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原谅-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父母把孩子当工具使唤,这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
孩子们倒是也挺配合,好好努力为父母争气,按着宏伟蓝图走,成了龙成了凤,但总觉得有啥不对劲。仔细想想,恍然大悟,哦,没有成为自己。回头看看,又觉得煞是无语,自己活了一辈子吧,都是让父母安排好的,好似踢了场假球,家长给你规定好了,怎么踢怎么踢,自己上场比画比画即可,等这一场下来空虚悲哀无比。爱默生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中国的家长呢,恨不得把孩子腿打断了推着轮椅替他们走,而您那亲爱的孩子就在您铺设的道路上浑浑噩噩熬过了“被规划”的一生。
说父母是“祸害”,亦无不可。
3。?合格产品
I was born intelligent education ruined me。
—Bernard Shaw
我本来挺聪明的—教育毁了我。
—萧伯纳
其实中国整个教育就是一巨大个儿的“祸害”(顺便打个广告,小生已在豆瓣建了“教育皆祸害”小组,欢迎各位看官光临)。
据说那个挺有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临去世前躺病床上问了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知您对此咋想,反正当时我听说这事儿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好家伙,钱老先生病得不轻啊,都伤到脑袋了!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简单得有些弱智的问题。我倒想问问了,中国学校怎么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你用工业制造的方式生产学生,连根儿拔掉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变得跟机器似的,然后还反过来问怎么出不了杰出人才,这不笑话么?要真培养出了那才是人神共愤。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真开眼界,竟然有四个国家学生创造力比中国学生还差,真是难以想象。看来我的想象力的确匮乏。
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要是调查记忆力的话,中国学生也绝对排名第一。毕竟,背书做题对于学生就好比喝酒对于当官儿的—是必会的能力,而且有这个就足矣。
中国的教育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施行的是蛮不讲理、令人发指的压制和摧残,每个学生肯定都对此深有体会。其效果就像古代欧洲人为防止青春期少男自慰给他们穿上一铁内裤—你那玩意儿起来一点儿都不行!
而我们的铁内裤,就是那“标准答案”:上课回答问题,你稍微说偏一点儿,老师便立马委婉地讽刺:“答得不好,谁有别的答案!” 写作业你若不留神用独创的方法解题结果解错了,第二天立马一大叉子映照在你面前,弄不好还要被老师谈话;考试就更甭说,一激动在“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下面答出自己的看法,必定要吃不了挂着走……如此压抑时间长了,能力自然萎缩。
谈到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欧洲和大洋洲的大学校长和教授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就是“勤奋”,但同时也指出,中国留学生比较缺乏挑战精神。
和英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最大弱势是什么?接受采访的多位英国专家不约而同认为:“质疑能力相对缺乏。”在卡德?威尔教授看来,优秀学生不照搬书本,不把老师说的都当金科玉律,他们会质疑,具有批判精神。但可惜的是,不少中国学生恰恰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而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则说:“中国学生很容易在和其他国家学生的竞争中获胜。但是,他们欠缺一点挑战教授观点的能力,需要改善。”
我觉得这帮外国教授假正经地规劝中国学生培养批判精神就像姚明装模作样地教潘长江如何清理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一样搞笑。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迈卡钦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不但勤奋,而且聪明、礼貌,但他们似乎对教授、对权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崇拜感。
什么批判,什么质疑权威,都是浮云,那些东西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好比是肿瘤—后患无穷,需趁其扩散之前尽早切除。
上这么多年学我发现一规律,课堂上和老师争辩的人数会随年级增加而逐渐减少:小学班上往往有一堆“刺儿头”,搞得老师心烦意乱,初中时就好些了,到高中“蹲坑讲话”上课法已不可动摇,而在大学上课有雅兴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且会被其他同学视为异类,因此,老师就像是对着空气说话。毕竟大家都明白,你挑战老师的权威绝对费力不讨好,如同推一个仙人掌不倒翁—推不倒不说,弹回来还扎你浑身流血。
一所大学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老师,她以她多年来教授许多中国学生ESL课的经历为证,猛烈抨击中国校长有关“知识的获得是创造力的基础”的观点,在她长长的帖子中,她描述了她教过的许多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不了解做研究的不同方式……他们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对小组讨论会是面对面的面谈束手无措,他们搞研究只满足于埋头收集数据。她还认为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被动地等待她的讲解……习惯认为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老师说:“在美国是我们就普遍认为各国学生里中国学生创造力最差,而到中国观察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越是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创造力就越糟糕。”
此话乍一看惊悚,但仔细想想就是这理儿嘛。要让创造力丰富、思维独特的学生委曲求全写标准答案根本就不可能。相反,那些大脑妥协性软弱性强的人必定能拿高分。
翻看很多外国老师评价中国学生的话,都是先夸“勤奋”,然后话锋一转:他们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批判精神……其实这俩并非转折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在中国,好好学习就意味着努力打磨自己的大脑,把它棱角磨平形状磨标准,意味着深吸一口气,把铁裤衩的裤腰带再勒紧一格。勒到最后,你的大脑就萎了,无能了,ED了。
中国教育有三宝,背书做题天天考。学啊学,学啊学,学成ED医不好。
这“大脑ED综合症”直接引发了整个国家创造力的衰退,至于后患,您可以尽情发挥您那微薄的想象力了。现在你知道该怎么解释中国创新产业落后了吧。
小生建议各位患者可以做个开颅术,往脑袋里植入几片伟哥,没准管用。
中国教育制造的人不仅大脑ED,而且全面无能。
人的成长跟树的成长一样,需要枝繁叶茂多维度发展。可咱这“标准化比较法”非跟你拧巴着,他就看你那一根枝条—考试能力的长度。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考试能力又衍生出背书和做题俩杈,于是他就凭此“丫”字形枝条的长短衡量你的价值。于是你只能把所有的营养都给这两根枝条,至于其他的,留着没用不说还耽误事儿,砍了算了。
咱最后就都被砍成一个个畸形的生物。
先不说别的,打学习那儿你就开始畸形。别看中国学生表面风光,国际竞赛总把奖项包圆儿,其实都是注水猪肉—虚胖。一到实战,水货立马露馅:如今中国学生空有一肚子知识却不会用的特点已得到世人认可,尤其是和外国学生一比,咱“不会做研究”,不知如何完成论文 ,“根本不会调查” ……
外国教育乃“问题中心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个连贯动作,学生把这动作做完,知识能力自然得到提升。而要想完成整套动作,难度甚大(下一章您就知道了)。中国倒好,只把其中一个片段单拿出来。所以咱这学习其实非常简单,就八个字:题来伸手背来张口。老师好似一饲养员,每天把一摞题一沓书塞给你,说“今儿把这全吃喽”,然后你晚上屁股坐定泡杯咖啡,保持固定体位5小时即可完成任务。
但这有什么价值呢?
在富士康跳楼系列事件后,有员工被问到他们工作到底痛苦在哪时候就说,“每天都重复这样简单工作,人感觉到没什么意义,心里面一片空白,变成一台机器了。”小生现在就有此支离破碎的失落感(莫非是跳楼前兆):自己那些所谓的“学习”只是一个个无意义碎片,一天坐椅子上看5个小时书的全部功效就是让考卷上那个两位数变大点儿,除此之外,它什么意义都没有。而等你之后工作了要研究问题或者做项目时,便会立刻傻眼:怎么现在啥都得我自己干啊,给我喂饭的跑哪儿去了?到时你就会怀念“学习”了,那多easy啊,不就坐5个小时嘛。
这种残缺就好比你当兵,学怎么打手枪,但军官只教扣扳机这一个动作,且让你十几年如一日练此动作到炉火纯青。结果等到打仗,你却发现自己连子弹都不会装。
学习好歹还练了个片段,再往生活的其他方面说,咱更是如同马列维奇 的《白底上的白方块》—一片空白啥都没有 。原来有一时髦的形容学生的词叫啥来着……对,“高分低能”,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out了,因为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是高分还是低分统统无能。也难怪,中国的教育把人的生命给一刀砍成了两段:第一段你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考试;等二十余年后你把试都考完了,再开始活第二段,至于之前的一切,统统作废。
然后你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走进社会,完全没准备什么都不会适应度为0,跟数学题打交道那么多年你再让我跟人打交道,情何以堪啊。外国老师对中国学生还经常有两个印象,第一是缺少生活常识自理能力差 ,第二就是不会和人交流 。上课时候别人都讨论得风生水起呢,就中国学生跟那儿闷头坐着。这帮人都名牌大学毕业托福GRE分儿老高,咋光会做题不会说话?难道北大清华都是聋哑学校?
倒不是,但那儿出来的都是聋哑人。
而若说中国教育对学生扭曲最严重的,就属心理了。
世界本来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但中国教育非得给你戴上一特制眼镜,让你只能看见红色,看见卷子上那分数。于是这十几年来我们满脑子全都是这两位数,天天只顾着跟它较劲。之后等你走出学校把眼镜一摘,立刻觉得头晕目眩:妈呀,原来世界上除了分数还有这么多东西。十几年来天真无邪地沉迷于内个两位数世界的我们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冲击,之后跳楼什么的,就都不足为奇了。
而且越是“好学生”,心理往往越不健全。好学生总在中国教育大排队里排第一,要是有天排第二,那简直是莫大的耻辱,立刻浑身不自在,直到把第一的宝座抢回来才舒坦。这样时间长了,你活着就不再是为自己。人不就要和别人比吗?要不活着有啥意义呢?然后你一辈子就这样沉浸在“跟别人比”的纠结中不能自拔。
……
以上只是咱无能的个把方面而已,至于其他的实在太多根本说不完。要不怎么叫“全面无能”呢。在中国教育制度下,学生全面无能一点儿都不奇怪。你自个儿说,你这十几年都干什么了?背书,做题,天天考。除了这个呢?没了。
那不就得了。
这就好比你全身有二百多条肌肉,结果有一傻冒儿当健身教练,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