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全书-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的原则十分重要,因此,任何一位领袖如果不从领导才能中了解及运用这项原则,他将无法坚强及持久。
因为缺乏合作精神而失败的工商企业,比因为其他综合原因而失败的还要更多。在拿破仑·希尔25 年的商业经验及观察当中,亲眼看到了各色各样的工商企业,因为冲突及缺乏这项合作原则而告失败甚至毁灭。在处理法律事务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无数家庭破裂的案子,都是因为夫妻之间缺乏合作所造成的结果。在研究各国历史的过程中,他发现缺乏合作精神一直是各时代人类的一大灾祸。翻阅这些历史,对它们加以研究,人们将对合作获得深刻的印象,而它也将自动地刻印在你的意识中,永远无法磨灭。
第二节 集思广益的合作原则
集思广益能使一加一等于八、十六,甚至一千六。
人类的潜能因而激发,即使面对再大挑战也不畏惧。
一 集思广益
即使你是“天才”,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也许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富。但如果你懂得让自己的想象力与他人的想象力结合,就定然会产生更大得多的成就。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都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体”,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是一种磁体,当你去行动时,你的磁力就产生了,并将财富吸引过来。但如果你一个人的心灵力量,与更多“磁力”相同的人结合在了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力场”,而这个磁力场的创富力量将会是无与伦比的。
在生活中,大家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的结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个设想,我有一个设想,两个交换的结果就可能是各得两个设想了。同理,当独自研究一个问题时,可能思考10 次,而这10 次思考几乎都是沿着同一思维模式进行。如果拿到集体中去研究,从他人的发言中,也许一次就完成了自己一人需要10 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并且他人的想法还会使自己产生新的联想。一加一大于二是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体的力量并不是单个人累加之和。
经营者要善于激发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随意扼杀它们。
这种集思广益的思维方法在当代社会已被普遍应用,它能填补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空隙,和通过互相激励、互相诱发,产生连锁反应,扩大和增多创造性设想。一些欧美财团采用群体思考法提出的方案数量,比同样的单人提出的方案多70% 。
可见,一个好的创意的产生与实施,企业家光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是不够的,必须集思广益,必须在自己周围聚拢起一批专家,让他们各显其能,各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作用。
二 集思广益的原则
集思广益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项准则的整体表现与真正考验。唯有兼具人类四种特有天赋、利人利己的动机及设身处地的沟通技巧,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最高境界。集思广益不但可创造奇迹,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也能激发人类最大潜能,即使面对人生再大的挑战都不足惧。
集思广益的观念源自一种自然现象: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有些不同种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互相缠绕,土质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单独生长时更为茂盛。两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个别承受力的总和,两种药物并用的疗效也可能大于分开使用之和;这说明一加一等于三,甚至更多。
但是自然界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并非万无一失。集思广益,也就是集体创新,最令人不安的正是,创造的结果吉凶难卜。冒险、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必须以高度安全感为后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肯放弃眼前安适环境的勇者,才能开疆辟土,迈向新境界。
家庭是观察与实践集体创作的理想场合。一男一女结合,孕育出新生命,这就是一加一等三。而集思广益的精髓在于尊重差异,取长补短。男女(或夫妻)生理上的不同显而易见,至于两者精神、情感与社会角色上的不同又如何呢?是否也能成为开创新生活与促进个人成长的契机,孕育出更为美好的下一代?
(一)敞开胸怀、博采众议
所谓集思广益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乍看之下,这似乎把第二章——明确的目标——弃之不顾,其实正好相反。在沟通之初,谁也没有把握事情会如何变化,最后结果又如何。但安全感与信心使你相信,一切会变得更好,这正是你心中的目标。
很少人曾在家庭或其他人际关系中,体验过集体创作之乐,反而习惯于多疑闭锁的个性。这常造成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空有无尽的潜力,却无用武之地。
一般人或多或少有过“众志成城”的经验,例如一场球赛暂时激发了团队精神;或是在急难中共同发挥人溺己溺的精神,挽回一条生命。不过,这些通常都被视为特例,甚至奇迹,而非生活的常态。其实这些奇迹可以经常发生,甚至天天出现。但前提是必须勇于冒险,肯博采众议。
因为凡是创新就得承担风险,不怕失败,不断尝试错误。只愿稳扎稳打的人,经不起这种煎熬。
(二)课堂上的集思广益
积多年教学经验,拿破仑·希尔的朋友约翰先生深信最理想的教学状况往往濒临混乱的边缘,同时考验着师生集思广益的能力。
约翰永远忘不了曾教过一班大学生,课程名称是“领导哲学与风格”。
记得开学三周左右,有一位同学在口头报告中,坦白道出自己的亲身经验,内容相当感人而且发人深省。全班都深受感动,十分佩服这位同学的勇气。
其他同学受到影响也纷纷发表意见,甚至对内心深处的疑虑也毫无保留,那种信赖与安谧的气氛令人前所未有的开放。原先准备好的报告被搁置一旁,众人畅所欲言,展开一场脑力激荡。
约翰自己也完全投入,几乎有些浑然忘我。并逐渐放弃原订的教学计划,因为有太多不同的教学式方值得尝试。这绝不是突发奇想,反而给人稳当踏实的感觉。
最后,大家决议抛开教科书、进度表与口头报告,另订新的教学目标与作业,全班兴致勃勃的策划整个课程内容。又过了大约三周,大伙强烈渴望公开这一段经历,于是决定把学习心得汇集成书。大家又重新拟定计划,重新分组。
每位学生都比以往加倍努力,而且是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段历程培养出罕见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即使在学期结束后依然持续不衰。
后来这班学生经常举行同学会,直到现在,只要他们聚在一起,对那个学期的点点滴滴仍然津津乐道。
约翰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这班学生就能够完全互信与合作。据他推测,多半是因为他们已是大四的学生,个性相当成熟,对精彩的课程不再感到新鲜。他们渴望的是有意义的新尝试,所以那门课的转变对他们而言可谓“水到渠成”。
此外,身为老师的约翰也适时提供了催化剂。他认为纸上谈兵,不如实战演练,与其追随前人的脚步,不如另辟蹊径。
当然约翰也曾经与人合作失败,弄巧成拙,相信一般人都不乏类似经验。
只可惜有人对失败念念不忘,再也不肯作第二次尝试。例如,某些主管为了少数害群之马,而订定更严厉的法规,限制大多数人的自由与发展。又好比企业合伙人互不信任,借助严密的法律条文保护自己,反而扼杀了真诚合作的可能性。
回顾往昔,拿破仑·希尔发现,只要肯鼓起勇气,诚恳的言人所不敢言,总会获得相对的回馈,集思广益的沟通于此开始。在热切的交流中,纵使话不成句,思路不连贯,却不会构成沟通障碍。如此得到的结论,有些固然不了了之,但多半能发挥不容忽视的力量。
(三)会议桌上的集思广益
拿破仑·希尔曾经与全体同事一起拟订公司的使命宣言,留下了相当美好的回忆。
他们齐集于山间,浸浸在大自然美景之中。起先,会议进行得中规中矩,等到自由发言时,却百家争鸣,反应极为热烈。只见共识逐步成形,最后形诸文字,成为这么一则使命宣言:
本公司旨在大幅提升个人与企业的能力,并且认知与实践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达到值得追求的目标。
又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应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之邀,主办当年度的企划会议。与筹备人员初步交换意见后,他发现以往的筹备方式是,先以问卷调查或访谈设定4~5 个议题,然后由与会主管发表意见。通常会议进行井然有序,却了无新意,只不过偶尔出现相持不下的激烈场面。
经过拿破仑·希尔强调集思广益的优点,他们尽管有些不放心,仍同意改变形式。先由各主管以不记名方式针对主要议题提出方面报告,然后汇集成册,要求主管在会前详细阅读,了解所有的问题与不同的观点。如此一来,会议的重头戏不再是批评与辩护,而是聆听与集思广益。
在两天的会议期间,第一天上午,他们研习本书的准则4、5、6,其余时间则专注在集思广益的讨论。会议不再令人感到无聊,人人都表现得很积极。到了会议的尾声,经由脑力激荡,大家对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所有的意见都受到重视,新的共识逐步成形。
拿破仑·希尔说:“一旦体会过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个中滋味,眼前便会呈现一片崭新的天地,人也仿佛脱胎换骨。而且更加确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扩展视野的机会。”
(四)沟通三层次
集思广益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这就需要沟通。
沟通可分为不同的层次:
低层次的沟通由于信任度低,遣词用句多着重要防卫自己或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力求无懈可击。这不是有效的沟通,只会使双方更坚持本身立场。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是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却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途径。
这种沟通方式通常以妥协折衷收尾。妥协意味着一加一只等于一又二分之一,双方互有得失。集思广益则可使一加一可能等于八、十六,甚至一千六,彼此收获更多。
(五)开辟第三条路
沟通层次如何左右互赖关系的融洽与否?且看以下这个例子:
假期来临,一位父亲想带全家去露营钓鱼。他策划许久,作好一切安排,两个儿子也兴奋的期待着。怎奈妻子却打算利用难得的假期,陪伴久病不愈的母亲。一场家庭争端仿佛一触即发。
丈夫说:“我们已经盼望了一年,而且孩子们到外婆家无所事事,一定吵翻了天。更何况她老人家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又有你妹妹就近照顾。”
妻子说:“她也是我的母亲,不知道在世上还有多少日子,我要陪在她身边。”
“你可以每晚打电话请安,反正我们会跟她一起过圣诞节。”
“那还有好几个月,不知那时她是否还在人世?母亲总比钓鱼重要。”
“丈夫孩子比母亲更重要。”
这样争执下去,最后或许会有折衷的安排,也许是妻子独自去探望母亲,丈夫带着孩子去度假。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