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1903-第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甚至于开始期待着赤报队的到来,到处都流传着“赤报队来了就不用交税”的说法;此种流言从名古屋传到周围的每一个地方。
以名古屋为核心,一股燎原烈火开始熊熊燃烧。
1922年1月;随着《巴黎和约》的签定;旷日持久的欧战终于在夺去千万人生命后停止了。这笔历史上的《巴黎和约》提前了三个来月。柏林这座中欧平原上最繁华的城市;也随之恢复了往的平和;对于德国人而言;这场战争改变了太多,停战后的德国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德国将会恢复平定;战争的经济危机以及失业狂潮接踵而至。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了近一年;但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失业的人群;带着假肢的退役军人;一切都在提醒着德国人;战争带来的灾难并没有完全结束;至少没有远离他们的生活;尽管现在德国的经济正在走向复苏。
1922年1月22日,德国一个还不算太有名的政党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上,一个留着普鲁士式小胡子,头发梳成二八开的男人终于把一个原来专事清谈的俱乐部,改造成了一个群众组织,并且成为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著名的一个成员。
在两个小时的激情演讲之后,小胡子在几个身材高大穿着冲锋队制服的男人的护卫下进了一辆黑色奔驰轿车。
轿车里,已经坐着一个身穿黑色长风衣,头戴大檐帽的人。
小胡子问道:“你好,我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对方抬起头,露出黑色的眼珠,笑道:“你好,我是中国的茶叶商人药元福。”
“中国人?”希特勒露出一丝微笑,据说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穷困的时候受过一个中国家庭的帮助,后来,在美国排斥德国裔移民的时候,慷慨地接纳了从美国逃往中国的德国移民。再后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又主张不要过度苛待德国,所以希特勒对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好感。
“茶叶?”希特勒笑道:“我对中国茶叶有些兴趣,但是不是现在!”
药元福笑道:“我们要谈的并不只是普通的贸易合作,而是更为广泛、深入和全方位的合作。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够服众的口才,足以让人仰慕的人格魅力,以及能够洞察一切的敏锐目光和同样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样一位领袖,正是现在的德国最需要的。德国一旦拥有了这样的领袖,很快就能再次复兴,用我们中国人的话叫做——浴火重生。”
希特勒很警惕地说道:“我有些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药元福答道:“现在的世界规则和秩序是英法这样的国家制定的,不管对中国还是德国来说,这都是一条巨大的枷锁。想要砸碎他,单靠德国或者中国都做不到,我们必须合作,就像威廉二世皇帝提出的‘中美德’三国同盟那样。”
希特勒笑了笑,说道:“我开始对你茶叶有很大的兴趣了。”
███████
话说中国国防军进入朝鲜北部之后,1922年1月15日,集团军司令郭松龄宣告:“朝鲜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国防军将在和朝鲜的一切反日的力量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朝鲜人民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府。”
郭松龄的这个承诺得到了渴望独立与自主的朝鲜人民的极大拥护,不久之后,以金正明为首的高丽进步党成立,金正明出任第一任党首。同时,朝鲜独立建国执行委员会也宣告成立。委员会公布了其政治纲领:肃清一切日本殖民统治的残余,镇压反动势力的活动,保证朝鲜人的自由权利,对交通、银行、矿山等大企业实行国有化,没收日本、亲!日派、朝奸、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1922年3月5日,高丽共和国成立,金正明任第一任大总统。金正明发布的第一道总统令就是讲日本占领期间的日本企业、日朝合资企业、寺院和教堂的财产,地主占有的面积在五町步(一町步等于一公顷)以上的土地,全部被没收然后分给无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农民。根据高丽共和国自己的统计,将会有70万以上的农民无偿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殖民地和封建制的经济基础被摧毁,金正明还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法令,比如男女平等法、八小时工作制法等等,使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天空阳光空前明媚。
这一切都来的很顺利,金正明志得意满,他对郭松龄说道:“中国历代都视分裂为耻,我们朝鲜也一样。如今朝鲜分成了南北两部分,这是朝鲜人民不愿意看到的,我要南下统一朝鲜,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
郭松龄地回答让金正明很失望,他摇了摇头,说道:“我没有接到这方面的指令。同时,从1915年开始,中国就一直在打仗,更何况我们还有更为危险和强大的敌人——红俄。”
405会议年
1922年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会议年。
1922年年初,英法美三国联合出面调停中日战争,以召开华盛顿会议为契机,邀请中日两国派出代表参会,借以调停中日战争。
1919年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同时,列强的争夺也导致各国海军军备竞赛的加剧。在此背景下,由美国总统沃伦?加梅利尔?哈定倡议,召开了这次会议。参加国有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
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为此,除由9国代表参加的大会外,还设立了由美、英、日、法、意五国组成的“缩减军备委员会”,和由9国组成的“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委员会”。对此,刚刚大败日本海军的中国当然不乐意,于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唐绍仪以退出会议相要挟,终于使得美英日法意同意添加中国为委员会委员。
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该条约原来的历史上是简称为《四国条约》,因为签署这项条约的只有英法美日四国。现在,由于中国强势崛起,《四国条约》变成了《五国条约》,条约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如相互间发生涉及上述权利的争端而未能通过外交途径获得满意解决时,应举行缔约国会议以便考虑解决。这个条约是中国和美国两国的重大外交胜利,
对美国来说,它不仅借此彻底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这个条约收回了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中国重新控制台湾和澎湖,在第一岛弧链上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为日后跻身海军强国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除此之外,会议还签署了一个《六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原本的历史上,中国根本没资格参加签署该条约,但是琉球海战,中国海军大败日本海军,使得英法美等国对中国的实力刮目相看,所以中国得以加入该条约成为缔约国。
《六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缔约国的主力舰单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在役主力舰舰龄须满20年后各缔约国才可以建造替代舰。吨位分配如下:
主力战列舰方面:美、英两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52。5万吨和15艘主力舰;中国、日本不得超过31。5万吨和9艘主力舰;法国、意大利各不得超过17。5万吨和5艘主力舰
航空母舰方面,缔约国拥有的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8英寸。
吨位分配如下:
美、英两国的航空母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13。5万吨
中国、日本航空母舰不得超过8。1万吨
法国、意大利航空母舰各不得超过6万吨
允许美国、中国、日本各用废弃战列舰的舰体建造两艘3万吨以上航空母舰。
护卫舰方面,条约规定得以保留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不得进行重建或其它大规模改装。缔约国在条约规定之外,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作战舰艇,不得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的舰炮。另外,条约还规定了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法国在太平洋的各自领地上之海军军事基地和设防区域。
《六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美国和中国外交的胜利,意味着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中国和日本处于同等地位,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中国海军扩展的势头却得到了暗助,可以凭借庞大的国力扭转甲午以来的中日海军差距。
华盛顿会议墨迹未干,又一个国际会议召开了
1922年4月10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经济会议,史称“热那亚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胜利者协约国战后委员会决定召开的。参加的有英、法、意、比、日等战胜国,并邀请红俄派代表参加。也邀请德、奥、匈、保等战败国参加,共29国。美国拒绝参加,但派观察员列席了会议。
会上,英、法等国要求红俄归还革命后被没收的企业和其他财产,并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时期所借的债务,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等。红俄代表给予有力的驳斥,指出协约国的要求有损于红俄的主权,拒绝接受,如果协约国赔偿红俄在受到武装干涉时的一切损失,红俄就同意偿还一切债务。德国作为战败国,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有矛盾。红俄利用这个矛盾,建议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同德国的关系。于是两国在会议期间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格签订了德苏《拉巴格条约》,这就为帝!国主义承认红俄打开了一个缺口,帝!国主义孤立红俄并利用德国反对红俄的阴谋遭到失败,是弗拉基米尔外交路线的一次重大胜利。热那亚会议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陷入僵局,5月19日,海牙会议开幕,这是热那亚会议的继续,同样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也没取得什么成果。
??????
1922年的夏天,俄国沙皇阿列克谢一脸迷茫地看着窗外,在他背后,站着他那几位神情沮丧的姐夫、妹夫们。
“中国的夏天也是很美丽啊~!”阿列克谢柔声说道:“我记得索契的夏天也很美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自从1921年,日本突袭中国之后,失去了中国直接援助的白俄军被红俄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收复了除被中国国防军实际控制的全部俄国土地。沙皇流亡政府也从海参威搬到了哈尔滨,大批白俄贵族和败军退入中国。白俄贵族和政府要员大多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连之类的城市里。败退入中国的白俄军队,则被集中安置在边境地区,随时防备红俄的进攻。
科尔尼洛夫拿着一份俄文报纸,气氛不已地说道:“这些红俄分子,难道要彻底毁掉俄罗斯的一切吗?”
令科尔尼洛夫愤怒的是后世被称为“哲学船”的事件。1922年夏,苏维埃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驱逐知识分子,100余名俄罗斯精英被迫离开祖国,投向西方——只有清除他们,才能“净化俄罗斯”。
托洛茨基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的采访时,第一次针对国际社会的质疑解释了驱逐这些知识分子的原因:“我们驱逐或将要驱逐的那些人士,在政治上本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