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66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66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忱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精简机构,尤其是精简税务机构。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税收体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地方收税的权力被直接下给县令,且不许委派官吏代收,从制度上堵住了贪污腐败的口子,同时大力裁减冗员。结果,李忱在位时期,官员俸禄的开支,竟然减少了三分之二,而税收则增加了近一倍。

当然,对李忱来说,他最想做到的,就是结束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但此时的宦官势力盘根错节,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李忱虽然大权在握,却也不能轻动,只能在各个方面进行限制,减少宦官干涉朝政的机会。李忱在位的13年,是中晚唐宦官势力最“消停”的一段时期,虽不如唐太宗贞观时期那般政通人和,但是说国泰民安,却也不过分。

【三】

李忱之前的唐武宗,之所以号为“武”,是因为其赫赫的对外战争功绩,比起前任来,李忱虽然没有“武宗”的封号,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他的前任没有做到的事情:收复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丢失,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事情,为了平定叛乱,唐朝调动河西、安西地区的驻军参加平叛战争,结果临近的吐蕃乘虚而入,夺取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丢失的后果对唐朝来说是严重的,唐朝丢失了战马的产地,长安地区也失去了屏障依托,因此边防形势岌岌可危,吐蕃在中晚唐时期两次侵占长安,正是因为这个优势。

但一个天大的馅饼,却在李忱登基后第四年砸到了他的头上:河西沙洲地区的汉人张义潮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吐蕃政权的统治。事后,张义潮主动遣使,向唐王朝报捷。消息传来,唐王朝上下欣喜若狂,甚至有大臣要求,趁吐蕃势力衰弱之时,果断发动对吐蕃的进攻,彻底消灭吐蕃。此时唐王朝的军队经过唐武宗时期的整顿,正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时期,加上沙洲地区独立,唐王朝如果此时进攻,是很有希望获胜的。但李忱却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唐朝和吐蕃刚刚经过会盟,双方盟誓“患难相恤,暴虐不做”。李忱采取了最理智的方法,一方面遣使册封张义潮为沙洲节度使,一方面向吐蕃说明情况。结果,持续了100多年的河西问题,就这样和平解决了,唐王朝收回了河西走廊领土,封闭百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打通。

河西地区的收复,对中晚唐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世人皆把安史之乱看做唐王朝丧失西域的开始,事实上安史之乱后,大量滞留在西域的唐朝军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营地,顽强生存达100年,同时活动于西域地区的回鹘,虽然和唐王朝时有摩擦,但是回鹘始终没有改变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从始至终,回鹘都是唐王朝治下的地方政权。但是在西域和中原之间,由于河西走廊的丢失,大唐国土,被分裂成了不相连的两片,河西收复之后,唐王朝从河西走廊到西域的领土,就这样重新连接了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尽管唐王朝此时已不是盛唐时期那般强盛,但是在李忱在位的时候,唐朝至少恢复了其在极盛时期的疆土雏形。

【四】

缔造了中兴的李忱,仅仅在位13年,比他的父亲唐宪宗还短了两年。所谓的小贞观,也只能昙花一现。

说了李忱为政的种种好事,却也绕不过坏事。首先就是他的兴佛灭道。他的前任唐武宗在位的时候,大搞兴道灭佛,偏偏李忱崇信佛教,对道教极其厌恶,他在位期间,拆毁道观上千座,改为佛教寺庙,唐武宗的亲信道士们也大都被他诛杀。唐武宗兴道灭佛,是一大错误,但是李忱却矫枉过正,结果就是“百姓不堪其苦,官员党同伐异”,新一轮的折腾,造成的其实是内部的倾轧。

对李忱在位时期的整顿吏治,大儒王夫之却持反面意见,他认为李忱“小昭而大聋,官欺而民敝”,其实就是顾小不顾大。而李忱的死,也是史家议论颇多的一个话题,他和他父亲一样,都是误服丹药而死。而他的身后,经过短暂回光返照的大唐王朝,也终于开始滑入灭亡的深渊。


第十七章 唐与吐蕃和战史

唐朝一共存在了289年,在这289年里,唐朝从来不缺少对手,但只有一个对手,从建立到最终灭亡,和唐王朝周旋到始终,那就是屹立在青藏高原的强大帝国——吐蕃帝国。

【一】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今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文成公主进藏。这场唐蕃两家的盛事,确实一度为双方带来了和平,但是这个和平,却是暂时的。

吐蕃在公元7世纪时,由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然后,开始了他们在中国西南大地的霸业。和唐王朝一样,他们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政权,在唐太宗平定东突厥战争期间,吐蕃也在不断地北进,发动了对青海吐谷浑的战争,吐谷浑最后的灭亡,也是唐朝和吐蕃双方夹击的结果。在获得了青海高原之后,吐蕃的领土已经和大唐直接接壤。到了公元638年,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接触,是以战争开始的:击败吐谷浑的松赞干布顺势东进,打到了唐朝四川松州,唐军初战失利,但很快唐朝就命名将侯君集统军反击,凭借坚城击退了吐蕃的进攻。在这次军事冲突之后,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认识到了唐王朝的实力,决定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3年之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了这次和亲,唐蕃双方都花费了巨大心血,松赞干布以文成公主为自己的正室,而唐朝方面,则为文成公主陪嫁了大量的农产品以及许多出色的工匠、技师。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从此传入了西藏地区,这个唐蕃双方双赢的美事,为两家从此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终松赞干布一生,他与唐朝始终保持友好的关系。

但是松赞干布去世后,事情却起了变化。

这时候的唐王朝,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唐朝已经完全占有了西域,河西走廊畅通无阻,而这时候的吐蕃,则是禄东赞把持大权。公元651年开始,吐蕃首先对夹在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吐谷浑发起进攻,彻底平定了吐谷浑,从此以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国土就直接接壤了,而冲突也接踵而来。正当唐王朝大军把主要兵力放在东北平高句丽以及西域镇压西突厥叛乱时,吐蕃却首先在河西走廊发难了。公元670年,吐蕃首先奇袭安西都护府,夺取了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唐王朝苦心经营的安西四镇,一下子全部落到了吐蕃手里。对此耻辱,唐王朝自然不甘心。同年四月,唐王朝派遣名将薛仁贵以5万大军发动反攻,在青海大非川与吐蕃激战,未曾想吐蕃这次下了血本,一口气动用了40万大军,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结果,5万唐军陷入了吐蕃军重重包围中,阵亡3万多人,归来不满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而这一战更大的意义是,唐朝再无法保护一度成为自己屏障的吐谷浑,不久之后,吐谷浑被吐蕃彻底吞并。

唐军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地盘落到吐蕃手里。经过8年精心准备,唐军再次在河西走廊发动了反击,这次由唐朝中书令李敬玄直接挂帅,率18万大军出击。和大非川一样,唐军又是初战告捷,接着在进兵到青海湖时,再次陷入了吐蕃军队的重重包围。幸亏唐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队殿后,奋勇阻击下,唐朝主力部队方才突出重围,逃出生天。经过这3场大战,唐军彻底认识到了吐蕃的厉害。这以后,唐王朝在河西地区采取守势,在当地屯田驻军,稳打稳扎,轻易不主动进攻。

唐朝在对吐蕃战争初期之所以连遭惨败,一个原因是对吐蕃的作战方式不熟悉。生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战士,其吃苦耐劳程度极强,吐蕃战马虽不如蒙古战马高大,也同样是以耐力好著称的。唐军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两次大败,共同的特点是吐蕃诱敌深入,唐军紧紧追击,很想像当年打突厥那样穷追猛打,结果等到了埋伏地点,吐蕃的战马依然有耐力发起冲锋,唐军却已经人困马乏,骑兵优势荡然无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处于武则天全力“抓权”时期,军队里也搞大清洗,许多战功卓著的名将,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而遭贬斥。如此一来,此消彼长,唐军自然毫无优势。

虽然在河西战场连遭败绩,但是在西域战线上,唐军还是挽回了一些面子,毕竟唐军在西域地区根子扎得深,当地诸国大多服从于唐军的统治,远非劳师袭远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将王孝杰两次联合西域诸国军队,击败进犯的吐蕃军,更在公元694年的会战中,成功收复了沦陷的安西四镇。这时候的吐蕃发生了内乱,禄东赞死后,其诸子争位,一度陷入内战。所以在武周收复了安西四镇后,双方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

【二】

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再起,是在武则天去世,李唐复辟后。

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吐蕃与唐朝一度关系比较密切。公元710年,唐朝与吐蕃再次和亲,此时吐蕃正是尺带珠丹在位时,对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更上表说,唐朝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这是所有爱好和平的唐蕃百姓的愿望。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唐王朝经历了中宗、睿宗两代皇帝短暂执政后,吐蕃与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第二年,吐蕃以10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唐朝灵州守将王海滨壮烈殉国,这一战正是盛唐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筹集军费,李隆基甚至下令宫中妃嫔都要捐献财物。最终,在唐将薛讷的打击下,吐蕃再次被击退,但是在唐玄宗心里,对吐蕃的复仇情绪却从此强烈起来。

开元年间以后,唐朝在河西走廊对吐蕃改变了战法,由以前的大规模野战,变成了堡垒攻防战,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漫长战线上,唐军修建了大大小小2000多个军堡,军堡之间互相支援,利用唐军强悍的防御能力和先进的弩箭技术,与吐蕃人周旋。这个战法一下子点中了吐蕃的命门,擅长野地骑兵战的吐蕃军队,多次在唐军的军堡面前吃亏。公元729年之前,休养生息的唐王朝对吐蕃主要以防御为主,之后,随着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唐朝开始了对吐蕃的反击战。这个时候,一个让吐蕃军队头疼的人出现了:王忠嗣。他是当年阵亡于灵州的王海滨的儿子,身为河西节度使的他,是此时唐朝最出色的战将。王忠嗣对吐蕃采取了积极防御战术,即坚固的堡垒防守和突然的骑兵打击相结合,他相继发动了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在两战里重创吐蕃的有生力量,巩固了唐王朝的防御。与此同时,唐朝在西域也打赢了小勃隶之战,粉碎了吐蕃进入西域的企图。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隶之战中击败吐蕃。这一时期的唐朝吐蕃战争,已经转化为唐朝全面的战略优势。吐蕃在开元、天宝两个时期,曾经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复双方的友好往来,但是皆被唐玄宗拒绝。可是唐玄宗没有想到,屡次胜利之后,唐朝将迎来一场建国以后最惨痛的失败。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战争的又一个拐点。

这时期,唐朝为了平定安禄山叛乱,大量调动河西和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回援,结果吐蕃趁机北进,在河西地区,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河西走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