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风华之第一农家女-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是君媱五年来的全部心血和继续,自己死了,那个畜生是不是觉得以后那些钱就是他的了?呵呵,别开玩笑了,哪怕她爱的连命都丢了,但是对于金钱天生的敏感,她早就在登上世界富豪榜第二的那一天,就立了遗嘱,只要她一死,名下所有的资产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不是她矫情,而是以后也想让后代享受那种让她为之一生奋斗的胜利快感。
君正民怔怔的看着君媱,那眼神中无法掩饰的冰冷和无情以及一抹让人胆颤的“温和”笑意,让他觉得似乎有一股猛烈的寒意,让他瞬间全身都要麻痹了。
“媱儿……”他失声高呼。
“……!”君媱回过神,看到君正民那略显苍白的脸色,眨眨眼,轻轻一笑,遂问道:“爹,什么事?”
君正民无语,他此时都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刚才君媱的样子似乎很不一样,让他从心底感到一股寒意,可是现在……
大概是出现了什么幻觉吧!君正民兀自如此安慰着自己。
“那享受了之后呢?那么多钱你怎么花?”这才是重点吧,就现在他们家的银钱也有一百多万了,真不知道要买多少菜才能花完。
“很简单啊,建一栋超大超奢华的宅子,穿云锦,吃山珍,出门有金马车,然后让你和娘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你说好不好?”
君正民嘴巴开开合合,听到女儿的话,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良久之后他才终于吐出胸口的一口闷气,“那种日子,我和你娘才过不习惯呢。”
君媱笑笑,没有再说什么。
世上任何事都没有不习惯的,只要出现了某种事物,或者是别的什么,自然有它出现的理由,就好比当初谁会知道螃蟹是可以吃的,只有尝试了才会发现各种的奥妙。
她从来不排斥富人,只会在心里责怪自己没本事。
她也不会厌恶什么恃强凌弱,狗眼看人低之类,那只是因为你太弱了,给了别人欺负你的机会。
“爹,我先去作坊看看。”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玲珑的身子似乎有了点味道。
“嗯,去吧,晚上让家里做些你喜欢吃的,好好补一补。”君正民点点头,这出门在外一个多月,也不知道吃的好不好。
这是每个做父母的通病,子女在外归家,等待他们的总会是父母殷切的关怀和一桌丰盛的饭菜,还都是子女们喜欢吃的。
作坊内,如今依旧是那些婆子,二十多,但是每个人的上手熟练程度已经很高了,最厉害的正是马氏,每天最多可以做出八十多斤的腊肠,这已经是个极限的数据了,而那个月马氏带回去二两多银子,更是让老爷子很是高兴,但是老爷子却是让她自己存着,等以后给他们的孩子娶妻用,因为她没有了老婆婆,所以虽然没有分家,平时也算是自己吃自己的,而老爷子则是谁家做了好吃的,就去谁的屋里吃,七叔公家里也算是没有分家却过的很温馨的家族。
“二婶子,你说君媱那丫头咋还不回来啊?这都走了一个多月了。”马氏问道。
林氏灵活的将肉塞进竹管,然后用筷子往里戳,之后再继续这同样的动作,听到马氏的话才放慢了动作,“谁知道呢,我也就半个月前去了你三叔家一趟,听说还没有信呢。”
徐氏抬头道:“也是,一个女子在外面,终归是有点让人不放心,君媱妹子就是个大胆的,否则咱们还在家里整天围着锅灶转呢。”
“是啊是啊,俺上个月带回家快二两银子,直接就给儿子买了布,扯了新衣裳,还给公公婆婆也做了,公婆说亏着君媱开的作坊,否则哪里有这么多银钱啊,还时不时的会给咱腊肠回去吃,这么好的活计,还真是好呢。”一个中年婆子插进话来。
“若是真的有那么好,各位婶子嫂子可都要多多努力啊,如果做的好的话,咱们年底还会有很丰盛的年货呢。”君媱笑眯眯的走了进来。
“君媱,你这丫头终于舍得回来啦?还以为你看上那边比咱庄上好,舍不得回来了呢。”马氏豪爽的笑道。
“媱儿,回来啦!”林氏也是笑着点头。
“是啊,婶子们,几位嫂子,怎么样?还习惯吗?”
“怎么能不习惯。”马氏大笑,“有了这作坊,等俺儿子成亲,可是能存下不少的银钱啊,一定给他找个最好的媳妇。”
“你这小媳妇,儿子才六岁,就想那么远了。”有婆子打趣道。
“这有啥不好的?”马氏对着那人一挑眉,“秋婶,你媳妇现在可是怀上啦,你这不也还在赚钱嘛。”
“那可不是,为了俺那还没出生的小孙子,俺可不得努力赚银钱,以后要花的地方多了去了。”
“东家!”在旁边房间的梁全走了出来,笑着跟君媱行礼。
“梁叔,这段时间辛苦了。”她点点头,然后走进里间,“梁叔,把这段时间的账目拿来我看看。”
“是!”梁全应声,从旁边一迭账册之中,取出下面的三份,递给君媱,“东家,这其中一份是这段时间腊肠生产的数量,这一份是各家酒楼来取货的账目,这一份是所有收入的账目。”
君媱接过来,一本本的翻看,她看账本的速度很快,即使梁全记账的方式和她完全不一样,但是天生对数字敏感的她,可以将这些数字印在脑子里,然后迅速的整理出精确的数据。
十几分钟之后,她合上最后一本账目,笑道:“两个月,咱们作坊的收入是四万三千两,梁叔,辛苦了,看来咱们的腊肠算是买的很畅销。”
“嗯,老奴也是这么觉得,每天都有马车来取腊肠,好多酒楼的掌柜的都要求要加量,不过因为东家的叮嘱,全都被老奴回绝了。”梁全也很高兴,果然,这种同甘共苦的感觉是最好的,哪怕是每月领着二两银子的月钱,但是其他的事,东家和老爷夫人都想的很周到,不论是衣裳还是吃喝,都掌握的很好,剩菜剩饭也没有浪费,后院夫人养得那几口小猪,可是吃的很香。
“做得好!”君媱点头,“梁叔,我不在家的这段时间你们也都辛苦了,这个月你们的月钱都翻倍,当然晚上也让柯婶子多做几个菜,你回去也和今天新来的周叔喝几杯,他是咱家新来的车夫。”
“如此,老奴就多谢东家了。”听到有新来的男人,梁全很是高兴,毕竟嘛,老爷虽然也是,毕竟是主子,而老乔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外边,而后,家里就都是一些婆子姑娘,根本就没人和他喝点小酒,总觉得这日子少了点什么。
当天夜里,君媱家热闹非凡,毕竟东家外出归来,家里总是要热闹一番的。
灶间里,热火朝天,柯婆子和几个丫头都在里面帮忙,而老君家君正泰和林氏也过来了,君正民看着外面在灯笼的映照下,光亮的庭院,以及那漆黑的夜空,总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
“爹在家里呢,娘也被关了起来,每天就是兰儿往里面送点吃的,中间她也帮着娘求过情,不过每次提起来,爹都会发一顿火,闹到现在,家里人都不敢提了。”君正泰站在他身边低声说道。
“爹这次也是真的生气了,否则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君正民感慨。
虽然那个娘让他很是无奈,可是对于老爷子,他是一直都很敬重,在众兄弟心里,老爷子的分量都差不多吧,不过也有点不一样,那是曾经在老爷子羽翼下,如今都被分了家,一离开之后,那种自己当家作主的感觉就让其中的人迷了心,以后终究是会吃亏的。
“二哥,这次回去,给老爷子带一份吧。”他没有说把老爷子接过来,只因为君媱心里定是有疙瘩的。
其实,只能说君正民自己想歪了,现在的君媱早已经从里到外大变身,对于当初的事情,她只会同情,毕竟是食古不化的古人,家族出了这样一个女子,未婚先孕,这在任何家庭都是一件大丑闻,被赶出家族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君媱不想和老君家有交集,最主要的就是在刘氏和那几个叔伯身上,万一以后熟了,君媱势必会成为那块肥美的肉,谁都想有事没事的来啃一口,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她怎么可能做。
讨厌君老爷子什么的,她根本就没有那种想法,只不过是当成了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老人而已。
“这个自然是可以。”今晚只有老爷子和君兰儿在家,而这些日子,老爷子都是和君孝贤一起吃饭的,自己儿子晚上也是在老爷子屋里睡觉,幸亏他家的儿子是个孝顺的。
“爹也不容易,在村里风光了一辈子,谁想到临老了……”君正民没有说完,不过那话里的意思两人都再明白不过了。
临老了,居然让整个老君家近乎毁在了老太太的手里,这还真是讽刺。
“也还算不差,至少三弟你现在过的很好,就算看在你的面上,咱爹在村里还是会和以前一样的,也许更风光也说不定。”君正泰说笑。
“你们兄弟俩说啥呢,就快要开饭了,也都给你们把饭菜装进食盒里了,提回去和老爷子一起喝几盅吧。”林氏和杨氏走进来,每人手里都拎着一个食盒,林氏的手里面还提着一坛酒,上面贴着一张纸,之上写着三个字:竹叶青。
君正民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看着妻子那张盈着笑意的脸,不禁滑动了几下喉管,想说什么,却终究是没有说出来。
“素兰,辛苦了。”走上前,接过她手里的食盒,发现分量不小,里面的菜看来很不错。
“啥辛苦不辛苦的,这些菜都是荷花做的,这就还是媱儿从南边带回来的,说是很好喝,我也不知道,总之你们就带回去陪着爹一起吃点吧,晚上要是喝多了,就在那里睡下。”这样的日子,杨氏怎么会忘记老爷子。
“哎,知道了,若是平常时间我还没回来,就表示我在那里睡下了,你们就落锁睡觉吧。”
“行!不过你也别和太多,省的明早头疼。”杨氏关切的叮嘱着。
“放心吧,我都知道。”
等两兄弟走了,林氏才笑呵呵的看着杨氏,“你们俩这恩爱的,真是少有啊。”
杨氏的脸顿时就红了,嗔怪的睨了林氏一眼,“二嫂就知道乱说,夫妻本应该这样,有啥少有的。”
林氏点点头,“你说的对,夫妻本应该这样。”
一路上,两兄弟聊着天到了老君家,上房的灯很暗,只有书房的一盏灯亮着。
两兄弟互相看了一眼,走了进去。
书房内,老爷子披着一件衣服,失神的看着窗外,不知道在想什么,但是那落寞的神情,却是让君正民心里一阵酸痛。
“爹!”他轻声唤道。
老爷子回过神,就看到两个儿子站在书房内,正望着自己。
“哦,老三来了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嗯,家里做的菜,咱们爷仨在一起喝点,您看,这是媱儿从南边待会啦的,听说是陈酿,爹还没吃晚饭吧?”君正民举着手里的酒坛冲他摇了摇。
君平桥看着上面的三个字,这才有了一点笑意,站起身,往里间走。
“行,就冲着这么好的酒,咱们爷仨也好好的喝一顿。”
“哎!”
将矮桌摆好,兄弟俩打开食盒,顿时一股浓郁的菜香在屋子里弥漫开来,而君正泰的肚子顿时咕噜咕噜的响了起来。
“那啥,中午吃的不多,干了一下午活,这肚子也不愿意了。”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