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 >

第204部分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第204部分

小说: 真实的盗墓 作者:黑山马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有很多的村子由于交通闭塞,很多孩子没法上学,整个村子都迁出了大山。王二哥还和我们讲起了这里的匪患,这边自古就是民风彪悍,常常和官府对抗者敢,当年反压迫的第一刀就从这里闹起来的。这是可是红色根据地。
但是,这是土匪山贼也是出了名的。黑话讲究“关羊”,就是拦路抢劫。在那些土匪眼里,这些过路的客商,就像羊羔一般的命运,可想这些人的后果如何。
在一些险要的关口,常年盘踞这一些土匪,一般的客商和行人,就和路过当年的景阳冈一般,需要结伴而行,即使一些大户人家有“丘八”保护的商队,也难免不遭受劫持。
对于那些抵抗的商户,有的被抛下路边的悬崖,在岩下的河水里面见到几具浮尸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有的为了震慑那些敢
于反坑的商户,就把那些反抗的商户的脑地都割下来,挂在路边的树上。
胆小的人在白天走这条路都瘮得疼,王二哥这么一说,我们几个人都来了兴奋,这年头早就没有什么土匪路霸了,只要不拿着枪,三五个人,我们还是有自信对付的。只要王二哥跑开,我们四个人放开手脚,对付五六个还是有这个把握的。
“王二哥,您怎么知道的这边的事情的”一旁的潘子听的都兴奋起来了,我知道要是那个年代,潘子要是遇到土匪,倒霉的不一定是谁呢?
“哦,当年那个带我们这边的老板,他爸爸就是一个土匪,当年没有枪毙,活下来了,这些事情都是他给我们讲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老子土匪儿子盗墓、、、、、、


疯狂的开始119开山见宝119


解放前,湘西这边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很多人进山当了土匪,这些人白天下地干活,夜里拦路抢劫。还有几个巨匪盘踞在险要的关口,拦截过往客商。
说到土匪不得不提东北,在东北的土匪是旧社会出了名的。有的地方甚至大小几十绺子土匪,这些盘踞在大山里面的土匪,有的和日本人斗,皇协军也抢。颇有侠盗的风范。对于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怎么搭理。有时候借宿,还会扔下几个大洋。
“土匪,现在没有了吧”一旁的大刘问到。
“早没有了,解放后,解放军进山剿匪几次,早就给打散了,那些土匪头子早就都给抓到枪毙了,现在还有谁敢进山当土匪啊?”那几年严打,在大街上面调戏妇女,抓到都有可能打靶。更不要说进山当土匪了。
沿着山脉,七拐八绕走了半天,才找到王二哥说的古道。路系在山腰,水流在谷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大山劈成两半,一条深不见底的河流在谷底翻滚。
路是青色的石板铺成,有的还可以看到骡马踩踏出来的蹄窝。这在百十年前,一定是一条热闹的大道,现在还可以看到路边残破的驿站,还有房屋建筑的残骸。
大白天走在这里,都有一种阴森的感觉。更不要说晚上了。总感觉大山里面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你。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胡子,这大白天怎么这么慎得慌啊?”兔子问了我一句。
“你怕什么啊,有什么可怕的,咱们五个人呢”潘子不在乎的说到。
“二哥,还有多远咱们你找到人家啊?”在布满落叶的石板路上,我对走在前面的二哥说
“咱们今天要在外面过夜,明天中午就能走到前面的一个镇子上面去了、、、、、、”王二哥头也不回的对外面说。
直到我们手都酸的想要把这几个用布包裹的铜疙瘩叫它自己滚下山去的时候,我们才找到了一处过夜的地方。在古道这样的驿站,几十公里才有一处。围绕着驿站还有一些酒馆饭店之类的。当然了,现在这些都是荒废了的,杂草密布,连房子上面的瓦片都快掉没有了。
这些酒馆饭店在过去,很多都是那些土匪的眼线。一般人也都得罪不起,专门负责给这些人传递信息的,什么时候过去一队什么货物,人数,马匹多少,有什么武器防御。这些都会告诉那些土匪的。当然了,这些都是故去,现在早就没有了。
这边的房子和北方的房子不一样,基本就是框架结构的,几根木头支撑一个房子的结构,上面在铺上瓦片,就成了一个简易的房子。为了防止木头的腐烂,一般都在屋子里面,柱子下面有石块垫起来。
“这房子,我可不住啊,我怕晚上睡觉砸死了、、、、、、”潘子围着这个连屋顶都塌了一半的房子转了一圈说到。我也看到了这摇摇欲坠的屋顶,真害怕夜里塌下来。
最后,大家商议了半天,还是没有住在哪个房子里面,只是清理了一块干净的地面,利用地上随处可见的木料。点了一堆篝火,就在这里过夜了。
古道,驿站,摇曳的篝火。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在墓室里面寻找物件。
我们今晚过夜的地方,因该是古时候驿站的残骸,现在早已经荒废了。除了半个坍塌的屋顶,就剩下了几根支撑的木架。
“你说,这些物件沈胖子这家伙要吗?”潘子打量这最大的那个包裹,里面的盗出来的玩意。
“这东西也不烫手,这家伙自然有门路漂白这里”那几年通过和沈胖子接触,也多少知道一些古玩物件走私漂白的办法,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关系,先把物件流到香港甚至日本去。然后在通过一些公司甚至还有“爱国人士”在回流的中国市场。
这些从古墓里面挖出的物件,几有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在这么已经过包装,价格也大大的升值了,就变成在市场可以流通收藏的物件了。
这只是其中最简单的办法之一,还有很多,随着科技的发展,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贩毒、军火、文物走私,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最挣钱的行业。当然了,盗墓的只是这个行业中的最低等级,也是挣的辛苦钱。
“他不要,他什么不敢折腾啊,干尸都收过、、、、、、”大刘在一旁说了一句。
现在想沈胖子这个家伙还是真能折腾,也该人家发财,挣大钱。只要挣钱,这家伙什么都倒腾。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里面就完成原始积累。
说到沈胖子这个家伙,现在我想,这个家伙就是一个典型扮猪吃老虎的主,在看似愚钝的外表下面,谁也看不透他是怎么想的。这种人表面看总是在吃亏,其实最后在最大的便宜都是他占了。
还有这个家伙看人说人话,看鬼说鬼话,看了阎王马屁话。常年混厮于社会中,却总是利于不败之地,这多少和他圆滑的
为人处世有关系。
我就没有沈胖子这等的精明,也注定只是一介武夫,也算是上不了台面吧,折腾的在大,也只是别人手里的棋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那几天,我们在外面盗墓,沈胖子这个家伙也没有闲着。
都是一山的狐狸,就不要讲什么聊斋了,说是去和潘子回东北,这个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总不能对着人家说,我们去盗墓了,你家里等着啊,出来还的物件给你留着啊,你就放心吧。
据事后,沈胖子还有店里的活计说,这个家伙,在我们不在北京的这几天,基本是天天都要到店里去露一个面,有时候也不说话,就是转一圈就走。
我知道这个家伙着急了,一定是手里没有什么好物件了,或者有什么买家托他找什么物件了。在古玩这个圈子里面,这叫做淘换,有钱的老板喜欢佛像,就有人给他四下踅摸,这个就要看你在圈子里面的人脉了,谁知道沈胖子这个古玩掮客有给人踅摸什么物件呢,反正不是好玩意、、、、、、


疯狂的开始120开山见宝120


苍蝇喜蜜,最后死在糖里。盗墓者最后也是好折在古墓文物上面。为什么聊这个呢,这个和我们最后折了有关系的。
盗墓在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那几年北京的地下黑市也基本如此,这些年来,更加隐蔽,一般不为人知。
从基层的盗墓者,到上游的文物商,中间还有文物掮客,甚至文物贩子,中间甚至还有做旧的,专门负责宣传的。
盗墓者里面不是光有力气就行了,还有很多,有看水的(找古墓的)放风的,干活的,负责销赃的。而沈胖子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光是一个文物商,更多的时候就是文物掮客。混的不好的,满街跑的,那个叫做串货的。
所谓的串货。就是在常年游荡在三四线城市的古玩店,地摊。甚至还经常去农村的老房子里面淘换古物。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在拿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古玩店里面,赚取中间的差价。
这些人都有自己经常光顾的店铺,淘换到上面好一点的物件,一般都会直接拿到店里出、售,赚取一些差价。店铺老板也乐意和这些人打交道,这些人手里的东西杂,什么都有。
很大一部分这些人手里的物件,都是从盗墓者手里直接收购过来的。现在在西安,洛阳邙山附近的村落,还有很多这样的串货人。直接从村民手里收购从土里刨出来的物件。这些都是隐语。所谓刨出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全部都是古墓里面挖出来的。
聊这个什么意思。沈胖子不是一般的串货的,高级的串货的。一般的串货的手里淘换的什么卖什么啊。沈胖子不一样,人家是卖家需要什么他就给淘换什么。卖家也不是一般的店铺老板。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
所以沈胖子淘换的物件,不会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这边真正兴高采烈的准备回京呢!沈胖子现在在那边发愁呢!为什么啊?
接了一个活,现在不知道这么办呢,也就是这个活,我们最后折了的。那是一年半以后了。在陕西一个村子边上,沈胖子不知道从谁嘴里知道,这里有一处古墓,一直没有被盗。他打的就是这处古墓的主意。
记不清楚了,反正从这次干活到出事,两年左右的时间吧,不想写的太细了,自己感觉有压力了,大家理解吧。
就这火光,和王二哥聊着天。聊的是什么呢,就是两湖地区的历史上面的大移民,长期走南闯北的王二哥,自然对这个多少有些了解的。
对于江西人,湖北人总爱亲昵地喊一声“老表”;广泛流传于鄂东北一带的游戏“闯麻城”,也被称为是移民的佐证;四川人喜欢背着手走路,据传源于清末一次大移民——湖广填四川……这些民俗民风都和历史上面的大移民有关系。
朱元璋在随后统一全国过程中,也对在湖南、湖北的陈友谅余部,出动大批军队剿灭,这也使当时湖北人口进一步凋落,大部地区几无人烟。对此,地方文献多有记载。
同治《汉川县志》:“(元末)川沔一带,烟火寂然,至明初仍是土旷赋悬,听客户插草立界。”湖北不仅遭受兵灾荼毒,而且天灾肆虐。如《元史·五行志》载:“至正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这类记载见于国史方志谱牒者比比皆是。
大明初立,为巩固政权,朝庭在政治上采取一项重要措施。从洪武三年起,以垦荒为由,江西饶州、江州等大户被赶往江北,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谓之“洪武赶散”。
而移出地江西,自北宋时经济已相当繁荣。在各丘陵地区,梯田大量出现,说明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了。人口也大幅增加,导致人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明太祖实录》中曾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也是江西人口外迁谋生的原因之一。
江西迁往湖北的移民,按资料记载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