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我的话,陛下惊讶的看了我一眼,若有所思的说:「也有道理。」随即更努力的瞪着昭书,脸上显出更认真的表情。
我不再向沉思的陛下吵闹,随手拿起染料的瓶子,拔开瓶盖好奇的看了眼裡面的染料。
说起来,这个染料到底是甚麽?只是一般的普通颜料吗?
我笑了笑,放下瓶子,只是拍一拍陛下的手,便缓缓走出他宫殿。是的,只要知道他安好就行了。
现实降临 第一百九十七章 昭书的秘密
清晨,室外的光线照射着床头,我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树上开满花朵,不知为何,近来起来的时间愈来愈早,呆望外面风景的时间却愈来愈长。
「你阿,又在发呆了。」丽清的声音带我回到现实。我回头一看,开心地嘻嘻地笑了。她走到我身旁,缓缓坐下。
「丽清,我真的很闷呢。」我沉下一张脸,她捉起我手,紧紧握着我,简短地道:「一切这样就很好。」
她的眼神很认真,像是警戒着我什么似的。
「丽清,你一定是以为我会做什么?」这是愚笨的我得出的结论。
丽清摇摇头,反问:「为何你会这样想?」
「不然为什么近来的你笑容少了,皱眉却多了?」
丽清低下头,喃喃地自言自语:「我只是担心…」
我听不到她最后的话语,开始有点心急,想追问下去,丽清已再道:「不要再问了。不管如何,只要一直这样一辈子,对我来说已经很幸福。」
看她不想我再问下去的表情,我只好转换话题,重新挂起笑脸:「你这也不算幸福,什么才是幸福?还有你快要做人母亲。怎么可以这样低沉?会影响孩子的。来,笑一个。」
丽清一副服了我的神情,也跟着我笑起来。
「其实可能是陛下没太多时间陪我吧?他还在研究察必娘娘的昭书。」
「昭书?有什么问题吗?」丽清的兴致来了,一提起古物,她就忍不住好奇起来,被她突然切热的好奇打败,只好一一把所知道的告诉她。
「对了,先不说昭书,察必娘娘的书信最后一句让我一直很在意。丽清。你会否知有关成吉思汗大帝的历史?你知道成吉思汗大帝为何要分封?」
丽清想了想,低叹了一口气:「我也不太清楚,其实元朝历史只有差不多一百年而已。不过,最起码我觉得成吉思汗大帝应该是有经过心思熟虑才这样决定吧?毕竟是为了蒙古族的未来。」
丽清的说话令我陷入沉思,彷佛抓住了什么。不会错了,察必娘娘令昭书出现的原因一定和成吉思汗大帝的想法一样。
可是我想了很久还是想不透,太专注思考的我直到丽清向我告别,才醒觉已经过了一个早上,最后在宁静的下午,我继续穿着我喜欢的白色长袍。头上结上白色缎带,悠悠地散步于太液池旁。
明媚的风光吸引着我双眼,小莲在身边亦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也难怪,她也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娃儿而已。
「娘娘,你看。蝴蝶!」她拍向前方,白色的蝴蝶飞过眼前,停在池边的小花朵。刚好阳光洒落太液池,把景色显得更闪闪发亮。
我看得如痴如醉,暂时忘却了一切的烦闷。
「娘娘,好像有人来。」小莲提醒着我,我沿着面前的小路看,好久不见的身影迎面而来。难以想像他会进宫,我想他一定是找我这个女儿吧?
我加快脚步,走到他前。向他一弯身,爽朗的声线从我口中吐出:「义父好。」
「大人好。」小莲同样礼貌地弯身。
义父板起的一张脸如以往一样,这熟悉的感觉令我很高兴。
我吩咐小莲先回宫殿准备晚饭,难得义父肯进宫,我心情当然好了。
我和义父散步在小路上。义父果然是问起陛下的状况。
「那小子有没有冷落你?」他一开口直接问我,我被逗得大笑起来。义父依然是以前的义父,从不被对方的身份糊弄。
「放心,陛下虽然还在研究有关昭书的事,我之前才看过了他。」
说着说着,我心想如果是义父,或许会知道有关分封的事情。
「对了,义父。察必娘娘留了一封书信,信中有一条有关成吉思汗分封的事。。。」一提起察必娘娘,他原本板起的脸就更认真,蹙着眉凝视着我,我尝试把书信所记得的内容告诉他。
「怎么了?义父。」
义父思索着,四周忽然寂静无声,我抬头呆呆望着天空,悠闲的等待着义父。
「成吉思汗大汗是我们蒙古族的英雄,恐怕他的大名就算一辈子也不会在我们心中磨灭。」他喃喃地道。
「不只是一辈子呢。」我自然的回答。以我之前听丽清说的状况,就算是现代,蒙古族人依然很崇拜成吉思汗,而且还有一年一度的成吉思汗祭典。
义父不明我说什么,我为自己的多嘴笑了一笑,道:「没有,只是觉得成吉思汗大帝这么厉害,分封都应该是有原因吧?」
「当然了,他从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我想一定是为了我们蒙古族未来。」他说出的说话和丽清差不多,就算是熟悉历史的丽清还是身处过成吉思汗年代的义父,也说出一样的说话,这是否也有着什么含义吗?昭书不是只是普通证明陛下有资格登上统领四大汗国的地位而已吗?
「唉,不过未来谁真的可以预知?」义父微微感叹:「说真的,我们蒙古族已经攻陷了其他国家这么多年,其实应该要考虑一下定居下来的问题。」
「定居?」这次轮到我不太明白:「现在不是已经定居了大都吗?」
他轻笑了一下,似乎不同意,道:「怎么可能?如果要一辈子住在这,我才住不下。」
突然,我想起察必娘娘的愿望:「回大漠」。我定神看着义父,脑海好像捉住了重要的线索。
「义父,你想回大漠吗?」我声音开始发抖,我好像找到察必娘娘立昭书的原因了。
义父睁大双眼:「废话,大漠才是我们蒙古人的故乡,谁想在异国他乡一辈子。」
义父说得对,察必娘娘希望的不只是和忽必烈大帝回大漠,而是希望蒙古族能够永远存在下去,但她既然知道蒙古人不可能永远统领中国,所以她一定希望蒙古族最后能安然退回他们的故乡,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即是说昭书的秘密应该是和蒙古族之后能全身而退有关。
我一想到这点,便紧紧按着强烈跳动的心脏。想不到…想不到察必娘娘想得这么远。。。而且应该真的成功了…不然为何在现代还有蒙古国的出现?
「诺敏?诺敏?」义父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你怎么了?」
我赶快装作没事,道:「没事,来,我带你去我的宫殿坐坐。」我转身往自己宫殿前进,风吹动着旁边的树根,发出「沙沙沙」的优美声音。
现实降临 第一百九十八章 染料的用途
义父跟着我,有说有笑的回去,他一路上问起了很多的问题,甚至连丽清多长时间进宫的问题也问了。
来到我的宫殿里,正好撞上吃饭的时候,丰富的四菜一汤把桌子摆得满满的,每次我都吃不完,要拉着小莲一起吃才行。
义父仔细看了看菜色,又左右观察了下宫殿内的东西,才满意的坐下,我好奇问他:「怎样了义父?」
他嘿了一声说:「我要看看宫中的人有没有欺负你才行,像你那样傻头傻脑,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
我喀喀的笑着,乖巧的为义父盛了碗汤,说:「我是义父你的女儿,宫中谁又敢欺负我了。」
义父脸上的神色一松,笑了一下后又板起脸来:「我是说真的丫头,你心肠太软了,在宫中早晚会被人欺负,你自己要多加警惕!」
我乖乖的点点头,这样的话丽清已经跟我说过很多次了,明白他们也是担心我的情况,因此每次我都乖乖的听他们罗嗦。
义父念叨我一会,看了看我的样子还是低头叹了口气:「看你这样子,迟点我不在大都了,你该怎么办?」
我一听这话,原本举起的筷子也停了下来,急急问他:「义父你要走了吗?」
义父皱起眉说:「我留在大都中,天天都有人要来见我,简直烦死人了,我打算搬到大都郊外的别院去住,那里比较清静无人。」
知道义父向来喜静不喜人,大都中的确太多商官贵族,义父早就烦不胜烦了,可是我听到他这样说,心里还是徒然一怔,生了出失落的滋味来。
义父看了看我。脸上变得温柔起来:「好了好了,别哭丧着一副脸,我只是搬出大都,又不是要去那里,进宫里来还是很方便的,你别担心。」说完他还安抚的拍拍我的头。
我顺从的跟着他的安抚笑了笑,义父哼了一声说:「当然了,我走出大都不代表甚么,记着,如果铁穆耳之后敢欺负你。你就叫你身边的侍从来见我,我就立刻带你回去,知道了吗!」
义父果然是义父。还是以前那副样子,这下我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连一旁侍候的小莲也笑着说:「是的大人,如果陛下将来欺负娘娘,小莲就出宫去告诉大人。」
义父对着小莲嘉许的点点头:「这才对。你也知道你家娘娘有多苯的了吧。」
我故意抗议的嘟嚷起来,义父和小莲再次笑了起来,一时间冷淡的宫殿里,也充满了快乐的笑声。
和义父开心的吃过午饭,陪了他聊了会儿后,义父说他要忙搬家的事宜。早早就出了皇宫,我把他送到宫门口后,没有忘记刚才的事情。转身匆匆就往陛下的御书房而去。
一如我所料,陛下又拿出了昭书和染料,皱着眉头苦苦思索起来,不同的是,这次他一同摊开了一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四大汗国的边地。
他看见我来,也没有多大动作。仍然抵着下巴沉思,低声说:「我不明白,为什么皇嫲嫲会这样做。」
我连忙问他:「你想出了甚么吗?」
他的眼睛不离昭书和地图,神色间是浓浓的困惑:「我想……可能是我想错了吧,皇嫲嫲又怎会订下那种真的分开蒙古一族的规条?那不是会让蒙古各族间的纷争更无日无之吗?」
明白他现在只是在整理思绪,我先是一吓;但很快回复平常;没有出声,只是在旁静静的听着,可是心思已飘去无止境的沉思。
细心一想,或许只有把蒙古族分散,将来蒙古族才不至于全部灭亡。我想察必娘娘和成吉思汗大帝的智慧已超越常人了。
可是陛下眉间的皱纹叠得更多:「可是……除此之外,我想不到皇嫲嫲昭书上别的用途,除了那个理由,我也想不透大汗一开始的想法。」
虽然陛下仍然一脸不解,我还是不得不为他的聪明而吃惊,当然我更深切的体会察必娘娘和成吉思汗大帝的远见。
我轻声说:「或许他们就是知道了,蒙古各族将来会打成一团,才会想出这个方法吧。」
陛下抬起眼皮,惊讶的看了我一眼:「你也猜出来了?」
我不好意思的吐吐舌头:「因为有其他人提点我而已。」
陛下点点头,问我:「那么你对这事有何想法?」
我想不到他这次竟会问我的看法,看来这件事的确相当困扰他:「我想……他们的确是为了蒙古一族的未来,才会如此做吧。」
看见陛下挑了下眉头,更留心我的说话,我也认真的想了想,开口说:「一开始的时候,我想成吉思汗大帝只是为了平息众人的争议,他明白那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有人能有他的威权,把国家完全治理得好,而且其他一同打仗的人,也会感到不满,因此才干脆把国家一分为四吧。」
陛下赞同的点点头,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