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蒲俊,事情办得如何了?
与此同时,魏王豹心中却满是怨恨。那晚魏宫的混论局面可谓让自己丢尽脸面,一方面是有一批多年的死对头故意破坏,还有就是尹旭暗闯他的后宫。
薄姬自打被君上带回来,那交美的容颜便将自己融化了,恨不得立即一亲芳泽。然而美人儿冰冷,君上还暂时不允许自己碰他,为此魏豹没少郁闷。
那晚君上并未告诉他和尹旭过招的事,但很快从其他渠道得到消息。某某迹象表明尹旭之前是认识薄姬的,而且两人之间还有些不同寻常的情愫,或许薄姬对他还有余情未了吧!尹旭莫名其妙地成为他的情敌,想要置于死地。
所以在新安范增提出借刀杀人之计时,魏豹很乐意地答应了。他甘愿自己做那把刀,让魏国的军队围杀蒲俊和苏角所率领的三万人,让尹旭彻底成为一个孤家寡人,让后再杀之而后快。
命令已经下达,这会子魏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蒲俊和苏角完蛋只是迟早的事情。尹旭你就等着吧!薄姬是我的,和我抢女人必须死。魏王豹眼中几欲喷出火来,从尹将军面前掠过。
尹旭抱之以不屑的冷笑,魏王豹在他眼中不过一个小角色,不足畏惧。心中同样泛起一个念头:敢和我抢女人,活的不耐烦了!两人在大帐门口上演了一幕眼神和心理大战,无声无息!
魏王豹走后,陈平也赶来了,作为项羽帐下的高级谋士,今日也颇受重用,宴会自然由他的份。两人见面,佯作不熟,礼节性的问个好。走近时才在别人不易察觉的情况下,交换一个眼神,彼此轻轻点点头,心照不宣。
项伯和项庄是联袂而来了,看到这幅情景,尹旭笑了。这会子这么亲密,一会又怎么办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时候,项伯又会作何反应呢?只怕到时候,项羽和项庄都会对这个亲叔叔大跌眼镜!
尹旭这才缓步走进去,硕大的中军大帐里,大部分的诸侯王和将领都已经来了。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显然是今晚形式的议论和猜测。尹旭恍若未然,径直走到自己的席位前落座。
左便第三席,仅次于赵王歇和韩王成,而斜对面正好是“情敌”魏豹。看到尹旭坐下,立即射来一个冷冷的眼神,两人再次对视一眼,依旧以尹将军的胜利告终。
主位还空着,项羽和范增都还没有来,刘邦的声音也尚未见着,鸿门宴尚缺两位主角。就在众人迟疑之际,只听门官唱喏道:“上将军到了,范亚父到了!”
华灯映照之下,一老一少两位此刻几乎主宰天下的强者迎面走来,气势磅礴,众人不由自主地都站起身来迎接。
项羽踏上台阶上的帅位时,门官唱诺道:“刘沛公到——”
绵长的尾音中,惊心动魄的鸿门宴正是拉开序幕…!。
第二〇〇章鸿门宴(二)
刘邦到了,众人都不由得心头一阵,项羽进帐众人感受到的是压力与臣服。而刘邦的到来,则代表着惊心动魄的好戏即将鸣锣开始,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到了门口,或许是想要一睹刘沛公的风采。
尹旭不觉有些呼吸急促,鸿门宴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刻终于来了,今晚的晚会上注定的风云跌宕,唇枪舌战之中刀光剑影重重,想要安然走过这一小段几乎影响一生的道路,绝对是困难重重。
今晚刘邦坦然走进来,安然走出去很不容易,刘邦和张良要接受重重考验。尹将军又何尝不是心弦紧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煎熬着他们每个人的心。
看着帐口门帘挑起一角,尹旭暗中深呼吸迅速调解气息,强压心中的紧张,缓缓收摄心神。今日万万不可露出分毫马脚,更不可慌神出错,一步错步步错,后果可能就是前功尽弃,万劫不复!尹旭心中暗道一声:刘邦、张良,看你们了!
侍卫挑开门帘,刘邦缓步进来,张良则是小心翼翼地跟着身后。刘邦面带微笑,显得轻松写意,看起来没有丝毫紧张畏惧的神情。这一点尹将军不得不佩服,刘邦善于作伪,心理素质却也是极好的。嬉皮笑脸,笑里藏刀,暗藏杀机这或许就是刘邦的特点吧。
此时的他面带微笑自然是强装的镇定,一方面是这是刘邦与生俱来的大将风度,气场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的需要。今晚的容不得有半点马虎疏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内心坚毅稳定,同时也是做出一副问心无愧,内心坦然的姿态。
而张良至始至终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做派,嘴角带着一丝浅浅的,自信的微笑,满腹才学让有着足够的自信,总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感觉。然而眼神里的那一抹凝重,出卖了张良先生,其实他也捏了一把汗。
这等情况下,又有谁能不紧张呢?即便是智谋高远的张良同样没有完全的把握。考验心智与胆识的时候到了,一切将在未来的几个时辰内决断……
那边项羽和范增刚刚落座,项羽睥睨天下的目光扫过众人,落到刘邦身上。眼神中泛起浓浓愤恨与杀意。两位当世一等一的强者,在鸿门宴上的第一次交锋就此开始——对视,一瞬间的对视!尚未开始,便又结束了。
见到刘邦波澜不惊,怡然不惧的淡定眼光,项羽的眼神有些复杂了。难道刘邦真的坦然无愧?在这般凌厉的目光下还能这么淡然?想起传国玉玺和子婴,项羽的目光瞬间复杂了许多。
殊不知刘沛公的后背已经是的一身冷汗,项羽那迫人的气势和凌厉的目光射来,让他心中忍不住打颤。但是张良之前交代过,一定要尽可能地装作若无其事,在精神上稍微有所妥协,整个局势会形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所以刘邦选择了和毫不妥协的正是,首先在气势上并未输给项羽,代价却也是不小的,刘邦只感觉那一瞬间透支了不少精力。其实,除了他未必再有几个人能和项羽这样正面交锋,这也正是他们能和项羽一较长短的资本吧!
范增看着刘邦的眼神却没什么丝毫好感,眼中几欲喷出火来,精通星象之学的他,对时局也有着充分的认识,故而认定了刘邦的存在是项羽帝王之业最大的障碍,故而一直想要除之而后快。
尤其是经历了今日白天的传国玉玺真真假假的风波之后,看到项羽那副被深深诱惑,夫人之仁,优柔寡断的表情,范亚父气不打一处来。除了尽可能的劝服项羽之外,更坚定了必杀刘邦之心。
此人不除,必成祸胎,这是范亚父对刘的定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范增为项羽定下了完善的计策!
第一,问罪刘邦!这罪名首先得自然是自立关中王,打算立子婴为相。还有便是项羽初入关中的时候,刘邦曾经布置防务,当然更多是防备项羽突然袭击。但话是由人说的,换个说法便可以是刘邦居心叵测,率军抵抗阻拦东方六国联军。
历史上刘邦先一步进入关中之后曾经派人守卫函谷关,阻止项羽入关。后来挡住英布的强烈攻击,才就此作罢,这也是项羽和刘起冲突的一个直接原因。
现在或许是因为尹将军的穿越,历史发生了细微的偏差,刘邦入关中之时,函谷关依旧掌握在秦队手中。顽强抵御项羽的变成了誓死不降的秦国人,但刘邦依旧未能逃过这一条罪名。
还有一条罪名便是刘邦擅自废除秦国的法律,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一件的民心的事情,是项羽和范增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第二条计策便是在营帐之外安排剑手,若是言语挤兑诘问住刘邦之后,可以直接冲进入斩杀刘邦。这样的做法最为直接,却也最为夜晚,不得不承认的是避免了夜长梦多,效果是最好的。
反正以项羽今日今日的地位和实力,人也不敢说个什么?至于天下的舆论,新安杀降之后已经基本上定性了,多做上一两件也不伤大雅,到时候再随便安上个罪名善后就好。
范亚父这会子觉得所有的事情都不如杀刘邦重要,所以须得有所取舍!他而已嘱咐了项羽,到时候会以举玉玦为号,提醒项羽动手斩杀刘邦。为此范增三番四次好生叮嘱,生怕项羽不听话。
如果这两种方法全部失利,便只能走行下计!到时候会范增会安排人为刘邦劝酒,找机会将其暗杀,到时候随便找个替死鬼就行!最为方便的是将罪名安到秦国余孽的头上,范增是他刘邦率先攻陷关中,事实上灭亡秦国的是他,秦国人将仇恨记住他头上是最自然不过的。
至于秦国余孽如何混到鸿门宴上海刺杀了沛公刘邦,这些都不重要,没有谁会也不敢来质疑!项羽对此也是乐见其成的,自然项梁死后他便对秦国人恨之入骨,新安杀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一遭秦国人主动向刘邦投降,自己却遭遇了最激烈的抵抗,巨大的差异让项羽感到很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在进入关中之后越发的强烈,尤其是子婴竟然主动投降了刘邦,这更是严重刺激了项羽的神经。不平衡到达了顶点之后,心中的怒火如同滔天般燃起。除了怨恨刘邦的胆大妄为之外,对子婴的不识相也颇为愤怒。
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项羽早就想杀了子婴一泄心头之恨。现在将杀刘邦的罪名推到秦国人头上,正好给了自己最完美的借口,到时候就可以趁势顺便斩杀子婴,也算是为他刘沛公报仇,刘邦也能死得其所。
范增老谋深算,安排好三条计策,鸿门宴会的中军大帐里可谓是部下了天罗地网,势必要留下沛公刘邦。来此之前更是对项羽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中间别出什么岔子。
此时此刻,虽然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范增却感到分外的紧张,甚至不必刘邦和项羽差差多少。反观项羽没事的人一样,也不知他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看着项羽,范亚父眼中不禁多了一层忧色。
今日之事,能不能杀了刘邦,并不取决于刘邦有多么巧舌如簧,张良有多么才智过人。一切都取决于项羽自己如何决断?他会听话吗?范增握紧了手中的玉玦,不禁忧心忡忡!
短暂的对视之后,项羽和刘邦都没有说话,而是分宾主坐下。项羽进帐之后,宴会安排的作为做了些调整,项羽东向而坐,项伯也在动向靠后的一些位置落座,不过这次他多了一位新邻居——绍、兴侯爷尹旭。范增以上将军亚父的身份,尊贵无比,则地位超然地南面而坐。刘邦则只好面北而坐,项羽则在西侧陪侍。
尹将军正好斜着和刘沛公对望,眼神相交只是一刹那,交换着彼此都已熟知的消息。交换着眼神也算是彼此鼓励,增加暂时的默契程度,共同抵御这场波涛汹涌的大灾难。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所谓物极必反,看似是困难重重,其中也蕴含了不少的机会和前景,至少对尹将军而言是这样的。
待项羽坐下,众人也先后落座,足矣体现了项羽的超然地位,以及在众多诸侯心中的威慑与震撼。尹旭缓缓坐下,脸上波澜不惊什么也没说,他并不怕项羽,有时候不得已也得随波逐流。现在于他而言,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需要的只是冷眼旁观。
冷眼旁观之中正好瞧见边上的韩王成,这厮的脸色很不自然。原因不言而喻,自然是张良先生陪着沛公刘邦一起到来的缘故。得了尹旭的提醒,好不容易才将张良拉回韩国做司徒,自己率军前往巨鹿救援赵国,陪同项羽一起作战的过程中,张良一直在韩国处理内政。
张良大才,国内的大小事务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这才放他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外征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