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职场-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顶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时常能看到拥有这种非凡“勇气”的人。
平等的心态,是非常难建立的。同时平等并不是一个应该被机械地使用,可以被滥用的概念。可有意思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在不该使用平等这个概念的时候,偏偏强调平等。
我们当然能够理解绝对形式上的平等意味着事实上的不公平,所以大家都能接受分工的不同,待遇的差别。可是有些情况就不是那么容易辨别的了,特别是在我们脑袋里湿气比较重的时候。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先不细讲了。
真正对人做到了平等你对事就能做到平和。不会因得意而忘形,也不会因失意而变态。所以对人对事,“平”是最重要的。这不是一般理解的中庸,似乎非要中规中矩不偏不倚才显出自己的高明。西方人讲:冲动是魔鬼。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他们讲的都是要平静地面对纷扰的世事。心中不平,心智便昏聩,何以能够成事?
你看《士兵突击》中的成才。当他不再自以为是而脱胎换骨之后,他的动作都变得柔和顺畅了,表情也平和了很多,不再是那种充满了欲望和警觉的样子了。这个时候,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哪怕袁朗一再挖苦打击刁难,他都能比较平静地对待,认真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尽管袁朗告诉他已经没有了进老A的希望,他依然坚毅顽强地经受住了一场高强度多兵种合成演习的考验。在这次见到袁朗之前,他用一只普通步枪,平静地把高城带领的装备精良的师侦营的威风给灭了。高城赞许地说:“你现在可比在七连时手稳了。心稳了,手也就稳了。”
所以平等和平和是我们都应该有的态度和修养。当然这里讲的平和,绝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自己修炼得冷漠无情,在他人遇险求救时,也不去伸手相助,而是心平气和,无动于衷地待在一旁看热闹;在需要冲锋陷阵时,却躲在一边冷静地说:结果不重要,一切应该顺其自然。
平和是一种客观地分析事物时应该有的心境,绝不是行动过程中四平八稳,不冷不热的态度。真正能做到平等和平和,本质上还是取决于你的心。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读到了河北一个古石碑上写的四句话,讲的就是人的心态,人的内在修养: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就是说你的心要装得下天下才可以,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与事。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别像当初的成才那样,总觉得自己挺有本事。你走过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需要很多帮助,甚至那些你讨厌的人。他们也许以另外一种形式帮助了你。你都要心存感激。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看问题、看人的时候,你要把心放平了。这样才会公正、客观,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你也才能把握住自己。这也就是上面讲的平等和平和。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个世界在不停地变化,你会有得有失,别太纠缠,别太计较,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你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修养与道德可能的背离(1)
关于人的秉性,最后想讲的就是外在的性格修养表现和内在的道德可能是背离的。
前面讲过人的德行、秉性和才干本质上是统一的。德行好的人,通常秉性也不会差。
但是在实际中,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可以有很好的外在修养,但是这个人内心可能相当龌龊。这就是成年人复杂的一面。这种人在社会上“练”出来了,练成了人格分裂。年轻的时候这种情况比较少,年纪大了,在社会上混长了,有些人的人格就分裂了。他们外表上非常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看上去是一个正人君子。但背后真正干什么,只有天知道。
所以我们走上社会之后,不能简单地从性格修养上来判断一个人的德性。对某些人来讲这可能完全是两回事。当然,这种人格分裂只是在通常情况下的表现。真的到了关键时刻,在重大关头,就会恼羞成怒、原形毕露了,他就没有能力继续演戏了。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骨精那样,逍遥自在的时候,可以变成天仙般的美女,去迷惑世人,一旦被逼到生死关头,就丑陋无比。
这种外在修养与内在道德的背离,也会发生在社会整体层面。
老子讲,如果失去了“道”和“德”,被孔夫子一再强调的“礼”,就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由此看来,这种表里相悖的现象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德国和日本当年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的国民行为举止文明高雅,可是在国家层面,却是道德尽失。所以前面提到过西方社会中人普遍比较遵纪守法,但这不能简单地等于这个文化的德性很好,这两个东西可以不完全一致。
关于秉性,就讲这么多。我也不是专家,只是业余客串,努力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最后还想强调的是,把自己的潜意识挖掘出来,从而比较清楚地看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否去努力,就要看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它取决于你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够走到哪一步,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那么对不起,不吃苦肯定做不到。我最近看了钢琴家郎朗的自传。他练琴,从几岁开始,每天都练六七个小时,后来把琴键都弹坏了,有一次甚至把手指头都弹发炎了,不得不停了一个月。他后来成为了国际一流的钢琴家。他是有天赋的,生下来就有音乐天分。但是即使他有那样的天分,还是要下这么大工夫,当时被他爸逼得快疯掉了。
所以,你想出色,就得下工夫。你不想出色,那就定个低一点的目标。而最难的工夫,就在于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
你不要一方面定个高目标,一方面还不努力。那实在是自己骗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你可以欺骗所有人,甚至去欺骗上帝,但是不能欺骗自己。
如果你成功地忽悠了上帝,那你是一个绝世天才,我绝对会崇拜你;如果你欺骗了自己,我只能说你干了一件最没出息、最无聊的事情。因为欺骗自己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一件蠢事。
提问:什么是滥用平等?
比如,我们把大地震的死难者与在抗震救灾中献身的烈士放在一起来悼念。把一个花篮同时献给了他们。这显然不是因为国家拮据而省钱,也不是因为领导们公务繁忙而省时省事。很多人把它解释为是为了显示“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牺牲,都是值得尊重的”。
修养与道德可能的背离(2)
生命固然是平等的,它意味着每个生命都应该享有同样基本的权利,除非他已经危害社会,危害世界。这种生命基本权利的平等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完善国家相关制度来保证。可是,当每一个人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顾一生,不同生命在其过程中所实践的价值,所发出的光和热,却是不同的。
司马迁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然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分量区别。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当一个人去世之后,就慷慨地把一切溢美之词毫无原则、毫无保留地都送给他。我们中国人讲盖棺定论,就是因为我们对每个故人的评价会不一样。这是保证中国文化传承的很重要一环。
如果非要在这里讲“平等”的话,那一定会导致对崇高、伟大、正义和良知的蔑视,甚至是亵渎,而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实际上它走向了对生命尊重的反面。
如果非要在这里讲“平等”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字典当中抹去崇高、伟大、正义和良知,以及它们的化身――英雄、伟人等这些词汇。这也就等于同时抹去了卑鄙、无耻、下流和邪恶。
在对不同的死者的不同轻重的悼念中,体现出了一个文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导向。祭奠,不仅仅是为了追悼逝者,更是为了明示生者,启迪后来人应该如何走完自己未来的生命旅程。如果在这里讲“平等”,则意味着这个文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没有了基本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而这样的文明,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哪怕它可以因为某种特定的原因在一定时间里变得很富有。
我们曾经不是这样,包括不久的以前。但是,现在许多中国人非常认同这种做法,它甚至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入了“主流”。这正体现出西方的舆论忽悠,在中国已经颇见成效。
抛开他们在根本不存在平等概念的时候滥用平等不谈,西方社会真的像他们标榜的那样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吗?他们真的按照耶稣基督教导的那样去满世界地“平等博爱”吗?
还是拿美国做例子。做老大的一个不幸就是总要遭到好事之人的指指点点。在美国社会中,美国大兵的生命,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普通民众的生命是平等的吗?我看到过美国普通百姓因为美国大兵的伤亡,而向美国政府严重抗议,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社会主流大众因为伊拉克或阿富汗的村庄甚至是婚礼现场或车队被“误炸”,几十万伊拉克人丧生于美国为了控制石油所引发的战乱,而做出过什么强烈有效的表示。在美国人民的心中,生命并不平等。由此可见他们藏在内心深处不予示人的真实价值取向,显然不是“普世”的。或者说,不是平等地普惠所有人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西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忽悠。
自从西方从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挣扎出来,特别是采用了资本主义体制以后,在他们强大而可以巧取豪夺的时候,《圣经》及其蕴涵的基督教义,是一块功效卓著的*布。由此美国人亨廷顿不惜亵渎圣灵,编造出一个复杂的故事《文明的冲突》,为他们发动掠夺弱小国家的战争,披上了一件“基督教文明”的外衣。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上帝,其他的民族都只能是跪在他们脚下的顺民,无平等可言。在他们虚弱无力的时候,在他们绝望无助的时候,在他们走向生命终点将要撒手人寰的时候,《圣经》及其蕴涵的基督教义,则是一根被他们牢牢抓在手中的精神救命稻草。这时他们会抱着《圣经》痛哭流涕地忏悔自己的罪恶,他们此时祈求的是上帝的特别关照和拯救,而绝不是一种与他人同样的平等待遇。
当然,我这是从国家社会层面,从整体表现上来看西方,而不是评价某个具体的西方人士。
被他们忽悠了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幼稚、无知或愚蠢,就是与忽悠者一样居心叵测。
提问:在学校怎样让自己在平等方面得到提升?
对不同的同学,学得好的,学得不好的,来自有钱家庭的,来自贫困山区的,一视同仁。你在学校也要和社会接触,对不对?见到CEO,诚惶诚恐;见到要饭的,一边待着去。这就是不平等。所以平等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可以磨炼的。
知识与能力(1)
前面讲过了人的德行和秉性。现在来讲一讲人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人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中的最后一个“才干”。这也是相对于前两个方面来说,我稍微专业一点儿的领域,努力给大家讲得好一些。
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人“才干”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靠系统地学习前人的成果获得的,当然也要靠自己的总结积累。而能力,则主要靠自己锻炼才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