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以一个汉人城市为首府,强化凝聚力,加速融合。其次淡化各部族的印记,如辽字将在各地名中彻底消失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想法,暂时现实能划分的也划分下去的,只有延州路与云中路。所谓的秦谓路很遥远,即便这个幽州路同样还没有实现。还有南方,包括大理与交趾,宋九索性提都没有提。当然那个不急,可以根据国家情况慢慢来。而且无论吐蕃或者回鹘,不会对宋朝构成致命的危害。
早在之前,宋九提议,让王汉忠、张思钧、耿全斌、李重贵与王显等老将先去了西北,看守夏州、灵州、秦州等重要城池,又让折惟昌返回府州。折家军在,诸羌就会震惮。特别是吐蕃人,必须要提防的,毕竟朝廷主要兵力一起到北方了。不过随着几员老将西下。问题不大了。
眼下的还是这个幽州路。会不会实现,现在还不能说有十成把握。不过休要说是平州了,即便兴中府这次宋朝也不会放过的。
所谓的谈判,仅是一个假像罢了,刻意让辽国困惑的。
宋九却在看财务报表。
朝廷在恢复燕云生机,安抚云中,却没有用兵辽国。
至于刚才谈判桌上所说的,宋九根本就没有当成一回事,谈能谈好吗?
然而停下来军事行动却是有原因的。
曹玮与李继隆都建议立即用兵,无他故。到了北方更冷了,朝廷想一鼓作气拿下辽东与辽国,得花很长时间,不但要拿下,还要将其安定下来。然而时间却会过得很快。一眨眼冬天就会来临,到那时候若是不将大局定下来,说不定会让北方局面变得更恶劣。
可是遭到宋九反对。
好几条原因,第一个便是后路的问题,若是燕云不安定,大军匆匆忙忙北上,会发生什么?史上辽兴宗出征西夏。这时的萧燕燕出征澶州,关羽的水淹曹军……
这都是深刻的教训啊。
大军出征前,务必使燕云整合。
这才能放心出征而后方无忧。
其次一个原因,那就是钱哪。
难怪有人说史上澶渊之战宋朝花了七千万缗钱,宋仁宗与西夏数年战争花了两亿多缗钱。
一场大大捷,然而赏赐。抚恤,以及安抚费用,将三司积余的一亿来缗钱帛一起花光了。
这还是在宋九精打细算,并且许多钱帛与布置提前就准备下去了的情况下,否则国库早就告急。
因此宋九只能等一等。一等夏税,二等各项国家的收益上来,才能发起新的进攻。只要能支持第二轮进攻,那么战后的赏赐抚恤钱也有了,那就是辽国东京上京中京的财富,甚至耶律隆庆提前将燕云的财富八成由官兵或各个豪强带到了辽国中京与上京。
只要将这两个城池攻下来,就不愁战后的抚恤赏赐与安抚费用。
然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大军行动时还要花钱大量费用,如粮草、武器、铠甲、各项物资……
放下账册。
宋九沉思。
不是军事安排,这个将由李继隆曹玮等诸将想去,主要还是民族问题。
也要感谢萧燕燕与韩德让,在两人治理下,以及学习宋九在女真的那些举措,自混同江往南,以及上京往南这广大的区域,也就是宋九计划中未来幽州直接管理与半羁縻地区,都开始了耕作,以及定牧,这为宋朝治理打下了基础。
不过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汉人比例占得少啊。九成是契丹人、奚、霫、女真、渤海,以及少量室韦与鞑靼人。这个问题若不解决,必留后患。
想了许久,宋九站起来,觐见赵恒,道:“陛下,恐怕明年老臣还不能致仕。”
“啊,”赵恒差一点将茶杯松到地下。
这次战役,明义后方总指挥是赵恒以及诸相,前线总指挥是李继隆与曹玮,实际无论前线或后线总指挥都是宋九。甚至很早之前的种种布置,都是宋九亲力亲为。
但宋九说过战后一年时间,他替赵恒将国事安定了,就要致仕了,并且还在李沆临终于当着大家面承诺的。
因此这一行大家比较愉快,没有任何大臣眼红宋九的功劳。
不过若宋九不愿意退,那就有些糟糕了,以他如今在文臣武将中的威望,谁能制服他?
宋九知道他想佐了,解释道:“陛下,非是臣不想退,而是臣将留在辽东,不然谁来,臣都不大放心。这里将来问题太多了。”
“不妥啊,辽东苦寒,你也渐渐快六十高龄。”
“臣知道,不过这里不安定,臣就是退下去也不放心哪。”
赵恒很感运,宋九在辽东不需要忌惮,这意味着不用多久,他就要离开相位。然而这样拼命,他怎好意思答应?
“不过老臣需要五个青年大臣来协助。”
“那五人?”
“第一乃是群牧判官王曙。”
“寇准的女婿?”
赵恒狐疑道,此人才不满三十岁,中了进士后寇准将女儿嫁给他,咸平中因政绩举贤良方正科,迁为秘书省著作郎,又为群牧判官,但别当真,这是给寇准的面子。
宋九点点头,又道:“第二人乃是济宁通判王曾。”
“大三元的那个王曾?”
“正是。”
“那第三人呢?”
“第三人是端拱二年进士剑州知州张知白,第四人乃是今春状元将作监丞李迪。”
赵恒更感到不解,这四个人年龄最大者不过三十几岁,年龄最小的不过二十几岁,特别是李迪,今年才刚刚考中状元,为什么宋九看中了他们?
宋九心中大乐,史上称赞刘娥,可是忽视了刘娥启用的数个重臣,如仁宗初四大贤相,王曾、李迪与张知白,似乎还有一个杜衍吧,就不知道在哪里了,另外还有王曙、鲁宗道等名臣。不过不需要那么多了,然而这几人吏治之能还不及最后一人。
他又说道:“最后一人便是吕蒙正的外子通州通判吕夷简。”
第五百二十一章 无耻
宋九挑选这几个人随他在辽东磨砺,自有用意。岁数不是很大,能吃得了辽东的寒苦,正是想上位的年龄,这些人既然能被称为宋朝名相,天赋不会差的,那么在辽东就有作为。
而且资历不高,到了辽东任职,不会感到委屈。
以他们天赋,再加上这段履历,以后上位会更快,他们陆续上位后,对辽东熟悉,那么会可能保持宋朝未来三四十年对辽东的政策都不会出现严重失误。
其实还有人选的,若让他挑,能适合来辽东担任他助手的官员最少能有三四十位,不过都岁数大了,反而让宋九陆续放弃。
这个问题不大,若是宋九不感到委屈,他坐镇辽东,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赵恒虽感到这几个人选的不解,仍爽快地答应。
诏书发出,五个“娃娃”接到调令后同样不解,去北方的有很多文臣,要么就是担任燕云各州的官员,这些官员无一不是宋九与寇准等宰执精挑细选的良臣,要么就是陪伴在皇上左右的,那都是大大佬。
他们凭什么来北方?
而且诏书上更古怪,让他们去幽州,可没有说担任什么官职。
难道让自己也陪伴皇上?自己那有这资格啊?
五个年轻的官员带着困惑与迷茫的心情踏上征程。
宋军完成了最后的布署。
总的来说,大家心情很放松,在耶律隆庆的带领下,辽国重新又聚拢了二十万军队,号称三十万大军,可能不止,可能不足。但这估计也到了辽国承担的底线。
若是从数量上来看,辽国还是不弱,人家是骑兵。又是人家的地盘,二十万骑兵足以能当四十万步骑结合的宋军了。
实际这支军队经过实战的人很少。
有,甚至包括一些释放回去的战俘,他们虽有经验。然而有几个还保持着士气,况且一个个虽释放回去,记录在案,不怕宋军打败他们来个秋后算账?
可能个人武力有了,战斗力支很让人怀疑,实战经验同样不多,而且整合起来整编的效果会更差。
再说将,辽国有将,还有不少能打的将领,然而帅才呢?这些年辽国也打了不少仗。然而主帅无非就是以耶律斜轸为主,然后用了一个萧挞凛。耶律斜轸死了,萧挞凛被宋朝斩杀了。
这个帅才可是致命的,不然宋九不可能花磨破了嘴皮子让李继隆先行去西北,让他熟悉军队。又将曹玮提前放到西北让他作战,以来培养他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才能。
即便是大臣,能拿得出手的,全部让宋军杀掉或者抓了起来。
不过也害怕万一,这一战打好了辽军会灭国,但打不好,宋朝不会灭国。可辽国会生存下去,会再度壮大,甚至波及到燕云的统治。
于是广派斥候,潜入辽境察看。
宋朝一步步为再度进攻做着准备,辽国那边也有了动静。
先是景平营四州豪强权贵再度带着财富向中京撤离。
然后一些辽兵进驻,增加四州的防御力量。可是耶律隆庆又做了一件让宋九感到哭笑不得的事,他派人修葺了渝关。难道他也想以长城防守吗?
要知道如今长城早就残破不堪了,即便守住渝关,燕山也有许多道路让军队开赴到辽境,甚至随着港口停泊着大停船只。可以用船轻松地将军队送到辽国漫长的海岸线上。
不过这时候来了一个恶心的人。
听闻宋朝大捷,辽国危在旦夕,高丽派使者过来了,说是他们国王王讼听闻宋军大捷,派守在北面高辽边线上的大将康兆率领高丽几十万大军西上,配合宋朝击败辽国。
开始赵恒还没有想起来,十分惊喜的表示赞赏。
宋九问了一句:“那么战后辽东土地怎么瓜分?”
使者大言不惭道:“以辽河为界,我高丽愿意替中国看守大门。”
“辽河为界哪……”老实的毕士安张大嘴巴,好大的胃口,一下子就将辽东九成吞下去。
寇准暴躁地喝道:“当初我朝攻打辽国,多次请求你们高丽帮助,然而你们军队在哪儿?不但没有军队相助,反而借助宋辽战争,大肆吞并渤海百姓。这才让辽国激怒,一度将你们高丽灭亡。如今看到辽国即将灭亡了,你们来出兵了,笑话笑话。”
这有一个前提,在宋九带动下,辽军也重视坑矿,居然找到大量的露天煤矿,以及一些铁矿。前段时间斥候前去秘密带着矿工去察看,还是一个优质的大铁坑,可能胜过宋朝已发现的任何铁坑,就在东京城南面,离出海口与辽河都不远。
它是宋九有意而为的。
对于辽东,依然有一部分人不感兴趣,太远了,得之无益,而且要驻兵,要派驻官员,要治理,甚至以后还会发生大量的战争,有了燕云,宋朝中原可以平安了,那没必要在辽东花费那么大的代价与精力。
无论哪里有没有可治理的基础。
于是宋九有意就让大家看到它的益处。
实际若是将辽东治理好了,渐渐归化,改牧为耕,宋朝未来最大的危险就化解了。要么就是乌古那边……
再说,捡果子也不能这么捡啊。
宋九也无言。
中国周边有两个最奇怪的地区,一个就是这个高丽,但不能不承认它真是一个奇葩,往后去有多少强大国家,金国,元蒙,明朝,清朝,然而它们的疆域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扩大,从现在的长白山南麓(朝鲜境内的太白山脉),然后推移到图门江。若再往上说,从汉江一步步移到平壤,从平壤一步步移到鸭绿江。
然后还从太祖手中硬是啃下一半天池以及白头山。要知道为了他们,死了多少志愿军,以及搭上了革命接班人。
宋九想不通啊想不通。
况且你们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