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广告人的江湖-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东说今天又去见了一个客户,跟他谈项目、看市场,跑了一天。他觉得谈得非常融洽,但是最后客户还是让他先出个方案,等看了再决定是否与他合作。他说他搞不明白,人家到底想不想把活儿给他。
我跟阿东说:你自己既没名气又没公司,人家也没跟你合作过,凭什么一上来就跟你签合同、打预付款啊?还记得上次吃饭时大家跟你说的那些吧,有时候想当然觉得很容易,做起来真的不那么简单。其实你现在不仅仅是个设计,你更是个生意人,你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和心态了。
忽然想起另一同事阿伟,他从公司出来后就开了自己的公司。有一次,一哥们儿有个活儿需要帮忙,就把他介绍给了阿伟。后来那哥们儿跟我抱怨说:阿伟的设计做得倒是很不错,就是态度太强势了,完全不把他当成一个客户来对待。
后来我跟阿伟提起这事,对他说:你现在已经不是广告公司里给人家打工的设计了,你现在既然开公司了就是个生意人,客户是你自己的,可以说是你的衣食父母。如果你还用设计师的态度对待你的客户,早晚有一天你会没吃没喝的。
2009年8月3日
江湖论剑 黄大的江湖
三少 典晶创艺广告公司创意群总监
何谓江湖?文章就是江湖。
广告江湖一条路,酸甜苦辣英雄泪。看得到饮酒寻欢、千姿百态,听得到逍遥问道、奇思妙想,摸得到爱恨缠绵、才色纵横,闻得到傲世雄略、万丈豪情。此间有热血,龙吟笔向天,相逢不多言,同阅一文卷。
恍然间喧嚣过往,繁华落尽。于是相约共饮一壶老酒,笑看江湖夜雨、桃李春风。
黄大,自身就是一个江湖。且咂摸,且悟了。
瞎编与捷径
“你瞎编呢!”每次郭德纲看到嘉宾胡乱写在纸上的答案,就笑着来这么一句,要不就说,“你不写还能给我们省张纸”;如果嘉宾接唱的歌词跟正确答案相差很多,郭德纲就会一本正经地管他叫创作型歌手。这些场景经常会出现在《到底是谁》的节目现场,不过因为是娱乐秀,大家哈哈一笑了之。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一批貌似瞎编的电视剧,却没法让人一笑了之。《潜伏》一火,于是乎谍战片自2006年《暗算》后再一次一哄而上,把遥控器从头按到尾,各个频道里放的几乎都是卧底、间谍、锄奸的戏,而且都赶在了国庆节前。让人不由得有种错觉,似乎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完全是因为我们“暗战”的完胜,而正面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仿佛变成了战略的辅助。
不知道这些扎堆儿的谍战剧收视率如何,反正没有一部戏能让我把遥控器停住。看电视时都能想象出这些剧怎么出炉的:《潜伏》一热播,马上有一帮子人开始四处找编剧,然后几个人凑在一起攒剧本,接着拉班子建剧组,二三十集的电视剧就这么拍出来了,大家的速度差不多,于是几乎都在一个档期上了荧屏。
这一轮谍战剧播完了,波澜不惊,没哪个火了,也没见哪个演员跟着红了。《潜伏》选演员的时候,孙姚组合据说一开始连他们本人都觉得不靠谱,不过事实证明,导演的眼光很独特。虽然孙姚组合拍的联通广告挺“二”的,但至少在电视剧中两个角色非常成功。
除了演员,《潜伏》的成功,还跟编剧改编剧本时不瞎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据说姜导为了尊重历史事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还请教故事发生背景中当事人的后代,前后大概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最关键的是,编剧为电视剧定了个主题——“信仰”,让这部戏一下子拥有了灵魂。
说起“信仰”,让我回想起之前同样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在那部戏里也有一句灵魂式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让我们领悟到“执著与坚持”对于成功是何等的重要。
从“执著与坚持”又让我想到了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如果原创动力公司没有对做自己原创动漫的不懈坚持,甚至在资金出现危机的时候也不改初衷,那么这家动漫公司可能早成为了别人的代工厂。
我说的这几部比较成功的电视剧,可能都与在某个信念下不断坚持、累积去完成一件事有关,与时下动不动一下子在网络爆红的现象完全背离。
可以说现如今网络的普及,让炒作和一夜成名有了很好的载体和机会,可能你一不留神就主动或被动地被放到台面上,搞得妇孺皆知。可是我总觉得这种没有沉淀的成名,来得迅猛,去得也悄无声息。大起大落之后,甚至没有人再会想起、关注,人们早已被下一个热点吸引走了。
做广告也需要个时间累积的过程,但是我们在电视机上经常看到很多TVC,“剧情”特别不合理,分明是瞎编出来的。对于广告人来说很无奈,大多数情况下,在客户给的极其有限的时间和苛刻的要求下,实在很难做出一个像样的创意。没办法,为了能让客户埋单只好瞎编一通了。
某天一朋友忽然在MSN上问我,是不是曾经有过对做广告腻歪、甚至烦躁的时候。她说她现在就是这个状态,对工作很抵触,问我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我问了她一些问题,譬如为何要做广告,想要通过做广告最终得到什么,目前的目标和实现它的规划。她告诉我说她喜欢广告,她想在某段时间内成为一名创意总监。
然后我问她:是否想过做一名什么类型的总监,是创意型、策略型、管理型还是投机型?想去什么样的公司,是本土还是外资?她说想做创意型总监,但去什么公司没想过。
我又问:平时做创意是不是IDEA如潮水般奔涌,同事们都觉得她特有想法、特棒,出街的稿子常被同行关注?她说这些都没有,她也想过,但不知道怎么去做。
我告诉她:我觉得你要走的路还很长,平时除了认真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还要读专业书,看经典案例,和同行交流,甚至还要做一些“飞机稿”,去参加各种广告评奖,慢慢去积累。当然也有另外比较快的途径,你可以拜一个行业内比较有名的人为师,或者跟着某大佬让他传帮带。她说她也想过拜师,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
我说:拜师那得随缘,可遇不可求,也许你想拜人家不愿意要;也有可能人家觉得你是可塑之才,主动想教你。所以还是自己多努力吧,希望以后可以在行业的杂志、网络上常看到你的作品,能拿到知名广告奖的奖项。到那个时候,成为一名总监肯定实至名归了。
当天晚上和几个前同事吃饭,其中一哥们儿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他说他们公司的小孩最近颇有些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纵横于江湖了,在他那儿待得特不踏实。
我对他说:这也很正常,毕竟一毕业就直接去了你那儿上班,没经历过找工作的艰难,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没被加班熬夜折磨,没被总监、客户骂过,更没有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当然不知道自己的轻重了。我接着说:你还不如让他离开出去闯闯,回头他就知道在你这儿是多舒服了。
不经历风雨,真的不会长大。当然,也有的会被风雨吓倒,躲进温室再也不出来了。
2009年11月19日
游戏规则
在很多外行人眼里,做广告几乎和到处拉业务、街头派发劣质宣传品等同,二三线城市的老百姓尤其是这种印象。我曾在十年前看过某部描写广告行业的电视剧,里面的所谓广告人都是一群业务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到处去拉广告。这也没办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广告业以来,就给老百姓留下了这种印象,到今天都没有多大改观。
不过在广告行业迅猛发展而且越来越专业的今天,仅仅靠雇一帮业务员扫大街“拉广告”的原始方式,已无法解决一家广告公司的生意与发展了。
近几年业内关于广告不好做,利润太低,做得太累等抱怨愈来愈多。一些广告公司开始放弃传统业务,拓展新的领域;一些广告老鸟也纷纷改弦更张,跳到其他行业。透视这种现象,当今的广告行业真的很成熟以至于已没有发展空间了吗?
大上周几个朋友聚会,一个目前自己做公司的哥们儿和我闲聊时忽然问我:广告行业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吗?如何去衡量一个广告的好与坏呢?
我一下子有些语塞。是啊,谁来衡量广告呢?广告协会?广告公司自己?客户?媒体?广告受众?还是其他什么?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是科学就应该有可以用数字量化的关于创意、设计、文案的标准,可是至今也没见过有这样的东西。如果广告是艺术,广告公司、客户、受众、媒体谁来确定它们的艺术价值,谁的鉴赏和认可才是最权威、最准确的?如果广告是服务,那它的服务对象是客户还是消费者?广告是给客户做的,可是广告最终却要让消费者看到,到底该使谁满意?客户满意的,消费者未必买账;可是能让消费者掏钱的,广告公司和客户也许不屑甚至没有做到。如果广告不是科学不是艺术也不是服务,那它到底是什么?
哥们儿说,他的一个朋友前些天向他咨询如何做地产广告,那朋友虽然从来没有做过广告这行,可他合同却签了。哥们儿觉得很疑惑,像他对地产广告这么专业的人拿一个项目都很费劲,他的朋友什么都不懂却靠关系轻松搞定。客户信赖的是专业还是关系?难道这就是行业规则?
我说: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谓乱世出英雄。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广告行业会成熟得和现今欧美一样,也许再过十年又会冒出什么新的规则呢。
2008年3月18日
江湖论剑 广告花园的蚯蚓
王海涛 极简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广告行业如同一个大花园,这里是五彩缤纷的秀场,是争奇斗艳的竞技场。对于这座花园,黄大给我的感受如同蚯蚓(兄弟,别怪我这样形容,虽然你不够帅,但我是真的很欣赏你),当众人注目、花团锦簇之时,他用他从业生活的点滴纪录,引领我们深入感知这个花园的深处那种不同于花香的从土壤中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一种深厚凝醇的回味。
说黄大如蚯蚓,因为他不是那种花园中的娇花艳草,根死于一个位置;也不是过客般的蜜蜂蝴蝶,索取过后扭头就走。数十载的从业生涯,黄大游走过这个花园的角角落落,Creative、Account、Marketing;平面、影视、广播、网络、活动、公关,等等。他涉足之广,花园之中鲜有人及。而这一切的经历来自于他那蚯蚓般顽强的职业生命力,他不断用泥土磨砺身心,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遭受重创,依然能够完美再生。
还说黄大如蚯蚓,因为他能挖,挖得很深很透彻。我认识黄大十年有余,但做同事在2009年才有缘分。在十年断断续续的交流中,我发现,黄大在我们大部分的创意人还纠缠于创意与执行的时候,他已经跳出来审视,在创意之上看到市场,市场背后看着生活。特别是合作期间,从他的职业操作中,我看到了一种“实”,能够发现根本并解决问题的“实”,没有那种自己爽的创意,只有信息传播的实效解决方案,让人佩服。
黄大耕耘在这个花园里,辛勤地付出,淡泊地索取,享受其中生活,而不图功名利禄。他用博客传达他的感悟,一做就是五年,这点我实在敬仰。我也写过几天微博,可我这人实在没有定力,不到半个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