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

第39部分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39部分

小说: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次翁“载誉归来”,总算是让宋高宗稍微地出了口气,可他还是讨厌这个人。朝廷中那么多精明人都干不了的事儿,偏偏就他这个糊涂人能办成,你说这叫什么事啊!为了避免宋高宗找王次翁的麻烦杀了他,秦桧绞尽脑汁,替王次翁办了退休手续,让王次翁回家养老。而且,此后秦桧每年都要往王次翁家送礼物,担心王次翁缺少衣食。后来王次翁老死了,秦桧又要求宋高宗抚恤,还给王次翁的儿子们都安排了官职。

史书上说,秦桧其人,奸诈阴险,朝廷中遭受过他暗算的官员,不知有多少,唯独对这个王次翁,殷勤备至,呵护有加,二十年来始终如一地善待他。别的官员为巴结秦桧,不惜称呼秦桧为父亲,却犹自得到不到秦桧的欢心。而王次翁只不过是占了一个惑字,只因遇事从来不敢拿主意,却偏被秦桧高看一眼,几欲以父执礼待之。究其原因,是因为心境中处于迷惑状态的人,同样也是淡漠于权力的争夺。诚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因为王次翁处于不争之中,所以他才得到了一切。

然而王次翁不是不争,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去争。在官场之上,知道如何去争而不争,是一个境界,但这个境界远不如压根不知道如何去争更容易打动人。如果一个人甚至连巨奸秦桧都能够打动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中,他岂不是予取予求吗?

所以,处于惑状态之中的人,万万不要自怨自艾,诚如古人所说,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在一个争权夺利的官场之上,你的惑就是最大的优势,没有人愿意放弃你而选择更为精明的同僚,这就构成了你人生成功的必然前提。

第69章 做官是正直人士的责任

晚清年间,一个教书先生在教孩子们读书。他先叫起来一个孩子,问:“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孩子回答:“出人头地做大官。”教书先生大怒,狠狠地惩罚了这个孩子,并谆谆教导道:“以后你记住,谁再问你的人生理想,你就这么回答:‘为国家出力,为民众解忧’,听清楚了没有?”

到了第二天,先生又问:“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孩子响亮地回答道:“为国家出力,为民众解忧。”教书先生大喜:“那你打算怎么做呢?”孩子回答道:“出人头地做大官。”教书先生气结:“怎么又是做大官?”孩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不做大官,何以为国家出力,又何以解民众之忧?”

这虽然只不过是一个笑话,却真切地道破了世事的真相。大凡一个人,无论是否有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总归是要进入官场,打拼一场的。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打拼,有的人胸怀报国志愿而打拼。然而官场是遵遁其固定的法则与规律的,绝不会因为你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同而不同。

这个意思就是说,许多胸怀壮志一心为国为民的人,如果不熟谙官场的规律法则,那么他的志向,他的抱负,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空梦一场。

同样地,一个人也许人品很卑劣,志向极浅薄,但如果他弄懂了官场上的法则与规律的话,那么他就可以一帆风顺,青云直上。规律与法则这个东西,是相当客观的,客观就意味着冷酷,意味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所有有志于国家的人,必须要明确的。

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劣币驱逐良币,小人驱逐君子。

什么叫劣币驱逐良币,小人驱逐君子?

就是说,那些一心为国为民的人,虽然满腹才情,一片忠贞,但是因为只有美好的愿望,却对官场上的相关法则一窍不通,结果在官场博弈之中惨遭淘汰。正直的人被淘汰的后果,是广大民众的利益遭受到莫大的损害→文·冇·人·冇·书·冇·屋←,因为唯有正直的人才愿意为民众的疾苦奔走高呼。

一个人既然是一心为国为民,性格必然是光明磊落,尤其是遭遇到官场上的肮脏与不洁,正义人士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洁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意同流合污,于是经常挂冠而去。例如东汉末年,汉桓帝刚刚即位,听说了安阳人魏桓的贤名,就下诏命其入京。邻里百姓纷纷赶来祝贺,可是魏桓却对大家说:“如果我接受朝廷的俸禄的话,那么,目的是为了实现我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我想问一问你们大家,如今后宫中有美女数以千计,我入朝为官之后,能够减少后宫宫女的人数吗?”众乡邻摇头,说:“不能。”魏桓又问:“现在皇宫的御厩之内,有骏马万匹,倘若我出仕为官的话,能够减少吗?”众乡邻摇头道:“不能。”

魏桓叹息道:“既然如此的话,那我又何必去呢?”于是他隐居不出。

魏桓洁身自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后果就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趁机得隙而入。正因为像魏桓这样正直的人不肯出仕,结果导致了汉桓帝被一群小人团团围困,以种种不良的诱惑迷乱汉桓帝,最终让汉桓帝胡作非为起来,终于导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蹈死无路。

同样地,一个正直的人,一旦进入了官场,更应该有着强大的智慧和巧妙的策略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如果不讲究策略,同样容易被无耻小人所谗害,最终的结果是中了小人的奸计,做了无谓的牺牲。

明朝末年,熹宗皇帝痴迷于木匠工艺,每天躲在木匠房里刨刨锯锯,大太监魏忠贤趁机乱政。他禀报事情故意挑选在熹宗皇帝正忙着木匠活的时候,这时明熹宗就会不耐烦地一挥手:“少来烦我,你自己看着办吧……”堂堂的大明政权,就这样落到了魏忠贤的手上。

朝中士大夫忍无可忍,就不顾一切地向阉党发起攻击,不断地上奏章,猛烈抨击魏忠贤乱政。于是魏忠贤就拿了这些奏章,趁着明熹宗正忙的时候进去请示,请示的结果,是魏忠贤获得了屠杀士大夫们的特权。于是他公然将朝中众多正直的士大夫投入监狱,以酷刑处死,结果是导致了士林元气大伤,正直的士大夫被剿杀殆尽,最终使得大明王朝彻底颠覆。

我们要说的是,无论是东汉还是明末,任何时候,一旦朝政上出现了昏聩君主,正直人士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他们或者是顾及自己的名声远比顾及天下百姓更多,又或是任性使气,不讲究斗争策略,只知道与邪恶势力正面相撞,最终在伤害了自己的同时,也使民众失去了保护。

所以,一个人如果真的有着为国为民的宏伟志愿,那么,厚黑登龙术就是你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要记住,正因为权力所带来的利益过于庞大,所以千百年以来,权力始终是祸国害民的小人所刻意夺占的目标。正义人士若然不熟谙权力法则,让权力落入小人之手的话,那就意味着正义人士的不负责任。

林则徐曾经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在我们要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厚黑避趋之?为了国家,为了民众,现在让我们洞开权力的厚黑之门,掌握官场登龙之术,熟谙官场规律法则,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绝不容忍无耻小人沾到一点边,这就是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大贡献。

第70章 十条求官之路

正直的人如果要做官,通过掌握权力来为百姓谋福利的话,他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弄清楚,如何才能够当上官,当上大官。

古往今来,求官之路多不过十条,无非是考试、隐居、世袭、门第、裙带、私友、买官、事功、空门、秘技等。人类历史上所有出没于官场之人,莫不是通过这十条路径走过去的。例外的情形也有,但如果细究的话,所谓的例外,多不过是这十条通道的变种。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十条通往官场的金光大道。古人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里说的是古往今来一条通行的仕途法则:考试。

考试是进入官场的最便捷通道。古时候是科举,现在则是公务员考试,名义上虽然不同,考试的内容也不同,但是内在规律、形式和法则,却始终是没有任何区别。我们知道的几乎所有的历史人物,从声名狼藉的秦桧到民族英雄文天祥、史可法,他们走的都是考试之路。

要考试,就必须刻苦地学习,但学习这种事,却是许多人讨厌的。说有些人讨厌学习也不对,你只能说,有些人排斥书本上的文字,因为这些符号带给他们莫大的痛苦。所以古人为了诱导那些满脑子功名富贵的人,不得不谆谆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你认真地学习,掌握了知识与思想,那么金钱与美女,于你而言也就唾手可得。这种劝导虽然低俗,却是符合儒家基本理念的。要知道,古代的学术思想极尽精深,一个人刻苦钻研一辈子,也未必能有什么显著的成就。而且,倘若一个人从书中学到了些实用化的具体思想的话,那么金钱、美女的诱惑,对于他而言,远不如追求知识与思想更让他迷醉。正是基于此,古今中外,通过考试博取官位,是一个广为民众所接受的简单法子。

既然考试是通往官场的畅通之道,那么就难免会有人居中捣鬼。北宋时代科举相对繁荣,考场舞弊也蔚然成风,当时的考生多有请人代笔捉刀者,还有人用薄纸将自己写的文章抄下来,揉成小团,称之为“纸球”,就在考场的门前摆摊出售。

但是北宋考生作弊,也不是他们的首创。说到考试舞弊,唐时著名词人温庭筠,大概是考场作弊的祖师爷。话说这温庭筠才华横溢,才气逼人,此人的文章水平,远高于考官,所以未入考场,已经被考官内定为状元。于是温庭筠顿时忘乎所以起来。他很快答好了卷子,扭头一看,见其他考生正在愁眉不展,温庭筠恻隐之心顿生,不由分说,扯过对方的卷子,大笔一挥,替对方答起试卷来。由于他的水平太高,一场考试下来,他能够替八名考生答试卷,众考生钦佩不已,送给他一个绰号,叫“救八人”。

尽管温庭筠才华过人,可他如此不守规矩,气得考官只好取消他的考试资格。等到下一次科举,为了防止他故技重施,也是为了挽救他,就把温庭均的考桌远远地拉开,与其他考生隔开距离。可这也难不住温庭筠,他干脆把眼睛一闭,大声地口授,众考生一边认真倾听,一边狂抄,搞得局面混乱不堪,最终迫使考官取消温庭筠的考试资格,这才止住这股歪风邪气。

可见考试这种事,虽然适宜温庭筠这种考试天才,却未必适合别人。所以单只是考试一条路,显然是不足敷用的。

进入官场的第二条通道,便是以名声换取官位。

这条路却是饶有趣味的,因为参加考试这种事,变数比较多,不见得你书读得好,就能够考中。也不见得你书读得不好,就考不中。比如说咸丰十年的时候,朝廷曾经举行了一次科考,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事,从江南到两淮,战火纷飞,各地的举子,能够前往京师参加考试的人,寥寥可数。来的人数最少的,是云南省,只有一个叫倪恩龄的考生,此人是因为上一次科考落榜之后,盘缠用尽,不得不滞留于京师的。而这一次,他终于时来运转,因为没有竞争者,只要他踏入考场,就已经中举了。此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作弊,却预先知道自己必然中举的人。

可见,考试这种事,是靠不住的。而且,许多坏透顶的恶人,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