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 >

第40部分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第40部分

小说: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沟通和信任是两大障碍。与老板亲密,肯定会被周围的人指手画脚;与之冷淡无语,招来的恐怕是领导的冷落。调查显示,47。7%的员工与老板关系一般;与老板界限分明、敬而远之的为36。7%;和老板保持亲密无间的人只占到4。8%;还有10。8%的人对老板采取的是“两面政策”,表面上亲近背地里抱怨。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员工和老板之间的障碍引发的。许多受访者认为,与老板之间存在的最大障碍是“沟通”。有些老板只顾效益和报表,根本不愿意去倾听下属的意见;有些老板和员工在某个问题上产生不同理解时,总是一味独断专行。 
另外,“信任”是双方之间的第二大障碍。一些老板不相信下属的工作能力,导致员工无法尽全力做事;还有一些老板“任人惟亲”,重情而不重才。诸如此类的举动,不仅使员工在公司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且还令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为之心寒。 
员工面对老板需“攻守兼备” 
正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员工和老板同处一个屋檐下,还是会出现一些不能避免的状况。 
当老板安排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时;近七成的受访者选择了“勉强接受”;“婉言推脱,丢给第三方”的比例为16。7%;“当场拒绝”的人只占到8%;还有7。4%则以拍马屁为前提而欣然接受。其实“不愿意做的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超出个人职责范围的事,员工可以适当接受;另一类则是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断然拒绝也是理所应当的。 
当你遭到老板的无端指责时;48。4%的受访者“等老板冷静后,再与他理论”。员工暂时受些委屈,等雨过天晴后再找老板谈,会有比较好的效果。“默默忍受”和“当面反驳”会令事态向两个极端发展,前者会使你成为老板的撒气对象,后者则会挑起难以调和的矛盾。 
当你的意见与老板决策发生矛盾时;当出现意见不和时,52。3%的人会“站在老板角度,引导老板理解自己的想法”;37。5%的人是“以老板决策为导向”;“阳奉阴违”者占到5。4%;“坚持己见”者也达到4。8%。拼死进谏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但也有可能会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绊脚石。此时讲究谈话技巧和策略,就显得相当重要。 
当你的工作出了业绩时;50%的受访者都困守在相同的思维模式里,认为上级总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孰不知老板日理万机,不可能会关注到每个员工。有时下属应该适当丢弃传统的“谦虚精神”,主动向老板呈上结果,适度地表明自己的工作成绩。 
在商界,如果“不战而全胜”是你的战略目标,那么“避实击虚”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通过集中你公司的资源来攻击竞争对手的致命弱处,你就会获得成功。 
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其他的原则都是遵循这一原则而产生的。正是这个原则使得施瓦兹科普夫将军的军队在海湾战争中能够在四天之内打败了伊拉克,而且几乎没有人员伤亡。 
不幸的是,以硬碰硬往往是西方国家的许多公司最喜欢采用的竞争方法。 
无论是在商业舞台还是在战场上,消耗战战略和以强对强战略的结果都是失败,消耗了宝贵的资源却没有收获或收效甚微。在商业上,已经生产出的商品最终被顾客退回或无法销售,购买了你的商品的顾客无法满意,本来可以创造新市场的新产品却没有资金支持,公司的财源枯竭。在短期内,每一个小小的失误好像都只是一个小挫折,如果执迷不悟地尝试这种战略就会削弱公司的实力,使竞争对手攫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作为一个战略制定者如何才能成功呢?你如何来掌握这条原则呢? 
水之性避高而趋下,决土赴深谷,固湍浚而莫之御也。兵之形像水,乘敌之不备,掩敌之不意,避实而击虚,亦莫之制也。 
在商业上,作为一个战略家,你可以有几种途径来效仿这种方法,并创造出一种以自己的优势来对抗竞争而扰之。 
如果你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是向竞争者进攻的耗费资源最少的手段。它们几乎并不需要什么投资,只要你能很好地运用,就会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坚持认为“上兵伐谋”的原因。 
选择攻击点集中攻击力:重点突破 
正如你所看到的,使用“避实击虚”的原则并不需要耗费多少资源。就像在前面指出的那样,丰富的资源也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战略的障碍。重要的是在正确的场合运用适当数量的资源,特别是当你只有有限资源的时候。然后,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推动,雪崩似的成功就会到来。 
已经指出许多可以实施攻击的潜在位置,你必须确定哪个虚弱之处是你可以最有效地实施进攻的。这需要在你所选择的虚弱之处的易攻击性和竞争对手因你的攻击所受到的损害之间进行权衡。显然,最好的“击虚”之处应该不仅是竞争对手极其容易受到的攻击之处,而且如果攻击成功的话,会对对手造成重大损害之处。 
在商场,更要灵活机动;对敌人的反应,一定要快速地做出反应,避实就虚;然后是了解市场,做调研。调查以后,发现这个机会非常好,但是机会稍纵即逝,自己经常出现时间不合适、钱不够、人不够,永远是资源不够;再看看自己有什么,能在不同的时间做到什么,才能说我能抓住机会;如果抓的机会大过自己掌握的资源,这是个悬崖。跨过这个悬崖,我能差几步?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接下来就是定位,确定自己在这个市场的位置。通过资源能力分析,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了;最后就是执行,分配资源,做物流计划。刚才讲的流程,每年、每个季度都要做,这还不够,因为这是市场,每一分钟都在变化。 
避实击虚,了解对手 
比尔·盖茨说:“一个好员工应密切注意公司的竞争对手的发展,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好坏和经营的有无效率都能努力了解。” 
比尔·盖茨反复告诫部下要清醒,要有忧患意识,周围全都是虎视眈眈的对手。“去了解他们”,“多想一下竞争对手”。盖茨经常重复这些话。   
 
攻守灵活,避实击虚(2)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进行有效竞争。那么,企业怎样才能有效竞争,并战胜对手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以竞争分析为前提,统筹企业策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对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竞争对手,转移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 
任何企业,包括销售企业、运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客观、及时认识其直接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必须明确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目标、优势和劣势,从而确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和营销策略。 
强敌环伺,了解竞争对手有助于理清思绪、修正财务目标、开发更好的产品。可以说,了解和分析竞争对手,是展开竞争的前提条件。 
成功的硅谷人对竞争对手了如指掌,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来摸清对手底细。诸如:工程师拆了对手的产品逐一分析;律师研讨对手专利权;销售人员检查对手的销售网络;高科技天才仔细分析对手产品,希望找出产品瑕疵,推出更新的改良版。这种事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战场上,既要对自己的情况了然于胸,更要对对手、敌人进行详细地了解,这样才能每战必胜。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上,企业员工也应该像战场上的侦察兵一样,去刺探、了解、分析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同行的经营目标,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战略等情况,这样才能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对手周旋、竞争,使自己不被对手蚕食、吞并、打垮。 
但有些企业的经理不愿意了解竞争对手,对对手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自己想在竞争中打垮对手,只要动用一下自己雄厚的资产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再去用什么其他的方法手段了。殊不知,有时候,许多聪明的中小企业经理正是利用大企业对他的瞧不起,故意保持低调,不引起大企业的注意,而加紧在你眼皮底下发展自己,等到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像一个巨人一样矗立在你的面前,等到这个时候你才醒悟过来,为时已晚了。 
人有自我的意识,有想像力,有良心。关键是,你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什么方面了。是花在你可以控制的地方,还是花在你只能去想想的事情上。我们知道,有些事是别人影响你的,我们说主动前瞻就是要扩大你的影响圈。 
争取主动,应急中飞速找到问题的关键;避实就虚,在敌人最强的地方找出弱点;集中兵力,迅速行动,推动完成到100%。   
 
韬光养晦,外圆内方(1) 
   
狼在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它绝不会为了所谓的自尊而去拼死,而是韬光养晦,等力量强大的时候,或者是适当的时机,再与它决斗。 
所谓“韬光养晦”政策,换句话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要义不在于这种提法本身,而在于具体的“为”与“不为”的选择判断上。这才是韬光养晦的奥妙之处,而这个具体操作是不会轻易公开的。 
所以就算是人家知道你要韬光养晦,可怎么个“韬光”、怎么个“养晦”还是不清楚的,这样便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越王勾践的韬光养晦策略不是绝口不提这四个字,而是让一切看起来自然合理,不做超常的事。然后在这个“为”与“不为”上尽心竭力做足了功夫,遂成其功。 
曹操自以为英雄,又心里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以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此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么说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于是刘备乘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子去拾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真是警灵,竟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有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 
韬光养晦的目的在于麻痹对手,不引起对手的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到那时再想打倒自己可就难了。韬光养晦是一种暂时性策略。策略与策略之间要综合考虑,不能单向思维,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 
在职场里,还是韬光养晦比较好。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会给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所以,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有这样的一个事例,王某过去有一个非常严厉的上司,只要下属有一点点小过失,就会被他骂个狗血喷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