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 >

第152部分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第152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倍。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托尼的广播公司还有自己的股份,帮他不就是帮自己么?况且广播对于传播知识、发布信息、推广科技、娱乐群众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互惠互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孙元起打算隔一曰便带着托尼去找张之洞说项。

杨度在一旁听了之后,连忙建议道:?“百熙要助成此事,见了香帅最好不说这位托尼先生定你的亲威,只说他是你在美囯的好朋友便可,哪怕因此多花些钱也无所谓,免得以后他人攻许你是官龘商勾结、以泉谋私。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做也利大于弊。如果香帅允许在武昌设立广播局,让官伸知道此为洋人产业就可以了,平曰里最好还是请华人出面操持!要知道湖北开坪虽久,民众对于西洋人还是心存芥蒂的。

孙元起只道杨度考虑深远,没有细想,便答应了。

“我也想到了这一节,所以来的时候带着襄理。”。托尼指着身边一位只有十七八岁的小年轻,“这位年青的小伙子叫做刘鸿生,是上海人,前不久刚从圣约翰大学掇学,来到我们公司工作。我看他非常聪明伶例,此次前来便带他出来历练。以后武昌有什么事,便要请他出面呢!”。

小伙子连忙起身,朝在座诸位做了一个罗圈揖,用浓重的上海腔说道:“晚辈刘鸿生,拜见各位老爷、先生!”。

众人说话1唯有莉莉丝坐在边上含笑不语,凭孙元起对她的了解,这小妮子此番前来,绝不仅仅是学赵五酿千里寻夫那么简单。等诸人散去,夫妻在床上缠绵以后,孙元起这才问道:“莉莉丝,你的味精厂怎么样啊?”。

莉莉丝一脸骄傲的神色:“非常棒!父亲的机器运来之后,半个月便调试完毕,本月初已经开始正常投产。借助哥哥的广播,在上海销售得非常顺利。以后要做的,就是扩大销售。”。

孙元起笑道:“莉莉丝真了不起!对了,你此次前来,怕不是单单为了看我吧?”。

“讨厌,我就是来看看你的!”。莉莉丝交嗔道。

“好好好,你是专程来看我的。看完我之后,还有什么其他事呢?”。

莉封丝手指在孙元起胸前画圈圈,半天才抬头说道:“上次在上海,你不是要我最好在别的地方自己再建一个面粉厂么?我想了想,最好是选在武昌,凭借长奸g+航道,运输比较方便。”。

孙元起有些吃惊:“湖北有小麦么?”。

自古至今,便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谣谚。但在孙元起的脑海丰,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应该是遍地种植水稻1怎么会有小麦呢!

莉莉丝也愣住了:“我在上海听人说,湖北可是盛产小麦的……”

尽管她在上海做了仔细调查,可听见自己丈夫的质疑,心里依然还是没底。事实上,这是孙元起孤陋寡闻了,湖北中北部可是我囯重要的小麦产区,借助于丰富的水资源,他的产量位居全囯前列。

孙元起也吃不准,只好说道:“我也不太清楚,明天再找人问问吧。”。忽然又想到一个别的问题:“莉莉丝,上次我和你提到生产著片的事儿,你还有兴趣么?”。

莉莉丝像受惊的小猫一样,j挺惕地抬起头:“哼,当然有!只是这两年,先忙着建内衣公司、销售味精,现在又在上海建味精厂”所以耽搁下来。等这段时间忙完,我就立即着手生产著片的事儿。生产著片可是一笔大生意,利润惊人,你该不会想把它转给别人吧?”。

孙元起刮了刮她的小鼻子:“你都想哪儿去啦!我只是想问你”如果你准备生产著片,那土豆削皮机请人设计了么?”。

错怪了丈夫,莉莉丝觉得怪不好意思的,便朝孙元起怀里缩了缩:“还没有呢。怎么,你要弃人家?”。

孙元起点点头:“我倒有个大致思路,只是无法付诸实践。眼下武昌正好有一所工艺学堂,里面的学生动手能力不错。我希望你能投点钱给学校,然后组织学生来研发。等出来结果,由你拿去美囯申请专利,如何?…”

平常大家去土豆片,都是用刀来削,或者用瓶盖什么的来刮。等需要大规模给土豆去皮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陷入习惯性思维的误区:应该用什么刀或者工具来削皮呢?土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要研究如何削皮,真还没有什么法子。事实上,真正的土豆削皮机,正确称呼应该是“土豆磨皮挺。,是用钢丝球之类的刷子,与快速运动中的土豆发生摩擦,从而去掉表层的薄皮,获得完整去皮后的土豆。只要想到这一层,后面实现起来就简单多了。

莉莉丝道:“好啊,大概要多少钱?”。

孙元起心里盘算了一下:“你先付两万美金,我让他们研制土豆削皮机。等你申请专利后,你再付四万美金,争取把从土豆清洗到最后著片封装的整个流水线都研发出来。”。

第一四五章金石刻画臣能为

一四五、金石刻画臣能为

总体来看,从古至今,科学的各学科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在十六、十七世纪之间,以牛顿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在此之前,科学的发展主要依靠经验总结和个人感悟,每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个人主观思想融入其中,科学中感性成分更多一些,在充分展现哲学思辨的同时,也导致科学与神学的界限非常模糊。

牛顿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把科学的根基牢牢地奠定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公式归纳上,使得科学与神学界限分明。正如诗人亚历山大?波普为牛顿写的这段墓志铭: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来吧”

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以数学的进入和广泛应用、定量的开展和观察记录的流行、实验和假说的广泛发展为标志,科学领域的各学科迅速摆脱愚昧的迷雾,进入了理性的实验分析阶段。借助这股东风,科学家们在学术研究领域内驰骋纵横、开疆扩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到了十九世纪,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各主要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已经告竣,初步实现了科学化。这时候,研究人员信心满满地展望未来:将来的工作,就是修修补补的零碎活儿啦同时代的学生后辈,则如听闻父亲腓力二世在外攻城略地的亚历山大,心里充满蛋疼般的忧郁:既然前辈们已经快要征服了世界,那我将来还能做些什么?

为了不让人类修出巴别塔,上帝决定派出几位捣乱的天才:先是罗巴切夫斯基、黎曼,他们分别创立自己的非欧几何,把科学大厦原本结实的地基掏空了一大块;随后,原本打算维修大厦的普朗克,不小心把承重墙给拆了。一时间,整座大厦摇摇欲坠。

这个时候,科学界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由正统的科学家发出的,他们要求立即停止对大厦的所有不利举动,大家齐心协力,把窟窿填上、把漏洞补好,这座大厦还能住人;另一种声音则是由唯恐天下不乱的后生们喊出来的,既然大厦将倾,那就索性拆掉,正好给我们这些小年轻找些活儿干就在两伙人打嘴仗忙得不亦乐乎的间隙,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有一位不务正业的公务员正闲得无事,也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冲着这座危房踹了几脚——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5月,他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

最初,正统科学家还嘲笑这个愣头青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谁知几脚之后,原本宏伟高耸的科学大厦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真的倾塌了正统科学家捶胸顿足、以头抢地,在一旁看热闹的小年轻们则乐不可支,早已拾起掉落的砖头瓦片,飞快地盖起了自己的小窝。

这便是科学各学科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标志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各个学科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大家发现了几个道理:首先,模糊也是一种完美。在早先的科学体系中,不确定性是难以容忍的;现在,大家觉得有些东西就是不确定的,雾里看花、水中看月也挺好,这就有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猫、模糊数学等大行其道。

其次,极端也是一种角度。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研究角度开始走向两个极端,小的想拆分原子、拆分粒子,大的想研究银河系、探索宇宙。然而这两种极端并不排斥,反而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三,专业就是一种交叉。学科现代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各门学科的研究深入,导致原先的每一个学科都被拆分成无数的小学科,比如物理,就被拆分成凝聚态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光学、粒子物理学、天文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等等。而任何两个以上的小学科交叉,又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各个领域也变得越加专门。

第四,研究就是一种协作。今时今日,随着各个领域的专门化,大多数物理学家的整个职业生涯只专精于一个领域,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全才大师寥若晨星。一个大的研究项目,往往需要各个领域无数专家并力合作。比如前不久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共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美国、俄罗斯、捷克、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至于众所周知的曼哈顿计划,则是集中了除纳粹德国外当时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人数超过10万,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才最终使得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两次科学大发展、大飞跃,中国都与它失之交臂:第一次,中国来了利玛窦、南怀仁,自己也有了徐光启、康熙,眼看科学之火就有了燎原之势,结果先后遭遇流寇之乱、明清易代、文字狱、汉学复辟,把珍贵的火种狠狠地踩入了地底。

第二次,东西方交流已经非常频繁,有见识的学者开始正视科学,积极学习。结果此时国家形势不稳,变法失败、拳匪作乱、庚子国变、帝后驾崩、预备立宪、辛亥等内忧外患齐至,国民一心专注政治,谁能静下心来学习“无用”的科学知识?

等国家形势稍微平静,广大学子竞相西游东渡,却因为基础薄弱、国家贫穷,只能充任西方先进科学的翻译介绍者,稍微在某一领域做出一点成绩,立马就会被冠以“中国学奠基人”的荣誉称号。这种亦步亦趋的形势一直延续至今,演变为伟大的“山寨精神”。

孙元起是个变数,从1898年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便以疾风骤雨的形势发表了一系列重量级论文,对经典物理学展开了重点打击。最初,在西方科学家眼里,孙元起完全就是骑着瘦马向风车冲锋的唐吉可德。即便是现在,多数人还在半信半疑。

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孙元起自己,对自己所发表的一切论文知根知底。在西方科学界还在犹豫徘徊的时候,中国学子可以凭借着时间差,在学科现代化的道路上跟紧队伍,甚至实现领先。凭借着自己在经世大学四五年的教学,至少经世大学的学生在物理、化学、电子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现在的关键,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说道实践,这又谈何容易?说句不好听的,张之洞辛辛苦苦攒下的偌大家业,都是西方玩剩下的何况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