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 >

第210部分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第210部分

小说: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那个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939年,按照当时的物价作为参考。这个大鼎就买到了折合现在人民币一千万的价格。这个还是保守的算的,要是换到现在这个大鼎的价格就不好说了,当年的一块银元在北京可以吃顿涮肉或者西餐。按照现在的标准。三百元为例。恐怕这个大鼎就是天价了。
吴家人听到了这个报价,也不还口。当时就震惊了。当场成交。但古玩商的一个条件叫吴家人震惊不已。要将大鼎砸成八瓣,他才付款。并且也说明了,坏了算他的。
很多人看不懂了,一个完整的大鼎非要砸成碎片。其实这就是这古玩商的过人之处,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人都打这个大鼎的主意,要是完整的,还真不好运出去,只能砸碎了。砸成碎片,既不显眼,运输也方便,还安全,谁也
不会在乎几块破铜碎铁的。
至于这么修复,这个就是古玩商的事情了,找个技艺高超的师傅,修复出来的物件,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来,当年青铜器修复的水平,要远远高于现在。沈胖子的那个师叔,就是一个青铜器修复老艺人,那几年在承德的一个博物馆就复制青铜器的修复。我们还拜访了几次。
当然每次都是带着物件去的。老人也不问这些物件的出处,只是单纯的想把这些物件都修复好了,算是抢救了一件艺术品。不知道那个老人现在还健在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呵呵、、、、、、


710 最后的疯狂4


这件大鼎的最终命运如何,咱们接着聊。
既然买家执意要求,主人遍照办了。吴家先是买来六十根钢锯条,打算晚上就动手,把这大鼎锯开。但是真正锯起来,才发现根本就锯不动。
玩古玩的人都知道,这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铜和锡分开很软的。要是按照比例铸造在一起的时候变成了合金,这可是比钢都要硬,根本就锯不动。简单的说吧,最后锯了一晚上,据说用断了48根锯条,最后才锯进去两三厘米。
吴家人害怕用大锤硬砸,发出很大的声响,就用棉被浸水包裹这个大鼎,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最后才砸掉了一个耳朵。就这一只鼎耳就四十公斤重。
最后这大鼎实在难以肢解,想想把大鼎砸碎了也十分可惜,吴家就决定放弃了这笔买卖。又把大鼎埋在西屋的马棚地下了,就这样,大鼎躲过了被肢解的命运,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没过一个月,这件事情就传到彰德县伪县长杨隆准的顾问,还是日本人的耳朵里面。当时日本人派出了一队人马,还扬言要用七十万(伪币)买下此鼎。吴家上下都被搜了遍。可能是情报不准,把“西屋马棚”听成了西院马棚。把邻居的家里翻了一遍,也没有找到什么。当然地面都掘开了。
日本人找不到这个大鼎,当然不会死心的。吴家人心里也不放心,吴家人就把这个鼎从马棚下面挖出,挪到了放杂物的东屋地下,挖好深坑埋好,地面的砖依旧铺好,表面什么也看不出。
同时还想到一个办法混弄日本人,害怕日本人在来搜查,就找来了一个小铜鼎,滥竽充数,这一招还真的骗过了日本人,至于这个小个铜鼎,是真是假,现在也说不好了,有人说,小鼎也是真的,也是吴家在自家地里挖的,有人说,这小个的铜鼎,就是吴家找人仿制,特意混弄日本人的。这个无从考证了。
从这以后这个大鼎就埋在吴家的东屋子地下,外界还真的以为这个国之重器真的叫日本人抢走了呢。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也打听这个大鼎的消息。但是一直什么也查询不到,安阳县的参议院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把吴家的一个人逮捕入狱。当年日本人从吴家搜走过一个鼎。吴家害怕真的以汉奸罪治罪。就说出了这个大鼎的下落。
大鼎从吴家的东屋子里面挖出了,接下来就引起了这个大鼎的所有权的归属,这个大鼎因该算谁的呢,因为这个大鼎是非法挖出来的,最后被安阳县政府没收了,交由县古文物委员会展览。还一度展出过。
当年恰逢蒋介石六十大寿,驻新乡的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的司令员王仲廉搞到了此鼎。讲这个鼎作为“寿礼”通过火车运往南京,还派出了一只护卫队保护此鼎的安全。
王本意送鼎给蒋介石是讨他的欢心,当时日本人也投降了。“问鼎天下”,没有想到马屁拍到马蹄子上面去了,蒋介石把王大骂一顿,
很多朋友不明白,当年宋美龄可是收了孙殿英从慈禧老佛爷嘴里抠出的夜明珠,这个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鼎是国宝,那么大那么重,一路招摇的送到了南京,这世人皆知啊。如果收下了,外界还不骂“老头子”是敛财狂?
礼重惹祸,何况这还是国宝啊!当年端方曾用毛公鼎给袁世凯的第五子袁克权的妻子当女儿嫁妆,袁世凯都没有敢收。至于这些人敢不敢收,我说,私底下敢收,明面上谁也不敢收。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呵呵。
当然蒋介石会做事,道理就在这呢,这“寿礼”来了,也不能退回去吧,这东西可以悄悄的送,你明面的送,谁敢要啊?
“这鼎是全体国民的”就这一句话,蒋介石就把这鼎拨给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当年此鼎曾在南京展出过,蒋介石还携夫人宋美龄亲临参观,宝鼎在南京展出,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的时候,也想把此鼎一起运走,这件大鼎也在运输的范围之内。据说当时都打包运到机场了。那些只顾逃命的达官贵人携带了太多的细软。根本就没有地方在装下这又大又重的宝鼎了,就给扔在机场了。要不,这件东西就到了台湾了。就在台北故宫里面去了。
当然现在古玩界也有好东西出现,但是一般都在地下,外人根本就也混不到这个圈子里面。当然了现在只要你有钱,买个仿制的这样的大鼎摆在家里也没有人管的。充充门面什么的也是可以的,但是我感觉,只要埋在地下的才是真正的历史。至于这些现代仿品,看看就行了。
聊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就告诉大家没有盗墓人搞不出来的物件,这样的国之重器都是当年盗墓人从地下刨出来,还有什么挖不出来的呢。现在的安阳侯家庄立起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司母戊鼎出生地,就是当年挖出大鼎的吴家祖坟所在地,吴家也应为护鼎有功,当年曾受到政府表彰,毕竟这样的一个国宝没有流到日
本人手里,也是一件庆幸的事情。
现在这样的物件真的要说发现的话,可比那个年代好运出来多了,五个人,一组滑轮,吊链,一个晚上就可以运出来,上吨重的石五供都可以运到山下,还有什么运不出的,不要小看中国人的智慧,盗墓里面也是人才辈出的。
昨天和一个朋友喝酒聊天,这个家伙是早年在内蒙那边折腾,现在我不知道干不干了,看样子因该还没有离开这个行里,还在折腾,这个家伙告诉我,前几年,他们砸开了一个窑子。里面出来的东西海了。看脸上得意的表情,我也知道这个家伙收获颇丰。在盗墓人的嘴里,砸开窑子,就是挖到了好东西,都是一些值钱的物件,我说的这个哥么,提起当年的发家史,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711最后的疯狂5


我应该戒酒了,喝点酒就犯懒。什么都不想干,上了年岁的原因吧。断更了好几天,大家也不要介意,反正也快结尾了,想想自己还是喝点吧,佳人美酒枕边书,男人一生三大最快乐的事情。
佳人没有,美酒不算。枕边书倒是不少,有这两样就行了。还是聊故事吧,这几天要是没事就把这个故事讲完吧,拖的也够久了的,我都烦了,不知道看书的朋友烦不烦。
前几天的一起喝酒的那个内蒙的哥么,也是一个圈子里面混饭吃的,简单的说,就是土里刨食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
说到他的祖上,可是显赫一时,虽然不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也是衣食无忧。据他说,他的祖上曾经连续两代人给内蒙的一个王爷家里当管家,还是那种什么都伺候的管家,总之就是权力很大的那种。
他是太爷给王爷当了一辈子管家,到了他爷爷那辈人。还是伺候这个王爷家族。里外大小事情,吃喝拉撒睡吧,什么都要想到,过手的银子也不少,自己也落下了很多实惠。
王爷更是赐给了一套宅子,叫他家祖上居住,富不过三代,王府也渐渐的没落了。也请不起丫鬟老妈子之类了,自然也就雇不起什么管家了,据说那个王爷最后都混到把手里的地卖了过日子。好在这个王爷的后人还是比较讲究的,根本也没有想把祖上赐给的宅子收回来,一家人还是有个安身之处。
到了他父亲哪辈,家里把房子可以卖的都卖了,只留下三间煤棚栖身。除了给人家当管家,也没有什么求生的本事,还不屑拉车种地过活。就这样坐吃山空,祖上留下的那点家产都卖的差不多了,也没有什么可卖了的。
家里还有一块菜园子,还有一口浇菜种地的水井。他爷爷临死前就叮嘱了无论再穷在苦,这个菜园子和水井不能卖,打死了也不能。到了他父亲临死咽气的时候,还是这番话。还是叮嘱看好了这块园子和这口井。
那个年代,他媳妇都穷的和走街串巷的擀毡子的小伙计跑了,这个家伙一个人也没有什么牵挂了,天天睡在漏风的煤棚里面想着怎么发财。
这个家伙脑瓜子一闪,想到他爹临死前的交待。莫非这菜园子里面埋着什么宝贝,要不早就给卖了。想到了就干。扛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