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断层线(完整版) >

第21部分

断层线(完整版)-第21部分

小说: 断层线(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消除经济危机。,
2008年9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已经意识了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呼吁国会帮助。他指出:“尽管美联储、财政部和其他部门做出了努力,可是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这迫切需要国会采取行动来稳定形势,避免我们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经历严重的后果。”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说,货币政策没有起作用,只有国会对金融体系进行紧急救助才能稳定经济、避免萧条。那么,美联储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事后认识到,美联储似乎犯了两个错误。第一,2001年的经济衰退之后的失业型复苏迫使美联储长期维持非常低的利率。这就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经济过热现象,然而这时理论和政策要求美联储按兵不动。第二,美联储积极鼓励金融市场相信它的不对称政策:既不依赖潜在的、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又要做好泡沫破裂时收拾残局的准备。这两个含蓄的许诺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因为他们在刺激就业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承担金融风险的勇气。
很不幸,因为美联储的方案与自身的使命相一致,并有学术界的主流思想作支撑,所以他们并没有被迫反思其政策究竟是否合理。再者,当时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出于政治压力,必须继续实施这些政策,这就使政策转变难上加难。

   美联储的目标

美联储得到国会授权来促进美国经济的健康运行。这表示它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自1913年(即1907年金融危机之后)成立以来,就被赋予了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使命。
以前,经济学家认为维持经济健康运行的两大要素—保持充分就业(即高增长)和价格稳定(即低通货膨胀)的目标,长远来看是不可兼得的,因为高增长必定需要高通货膨胀。威廉姆?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到1957年的英国经济之后发现了这一关系,这个平衡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平衡中似乎隐含着这样一个观念:你时刻都能欺骗所有人,因为通货膨胀使人们认为他们从所售卖的商品中会得到更多的报酬,使得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于增加产出,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他所有产品同时都变贵了。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在实际的经济数据显示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二者之间关系的论断错误之际,“合理预期学说”开始主导货币经济学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菲利普斯曲线在理论上站不住脚。最主要的论据是人们了解决策者的目标和他们制定的政策,所以他们不会甘心被愚弄而跟政府合作。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的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膨胀,生产者会理性地预料到所有产品的价格都将上涨,并且当他们看到自己产品的价格上涨时也不会更加努力地提高产出,因为他们清楚,就购买力而言,自己多挣的钱其实是贬值的。一个经济长期的就业水平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膨胀,而是取决于商业环境、创新动力以及公司在雇佣或解雇工人上的自由度等因素。
从长远看,这个观点消除了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这两大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依据“合理预期”这一新的主流理论,保持低通胀,就消除了难以掌控的高通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认识扭曲,央行专家此时最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还有一个短期的平衡。这种观点认为每个经济体都有一个潜在的增长率,即内在最高安全增速。经济走得稍快一步,工资和通货膨胀就开始加速增长,因为需求超出了生产能力;放慢经济增速,工资和通货膨胀就开始下降。当达到潜在增长率时,经济正好能有效维持充分就业率,即所有的失业者都忙于寻找合适的工作或不能被雇佣,任何加快经济增长的努力只会增加竞争和雇佣工人的工资,这样通货膨胀就产生了。所以理想的央行政策就是让经济永久地保持在它的潜在增长率上。
不幸的是,虽然他们具有合理的猜测,但还是没人真正知道潜在增长率是多少。这个增长率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如果经济的主导产业变化,增长率就会随之改变。对央行来说,最好的标志就是通货膨胀膨胀。通货膨胀膨胀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发展速度正在超出速度限制;如果通货膨胀率下降,将会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因为货币政策具有滞后的特点——现在提高利率,几个月以后才能在经济中看到效果。如果央行一直等着通货膨胀结束再撤回刺激措施,那他们会等上很久。所以,央行会预测其政策的效应(通常是两到三年之后的效应),并会采取措施遏制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这样就能使增速接近潜在最佳增速。
在经济危机之前,央行和学术界一致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当然,他们还必须顾及金融稳定的目标。依据历史经验,央行只有一个工具可以实施货币政策——短期利率,用这个手段他们只能实现这一个目标。人们对金融稳定的忧虑使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轻率。结果,只有通过改变资金需求量之类的稳健措施来实现金融稳定,而执行的权力则下放给了央行下属的监管机构。

   利率及其作用

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引导货币政策。它通过干预银行同业间储备金市场来制定这个利率。美联储希望可以通过这个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经济观点是,市场上的投资者根据各种可能长期持续的短期利率来判断长期利率(比如十年期的财政部债券利率)。所以如果人们预计短期利率在未来十年内仍然能继续走低,长期利率就会很低。相反,如果预计利率只在未来两个月较低,但将会上涨到新的水平,那么长期利率就会很高。这一推理被称为预期假说。通过调低短期利率,尤其是市场认为短期利率将长期走低时,美联储可以影响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从而影响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在经济中极其重要。较低的长期利率会增加股票、债券、房产等长期资产的价值。因为股息、利息支付、房产提供的服务的折现率较低。这样就能增加家庭财富,刺激家庭消费。长期的低利率也弱化了储蓄对家庭的吸引力,使其更倾向于消费,这又增加了市场需求。最终,长期利率决定了实际投资的盈利能力,刺激了公司的投资动力,同时强化了公司的贷款能力。
短期利率也对经济活动有直接的作用。很多贷款利率与短期利率联系在一起:例如,如果美联储降低利率,可调利率抵押贷款的利息支付就会下降,就会给予家庭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通过低利率政策,美联储也向市场发出了信号,即它打算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宽松的流通状态。这时,银行和金融集团就愿意提供固定期限的贷款,因为他们有信心再从市场中筹措到资金。
我所指出的是货币政策运行的传统观点。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美联储是怎样应对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裂和经济衰退的,并看看传统观点在那些方面有纰漏。

 网络泡沫破裂的应对措施
在20002001年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之后,经济衰退接踵而至,美联储试图通过不断降低短期利率消除投资锐减的影响。利率从2001年1月的6。5%降到了2003年6月的1%。利率之低达到了1971年的浮动汇率时代之后的空前水平,这给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号。购买房产又热起来,因为更多人们发现他们有能力承担较低的抵押贷款。房产需求增加刺激了房地产业,而工程建设也享受了低利率,以便开发商能够顺利贷款。
在生产力提高基础之上的产出实现了强劲的增长,但是公众和政府官员最想要的是就业率。经济增长本身并不会自动把食物摆在桌面上,不会承担家庭消费开支,不能减轻失业者看着他们的福利消耗殆尽的焦虑,也不能减轻人们对失业的恐慌。不幸的是,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就业率并没有增长。工业企业和服务类公司继续裁减员工,建筑业产生的新的工作也没有抵消其他领域的失业。2003年6月,失业率便达到高峰,而此时产出早已实现恢复、经济衰退也早已结束。
面对低通胀和高失业的状况,为了维护经济健康运行,美联储应当保持低利率。事实上,失业率偏高和经济衰退让包括本?伯南克在内的美联储官员非常担心可能会产生通货紧缩,即使2003年中期也不例外,那时,季度GDP增长率为3%左右。联邦储备好像受到日本的影响。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和低增长。但这个担忧是错误的:不像日本,美国在2001年并没有经历债务危机,只是估价过高的技术股票崩溃了。债务危机可能导致银行倒闭现象增加,失业和通货紧缩。从历史经验来看,股票崩盘的影响要小得多。尽管有低价进口商品的下行压力(当然,我们无从得知如果没有美联储的宽松政策,情况还是不是这样),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这一时期从未低于1%。更重要的是,通货膨胀未来预期一直在1%以上,接近2%;,这是美联储的非正式目标。事实上,当时反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上升,不是因为市场需求过低,而是因为外国竞争者强迫美国制造商提高生产率并限制工资增长,。
2003年中期,除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外,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实现强劲好转。美国的市场需求强大:美国的贸易赤字(用来衡量外国商品满足美国市场需求的指标)迅速扩大。实际上,美国就业率,尤其是制造业的就业率,增长非常缓慢的原因可能是美元走弱,而中国和日本等国拒绝升值本国货币,使他们出口的商品在美国市场继续保持竞争力。美联储实际上刺激的是本已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为他国,而不是为美国,创造就业机遇。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平稳上涨,这表明世界经经济衰退状况正在逐步扭转。如果美联储这个事实上的世界央行一直将注意力放在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上,它就应该提高利率,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其使命范围仅仅局限于美国自身。

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指出,即使根据人们所熟知的泰勒规则来衡量,美联储早在2002年初之前就应该开始提高利率了。(泰勒规则是指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利率调整规则,该规则将短期利率视为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美联储降低利率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了2003年6月。2010年伯南克在美国东部经济协会的年会上发表讲话时,为美联储的政策做辩护,指出如果通胀能够被恰当测量,就会发现美联储在这一时期的政策并未偏离泰勒规则。其实,美国的产出增长并未带来失业率的提升。根据泰勒规则,美联储的焦点不是产出,而是就业。

当美联储最终在2004年6月开始提高利率时,却担心会中断刚刚出现的就业率上升的势头。因此,在调高利率的同时,还煞费苦心地宣布,利率将会继续走低一段时间,最后才会“缓步”上升,意思就是美联储的每次例会上提高25个基点。这一策略显然有助于使长期利率保持在较低的状态,但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