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我不原谅 >

第34部分

我不原谅-第34部分

小说: 我不原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中国教育最最根本的症结并非高考。您可以想想,高考又由什么决定的?
由大学。
正是大学的种类单一导致录取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就像前面说的,多年以来的诸多限制以及近年来的政策使得中国大学被同一化,就好比商店都合并成百货大楼,还得是国家控股不许卖洋货。这样一来各商场除规模大小外别无差异,那顾客想买东西就只能去楼最高、政府给钱最多的那个。于是各位学生的路越走越窄,窄到成了独木桥,走上就没回头路,且稍一不慎还会坠水身亡。所以教育问题之根本在大学种类,若想变革教育,必须恢复大学的多样性。
在此,小生嗓子眼儿里卡住了一句话不喊出来不舒服:去你×ד大学一流化”。
各位领导,请放下您的面子,别再搞这生灵涂炭的形象工程了。自从教育部喊出“大学一流化”的动听口号之后,就是一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景象:您那一流大学横幅一个接一个拉起,会议一个接一个走起,歌舞升平好不热闹,清华北大拿纳税人的血汗钱修剪的草坪也很喜庆,可最后一流大学没搞成个样子,后面的学生已经被搞得不成样子了。网上对“一流大学”早已是骂得狗血喷头,然而其直接陷害的终究是我们学生。“一流化”盖起的除了两个亿的草坪,便是这“限行一人”的独木桥。
而若想让把这万恶的独木桥拆掉,咱首先要给大学“去一流化”。综合大学固然有必要,但小而精的专科院校不能少。这样学生买东西去专卖店即可,犯不着豁命往百货里挤。咱原来有很多不错的医学院啦经贸学院啦之类的,虽无未名湖的荷塘月色,但专业学科不比北大清华差,而就算你考分不高上不了“一流大学”,照样可以去这些学校学好专业。本来学生的路挺多的,把这些学校都合并到一块儿,一下把路给封死了。大学需要的不是大,而是有大有小,考640的去综合大学,考460的去专科院校,这样大家都有选择,都有“光明的前途”。这样学生也就不必挤来挤去了,中小学压力自然随之减小。就这一招,效果胜过喊一万次减负口号。
然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一招,是鼓励并帮助私立大学,包括外国大学的分校的建立和发展。
现在咱教育改革蓝图画得都很宏伟,说得已经够好了,万事俱备只差东风,可这东风迟迟吹不来。究其原因,就是高考乃大学录取唯一标杆。它就好比一道墙立在东边,春风当然吹不来。然而私立大学和外国大学分校若能强势发展,此墙必会被推倒。
刚说高考制度不能变是因国情所限,其实就那一个字,腐。现在只要说上大学,一定说是公办的,然而显然公办就有腐的问题,管理人员无需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负责,对他们来说,到这儿只是想要升官发财而已,至于学校命运不关他们事。若私立大学也能分庭抗礼,这种作风将不复存在,私立大学领导必须为自己学校的学生素质、教学质量负责,要不然牌子打不出来无人问津无人捐款,就只能干喝西北风了。自己做事自己当,谁还敢腐啊?此类大学还有个先天优势—都是动感地带用户,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受你公家政策限制,我挑什么学生我说了算。而要想让学校走起,学校必然要用最好的方案挑出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把分数当成唯一标准,学生的特长爱好独特之处平时表现,统统要考虑进去。这样一来,大学录取的评价方法立刻就多样了。
现在之所以高考指挥棒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却日益坚挺怎么着也除不掉,就是因为公办大学独霸天下,相比之下,私立的大学简直就形同虚设。若想帮助私立大学,首先得通过法律保证“众学校皆平等”,扶植不扶植另说,您先得做到公平对待吧,这是一个底线,不能像现在这样对民办学校施行歧视性政策。要想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则应出台相应辅助政策,并在资金上予以支持。最后,应当尊重大学的学术独立和自由,并尽量给私立学校空间,减少管制。只要能做到这几点,私立大学便能将其优势展现出来,且相对于如今俗气的大学,这种优势将会相当明显,至于发展壮大,指日可待。回头看当年的燕京大学,最开始只有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间图书室一间教员办公室。然而就凭一点儿私人捐款和司徒雷登的魄力,十年,仅仅十年,它达到了如今中国所有大学加一块儿都没能达到的高度。为什么?就是因为私立大学有“自由”。
对外国大学分校来说,同样如此。首先应当开放市场,欢迎它们进来,公平对待并且给予足够多的自由。对于中国学生受外国腐朽思想侵蚀的担忧情有可原,毕竟要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嘛。但现在的景象却十分尴尬:几十万留学生乌泱泱跑去国外,被全盘西化了不说,钱也全盘给人家了。之后,这帮人掉头回国,照样接班,做国家栋梁。与其这样儿,不如把外国大学引进来,既能在家门口培养人才,又肥水不流外人田,何乐而不为?而只要多种大学能齐头并进,高考指挥棒立刻就会被撅断。
当然啦,公办学校仍要蓬勃发展,且“因国情所限”,高考制度不能变,它们还得靠这个招生呢。不过此时单向街已然被打通,学生拥有N种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一下就好比多米诺骨牌第一张被推倒,马上后面哗啦一声全倒了:既然你大学选拔学生的标准多样了人性化了,那我可以名正言顺地想学什么学什么,是金子一定会被盯上;不再考榆木疙瘩似的“背诵标准答案”的能力,老师也不用再填鸭子喂猪了。大学就好比企业,从中小学购买产品,所以只要大学多样了,对产品的评判方式就会多样,进而生产方式跟着多样,工业生产就转为手工业了。一旦如此,教育改革之瓶颈就会像堵了多少年的马桶迎来一个大口径搋子,一下疏通了,那好比是斯巴达部队打过温泉关,往前走那是一马平川万里无云,而现在课改蓝图里意淫的那些美丽景象都会变为现实。
发展私立大学对中小学的影响如此,但这还没完。有了它大学就好比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自由竞争的场面。不管是从过去的民国还是从现在的外国情况来看,只要你不歧视,私立学校绝对会非常有活力。尤其要是外国大学分校来了,引进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纯藐这帮“一流大学”。迫于生存压力,中国大学也不能再腐朽下去了,否则优秀学生全溜走,根本就没人理你。有了竞争,大学内部的教学质量也骤然就提高了,公立和私立你追我赶齐头并进,前仆后继比翼双飞。
中国教育之瓶颈在于高考指挥棒,握着这根指挥棒的则是大学。大学之单一乃是整个教育体制之基石,若将此基石毁掉,我们学生便能上演一出“越狱”的好戏。通过“去一流化+私立”,大学增加的不仅仅是数量,更是种类。这样一来大学和学生都有充足的空间进行双向选择,一旦如此,整个教育就会像打了鸡血,立刻起死回生返老还童,光彩照人活力四射。
这件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不难,就是层窗户纸,真心想捅破无须忒费事儿。
然而说难吧,也难,这窗户纸怎么捅都捅不破。至于为什么,我可是一点儿都不懂。

把这些搞定,教育的变革就已是迈过了最困难的一道坎儿,而至于其他方面,比如老师家长的观念则涉及到咱们的文化传统,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的。对于传统观念咱不能说它哪儿对哪儿错,但至少有些违背人性不合时代潮流。要想一下彻底转变观念显然不可能,但关键是老师家长们需要意识到这些个问题,意识到虽然您满腔热血一心向善,却在不知不觉地祸害青年。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
—高尔基

比如对于家长吧,您应当牢记七个字儿:“己所欲,勿施于人。”您觉得您孩子喜欢的,肯定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而您那老古董般的价值观也肯定不再适合他们。的确是您把他生下来的,没您就没他,您真伟大。世界上所有父母都很伟大,但没见过您这样儿的,“我把你生下来,你就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请您看看孩子,他也有俩眼睛一鼻子一嘴,也能说话走路,他不是您的附属品。再说了,别整天拿孩子争风吃醋,多没出息啊。同时您还得明白,孩子想怎样生活不仅是他的自由,更是他成为完整的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您在望子成龙之前,先要“望子成人”。
说到底,无非只是应当把孩子当人看而已。
老师也一样。我觉得中国老师首先需要明白一个特简单的道理:学生花钱到学校来,他就是您的顾客。再夸张点儿说,是您的上帝,没他您就没饭吃。人家花那么多钱不是为了来听您训斥的,也不是为给您出成绩的,而是来这儿上课的。所以您还是专心把课上好吧,至于学生的其他事,您压根儿就没权力管。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说白了就是顾客和售货员的关系,您卖您的东西而已,有何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管这管那?老师虽然挺伟大的,但也不过是一普通职业罢了,人人生而平等,貌似上帝并没有说老师就比别人高明,规定老师可以批评别人,按自己标准给人分好坏,更没说老师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别人身上。
再说了,连上课您还未必合格呢。
之前把老师的形象描绘得不大健康,真是抱歉。其实这还是个观念问题,重要的是老师您得意识到这样教学生不仅毫无意义完全是浪费别人的生命,而且还巨滑稽可笑(要不您对着镜子讲一回课自己听听试试)。而要想改变自己那滑稽的形象,首先应当学会放下您那高贵的身段儿。下次您可以试试跟外国老师内样儿跪着跟学生说话,这样跪几次您就能恍然大悟,哦,原来学生也是人,我和他是平等的。这事儿一闹明白上课也会大有改观,您也便逐渐能够摆清位置,不弄领导讲话式课堂了。至于让老师学会上课如何讨论,这可是个慢活儿,毕竟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可不大好改,就像王尔德说的,“先是人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人。”现在课改就有这问题,老师一看见学生叽叽喳喳讨论就脑袋发蒙浑身难受,好比军官看到自己士兵都逃走了,有种失落感。我建议课外辅导机构们可以给老师办个班儿,让学生教教老师啥叫讨论。
无论如何,说为了每个学生也好为了整个国家也好,不管多难,咱的教育都必须从灌输式变成启发式。
3。?反对灌输
是的,必须改。若中国教育真的应当被反对,那么反对的重中之重就是灌输。

大一的时候我上过一节选修课,是一美国老师给我们讲文学。在他看来这无非是一再普通不过的课了,殊不知对我而言,那简直是拨云见日,让我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这课上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high到家了。当了十几年学生,我第一次知道上课竟然可以这么美妙,第一次听到下课铃感到的不是“总算熬过去了”,而是惋惜和不舍,想着这课咋不能多上会儿。这课里没有说教也不用做笔记,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看来,这课上一节,仅仅一节,胜过在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