多些。”
“这么说连甲第的人选也早已内定下来了?”杨悦没好气的笑着问道。
“那到不是。进士科最重,甲第中前五名是肯定早已内定下来的,其他就不一定了。我这消息却是从省部得来,省部的榜单已经出来,只是还没有放榜,我得的消息绝对不会有错。”
“我们诗社谁在榜上?”
“嘉谟兄是首当其冲的。还有宋令文、谷倚等人也都中榜。”
宋令文,杨悦记的是谁,是个五大三粗的举子,但说话细声细气极是斯文,印象很深。谷倚却记不起是谁了。天下诗社发展太过迅速,杨悦的确有许多不认识的人。
杨悦摇了摇头笑道:“嘉谟中了进士?”回头去看裴炎,说道,“裴兄是否也参加了考试?中了没有?”
裴炎微微摇头,还没回答。苏味道已先说道:“裴兄是弘文馆的生徒,还用考试?直接也会授官。”
杨悦却是又是一奇,讶道:“原来弘文馆的生徒不用考试?”
“不只弘文馆,崇文馆的生徒也不用科考。”苏味道笑道。
裴炎言道:“也不一定,如果愿意参加也可以参加,看个人意愿而矣。馆中有不少生徒也参加科考。”
杨悦点头言道:“对啊,据我所知裴行俭也是弘文馆的生徒,他就参加过明经科。”
“参加还不如不参加。便是中个状头又如何?”苏味道不以为然的说道,“顶多不过放个从八品的小官。比起弘文馆学士在门下省行走要差得远了。”
“从八品?”杨悦今日连连被惊倒,此时更是感到不可思议。俗话说,人生四大乐,久旱逢雨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没想到得个“状头”才不过授个“从八品”的小官,只比最低的从九品高上两品。可想而知其他中榜人士,大概更加不如。
一问之下果然如此。唐代取士分许多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进士两科较常见,每年考一次。正月考试,二月放榜,今年却是因为倒春寒的原故,推迟了些时日。
秀才科不过授正八品官,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一经、三礼、三传、史科之别,授从八品下,根据通经多少授官不等。进士甲第授官从九品上,乙第只能授从九品下。也难怪皇帝对此不太重视,原来如此。
所谓通几经几传,则是唐代学馆里教授的书目。唐代“九经取士”,“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易》、《书》、《诗》,共九部。《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这些是正经,还有《孝经》、《论语》、《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专门学文如《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等都是学馆里的正式教课书。
如果再加上一些历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外加诸子百家之书,数不胜数。
这些还不包括士子入门之学,如琴、画等艺术修养……
杨悦着实吓了一跳,一直以为儒家不过“五经六艺”之说,没想到唐代已发展成为“九经”。她一向以为自己也算是中文高材,如今才知道在古人的学问面前简直连“小巫”都算不上。如果想考个“状头”更是难上加难。
想一想这些时日与众人相辩论,若泛泛而谈,言理说道她最擅长,但一提到具体引经据典来论证便会干瞪眼。自己如果真想改变这个时代的不合理处,免不了要先仔细研究古人的学问,仔细研究儒学。
想到在李愔书房中见到的书,五间杂架的若大一个大殿,到处都是书籍,看来传言不虚,李愔也是个饱学之士,自己平日到是小看了他。便是杨豫之这样的小混混,也能背出《道德经》,自己这个“中文高才”,真是连个小混混都不如……
正想得出神,突然听到门外一阵喧哗,有人喊道:“不好了,三车和尚跟滕王打起来了。”
“洪道?”杨悦诧道,“洪道为何打架?”
不过杨悦却也不用担心尉迟洪道会吃亏,笑嘻嘻地冲了出去。见来报息儿的竟然是苏我孙子,上前问道:“洪道怎么跟滕王打起来了?”
苏我孙子在大唐待得时日越久,越与唐人没什么区别。但他更喜欢武士装,头戴璞头,身着圆领武袍,腰里还戴了一把“横刀”。如果在现代的话,杨悦会说这是日本武士打扮,不过这种装扮在大唐街头,却是比比皆是。
“这个——”苏我孙子到此时却也不忘行礼,先向杨悦行完礼,才说道:“听说是因为滕王胡说八道。”
“滕王胡说八道什么?”杨悦笑道,想到滕王的确嘴贱,前些自己还为了他的胡说打了一架。
“滕王说……”苏我孙子看了看聚集过来的众人,有点吞吞吐吐起来。
“滕王说什么?”杨悦追问道。
“他说公子的坏话。”
“说我?这个混蛋!他又说什么?”杨悦一想到滕王说自己与李愔关系暧昧,心中来气,没好气地言道,“不会又说本公子与蜀王有什么暧昧吧。我看他真是皮痒。洪道打他正是打得好,打得妙!”
“这次不是蜀王。”苏我孙子摇头说道。
“不是蜀王?”杨悦纳闷的看了看苏我孙子,气道,“又有谁?”
“他说公子与柴都尉有过……”
“柴令武?”杨悦大怒,不由大骂一声,“混蛋王八蛋!”
裴炎见杨悦大怒,上前劝道:“公子息怒。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柴都尉当日与公子决斗,被公子辩得一败涂地,这件事儿我亲眼目睹,而且许多人都知道。这几日不知何处忽然有些风传,定然是有小小之人故意胡编乱造。公子不必着急,我等自会为公子论个公道……”
杨悦回头去看裴炎,见他一脸诚肯却没有多少惊诧,显是早已听说过此事。再去看苏味道等人,也是微微点头,面上或者有些不信、或有些半信,不一而足。显然众人也早已听说过传言,只是不敢告诉她。
苏我说话半吞半咽,可想而知具体内容定然更加不堪,心中怒火不由熊熊燃起,暗咬牙齿:柴令武啊,柴令武,不将你大卸八瓣,难解我心头之恨!
(求收藏、求推荐,谢谢!!!!!!!)
第一百零三章 喜鹊盘旋
武府屋檐上,不知为何一大清早,有成群结队的喜鹊不时盘旋。
府中内外诸人皆感诧异。丫头、婆子以及仆从,夫人娘子们都立在院中观看,真乃奇谈怪闻。便是武大郎武二郎立在院中同众人一起观看。
“这么多喜鹊,真是罕见。”
“是喜事儿……”
“对,一定是喜事。郭姑爷要来了。”
……
直到近中午时分,来了个中书令杨师道,众人才恍然大悟。
中书令杨师道是来做媒的,为“武二娘”做媒。不过不是替自己儿子杨豫之做媒,而是领了圣意,原来是“圣上有意诏武二娘入宫”。
这原本是杨悦一直想做但一直没做成的事儿。现在杨悦面对杨豫之与武照的爱情,有点不忍之时,却偏偏又成功了。
郭家要来娶亲的事已闹得武府心烦意乱,偏偏皇帝也在此时来添乱。杨悦有点哭笑不得,叹一句:“世事无常,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啊……”
不过,如果杨悦知道这道旨意,其实不是冲着武二娘而是冲着她而来。估计连哭笑不得都不知道了……
******
大内两仪殿。
李世民的目光盯在书案上同时摆放着的两份文件上面,一份是甲辰年进士榜单,一份是《天下新闻》。
几乎在尚书省放榜的同时,《天下新闻》也刊登了榜单,刊印一万五千份已抢售一空。
进士及第三十名,田备果然是状头。甲第中天下诗社占有十人,乙第中有十二人,占了本年度进士科的三分之二还要多。明经科中也有不少天下诗社的人员,如乔知之、薛元超、唐善识等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