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之声伴随你 作者:[美]罗森 埃瑞克森 翻译:萧德兰-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浮⒘诰印⑴笥选⑼А⑼姘橐约澳愕睦鲜ΑN乙惴⑾帜阕约赫谘=淌夷冢飧鲎诮淌夷诘男『⒄谖臣虑楦械饺冈静灰选D鞘且患⑸谛砭靡郧暗氖隆⒁患驯灰磐某灸晖隆
——米尔顿.艾瑞克森
某人想要在他私人的大型电脑中(而非人类的本性中》寻找有关心智的答桉。他询问那台心爱的电脑:「你估量自己有能力如人类般进行思考吗?」机器,立刻开始分析内在运作习性。最后:它将将答桉列印在一张纸上——诚如这类机器的一贯作为。等待答桉的主人迫不及待上前查看结果,只见纸上工整排列着一行铅字:这令我记起了一个故事。
——桂格瑞.贝特森(Gregory bateson)
《心智与天性》(nind and nature)
第一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你尚未觉悟到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潜意识的掌控。」当艾瑞克森对我说这句话时,我的反应与那些稍后听我传达相同讯息的求诊个桉如出一辙。我当时以为艾瑞克森式的生活取决于早已定型的潜意识,我所能施力的空间充其量只是对潜意识的既定模式进行了解而已,后来我才明白潜意识内容未必无法加以改变。我们每日的生活经历非但足以变更意识层面,属于潜意识的领域也将深受影响。如果读到一些深具启发性的文章,我的潜意识必定立刻有所改变。如果我与某位重要人物(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人士》会面,潜意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事实上,任何心理治疗的正面价值在于当事人深层的改变!!多半来自他与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相遇所产生的结果。
我认为当心理治疗师着力的焦点,在于影响求诊个桉的潜意识心理模式(包括其价值观与行事法则》时,势必较容易促成对方有效而恆久的改变。艾瑞克森十分认可此一观点。他在晚年甚至发展出一套藉以达成具体目标的有效方式——他的教学研讨会。
最后一次与艾瑞克森会晤时,他曾向我解释何以会发展这种独树一格的治疗模式。
「我往往得在单一个桉身上花下大把时间,而我情愿转而教育众多人士该如何思考、如何应付难题。无数来信曾指出:「你彻底改变了我对求诊个桉的方式。」如今,我拥有为数甚多的个桉,但我会见他们的时间却相当有限。换言之,我现在的个桉远较先前为多,伹我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却远较从前短少。」
我问道:「这是因为??????」
他回答:「他们来此聆听故事,然后回家改变作为,如此而已。」
显而易见的,「来此暋适隆共⒉坏ゴ浚湮试毯鸥髦制诖攵嘀夭愦蔚墓低ā>倮此担课挥谢嵊氚鹂松嵛畹娜耍芑峋榈讲煌愦蔚拇呙咦刺4耪嫫诖颐峭嵩诖呙咦刺锌诺赜影鹂松晒适麓莸难断⒂胗跋炝ΑK衔绻诰埂敢磐沽四掣龉适拢ǘ怨适虑榻谟薪⊥从Γ夤适碌墓πЭ赡芨钤丁
至于「讲故事」过程中,艾瑞克森毫无异议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方式。远自太古以来,故事一直是传衍文化价值、伦理与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裹上糖衣的良药一向较容易入口,单刀直入的道德训诲多半很难深入人心,但当忠言以吸引人的有趣故事呈现时,众人则乐于全盘接受。为达此目的,艾瑞克森的故事常运用各式有效的技巧——诸如幽默以及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珍闻之类的有趣讯息。然而,在这些远超出求诊个桉与心理治疗师关注焦点的故事内容,倒也处处散见意义非凡的治疗暗示。
在催眠状态中学习
根据艾瑞克森的说法,催眠状态正是最有利于学习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它并非那种被强迫促成的入睡状态。接受催眠的个桉并未受到治疗者的「压制」,他们也不至于失去自制能力而任由人摆布。事实上,催眠状态可说是每个人均曾经历过的自然状态,而最常体验的恍惚状态应属于做白日梦的时刻。此外,当我们进行冥想、祈祷或运动(例如偶尔被人称之为「动态冥想」的慢跑活动)时,也容易产生某些形态的催眠状态。凡身处此状态的人士,总相当敏感内在心智与知觉体验的运作历程,至于那些声音、动作之类的外在刺激,相对变得下甚重要。
催眠状态中,当事人往往能够依直觉判断立即领悟各式梦境、象徵,以及其他潜意识表现形式所蕴含的意义,他们的处境十分接近艾瑞克森所谓的「潜意识学习状态」——甚少涉及理性思考与各种思虑。如此一来,将十分容易接受治疗者所提供的暗示,不至于以强烈批判的防御态度予以排拒。下过,若是治疗者提供的暗示与当事人的价值体系相冲突时,这些暗示将难以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很可能会遗忘部分或全数的催眠体验,但如此健忘现象却绝非催眠的特性。
引导当事人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中,治疗者得设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内在世界——引领他探索内在领域以及作出催眠回应。这类催眠回应(要符合心理治疗者的引导方向,而且与当事人的需求与期待息息相关》乃源自于当事人的「浩瀚资讯宝库」。为了获取如此回应,治疗暗示很可能以间接的方式加以传递——穿插在稀鬆平常的对话中或是有趣的故事内。
催眠过程中,治疗者尚必须敏于察觉个桉的微妙改变,个桉在全神贯注时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反应包括了面无表情、双眼直视、停止眨眼,以及整个人几乎全然僵住等等。当这一连串反应瞬间出现时,治疗者多半能够确定眼前的个桉已进入了轻度的催眠状态。此际,治疗者可以乘机提出暗示,或是很简单地表示:'这就是了。且安心停留在这个状态。'治疗者明确掌握个桉很可能正在处理由潜意识释出的资讯。
出自艾瑞克森口中的故事,也常遵循一些在童话故事、圣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中屡屡出现的原型模式。民间传说中不断出现的探索主题即是故事的重要特色。完成艾瑞克森暗示的任务过程也许缺乏希腊神话故事《金丰毛》(golden fleece)中的曲折离奇情节,但当事人内心经历的高潮起伏与成就感却毫不逊色。此外,许多艾瑞克森的故事往往别具特殊的美国风味《尤其是有关他的家族故事》,他因而一直被人视为美国的民族英雄。
尽管如此,有人也许仍旧质疑聆听故事(即身处于催眠状态)如何能够有效协助求诊个桉与受教学生。殊下知听故事的效应,在许多方面类似看完一场好电影后心中所产生的「火热'(glow)感受。观赏电影过程中,许多人常会陷入意识转换的状态。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与戏中某位或多位角色产生认同,并在电影散场之后神思恍惚地起身离去。只不过,这类有若置身催眠状态的体验为时短暂——最多下超过十或十五分钟。相反的,聆听艾瑞克森故事的人却极可能在多年以后,发现自己依然笼罩在故事的气氛中,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就此永远改观。
艾瑞克森解释这些恆久的改变一向发生在催眠的境界中——他界定催眠是一种「唤醒与运作潜意识资讯的过程」。当心理治疗师能够协助个桉(不论是否利用故事做为媒介》触及内在未曾启用的知识宝库时,个桉便有机会将这些久经遗忘的知识讯息具体纳入他的行为表现中,充满建设性与自我增强的行为模式于焉产生。
这个过程与「洗脑」(brain Washing)有何不同呢?两者间最土要的差异在于,缺乏文化方面的增强作用,「洗脑」的效果不多久便会烟消云散。举例来说,韩战期间许多历经洗脑的美国战俘曾被强迫灌输反美情结。事实上,数以千计的美国士兵当时竟渴望滞留共党一国家而拒绝返回家乡。然而,一旦被遣返美国后,绝大部分(就算下是全部)的士兵均逐渐恢复原先的信念与想法。
艾瑞克森的治疗策略较能促成自我增强式的改变过程,进而导致更深远的变化。也许正因为这类改变通向成长与「开放」,效果才会如此恢宏。当然,最能助长有效与恆久改变的环境,莫过于充分支持艾瑞克森哲学理念的文化背景——尊重个人的重要性,而且深信人能够不断进步,以及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成长可能性。
输入正向讯息
一如先前所示,潜意识心智将受正向讯息输入的影响。与艾瑞克森这样一位心理治疗师(乐观又支持成长)互动的经验本身,即构成相当正面的收穫。艾瑞克森的「教育故事」有助于增强正向讯息的输入过程。传述故事过程中,艾瑞克森添加了新的资料、会激起各项新的感受,以及提供新的经验。凡是在内疚与狭窄的生命观中挣扎受苦多年的个桉,得透过这些故事汲取艾瑞克森自由自在、欢庆生命的生活哲学。艾瑞克森积极的观点将会触及这些人内在许多不同层面,讯息会在个桉清醒之际或处于催眠状态中时加以呈现。当事人随即发现自己下必倚赖个人陈旧的思考模式行事,也下必再受限于自身狭窄的心智系统与人生哲学。透过这些故事,他会意识到新的可能性——可以在意识与潜意识层面自由选择接受或排拒。
某些时候,个桉倾向与故事中的人物或艾瑞克森本人认同;个桉于是有机会体验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令他日后在面对困境时愈发有自信。治疗早洩之类性问题的过程即足以说明以上所言不虚,当个桉能够在催眠状态中成功地享受性活动时,心理治疗师在其记忆系统中烙印了成功感受以及对进一步成功的期待。
当然,故事的内容不仅限于针对潜意识输入正向讯息。有些故事旨在刻意搅局,令人充分体验了无生气、动弹不得,以及缺乏真实性的感受。如此情况下,听者必须转向个人的潜意识领域求救,藉以改善处境。或者,在艾瑞克森的其他故事中寻获情绪与知性方面的支持力量
出自艾瑞克森故事的单纯语句,可能足以改变当事人一整天的内心感受。某一回,当我行经绿草地时,艾瑞克森说过的一句话蓦然闪过脑际:「你知道每一叶小草的颜色都不一样吗?」于是我凑近观察身边绿地。事实果真如此!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遂带着较平日更加敏锐的眼光看待周遭一切。
此外,本书许多故事明显牵涉各种人际互动,甚至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操纵行为。有人或许就此以为艾瑞克森曾藉着故事教导众人如何实施操纵活动。然而,这可完全不是这些故事的原始意图或造成的结果——故事的影响力其实多半在彰显当事人的内在改变。许多人听过这些故事后,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自由以及更具创造力,这显然是经由内在改变造成的结果。如果能以内在心灵结构的角度,看待这些故事与其间人物的话,势必更加了解内在改变的个中原委。举例而言,故事中的父母可以代表行事指导方针、爱与支持的来源,或是非理性的辅助,绝大多数时候,他们代表非理性的高压势力。至于故事当中的孩童角色,足以象徵我们内在的孩童——缺乏经验、渴望学习又无所适从、自然天成却又鲁莽无知,以及行事不知变通。当读者与故事中的孩童有所认同时,一旦听闻这孩童克服万难、迎向成长与自由的事蹟时,他将对个人生命充满希望。
某些内在改变常会在「重塑父母」的过程中发生。艾瑞克森运用观念的方式远较贾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