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清穿物语 >

第98部分

清穿物语-第98部分

小说: 清穿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楚濂也说,“就是,就是,娘你何必和鲁妈一般见识,你是华氏企业的现任董事长,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和眼界。”
梅兰妮被他们说的,还真没有脾气。
可是金家又是另一番样子了。
金伯道,“什么?他们最近都不和你们多话?”
来娣道,“是呀,原本根发几个话最多了,可是,近些天我问他们,什么也不肯说了。上课纪律也好很多。”
见金伯看向自己,阿囡摇头道,“我也不知道。”阿囡原本就是个话少的人。
“那你们得罪过他们谁了没有?”金姆也帮着问。这些天,俩公婆以打听华家的事情为乐事。每天听听谁和谁恼了,谁又和谁吵了,生活中总有些小花絮。可是,突然新闻联播断了,生生少了很多乐趣。
来娣说,“我们怎会得罪他们。只是近来他们好象是比过去看上去疲倦了些。”
阿囡话道,“我看见他们腿上还绑着沙袋。我问阿宝,这是干啥,他说是为了练体能。每个人的沙袋是不一样的,小乙哥的最重,是他自己要求的。”
“哦?”金伯又有了兴趣,“那他们每个人都要绑啊?”
“是啊,”阿囡道,“他们现在可齐心了,他们说,叫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来娣也提供新的情报,“他们近来可费衣服了,我看见梅香张罗给他们做新衣服呢。”
阿囡还有新情报,“他们的鸡每天要下三十多个鸡蛋,(这个信息不希奇,梅兰妮给他家和林永青他们都送过鸡蛋了)。他们的菜园子里还种了芦笋。(这倒是第一次听说,是什么东西倒要抽时间去看看。)小甲哥说,那种子是西洋来的,就他家朵姐儿认识。”
“朵姐儿还在乡下吗?”金姆问?
“小甲哥说,朵姐儿可厉害了,他们庄子上的老农都听她的调谴。”阿囡说道。
120 雏形
更新时间2014210 5:05:17  字数:3351
梅朵没事连打了几个喷涕,“这是谁在念叨我?”
申妈妈道,“那铁定是奶奶在惦记你,出门这么长时间没回家。”
梅朵说,“这里不也是我们的家吗?”
茶香一旁说,“就是,就是。这家里多好啊,昨天通了自来水,今儿用上了新式马桶,又干净又省力。”
申妈妈道,“你就想着躲懒。苏州家里也是这样的。”申妈妈自然又是一通苏州见闻录,茶香至少已经听了五遍了。只怕这会子都能背下了。
梅朵出了房门,她喜欢在地里转悠。菜花开了,金灿灿的一片,耀人眼。蝴蝶,蜜蜂都在忙着。梅朵看着那飞来非去的蜜蜂。想到了什么。转身去找老农。
老农正在果园查看嫁接过的小梨树苗,见梅朵来了,说出自己的担心,“这能活吗?怎还没动静?不是剪扎得太狠了吧?”
梅朵凑近查看嫁接枝上的芽头,指着芽头说,“你看,这都绿了,没几天就可以爆芽了。”
两人又一起查看一旁的稻秧,稻秧已经长了寸把长,绿绿的一片,很是喜人。李忠实父子几个正在用花洒浇水。大家互相道了安。
老农掰着手指,“就要清明了,谷雨前就能插秧了。姐儿,你的花什么时候种?”
梅朵说,“我正要找你说这事,棉花种子要浸泡起来,清明前后几日就种在麦畦旁。老农叔,你认不认得养蜂的人?”
老农仔细想了想,“二女婆家的三姨家里是养蜂的。怎么,姐儿,你想吃蜂蜜了?”
“你托人和他家约定了,让他六月里,棉花开花时,带几箱蜂上咱们这里放。吃住在咱家。”
老农合计了一下,“行,我托人带信去和二女她婆家说说看。”
梅园的梅树也还没发芽,但是地上的草已经青了,小鸡都大了很多,知道在地上自己找吃的了。几百只鸭子却在湖里围了一块出来,放养着。
老农说,“它们可能吃了,这些天吃了不少粮了,再养下去,我们要失本了。”
梅朵笑笑没说话。前世她到乡下推广新技术时,也遇到种种的抱怨。
秦炼黑瘦了,小林现在在做三期工程了。
华家的三期工程就是在坡山延伸的半岛上修建工厂的厂房。那华家的小纺织厂就设在这里,秦炼的农具厂也在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钢铁厂,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要制造枪枝弹药的。这一切自然要安排好。外面是纺织厂,茶叶厂。里面就是秦炼他们的小钢厂了。
想当初,梅朵是坚决反对建小钢厂的。原因就是污染。
她说,“那里我已经准备开茶场,湾里我准备养珍珠。你们烟囱里的黑烟,把这全都污染了。”
秦炼说,“我们已有那么多的治污染经验。只不过是要多花些钱弄些防污染设施和措施。再说,现在最多是烟尘污染,这个可以通过特殊的出烟道得到解决的,再有污水处理,也没什么难度。钢厂的污水主要是温度高引起的污染,处理好了,都可以养金鱼的。”
他们还把治污方案拿了出来。梅朵方没了话说,可是还是有保留意见。
“不能等农场正常化后,再考虑建工厂的事吗?”
“那样成本更高,再说,没有工业给你做基础,你的农业能走到哪一步呢?”秦炼说。
“就是,就是,条件许可的话,咱还可以给你建个小化肥厂出来。”楚源说。
梅朵知道,他们是另有打算的,“得了,别拿我做幌子,你们就明说吧,到底想怎么做。”
秦炼到也不隐瞒,“我们想从组织一个海运公司着手。”
“那和钢厂有什么关系?”
“关系可大了,海运在这里是什么概念,就是要从海盗从中杀出一条路。没有好的枪炮哪里能行。”
“海运?现在的运河运输正发达,谁会走海运呢?”
“我们自己呀。我们的海运专走南方路线,从上海一点一点的朝南扩张。然后到广州建立自己的公司,和外国人直接做生意。另外,我们在南方也搞几个基地,把南方的产品直接销过来。这里的产品销过去。在宁波,台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广州,香港等地建立自己的码头。一点点的完善华氏企业。”
秦炼还有一点没有说出来,伴随着华氏企业的朝南扩张,肯定还会有领土扩张这回事。他们要走到哪一步,现在他们自己也没法预料。但是,前景是诱人的,当然道路是曲折的。
不过下一步,秦炼他们已经计划好了,“我们到上海买大片的土地,建农场,建工厂。建立码头,建立上海基地。”
梅兰妮最是赞成,有什么比在上海这个地方拥有大量的土地更让人兴奋呢。
前景让人鼓舞,事情还是一点点要做的。老农和梅朵看着大片的油菜花。
“油菜收了,再种什么?”
“种玉米,那东西可以当粮食,还可以喂牲畜。”
梅朵精算着,虽然梅兰妮这两年积累的资金有二十万,可是如果要搞工业,远远不够。农场要尽快的收支平衡,还要能养活一批人。梅朵的压力是很大的。
午饭后,茶香期期哎哎地对梅朵说,她四哥想来华家工作。
梅朵不解地,“你家父兄不都在庄子上工作吗?”
李忠实和儿子李义安,李义生,加上茶香,四人都在庄子上工作。按照华家的标准,李忠实和李义安都是二两银一个月,义生是一两一月,茶香是五百文,这在当地算是高收入了,比他们佃地时收入要高很多。
茶香说,“他想象李义牛那样。”
“义牛他是住家的,十二个时辰都在庄子上。”梅朵想告诉茶香义牛的特殊性,“而且,晚上还要照顾牲畜。”
“我四哥也是希望十二时辰都在庄子上,工钱少点没有关系。”
这为什么?梅朵有点想不通。
一旁的秦炼却明白了,“你四哥想向小乙小甲他们那样,对吗?”
“就是,就是。”茶香高兴的。
“其实,小甲小乙他们的生活很严格的,并没你们看见的那么好。”秦炼说。
“我四哥说,他不怕,他要和你们在一起。”茶香充满希望的看着秦炼。
秦炼想了想,“这事等我告诉我娘,等她决定了再和你四哥说。”
梅朵私下对秦炼说,“你搞什么鬼,我们家里并不缺人。”
秦炼说,“你说建立一个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了,这里怎么会有我们需要的人才呢。我们只能自己培养。义生对我们这么羡慕,那说明他对我们感兴趣。对我们所说的,所做的,他会接受,会信奉。这种人最好培养了。”
梅朵眼睛一亮,“对呀,干部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们两可以讨论一个草案,提交家庭会议。”
秦炼说,“先从这庄子过去的佃户说起吧。”
梅朵说,“这老农叔已经和我说过了,除了李忠实一家,还有李忠平一家,这两家虽然人口多,但是并不是最贫困的。另两户佃户是顾四平和赵于深,他们两家因为家里劳动力少,而人口多,所以比较贫穷。庄子上已经雇佣了他们,可是,并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贫穷状况。这两家都有未成年的孩子。赵家更困难些,他家是孙儿女。赵于深都已经五十岁了,在这个时代就是老年人了,但是,他的儿子和媳妇去世后,他和老伴担负起抚养孙儿女的责任。”
“他家有几个孙儿女?”
“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孙子是双保胎,十二岁,孙女十岁了。据说,是生孙女时,媳妇难产死了。”
“那顾家是什么情况?”
“顾四平是来自徽州的,和本地的人结婚后,就留在了这里,他有三个小孩,两男一女,最大的才八岁,因为家里孩子多,又只有他一个壮劳力,所以也是负担重的。”
秦炼想了想,“目前,他们两家一月二两银子虽然很紧,但也是能生活的。等庄子的各种设施完善了,优先考虑他家女眷来工作。”
“女眷来工作,家里小孩怎么办?”
“可以考虑办个学校,我们企业的职工子女免费上学。再就是他们有医保,这一块的细节还要再完善。再就是养老保险。我们用这样的福利制度吸引人来加入我们的企业。”
梅朵笑了,“你还担心没人加入我们?老农叔几乎天天要被人求着呢。”
“那是不同的,我说的加入是有一种归属感的意思。”
“我懂你说的,企业要有凝聚力。”
“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庄子,秋冬时节要开纺织厂,开始时,人不会多,只要三,四个人就够了。你的茶园子要多少人?”
“现在做茶园的每天有四个人,这一两年内也只要这些人。”
“那目前庄子上的职工是:包括申老农他们一共是十一个人。”秦炼说,“人虽然不多,但是管理要做好,为今后的企业扩大做准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培养些人。”
两人说的起劲,徐春来来找秦炼了,插秧机改造好了,他让秦炼去看看。梅朵也跟着去了。
接下来两天,梅朵和老农一起选棉花种子,浸泡种子。
要多少工人来种棉花呢?
梅朵说,四个。
种棉花这天,秦炼拿出了一架新农具。一个架子,架的中间是个轮,两边是两个镐尖,镐尖后面是漏斗,漏斗后面是推土的挡板。这是简易的拉沟机和播种机组合。这个农具由驴子拉着,在麦垄的两边拉出浅沟,漏斗里的棉花籽落入沟中,后面的档板把土又推盖住了。这只要两人一组就行了,一人在前面牵驴,一人在后面添种子,看机器操作。两台机器,四人花了两天,就完成了种棉花。而且还不是狠累。
老农想明白了,怪不得当初种麦时梅朵对尺寸的要求那么严格。是为了标准化生产。老农对标准化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了。
121 神秘客人
更新时间2014211 2:31:08  字数:3058
老农提着的心,终于放回了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