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婶心里高兴,说话就没了防备,“我看人再准也没有了,三妮屁股大,就是个好生养的,你看,一成亲就坐了胎。不是我说,少奶奶那般纤细,好看是好看,但是不易生养。”
这话,让梅兰妮想起多年前和边峰去无锡,在一个茶水摊头听人讲鸽子的事来。对于中国日后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有了深切体会,民间对于人口的生养,不用任何仪器,已经有了完善的标准。
梅兰妮问,“听说还能看出所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常婶说,“那有经验的稳婆是一看一个准。三妮月份轻,还看不出来。她没什么反应,可见是个体贴的孩子。我看你家的几个少爷都好,想来你当初也没有什么反应吧?”
话题转到了怀孕经验上去了,梅兰妮心就虚了。她哪里有什么经验?说不好就要露马脚的。赶紧转了话题。
常婶在为她家添人加口高兴,金掌柜等人在为推出葡萄酒做准备。
葡萄酒在唐朝时就流行了,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丝路的中断,使得这酒成了诗词里的名词。
为了推销葡萄酒,他们想先办一个酒会,从天津把办酒会要用的玻璃制品运了过来。
为了路上减少损耗,他们特地用船运来。
这些玻璃器皿运到了,就找人来相帮清洗干净,请来的人一看这些玻璃制品,知道名贵,小心翼翼的。
事情就是这样,越是紧张越容易出错,头两天,倒是每天有人打碎了两,三个,打的大家心里都吊起来。可是没见东家骂人或打人,也没有扣工钱。渐渐放松了心情。倒也不再打坏东西。
梅朵指导人在种暖房植物,还没有很多植物可以种植,暖房大块的地方空着,他们要借用这地方筹办酒会。
二月会试结束二十多天后,名单出来了,那榜上有名的,自然是高兴。要打点祝贺,要忙着拜访老师,很是忙乱。虽然有商户前来拉关系,投资些银两。很多考生家里也是贫寒久了,就是得了银子,也舍不得乱花了。又要准备殿试。根本是也没时间打点这一切。
华记的客栈中,早就发过小广告,上面说,如果要庆贺,可以和华记登记了,写明要请多少人,华记免费帮着办酒会。说是,“形式新颖,保证宾主尽欢,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所以很多住店的学子参加了华记的酒会,不但他们自己参加,还介绍了朋友参加。
后来参加酒会的人倒的确是难以忘怀。华记的酒会放在了三月初,华家也借着这借这个酒会为叶,屈二人告别。
酒会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在一条长桌上放着一大盆一大盆的菜肴,旁边放着一大叠的玻璃小盆子,让他们自己取菜。又有一大排不同的玻璃杯里倒着红色的葡萄酒,黄色的橙汁,白色的椰汁,也有少量的米酒。另外有一些杯子里倒着香喷喷的花茶。
那天天气晴朗,他们在不同的玻璃房里还布置桌椅,还在露天也放了几张,给那些不畏寒的客人留着。
他们为了残园做了很多能折叠的桌椅。这时全拿出来使用。虽然都是异乡人,但是,一个酒会为了几个人一起举办,每个人都有一些亲戚朋友。
叶,屈两人也请了自己在翰林院的几个年轻的同事来凑热闹。所以,也有一百来人。
来参加酒会的人大都是文人。这样新颖的酒会的确使得到会的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哪些酒和饮料,及酒具餐具。
等金掌柜介绍了酒会的规矩,来宾开始还拘束着,觉着自己去取食品有些别扭。等有人带了头,又有些酒下了肚,也放开了,跑来跑去的取食品。酒会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大家也借着酒菜,写了些祝贺诗,文,也有人写了些离别的诗词。在写的诗文中,自然少不了“葡萄酒”,“夜光杯”,“琥珀盏”之类的词语。
三月的酒会出名了。特别是酒会上的的酒器和餐具。
华记的玻璃酒器借着这场酒会扬了名。
很快就有人来问价,买这些玻璃酒具。也有不少豪强来派了家人来赊取。第一个来的是果亲王的家人,算来,那果亲王也只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就会如此的敛财。
这种玻璃器具没有什么难度,不多时就有人山寨出来。华记的酒具开始卖的很贵。山寨品要比他们的便宜。只是山寨的酒具带着些绿色,没有华记的透白。但是用的人并不计较,后来很多人家,特别是旗人都置买了玻璃酒具。山寨版出现后,华记的酒具就渐渐停做了,改做琉璃扳指,琉璃文房用具等物。
京城里买了玻璃酒器的人家多了。这些酒器给人的初次印象就是用来喝葡萄酒的,有了酒器的人家,自然要用这样的酒具来盛葡萄酒招待客人。这样一来,葡萄酒就在京城里流行了。
酒具很容易山寨,等到葡萄酒山寨出来要几年以后了,而这时华记葡萄酒已经成为品牌被大家所接受了。
217 推广蜂窝煤
217 推广蜂窝煤
屈仪奉并不是一个人去的左云,而是带了个小厮一同前往。那小厕还是金掌柜帮着培养的。金掌柜早得到了边峰的指示,帮着叶,屈二人都培养了小厮,选得是那聪明伶俐的,还粗通了文墨。一路上主仆二人相处出了默契。
屈仪奉走的是华记的商路。那一条通道,这几年几经修建,又有人不断的维护,沿途还设了小亭及厕所为人提供歇脚,也有人在那里卖些食品茶水等,这条路已经不象几年前那般冷清,来来往往的商人和旅人多了。沿途大都种上了树,只是,在他上路时,那些树才有了些绿意。春风吹过来,虽然没有南方那么的温和,也没有严冬时的冷峻。
沿途,都有华记的客栈,很是方便。而且华记的马车行脚快,十天后,他就到了任上。
交接后,就有红花会和华记掌柜和他联系上了。
左云地处山西,那处的露天煤矿多,华记打算与红花会一起开发。
梅朵早就有指示给他,让他在位其间鼓励县里的人多种树木,防风沙。只是,那时人四季煮食取暖大多要用木柴,那山上的树也种不住。
华记的掌柜也早得到了指示,要大力发展蜂窝煤。因为前面有过王重家的悲剧,所以,再三告诉过他使用煤的注意事项。并还派人特意在左云的客栈里教他们怎样做蜂窝煤,和怎样做煤炉。及怎样使用它们。
很快,华记和红花会合营的蜂窝煤的店和煤炉店就出现了,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来问津。他们大力宣传,鼓励红花会的人家使用,还给他们打了折。由于一斤蜂窝煤的价钱低于柴价,又加上柴没有蜂窝煤经烧。渐渐使用蜂窝煤的人家多了起来。
这样卖柴的人就没了生意,但是,煤行和炉行优先招樵人为工,帮着制煤饼和送煤饼。那些人赚的钱不比卖柴时少。
开始还有人抱怨他们推广蜂窝煤是“官商勾结”。后来因为使用蜂窝煤能省下三分之一燃料成本,大家也不反感使用煤炉了。当然,每次送煤时,都要让伙计们讲明安全使用的措施。
也有县中富户学着他们开了煤,炉行。他们也不打压。因为,红花会的人家在华记的煤行中享有打折的待遇,所以,华记的煤,炉行还是占主导的地位。
红花会和华记,又借着左云的成功,在右玉,怀仁,云中,大同等地也用左云的方法开设了煤行和炉行。经他们推广,也获得成功。而华记的沿途客栈是早已使用蜂窝煤了。
有一些人家为了享受打折待遇,还参加了红花会。红花会借以发展。
使用蜂窝煤的好处很快就被晋商看到。在他们的推广下,渐渐的山西境内用上了蜂窝煤。这当然是后话了。
因为,左云的地理环境干旱,所以,一般农作物难以种好,屈仪奉就推广土豆和玉米这样的耐旱植物。并向人免费提供种子。
红花会的人又将这件事优先了红花会的人家。红花会的人家得到了不少优惠待遇。
那个时间的县令还要判案,判的公不公都是看个人的才能了。
要说当时的治安还是很好,象左云这样的小地方,并没有什么强盗大案。那个地方早被红花会的势力所控。所以递上来的案子也都是邻里矛盾,家庭琐碎着样的小案。
屈仪奉虽然年轻,但也是个要上进的人,碰到这样的案子,并不武断乱判,也虚心请教,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后再判,倒也是得到了些口碑。
其中有一个案子非常蹊跷。
原告是个名叫叫王二狗的人,告的是自己的童养媳王娇娘,说她不愿意与自己圆房,而提出要分开。要求县官帮着判定婚姻。
屈仪奉叫了王娇娘来问缘由。
王娇娘却说,自己是二狗的亲妹子,而不是他的童养媳。如果与他圆房将要乱了伦理。
这事其实不难,只要找周边的知情人家询问就是了。
他家住的并不算远,屈仪奉亲自微服寻访,调查。
可是,访查的结果不尽人意。
原来,王家是在十二年前搬来此地,当时他家已经有了这两个孩子。也没人细问这两孩子之间的关系,邻居都将他们看作兄妹。
这两年,那夫妇相继去世,王二狗又说这妹子原是他的童养媳,所以,大家也是一头雾水的。
可是,又问起那王家是从何地搬过来?
邻居们也只是摇头。知情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
而王家的两孩子因为当时年纪小,更是说不清了。
这样,这个看似简单的案子却又不简单了。
屈仪奉想了几天后,判了他们分离,各自婚嫁。
有些好事的人来问缘由。屈仪奉也没有对他们隐瞒。
他说,“这个案子,无论如何判,都要担当一头的罪名。如果从了王二狗,担的就是乱伦之罪。要是从了王娇娘,那就是坏人婚姻。两个罪相比,坏人婚姻是轻,故而选了轻的那一个罪名。”
听的人也都点头称是。
当地的父老,倒是认为这个县令是“少年老成”。
这种事情,红花会会很快的传去给范家知道。十三娘听了自然有一番喜欢在心头。
屈仪奉是早就知道,这县里的校书院有的是红花会的耳目,所以,规规矩矩的,并不敢涉及那种烟花场地。加上他做县令不贪墨,不乱加税。反而,组织人修水利,整道路,鼓励工商。所以官名甚好,也得到了当地的父老承认。
亢承明也成了他的好友。他在左云发展了自己的交际圈子。
不久,有一个案子让他名声大增。
这也是一个民事案。
县中有秦姓的两兄弟。秦大常年在外经商,而秦二在家管理家务。秦大赚了钱,就拿回来让秦二买地置产。二,三十年的经营渐渐,这秦家也富了起来。颇有田产。
后来,秦大生病,回到左云养病,不料被秦二拒之门外。
秦大不服,告到了前县令前。在左云很多人都知道秦家是如何发家的。但是兄弟两人之间并没有留下什么契约书,或转帐的记录。秦二刻意赖帐。秦大拿他也没有办法。
而前县令虽然知道这秦二是无理,但是也没法子为秦大申冤。这案子就成了遗留案,放在了屈仪奉的案头。
屈仪奉仔细读了案卷,又问了知情人,都道那秦二为人不地道,吞了兄长的财产。
连亢承明也说那秦二贪心,“苦在这案子没有证据,那秦大如何知道自己的兄弟竟然是这种人!”
屈仪奉对这案子想了些时日,他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叫来了红花会的人,细细的问了周边县的大盗情况。
这日,他派人将秦二叫到了县衙。
拿出了一份状子,对秦二说,“现有某大盗在右玉县落了网,说是你家是他的窝藏,他将盗窃之物都送交与你,由你在这里置产。这张状上写的明明白白。”
将状子给秦二看。秦二见上面果然写的明白,还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