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471部分

一品富贵-第471部分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时地与宋朝发生战争,让两国交战将上下眼光吸引住,那么他与他的后代便不会有危机。

但这条理由还有点儿说服不通。

宋九接下来继续说道:“第二个原因是辽国萧太后。”

“为什么要幽州,幽州外有燕山,还有古长城,略作修葺,便成了最好的防御工事。江山在德不在险,不过有了潼关的关中与没有潼关的关中总是两样的。所以唐朝时奚人与契丹人无法南下,形成危害,所以每当突厥入侵,不敢过份扬鞭南下,以免后路被切断。不过再看契丹那边。几大种族,辽东深处生活着的多是女真人,再往北还有一部分室韦人,然而哪里气候更寒冷,人烟稀少,暂时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辽东南部是渤海人,汉人。辽国北部是乌古人,敌烈人。西部是阻卜鞑靼人,西南部是白达旦部,夹山一带,有汉人,吐谷浑人,党项人,以及少量契丹人、吐蕃人。南部燕云地区多是汉人。唯独燕山起,一直到上京这一带,才是契丹族与奚人集中地区。”

“比战斗力,契丹人战斗力未必比女真人强,至少个体战斗力不及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生女真人,但他们还不算最强的种族,最强的种族是在契丹北部,乌古敌烈各部。只不过契丹举族整合在一起,其他各部分化,才被契丹人管控。一旦让我朝得到燕云地区。那么以我朝的内治,还有汉唐的历史,可以随时出兵关外,契丹人与奚人首当其冲。逼到那一步。稍稍失败,各族就不再受他们节控,北方各族四分五裂,辽国瓦解!”

“因此萧燕燕屡屡发起进攻,利用他们人人皆兵的优势,生生将我朝拖垮,甚至可以会扬鞭南下,进攻开封。开封沦陷,我朝也会四分五裂了。那么中原百姓又会象五代十国那样,分成若干势力。不得不再次敬奉辽国为太上皇,辽国高枕无忧矣。”

在史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党项。

当然,萧燕燕不会为了党项,母子俩大军深入。置于险地。

对那一战宋九略略了解一些。

当时辽国军队情况很危险,但宋朝派使城下议盟,得到大量岁币,得了钱,得了面子,乘势退兵。

那一战萧燕燕与辽国不仅是因为钱,好象也被打寒了心。再加上岁币,澶渊之盟才得到落实。不过辽国也要了效果,宋朝暂时也不敢对燕云有什么想法了。

随着边境和平,燕云繁荣起来,辽国更多的人不想入侵宋朝。

因此所谓的和平,其实还是打出来的。

“经过几年时间治理。辽国渐渐富裕,人心归安,征高丽,以及平各部叛乱,军队始终得到了锤炼。辽国有了能力发起数次大规模的进攻。陛下登基以来。兢兢业业,萧燕燕担心一个更富更强的王朝屹立在南方,然陛下与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不同,长于内治,短于军旅,所以她也渴望将我朝的发展扼杀在萌芽中。”

“当然,这是臣的一种猜测,是不是如此,还要往下看。”

政事堂一片沉默。

吕蒙正没有与宋九共过事,寇准虽共过事,那是唯我独尊,根本就不会深想。

但是张齐贤、向敏中、王显都做为下属与宋九在西府共过事,甚至说受益非浅。

不但他们,影响的还有石普,史上石普虽能打,不过其人比较贪婪,贪财贪功,但在宋九调教下,这些缺陷皆不大严重了。

宋九言少事多,不象田锡他们大嘴巴整天乱喷,甚至不喜强烈的语气怦击时政,以至让吕蒙正与寇准有些不耻。

不过张齐贤他们不会这样认为,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宋九的“可怕”。

实际赵恒脑袋里也在回想一幕,那时他还小,父亲动怒,这个小九,好话不一定灵验,坏话却一定会发生。

他在边上问,宋九诅咒我朝?

元侃啊,这不是诅咒,而是一种替国家的忧虑。

那父皇为何动怒。

不是动怒……唉,反正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如今赵恒明白了。

他担心地看着宋九。

“陛下,勿用担心,若真是如此,却是一次大好的时机,一次收复燕云的良机!”

这一刻宋九眼中杀气腾腾。

不管怎么说,辽国在北边那些残暴的行为,让他激怒了。

……

宋九细细翻看着三司的账目。

中国史书最奇怪的一幕,那就是记载战争时刻意地疏忽了后勤。

原因简单,写到后勤就会碰到一个字,钱!

若是真连钱字也不愿提,那倒是好事儿,实际古今往来的官员九成以上一个比一个贪!

“虚伪的文化啊。”

没有钱能办好事吗?

因此赵恒问他计从何出,宋九说道:“我先去三司看一看。”

但他的性格注定他这一辈子不能成为一个斗士,也不可能与寇准是一条路子的人,好处就是他不会得罪很多人,可能会让他富贵一生,坏处就是尽管有了金手指,不会发起强烈的改革,以至他主持的革新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病。

然而不能疏忽他的作用。

就如他手中的这些个账册。

去年一年总课铁量达到了三千九百多万斤,这是课铁量,也就是朝廷官坑上交的铁重量,实际全国总产量可能是它的三倍四倍。八万吨钢铁产量也许在后世真不算什么,但在这时代却有着无比的意义。因此这些年铁价不但没有随物价上涨,反而略略下跌了。当然宋九还是不大满意,太贵了,好一点的铁一斤还得要二十文钱。一吨好的熟铁意味着得要三万四千多文钱。实际这个价格最少要下跌到十文钱以下,才能迎来钢铁时代!

不过铁价格虽不能让他满意,然而铁的质量非是昔日的钢铁质量所能相拟比的。

变化的还有铜。

去年的铜课量是两千五百多万斤,因为铜做钱,课量比重略高一点,但实际产量也不会低于六千万斤,当然,三万多吨的铜产量依然很低。不过远胜于另个时空的宋朝铜产量。

这使得去年一年铸钱数量达到了近九百万缗钱。

从他去江州开始提议冶铜铸钱,直到现在,一共铸钱几乎达到一亿四千多万缗钱,外加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鼓励出口政策的刺激,还带回来数不清的金银。这些货币与准货币的增加,使得朝廷放心大胆地发行了七千多万缗交子。

还不能满足宋朝货币的需求,但宋九还是再三戒告交子不能泛滥成灾地发行,并且一直发行的是小面值交子。

不过这些变化,导致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繁荣。

以及赵恒执政时的改革,当然还有在咸平之治之前,赵匡义晚年时停下战争,全国得以休生养息,也为咸平之治打下了基础。

这便导致一个结果,国家收入猛烈增加。

这几年收入达到一亿多,而且含金量很高,折合缗钱也近一亿缗,大前年赵匡义死,赵恒即位,这要赏赐天下,不过就是那一年,三司收入依然产生大量盈余。

即便去年辽国入侵,国家大肆用兵,仍有盈余。今年很悲催,不过看样子,最少能保平。特别是前年一年,国家盈余达到了三千多万缗。

难怪陈恕不敢将账册给赵恒看。

这还不包括内藏库一年可能会产生的几百万缗钱收益。

但这中间还是要感谢宋九,这些盈余包括钱,各种物资,保管起来就会有损耗,有贪墨,陈恕于是将金银铜钱一起投入到银行司里面,再将一些贵重物品便卖出去,换来现钱,依然放入银行司。不但节约了保管与浪费开支,每年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息,同时这些钱继续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繁荣了宋朝经济。

接近七年下来,三司盈余几乎达到了一亿一千万缗!

宋九不由赞叹道:“真三司使也。”

说得陈恕有些脸红:“宋公,不敢当啊,这一切实际要感谢宋公带来的变化。”

“仲言,我只是提议者,若无你的经营,那来这可观的盈余?”

宋九带着无比敬重的语气说道。

国家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小家开门五件事,柴米油盐醋,缺一样不可,国家同样如此,财政短缺,马上就乱了。并且这是在不苛民的大前提下,完成的超级盈余。

不错,他是打下了一个底子,甚至也要感谢赵匡义打下的底子,实际自巴蜀叛乱平后,三司就开始了盈余。

但没有陈恕,就未必守得住,更不要说扩大这份盈余了。

然而他话音一转:“不过仲言,你要做好思想准备,我马上可能会花很多钱了。”

 第四百九十七章 咸平军

有了这个财政,宋九心中有了底气。

首先就是治河与两浙的瘟疫。

宋九在苏州大规模地实行隔离,以及改良饮食习惯,瘟疫渐渐得以控制,但没有停下来,仍在蔓延当中。

有大夫的方子比较管用,虽然宋九怀疑,但有比没有强,便拨出一笔款子再度购制了大量草药,迅速运向两浙。这次瘟疫让宋朝有些惨,两浙渐渐成为宋朝的税务大户,旱灾加上瘟疫,今年两浙税务惨了,即便如此,宋九仍免去了两浙一年所有两税。没办法,得让两浙百姓迅速走出灾害与瘟疫的魔影,不然明年收成仍会影响。

再加上黄河缺堤,巴蜀叛乱……

难怪赵恒说朕累了。

免税地区仍有,巴蜀,以及黄河受灾的各州县,实际若没有辽国的威胁,这样时不时的免税,也是一种变相的还之于民,况且两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渐渐减少。只是那些胥吏可能很苦逼,少了一项重要的贪墨借口。

但今年会让陈恕有些头痛了,不仅是这些地区的免税,其他收入同样在减少。

然而接下来宋九的种种用度却继续在增加中。

受辽国压迫,朝廷进一步将河北边境的百姓往南方转移,然后在河北大肆招丁壮进入禁军,有几个便利之处,首先当年因宋九之策,很早时候就挪出许多耕地让禁兵屯田,但这些禁兵不是全呆在京畿地区,大多数轮戍到各地,因此出现许多耕地租给百姓耕种的情况,这产生了大量纠纷。随着这次扩军,屯田面积就变得紧张起来,最少不会出现大面积租种现象。

屯田是减少国家供给用度,增加兵士的部分收入,非是让他们做大地主。

其次大量丁壮进入禁军。就挪出许多耕地,安置北方迁移过来的百姓。

表面上理由是这样……

实际此次乃是一次扩军。

受辽国压迫,禁兵数量在缓慢增加中,但如今总数量也不过三十七八万兵马。以这个数量的军队,想击败辽国,仍然不够。

所以宋九要看三司的财政情况。

扩军了就意味着兵费增加。

此次扩军一直持续到来年六月,不仅从百姓中挑选丁壮,同时从北方厢兵中又挑出一些力气大,有武艺的厢兵进入禁军行列,然后从灾民中选出一部分百姓补充厢军。

这没有办法,国家还需要厢兵做事。

直到来年六月,使禁军数量扩大到惊人的四十六万之巨。实际包括十二万多各种形式的乡兵,如北方的乡兵。西北的乡蕃兵,巴蜀的乡兵,川骑兵,荆湖两广的土兵,乡蛮兵……以及十九万多厢兵。兵士数量达到惊人的七十七万之巨。这时候全国户数才六百八十几万,还要感谢宋九带来的户数增加,否则会更少。

因此开始出现了一些冗兵现象。

不过相比于史上,因为从开始就推行了屯田制度,兵士收入比史上增加了一部分,同时国家供给压力也轻了一点。

但不仅是兵士数量增加,武器装备费用也在增加。这也导致了兵费在迅速增加中。

有一些言臣对此表示了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