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行为心理学 >

第8部分

行为心理学-第8部分

小说: 行为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使得理性在某些情况下,经常不得不谨慎戒惧,有所节制生命冲动,以使自身适应外界环境现实的要求。
例如,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总是要逐渐消耗精力,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人的正常状态就要被破坏,机体以需要的形式,感觉到他缺乏某些生物作用的物质(“饿了”),个体在有所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焦急不安的状态,而当个体进入有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周围环境中时,个体却并不一定会立即实现一种目的在于满足这一需要的活动,因为技术方面或道德方面或其它方面的一些障碍(例如,水果在很高的树上摘不着,或者,这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摘来吃,或者,它刚洒了农药,要过几天才能摘来吃,等等),可能不允许个体完成这一动作。
情感绝对先于理性。
本能绝对限于反思。
如果情感代表欲望与激情,那么,理性则象征理智及达观。
情感和理性相互补充配合,人,不能单栖一方。
情感驱使下的活动,总是趋向无穷的困境与死亡;
只有进入理性领域内驰骋,才指向无限的完美和永恒。
情感借助理性,摆脱穷途困境;
理性在情感的推动下,实现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从而,趋向至善至美。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生活,存在两种系统。
一种系统,是受“快乐原则” 支配的;
另一种系统,则是受“现实原则” 支配的。
“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有时相互调和,并行不悖;
但它们同时,也经常表现为尖锐对立、互相冲突。
很明显,“现实原则”是服从“快乐原则”的。
“现实原则”说到底,其实也是以快乐为目的。
不过,由于考虑到现实,是被延缓、减轻了的快乐。


第七章 自然行为与冲突
第一节 简单理性和自然行为与复杂理性
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生物的一种内在反应,是有机体为保存自身某种状态免遭外在阻挠力破坏的一种原始的向外运动。
生命冲动内所储存的心理能量,是人的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因。
虽然生命冲动的唯一目标,即在于寻求快感的满足,但由于生命冲动最初总是潜意识的,而且,属于潜意识系统,生命冲动只是盲目地有所渴求,却不能予以说明究竟什么才是它所需要的,因而,它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求乐。
潜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形式,如果不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它就不可能显示出来。
尽管生命冲动在初始之时,并不知道它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但却又是最强大的心理能量和动力。
将原初潜意识的历程,借助“快乐原则”,通过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表现出来,转变为意识的历程,总是成为生命冲动的努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命冲动,都可以由潜意识的历程转变为意识的历程。
当生命冲动尚未能够达到意识所能觉察的水平时,生命冲动的所有努力,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
此时,生命冲动的东西,说到底不过是无意识的东西。
只有当生命冲动更进一步,达到意识所能觉察的的水平,生命冲动才有可能为意识所提取,从而,上升一步,转变为意识的材料。
意识总是从生命冲动的合目的的对象精力贯注中抓住心理能量,并使生命冲动由潜意识的前意识发展阶段跨越一步,过渡到意识的情感发展阶段。
情感,永远是代表生命冲动的。
因而,情感,总是按照“快乐原则”操作。
其特点,是顺应生命冲动,寻求绝对自由。
这种“快乐原则”力求减少个体自身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情感只知道追求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而并不考虑客观现实的环境,情感虽有所欲,但却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为所欲为。
因而,在意识的心理程序中,情感,只是一种较为低级的东西。
可以说,情感,是一种需要行动的心理状态。
或者说,是本能冲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情感的心理过程一个次序,使情感接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和环境现实的检验,为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乃是理性的作用和功能。
理性,是由情感和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和环境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
情感,只有通过接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和环境现实,才能使生命冲动由意识的情感发展阶段上升到意识的理性发展阶段。
理性,既代表内部世界,又代表外部世界。
因而,理性,是按“现实原则”操作的。
理性的作用,即在于控制生命冲动,以适应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和现实的要求,指导个体因势利导,出入有节制,进退合时宜,力求因应时机,量力而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调和折衷。
由于理性总是以追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为目标,因而,在意识的心理程序中,理性,无疑属于一种较为高级的东西。
可以说,理性,是一种展开行动的心理状态。
或者说,是适应本能冲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根据理性与情感之间是否相互协调一致,我们可以将理性进一步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简单理性;
另一种,则是复杂理性。
当生命冲动服从个体自身意象格局,现实的外部环境又赞成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理性为力求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总是顺乎自然,而不违逆生命冲动。
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总能够得到理性的许可,而畅行无阻,不受任何约束地直接进入最初的理性。
诸如,想要过去登山锻炼锻炼身体,想要坐下读书增长增长知识,可谓有益无损,绝不会有什么祸患,因而,人,不必自己抑止自己,心里想怎么做,大可放手就去怎么做,等等。
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一致的同一状态,我们就称之为简单理性。
简单理性,遇事总是一切顺乎自然,随遇而安。
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因而,简单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总是采用一种平易简约的方式,也就是,以恬静的真趣为快乐,引导心理的个体朝向情感为生命冲动所指引的目标,渲泄心理能量,从而,引起自然行为。
例如,我们看见旁人“瘙痒”,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手来;看见旁人赛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脚来;看见旁人打哈欠,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打起哈欠来;看见旁人咳嗽,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咳嗽起来,即是自然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垂钓者有一次在一个地方钓到一条大鱼,自那以后,他又想着要去钓鱼,于是,他就头上戴着钓到大鱼那天戴的那顶帽子,兜里揣着钓到大鱼那天戴着的那个烟嘴,再到钓到大鱼那天的那个地方去钓鱼,则是自然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一位年轻人有一日想学禅,找到一位著名的禅师,禅师开导他很长时间,年轻人还是找不到入门的路径,于是,禅师端起茶壶,慢悠悠地朝年轻人面前的碗里倒茶,茶碗已经斟慢,禅师还在不住地倒,年轻人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往外溢出,终于忍耐不住,大声提醒说:“师父,别倒了!茶碗已经装不下了!不要再倒了!”禅师这才停住手,意味深长地说:“是啊,装不下了,你也是这样,要想学到禅的奥妙,就必须把头脑腾出空来,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杂念清除出去。”年轻人听了此言,当下大悟,无疑是自然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还有,当某人在团体中取得某种身份与位置之后,在随意动作之间,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众所认可的社会规范所适当表现的角色行为,同样也是自然行为的一种;
据说,在我国农村,迷信的人见小孩跌了一跤,受了惊吓,便以为那是吓掉了“魂”,于是,赶紧叫“魂”,到那跌跤的地方,撒把米,高叫小孩子的名字,一路叫到家,这种自然行为往往并非少见;
有这样一则笑话,挺幽默,也挺流行:有一个怕老婆的,给妻子打急了,无处可逃,钻进了床底下,妻子还不罢休,吆喝道:“快给我出来!”只听得他在床底下回答道:“大丈夫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其实亦属自然行为;
看看现实生活这样一幕:两个青年男女,原本是大学同学,相处一直很融洽,有一天,男孩开玩笑似地对女孩说:“我,在考虑追你”,女孩连忙推托:“别这样,千万别!”男孩故作思考状,过了一会儿,很郑重地对女孩说:“我已经决定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这,当然更是自然行为的典型;
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此类自然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
自然行为从本质上说,是简单理性和合于生命冲动的变化,以适应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一种行为。
在自然行为中,简单理性总是和生命冲动融合于一体,顺应生命冲动而动,为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表现出心理的个体在变化环境下的定位和行动能力,巩固和检验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具有丰富多样性。
反之,当生命冲动抵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以及现实的外部环境反对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因为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并非无不利,理性为避免引导心理的个体依情感行事,导致个体自身行动不正,招致痛苦,产生悔恨而遗憾,总是自始至终戒惧谨慎,对生命冲动和它的趋向(也就是情感)施加压力,以节制生命冲动。
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往往受到理性的阻遏,而不能畅通无阻进入最初的理性。
诸如,想要旷课逃学、想要抢夺偷窃的情感遭受“不能旷课逃学,假使被发现咱办?”、“不能抢夺偷窃,万一被抓住该多丢人,自己的脸往哪儿放?”,等等的理性的裁制。
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互不协调的分裂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复杂理性。
复杂理性遇事,总是见其利必思其害,知危而慎行。
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对生命冲动有所节制但又不过分节制,以慎求无咎。
 
第二节 冲突
复杂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采用多种方式。
复杂理性最初采用的方式,总是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
也就是,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压抑。
复杂理性压抑生命冲动的努力,总是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情感的抵抗。
这是因为,减少紧张状态乃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本能,一种恢复个体心理结构某种最初心理状态的需要。
由于压抑不但不能解除心理的个体当前所处的紧张状态,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而且,压抑还总是迫使心理的个体暂时放弃其旨在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努力,这,就使得压抑经常给心理的个体带来情绪痛苦。
因而,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渲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