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4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4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中,但到了公元前6世纪时期,王权的衰弱也不可避免。楚国本国贵族的兴起,对王权的掣肘,也使内政问题凸显出来。与此同时,楚国的后院也起了火,江南地区吴国的兴起,日益成为楚国的大敌,这样的局面下,再北上争霸,显然也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两个大国都不想打,但是不想打就不打,是不可能的,战争的残酷性在于,一旦开始了就很难停止,没有一个让双方都下的台阶,轻易停止战争是不可能的,巧合的是,这个台阶很快来了:宋国大夫向戎。

向戎这个人,在历史上记录不多。现在知道的是宋国的世代功卿,在宋国地位高贵,他本人也是一个舌辩之士,口才卓越,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宋国的士大夫。

【二】

在晋楚之间的漫长争霸战争里,受害最深的就是宋国。宋国很不幸,它正好夹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一南一北,都是不能得罪的“超级大国”,所以多年以来,宋国奉行的就是两头不得罪的政策,楚国来了,倒向楚国,晋国来了,又倒向晋国。这个政策想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是两头全得罪。作为晋楚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多年以来宋国饱受了战火的威胁,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100多年里,宋国至少有7次遭到过晋国的围困,8次遭到过楚国的围困,国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多次险些成为废墟。比如在楚庄王围困宋国的战争里,9个月的围城战,宋国的青壮年有9成死于战火之中,国内的粮食吃光了,老百姓甚至互相交换自己的孩子为食,所谓“易子而食”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春秋争霸战争,从后人眼光看,是“促进了国家统一”,但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在春秋时代,像宋国这样命运的小国,其实并不稀罕,从某种角度来说,宋国还算好的。春秋时代最惨的就是做小国,尤其是做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小国向大国称臣,不是简单的俯首就可以的,还要附带大量的义务,比如在大国发动战争的时候,小国要派兵帮助大国作战,大国需要钱粮的时候,小国需要为大国提供征战所需的钱粮,有时候甚至被掠夺一空,而一旦小国被大国灭国,就是人口,粮食的巨大损失,甚至亡国灭种。比如当年在郑庄公时代一度“小霸”的郑国,素来以工商业发达,经济富庶著称,但是在晋楚两国的反复拉锯战中,郑国的经济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多年以来需要向晋国、楚国提供大量的金钱,原本兴盛的工商业早就不复存在。百姓苦难如此,小国国君的日子也不好过,和平时期为了维护和平,要送子女去大国当人质,要送钱送粮食结好,每次大国发动战争,“站队”问题更要慎重,一旦站错了队伍,迎接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怎一个提心吊胆了得。这如履薄冰的日子,当然是越发的过不下去了。

大国打不下去,小国过不下去,周天子自身难保,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局面下,和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关键是,谁来牵头。

早在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就曾发动过弭兵之会,当时他个人既与晋国掌握政权的权臣栾武子交好,也与楚国令尹子重有交情。在他的努力下,晋国和楚国在晋国西门外会盟,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双方就撕毁协议,爆发了著名的鄢陵之战。这次和平会议的失败是必然的,当时的晋国和楚国,都把所谓的和平,当做一种缓兵之计,一旦局面好转,就立刻翻脸不认人。到了公元前547年左右,大家都筋疲力尽,想翻脸也不容易,这次的和平,应该货真价实了。

所以宋国大夫向戎就承担了这个重任,开始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奔走,这时期晋国的掌权人,已经变成了赵文子,赵文子是晋国新兴的宗族势力,并非晋国早期靠战争起家的勋贵们,战争的延续,只能对那些对他有威胁的晋国功臣有利,对他没有半点好处,所以对于和平,这时候的晋国掌权人,是百分之百地欢迎的。晋国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当时掌权的赵文子,以及韩宣子,都表示了强烈支持。向戎又利用自己与楚国令尹子木的私人关系,对楚国进行了游说。这时期的楚国,急于赶快结束对北方的战争,以便将主要的精力用来防范东部的吴国,向戎要求弭兵的建议,自然也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台阶。齐国的态度却有些反复,这时期齐国在位的是齐景公,这是一个很有决心的国君,企图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主地位,但形势比人强,在晋楚两大国同意的情况下,势力弱于他们的齐国,也没有理由反对。齐国对弭兵之事态度最积极的,同样是他们国内新兴的势力——田文子。在田文子的强烈主张下,齐国国君终于答应了参加弭兵之会。西北的秦国,在经过了多次与晋国战争的失败后,进取之心大沮,此时在位的秦景公,正着力修复与晋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以便他们能够巩固在西北地区的势力。就这样,向戎经过半年多的奔走,终于说服了此时的几个大国,大国同意了,小国自然双手欢迎,休战,已经是大势所趋。

【三】

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卫国、曹国、宋国、鲁国、朱国、郑国、许国、陈国、蔡国、腾国十四国,于是年夏天,在宋国正式召开了这场影响春秋战国历史的“国际和平会议”。按照有关史料的记载,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和谐的会议,热情的会议,顺利的会议,与会的各方深切回忆了多年以来大家之间的传统友谊,纷纷表示要搁置争议,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国际环境,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晋国和楚国平分霸权,各个国家除了齐秦两大国之外,每年分别要向晋国和楚国分别进贡,齐秦两国分别和晋国与楚国结盟,不必向晋国楚国进贡。在这个调和了大国利益的条款下,春秋诸国总算暂时和谐了。

但是即使是在会议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不和谐音符。一是在会议开始的时候,为谁来主盟的问题发生争执,以往中原诸侯会盟,都是由晋国来主盟的,但这次楚国不干了,既然是平分霸权,那大家都要平等,你晋国主持了这么多次会盟,也该我们楚国过把瘾了。在经过几番交涉后,晋国的赵文子做出让步,同意让楚国来主盟。二是楚国来参加会议的时候,其实是夹带了私货的,他们带来了精锐的军队,打算一旦会议内容不利于楚国,就发动突袭,用武力方式迫使各国就范。但晋国认为既然是和平会议,就要以诚待人,所以在明知楚国没安好心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兵设防,这样反而让楚国认为晋国早有准备,又怕轻易动兵会激怒中原国家,因此未敢轻举妄动。这场两千年前的和平会议,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取得了圆满成功。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会议,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会议中达成“和谐”的晋国和楚国,之后的几十年再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春秋争霸的主战场,也因此落下了帷幕。然而两大强国此后的命运,却也遭到了灾难。晋国继续国君权力削弱的内斗过程,最终变成了3家瓜分晋国的结果。至于取得和晋国平起平坐霸主地位的楚国,却阴沟里翻船,败北于东部新兴的越国,连国都都被人家打了下来。而向戎弭兵后的这段时期,同样也是春秋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期,在和平年代经济发展,实力迅速增强的新一代地主阶层们,已经不满足于俯首称臣的局面,开始了他们对国君的抢班夺权之路。


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齐景公争霸

“向戎弭兵”之后,春秋时期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基本上算暂时消停了。但战火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牵连南北诸侯国的大规模争霸战虽已不再,但是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却日益增多。原本作为“两极”而存在的晋楚两国,很快就卷入到了和自己邻国的新战争中去,楚国的对手,是众所周知的吴国,而晋国的对手,却换成了老牌霸主齐国。

如果要用一句俗话来形容春秋时期齐国的地位,那只能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春秋五霸之中,齐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桓公时期,向齐国俯首称臣的列强数目之多,之后的历代霸主都无人能赶得上。“尊王攘夷”的称霸方式,也是齐国首倡的,但齐桓公短暂的辉煌之后,却是整个齐国长久的没落。先是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到内乱中,靠了宋国的帮助才得以册立新国君,然后到了晋国强大之后,原本是霸主的齐国,又只能跟在晋国后面做跟班,之后的春秋争霸局势,成了晋国和楚国的南北争霸,齐国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却总是当不了主角。

这种局面齐国是不会甘心的,何况齐国与秦国不同,秦国地处西陲,有关山阻隔,只要晋国把关卡一堵,秦国人就进不了中原。齐国却不一样,齐国所处的东方,是当时春秋地区最富庶的地区,而且是易守难攻之地。之所以长期以来萎靡不振,一是齐国在为齐桓公“买单”,齐桓公时期,虽然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他是采取了抬高宗族的方式,来压制臣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宗族之间的内耗不断发生。所以在齐桓公过世之后的100多年里,齐国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夺位内乱,齐桓公的儿子齐孝公过世后,齐孝公的弟弟杀掉太子,自立为齐昭公,齐昭公死后,齐昭公的弟弟也有样学样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姜舍,自立为齐懿公。这个齐懿公的下场更惨,因为和自己车夫阎植的老婆私通,被阎植勾结大夫丙舍发动政变,自己身死不说,全家也被杀尽。之后姜舍的儿子齐惠公即位,大力抬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权力,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摁下葫芦起来瓢,其子齐顷公即位,发生了士大夫国氏、高氏联合驱逐崔氏的事件。之后宗族势力日大,崔氏、庆氏等几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国君几被架空,而且几个家族之间相互明争暗斗,经常发生大规模火并。到了齐庄公在位时期,公元前548年,因为齐庄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联合庆氏发动政变杀害,所谓国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

内战打得一团糟,霸业自然无从谈起,齐桓公之后的历任齐国国君,大多数都是不爱惹事的,轻易不主动参加争霸战争,所谓重现齐桓公伟业的目标,也就是梦里时常有。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齐懿公之后登基的齐顷公,那时候齐国国力恢复,又赶上晋国国君权力衰弱,楚国内乱不止,也就动了争霸的念头,率军和晋国在山东济南打了一仗,战前信心百倍,说“灭了晋国再回来吃饭”,所谓“灭此朝食”的典故,就是出于此。但口号响亮没用,晋国虽然衰落,可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齐国真刀真枪打了一番,直把齐顷公打得全军覆没,自己险些被俘,被晋国人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靠了和大臣逢丑父互相换衣服,最后才保住一命,“三周华不注”的典故,也是这么来的。这场惨痛的失败,除了为中国成语文化事业做了点贡献外,对于齐国本身而言,可谓毫无益处。

然而,就在齐国外战一塌糊涂,内战打得一团糟的时候,一个重现齐国霸业的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在齐国崔氏之乱后被拥立登基,一度成为傀儡的齐景公。

【一】

说起齐景公,在历史上有些名气,但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