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14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14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经过数年精心准备后,公元416年八月,刘裕又发动了旨在灭亡北方最强大政权——后秦的战争。这场战争,其实也是在挑战东晋王朝的北伐底线。之前历次北伐,最远也不过打到山东地区,这次却要占领自西晋末年以来,沦陷已经有100多年的关中平原地区,政治意义自然是非凡的。而且这次刘裕的运气也好得很,后秦政权这时期因为姚泓登基后兄弟争位,发生了骨肉相残的内耗,正好是力量最虚弱的时候,结果刘裕兵不血刃,就顺利突破了后秦的防线,进入了东晋政权沦陷100多年的关中平原。但这时候,半路上却杀出了程咬金——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当时的北魏政权,虽然国土不能说最大,可正处于国力蒸蒸日上时期,也存有一统北方的志向,自然不能坐视刘裕在北方扩张,北魏在接到后秦求救后,立刻作出决定,调动3万精锐骑兵南下对付刘裕。在慕容南燕灭亡后,拓跋鲜卑的北魏骑兵,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骑兵。比起慕容南燕骑兵以重骑兵为主,拓跋鲜卑的骑兵,主要都是机动性非常强的轻骑兵,不但速度飞快,而且拓跋鲜卑的军队,在弓弩骑射上的能力非常强悍,对于机动力差的刘裕步兵部队来说,这样的军队无疑是非常难对付的。刘裕还是有办法,他在渭水岸边摆开了阵势,引诱北魏军队来攻。这个阵势叫却月阵,就是用牛车装大弩,摆成弯月型,向着北魏骑兵齐射,阵型的妙处,就在于用半月的形状,形成交叉火力,让整个北魏骑兵都处在射程覆盖下。结果北魏大败,3万骑兵损失了8000多人,只能仓皇撤退。拓跋鲜卑与刘裕,这一对南北朝对峙时期的第一对冤家,他们的首次交锋,以拓跋鲜卑的完败告终。这之后,刘裕顺利平灭了后秦政权,后秦末代皇帝姚泓被生擒,东晋的国土,一下子扩展到了关中平原。

就在两次北伐的间隙,刘裕还大举用兵,平定了东晋政权内部的敌人们,其中包括自己的同族兄弟刘毅,以及最后一支掌握兵权的东晋皇室司马休之。这时期虽然东晋政权仍然存在,但真正皇帝,已经姓刘了。平定关中平原的胜利,更让刘裕的威望无以复加,尤其在中原地区,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组织慰问队,迎接刘裕大军的情景。得到关中平原以后,刘裕最想做的,不是乘胜追击,平定整个北方,而是皇位。按照一些史料的说法,在平灭关中的时候,他立刻停止了进军,火速返回南方,期间他的大将沈林子曾经劝阻,但刘裕却说:“我不想做曹操。”言下之意,就是自己不愿意像曹操那样,等着死了以后再被儿子追认成皇帝,而是一定要活着的时候就成功做皇帝。这时候的刘裕,已经年近60,他确实等不及了。

但是等不及的刘裕,却犯了大错误。在回南方前,他把防备北方的大权,交给了两员大将王镇恶和沈林子。这两个人不和,之前一直是有名的,刘裕为了防止他们内耗,安排了自己的儿子监管,但是内耗还是发生了。先是王镇恶被沈林子杀害,接着北方夏国趁机进攻,打败了刘裕留守在北方的军队,东晋军队溃不成军,仓皇退出了关中平原。好不容易收复的关中地区,仅仅几个月就得而复失了,说是内耗加指挥失误,不如说是刘裕的私心惹的祸。

但是在刘裕看来,他这个决定还是值得的,挟大胜的余威,刘裕返回建康后,不久就废除了东晋皇室,并把东晋末代皇帝杀害。公元420年,刘裕正式登基,成为了“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皇帝——宋武帝。

【三】

虽然刘裕出身低微,行事也以狡猾狠毒著称,人品上很难说是好人,但就做皇帝的素质上,如果搞一次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割据政权的好皇帝评选,刘裕必定会名列前茅,能超过他的人,可以说屈指可数。

刘裕被后人最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应该说他是魏晋以来中国用人制度的一个颠覆者。魏晋之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中国历代王朝,无论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南方的“正统”东晋,都是清一色的以门第来论用人,这个局面,从刘裕开始改变了。刘裕用人,后人说他是“网罗幽滞”,也就是说选拔了大量寒门出身的人才,有的甚至是贫困出身。比如长期在他身边出谋划策的谋士刘牧之,就是布衣出身,后来在他北伐战争里立下大功的王镇恶、沈林子、檀道济也都是清一色的平民,在他的统治团队里,寒门出身的人才,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重。与此同时,刘裕也知道自己的改朝换代,注定会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对,所以在他即位初期,对南方的世家大族,也进行了残酷的打压。他很讲政策,每惩治一个世家大族,都很讲证据,曾经繁荣一时的士族,到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腐化堕落了,罪名当然是不难找的。比如出身“江左衣冠”的豪门王家和谢家,都被他屠杀,京口贵族刁奎的家产,被他尽数分散给老百姓。他的这种打压,自然有政治上的目的,但起到的效果,却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东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威风,在刘裕登基后,被狠狠地杀下去不少。

但是重用寒门、杀士族的威风,当然不止为了作秀,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整人之外,还要整制度,特别是在东晋的晚期,由于军阀拥兵自重,国家一度陷入到分裂之中,这种局面,也是在刘裕登基后开始改变。他的第一个政策,就是把当时东晋的州县大量合并,裁撤冗官,既节省了国家开支,又加强了中央的控制力,可谓一举两得。对军事制度他也做了调整,在他登基之前,作为一个军阀,基本是想打谁就打谁,他登基之后,为了防止武将有样学样,他把军队的调动权收归到中央,大将外出征讨,都需要配备朝廷的官员监督。这一条,在后来被人诟病不少,认为此举掣肘了武将的权力,但就当时的局面来说,如果不这样做,很有可能导致国家不断发生兵变。刘裕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效果上看,可以说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从刘裕开始,随着大量寒门阶层得以进入最高统治核心,以及中央行政威权的加强,士族制度的瓦解,刘宋的强大,都是大势所趋。

当然刘裕更知道,国家强大的根本,必须要在经济上有所建树,特别是当时的东晋,留给刘裕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因为东晋末年常年的战乱,大量农民逃亡,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倒退严重。按照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的记录,刘裕登基时候的中国南方,许多曾经是农田的土地,在那时候已经荒芜了,国家赋税名册上应该缴纳赋税的农民,好多都跑得不知道哪里去了。刘裕登基后,把“重本务积”作为一个重点,所谓的“本”就是农业生产,所谓的“积”就是农业储备。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整顿农村户籍人口,重新划分土地,扩大自耕农的数量,即历史上著名的“土断”政策。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他把东晋时期拖欠的农民赋税,都减免了,原本逃亡的农民,这下可以放心回来耕种,中国南方在经过了长期战乱之后,这时候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因为刘裕是苦出身,所以也注定了他亲民的一面,对于民间的疾苦,他不但非常了解,而且感同身受。他登基后,开始整顿原本政府的专卖制度。专卖制度,本来是东晋政府的一条财路,简单地说,就是国家低价采购物品,高价贩卖物品,政府贩卖的物品,老百姓基本都是摊派购买,国家要购买的物品,往往压低价格,老百姓也没有还价的权力。刘裕重新规定了专卖价格,而且不许强买强卖,这条政策的实施,和他减免农民东晋时代的欠税一样,等于搬掉了当时南方老百姓身上的一块大石头。他还是个事必躬亲的人,比如为了防止司法官员害民,经常偷偷去司法机关旁听审判,发现有偏袒害民的,经常当场重办。江南的儒学教育,也在他这一时期发扬光大,许多著名的学校都是他主持修建的。他的这些行为,对华夏文化的西传以及江南经济的繁荣,都有重要贡献。

然而刘裕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为身后的南朝,留下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政府独一无二的行政模式:寒人掌机要。在早期通过杀戮树立了自己在世家大族的权威之后,刘裕开始改为怀柔之策,对世家大族,采取优礼为主,给予很高的爵位,但是实际的权力,越来越多的由寒门出身的官员来掌握,这就是“寒人掌机要”。从这时候开始,士族有地位,寒门有权力,就成了南朝政权的一个常态,无论是后来的南齐、萧梁、陈朝,还是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都把这一套政策给延续了下来。寒门出身的皇帝,以及高贵的士族,也就因此实现了关系上的“和谐”,从实际效果看,这个暂时的平衡,其实启动了此后寒门阶层崛起,士族力量衰弱的大趋势,之后南北朝结束,隋唐相继而立,这个趋势被一直延续了下去。

公元422年六月,在位仅两年的刘裕过世,时年59岁,他虽然仅仅在位两年,但是他所创立的政治制度,却奠定了整个南朝政治的雏形。他的身后,是南北朝时期最繁荣的一段南朝盛世:元嘉之治。中国南方,在南北朝的早期,也因此拥有了最好的统一华夏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被无情错过了。


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

有一句俗话:“谁吃到最后,谁才能吃到最好。”历史也一样,从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的中国北方历史,更是一样。

看看五胡十六国之后中国北方政局的变迁,着实应了这句话,各个政权的变迁,真可以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从公元3世纪末北方动乱开始,一直到公元5世纪中期南北朝开始,北方最早一批政权,基本都被拍在沙滩上了。就以五胡十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论,所谓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别管一开始闹得多凶,战功多么显赫,到了公元5世纪中期,基本上都歇菜了。最早开始反抗西晋统治的匈奴政权,到了公元5世纪期间,其民族大部分融合入了汉族与鲜卑族,而羯族政权在后赵灭亡后,随着冉魏的兴起和衰落,其部族也大多离散,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剩下北方尔朱荣和南方侯景两支,最后也在南北方的叛乱中,融入了汉族等其他民族。其他的各个民族,也在其政权灭亡后,大部分都与中原汉族相处杂居,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支,已经不再是历史的主角,唯独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五胡”中的鲜卑族。即使是鲜卑族,早期的“白部鲜卑”、“慕容鲜卑”等主要支系也大多离散,真正在南北朝中成为主角的,是“五胡十六国”早期鲜卑族中一个不起眼的部落:拓跋鲜卑。

在五胡十六国的早期,鲜卑族的力量,本身就是其中比较弱小的,而作为鲜卑族中的一支,拓跋鲜卑更是小得不能再小,然而就是拓跋鲜卑,不但在五胡十六国的争霸中韬光养晦,最终发展壮大,更完成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完成的伟业:终结北方的战乱,建立一个长期稳固和平的北方政权,为整个中国北方带来繁荣。事实上,拓跋鲜卑不但以最弱小的力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更用主动汉化的方式,最终融合入中华民族澎湃的血液中,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