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申老农问,“谁这么能,我倒要请教请较了。”
梅朵说,“这不算什么,我也能做到。”
“你?”申家夫妇表示强烈的怀疑。
梅香道,“我家小师姐是农神的弟子,她说行,就能行。”
“农神的弟子?”申家夫妇看梅香的眼神,就象在看白痴。
梅朵说,“那人算不算农神,我可吃不准,不过我的确受过高人指点。”
申老农上下打量着梅朵,看她也就七岁左右。别的孩子还在穿开裆裤,她已受过高人指点了。说给谁听都不会信。
梅朵知道他的想法,“不信,我把那人教的和你学说学说,你听听他算不算高人?”
申老农不置可否,“姐儿说说看。”
梅朵就从“秧好一半谷,好秧出好谷。”说起,讲到,选种,育秧,整田,施肥,合理密植,栽插,田间的管理,水的管理。
申老农先还是有些玩笑的意思,待听到梅朵说到“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适时晒田”时,态度绝对认真起来。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种稻经验,他听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种地都是靠农人们经验相传,有时,有人有了好经验,还要保密,不告诉他人。有些农人有了体会,也只告诉家里的人。大多是经验的积累,还没上升到理论层面。虽然中国的农业栽培技术要远远领先于世界。但是最终发展受阻,也是没有发展科学的农业理论。中国大多数的农书,也是经验的记载。没有人把农业经验集中成了理论,再用通俗的语言教会给农民知晓,这种理论的知识就象是黑夜里的灯,给他们指引了方向。
申老农投入了,现在变成他在发问,梅朵一一回答。这一大一小讲的痛快了,浑忘了身旁还有其他的人。
097 说服
更新时间2014115 1:17:17 字数:3181
那一晚后,申老农对梅朵的态度明显的起了变化。他确定梅朵是受了高人的指导,他又受了梅朵的指导。中国人历来对于教他们知识的人是非常尊敬的。梅朵年纪虽然小,但是她的话不小,所以,他对梅朵尊敬起来。
后一天的上午,梅朵和申老农去田里察看。梅朵指着这田地的地势,讲了水利设施的不足。总结性的说了,“农业是根本,水利是命脉。”
这十个字震的老乐如雷惯耳。良久作不得声。
梅朵趁机拿了树枝在空地上画了图形,讲解如何改造水利系统。又与他讲了轮耕制度。讲解了农场模式的经营。这一上午这一大一小,在树荫里说的热闹,直到梅香喊他们吃饭,方住了口。
午饭后,梅朵说了一上午,累了,吃了饭就去午睡了。
申妈妈问起抽佃的事,申老农说,“朵姐儿的确是受了高人的指导,我之前是小看了她,听她说起来,到是比我有见识,不愧是高人的弟子。如果按照她说的办,那十担一亩也是有可能的。”
申老农说着,脸上放出光来,要是能种出一亩十担的粮食,也是庄稼人的荣耀。
申妈妈说,“那姐儿是个好的,一起来的那个哥儿,叫队长的,整天价就知道玩。”
正好梅香进来,听见说了,便道,“我们家的队长,可不是玩,他是有任务的。”
那申家夫妇正琢磨着“任务”二字,那梅香说,“队长人不大,本事可大了,他是战神的弟子,盗贼见了他都怕呢。”
“此话当真?”申大嫂问道。她想起避盗躲在二女家的儿子来。
“真不真的,你且看着。只是,千万别和别人说起我家哥儿,姐儿的本事。有了名声,日子就不安宁了。所以大伯大婶还要多当待些。”
“那是,那是。”申大嫂应和着。
以后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梅朵告诉申老农,趁着农闲的时候,请人把那坍出的那条沟疏通了,两端与太湖相连。沟北那十来亩地就做果园,下个月,一半植乌梅,一半种梨。梅朵说,那沟的两旁的土已松了,所以要种树木,保护水土不流失。等收了粮后,在那八十亩的水田中间开一条沟渠,和北沟相通。沟渠两旁都种上树。种什么树呢,梅朵有具体安排,都种上水杉。这种树长的快,木质松,用来烧柴最好了。梅朵这一说,老农就领会了。
要说,这水杉最后成了活化石,可是在古代中国,这种树是用来烧柴的,年长日久的烧,生生把它烧成了活化石。梅朵见那山坡上就很多这树。所以特指示老农,将那些小树苗移植过来。
老农说,“只是,那十来亩地三,五年内就不可能有收入了。”
梅朵说,“你只想想,结了果,就算十文一斤,一亩地的出产是多少?再在那地界处做一条竹篱墙。”
“那是,能防人偷果子。”申老农心算了一下,一亩果园的果子少说也有上千斤,一年就是十两银的收入。脸上发亮了。
“这地的人都诚实,用不着防,就是小孩子偷几个吃也是有限的,那果园那大的地方空几年也可惜,不如养些鸡,鸭在里面。那竹篱上也别空着,插种一排枸杞,可以用来加固篱墙,几年后还可以有收入,枸杞子中药房里收二十文一斤。鸡鸭多养些,一年后上市,那也都是钱。”
老农听得梅朵这么一说,臣服的只说,“好打算。”
梅朵又说,“那山上的杂木清掉,把那山开成茶园,三年后就可以採茶了。”
申老农说,“那家里烧的柴就没地方长了。”
梅朵说,“以后,有的东西烧,不用留一座小山坡烧火。”
申老农心里也算了算,那茶能卖五百文一斤,一亩地若出产了十斤茶,那山地的出产抵得上一亩水田了。心下对梅朵更是佩服了。
梅朵又提醒他,过些天,小林的工程队要来,要搭好厕所,积攒好肥料。申老农点头称是。
水田边的的三十亩旱地,梅朵说,全种上油菜。
老乐说,“我原打算种冬小麦。这样,开年五月就有粮食接上了,虽然是麦粉,但好过饿肚子。”
梅朵说,“这个打算是对的,我有地方给你种冬小麦,冬小麦的种子有了么?”
老乐说,“三十亩的种子还是有的。油菜籽也有。”
梅朵说,“先把油菜种上,这油是平时都要用的。”这个年代农家晚上照明大都用油灯。
梅朵问,“这附近有没有人家卖茶苗?”
“这倒没有,不过这山上有野茶,可以自己插种茶苗。可惜今年时候晚了些。”
“不晚,你把坡下二十亩地整出来。做茶苗地,我们自己育茶苗。”她借机讲了茶苗地的要求。
申老农一一记下。
梅朵还和申老农一起上了莫厘山,去看那山上的茶树。梅朵知道东山的茶叶也是有名的。
梅朵说服了申老农把地都收了回来,老乐就和他讲,“东家的意思是,今年的租子倒三七开,我们三,佃户七,这是抽佃的补贴。另外,如果佃户想来当长工的,你看着好的也可以留下。庄子上马上要造房子,也要找些人来做饭,这些事都由你浑家负责。庄子上若还要添些骡驴,农具等物,你列了单子来”
老农说,“妥当。”
要请工人,买果树苗,要买牲畜,农具,都要用钱,梅朵和梅香晚上就在灯下计算,打预算。
申妈妈见她们算的条条是道,便在一旁看着。见她们写的符号都不认得。
“这莫非是天书,你们真是天上来的?”
梅香笑了,早先她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华家的人教会她使用阿拉伯数字。和四则运算。
她解释说,“这是西洋人用来算数的符号,连皇上他们都学呢,比汉字算数方便。”
说着解释了那些符号的意思。申大嫂有所思的点着头。
梅香说,“婶子莫非也能算?”
申妈妈说,“我没你们这般能干,但家里的帐,和庄子里的收支也要算一算的,否则帐目不清如何能想东家交代?”
梅朵知道,申老农文字上有限,所以,许多是要申妈妈帮忙。申妈妈也算得上是粗通文墨。她们算预算的时候,申妈妈就跟在一边学习。倒也有不少收获。
交代了各类事情,老乐把预算银两交给了申老农。申妈妈收了银两和记事文档。老乐一行人回苏州过重阳节去了。
梅兰妮和秦炼等人很热烈的欢迎他们归来。那两个自有许多话要和大家讲。梅兰妮烧了水,先让他们洗头洗澡,吃了午饭后,让他们先休息了,再谈细节问题。
梅朵粗讲了农庄的安排,和种植计划,这里人都是外行,所以提不出什么建议。都通过了。
由于,大家都在忙于新庄子的建设,所以重阳节也就马马虎虎的过了。
老乐重阳后又去了窑场,带去了抽水马桶和管道,定了地砖,和瓷砖。又去买玻璃,买大理石板。这年代的大理石打磨技术没有后世好,所以不亮。
秦炼监制的钢筋也完成了一部分,水泥,石灰,黄沙,小石子,等已经直接送了过去。老乐在二十日,和小林一起去了农庄,小林是去看场地。老乐把买的,和做的建筑材料送过去。这样来来去去的。就到了十月初了。
这年的十月五风信日日晴朗,看来是个暖冬。梅兰妮心里很高兴,这个冬天,她家的房子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了。
小林的建筑队已经在华家农庄开工了。打混泥土桩,他们已经有了经验。秦炼跟着去看了几天,没什么问题,就回来了。和梅朵说起稻田里的稻也要开割了,地也要翻了,这里做的农具要送过去。梅朵决定再下乡去,亲临指导。
梅香不能每次都跟过去,她也有自己的工作,梅兰妮想在那里招一个丫头。照顾梅朵的生活。梅朵说,哪里那么娇惯了,有些事,自己做,还有申妈妈能帮着。
初六,这日,梅兰妮和梅朵,及边峰和小乙,去了农庄。
梅兰妮到了后,就视察了建筑工地,见井井有条,对小林的工作放了心。小林又拿着图纸问了一些问题。农庄上的一期工程是一排二层的楼房,这座房子从新沟边往南建造,象后世的镇屋,分成了六套,每套房子上下两层,宽约三丈,每一套的结构是相同的,在房子的朝田那面,设计了一个小院,六个小院门接了三个T型的平顶屋,这是设计的厨房,T形的竖是两户共用的走廊。也安排了下水道和进排水系统。那主建筑物有十八丈长,这在这个时代是很稀罕的。房子一面向着湖,一面向着田地,房子和田地之间,设计了一条路,这条路就是农庄唯一的大路,笔直的横在宅地和田地之间,路的一端到太湖,那头,华家准备建一个古典亭子,另一头和新沟相连,华家人准备在那里建一座桥,过桥是未来的果园。
工地上事处理了,梅兰妮回到了旧房那里,申妈妈正指挥着高妈,莲子们煮饭烧水。见梅兰妮来,便走了出来。
梅兰妮说,要在庄子里招一个丫头,梅朵来时就专门照顾梅朵,梅朵不在时就给申大嫂当助手。
申妈妈当即提出了一个合适人选。
注:清代时,江南很多地方把已婚女佣称为“高妈”,而未婚女佣叫“莲子”。
098 茶香
更新时间2014116 1:33:42 字数:3429
申妈妈提的这个人,是佃户李三毛的小女儿,家里人叫她小女。小女是他们唯一的一个女儿,她的上面是四个儿子。大儿,二儿已经成家了,分了家,各自生活。李三毛家里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照理,独生女儿在家中是倍受宠爱的。可是,在这个时代,家里儿子虽然多,负担也大。每年的免役税一人二两,就不是个小数目。李三毛家的田地并不多,每个成家的儿子分到了两亩水田。两间茅草房。剩下的两个儿子,和李三毛种着家里的四亩水田,另外还佃了申家三十亩地。这三十亩是李家父子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