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228部分

一品富贵-第228部分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是百兽之王,老虎。这时代老虎数量之多,让宋九难以想像。特别陕州,已经严重影响了百姓来往与生命安全。迫于老虎数量,前年赵匡胤召猛士去陕州打虎。京城小壮士十七岁的李继隆领旨带人前去打虎。宋九就找到他,给予资助,你最好别一个个打死了,给俺留几只活的。不是武松那样的打虎,而是使用各种工具,一群人手去打虎,能打死也就能活捉,不过活捉难度稍高一点。赵匡胤也知道,但没作声。于是小李子前去打虎,一下子猎杀二十多只,全部让宋九买下来,做顺店菜肴,但钱帛交给朝廷,朝廷也未要,全部奖励给李继隆与他的手下。另外替宋九留下七只活虎,有雌有雄,宋九放在陕州派专人看养,死了一只,但有一只母虎怀孕,生了三只小虎宝宝。只有两只活下来,主要都害怕,不敢接近,照顾不了。八只老虎一起运到河洲,放在虎舍里,面积不小。都怕,可看的人同样很多。

这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要么出售一些布玩具,或者几店食店稍稍盈利,肯定不够这么多野兽庞大的饲养费用。属于河洲倒贴的部分,然而它们却会引起更多游客到来,这比赚钱更重要。直到此时,河洲才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快乐岛。今天非是重大节日,仅是天好,到处游人如织,挥汗如雨。隔着树木向对面看去,原先各处茶楼酒楼一起放在西侧,许多人不满意,有的位置稍逊一点,拍租的价格低得怕人。直到这时,才一个个乐开了花。但时间不会太长,明年冬天重拍,那将是天价。

实际广场成了河洲最大的游客集散地,面积也比宋九起初时规划要大上五倍。

宋九又看着大姐的酒肆,未看到大姐与七姐,但因为它是唯一烧酒指定供应点,生意更红火,里面几乎客满。

宋九未进去看,又来到食铁兽场馆,外面是铁丝网,太阳大,只有几只食铁兽跑出来,在外面嬉戏,憩态可鞠,有一只还跑到笼子边伸出小爪子似乎在与游客打招呼。几个小孩子在外面急得伸手想摸它,哪里能摸到。

玉苹说道:“有人问奴家西边的房价了。”

“不急,到后年。”宋九道。

转了转,天色日暮,两人回去。

……

赵匡胤无功而返,赵普没有错,相反,他的威望更高。我说不能打,皇上不听,吃亏在眼前,死了许多兵士不说,国家财政也出现严重亏空,数十州百姓不得休息。

这是往阴暗处想,往光明处想就是打下太原后,还会发生许多后续的事,例如契丹会不会甘心,不会甘心,两国必然开战。幽云十六州是中原大门,握在契丹人手中,许多将领不甘心。但它又是契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有了它,契丹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遇到大寒天气,因为牲畜大量冻死,一半百姓也会活活饿死。那么两国必然大打特打,直到一方彻底低头认输。他的先南后北政策基本是完蛋了!

结果让赵普十分满意。

大军浩浩荡荡地返朝,宋九是先回来的,他那摊子事多,书院也等着教材,请求赵匡胤,那时大军在后撤,后勤不那么紧张。因此特准他先回来。

宋九到家快二十天,大军人马才返回京城。

赵普刚到家就发现了不对,原因很简单,上门前来奉承的人少了,人呢,派人暗中一查,全部跑到开封府去。

哎呀不好,这一走不是短时间,来回六个多月,全让赵匡义挖了墙脚。

论手段,赵匡义现在还干不过他,但赵匡义有一门优点,那就是与他大哥很相似,生活不是那么奢侈,即便奢侈,也是做一样子,给他大哥看的,我安心地做一个富贵王。

包括从玉苹手上得到的两千多两金子,这几个月内全部撒了下去。于是人心一点一滴被赵匡义收买。

再到上早朝,更察觉到不对,许多官员对赵匡义点头哈腰,对他这个宰相不冷不热。这还不算,他的心腹赵逢因为办差不力,加上又劳累,回到京城就病倒了,不能担任官职理事。赵普茫然地看着这一切,不知如何办。

他思来反去,肯定要反击,但不能针对这所有叛变的中下层官员,那样打击面太大,赵匡胤也不容许他这样来。然而不用打击那么多人,只要打击一人足矣。

符彦卿!

这个会非常非常的难啃。

于是赵普病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比较

宋朝离了赵普照样能转动,并且未必会转得差。

八月初一,赵匡胤来到赵普家,先是看了看,赵普宅子华丽到了极点,比皇宫还要华丽。这是赵匡胤默许的,因此略扫一眼,迅速将赵普妻子虚扶起来道:“嫂嫂,何须大礼。”

径直来到后面,赵普从床上起来见礼,赵匡胤说道:“则平,病可康否?”

“陛下,北行让老臣吃了一些辛苦,有劳陛下牵挂。”

“则平,这一行朕思虑欠佳,唉,事情都过去了,就别再提啦。”

等于是变相地向赵普认错,赵普于是不提,又说道:“陛下,老臣近来听从陛下之言,卧于床上读了一些书,尝读到唐朝立国之史,唐朝国家未稳之时,一度向突厥人称臣,此乃我朝之鉴也,想要国家强盛,必须先和契丹,徐伐汉唐,几年后经过治理,国家富强,何止太原,幽云十六州也能收复回来。此乃国之上策。若此时与契丹人交恶,南北受敌,腹背夹攻,国家有危矣。”

他说了唐朝的事,可唐朝有没有将幽州交给突厥,一统天下花了几年,向大漠用兵又用了几年时间。况且前面还有一个隋朝,隋文帝内外环境远比宋朝恶劣,若说军事才能也未必及赵匡胤,然而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但赵普这种小富即安的做法最大好处就是稳,从内心深处,无论是五千破十万,或是两千破两万。都非是赵匡胤想要的战争,变数太大。赵匡胤很不喜。

“契丹未必愿意同我们和谈。”

“那也未必,原先那个辽主已死。新主继位,策略也许会改变。”

“再看看吧。则平,你以为南汉如何?”

“南汉可伐,”赵普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才对嘛,打什么太原,飞快地从书房里拿出一张地图,赵匡胤无语,奶奶的。你这也叫病啊。他怎么生病的,赵匡胤知道。但不能明说出来,摆手道:“你不用说,朕心里面清楚,你说能不能伐?”

“陛下,今年大战方过,老臣以为若伐最好是来年。”

“好,就来年,今天你陪朕去书院看一看。”

赵普不能拒绝。谁让自己刚才乐得能跑的,于是说道:“陛下,老臣有一句话要说,书院越来越重要。老臣以前做过一次统计,朝廷一共用了一百几十名学子,数量也不多。可有三十多名学子变成各县主薄县丞,或者各监主。这时间并不长,以后会越来越多。官也会随着升迁。书院无论怎么做,个人烙印太深,老臣很是担心。”

“朕早有良策,”赵匡胤这一回不耐烦了,心里想,你与二弟如何斗没关系,何必拖小小宋九下去?赵普说这话不管用,因为宋九也讲过这件事。他在主动消除这个烙印。但还会有,因为教物格算术主要还是他,离他不行。想放手,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放不起来。赵匡胤很奇怪,你与你先生只学了一段时间,难道几十年教不完。宋九做了解释,因为他在教的过程中也在进步,甚至能将差距拉大。如何几年能教完。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教几年,培养出来一批真正学问深的学子,然后于各地再开设一些中小型书院,例如广桂潭洪益杭鄂青,再如江宁府,大名府,京兆府,大约十来个,就将全国幅射了。宋九未解释它们还在敌人手中,十几年,这些地区还收不回来吗。那么无论谁担任这个山长,几年下来,烙印自除。就象琉璃一样,多了就不稀奇。再者,仅是书院一处还不行,以后国家大一统,安定下来,以宋朝重内治,人口增加会很快的,就象江淮地区,有的百姓衣食无忧,一家开始养四五个孩子。二十年后全部就长大成人了。但书院一年顶多放出三百名学子。整个国家不够用。赵匡胤深以为然。

也许城府宋九不及赵普,想法有很多幼稚的地方,可是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前自己认为的,私心重,实际自己真看错了。这小子私心也重,但有一个最宝贵的地方,就是知足。以前以为他胡来,又看错了,这小子实际非是,十分懂进退。

这才是赵匡胤需要的人。

但不敢当着赵普面说,只要一说,自己这个大管家说不定嫉妒之下,又将宋九整得死去活来。

“那老臣就放心了。”赵普知趣,也不问。在他眼中,虽对宋九有点不满,可这个人物太小了,无足轻重,不需要浪费精力对付他。

赵匡胤拉着赵普的手出来,客厅还有其他大臣。

御驾前往河洲,但在路上赵普却在想着如何弄倒符彦卿的办法。

忽然抬头问道:“陛下,不对啊。”

“朕有意看一看河中。”

赵普会意了,没有作声,要看大家一起看。上了飞桥,一共三座飞桥,景色十分雅观。于桥头处还有一个假山,这个都知道,边上就是筒车,并且陆续经过改良,设计更合理轻便,转动也更快。还有一个塔一个小寺,又有一个小广场,不算太大,然而也能做一个景点。接着就是宽敞的大街。两边是整齐漂亮的房屋,刷着雪白的石灰,还有宽敞的琉璃窗。不算太豪华,但整齐了就漂亮起来。赵匡胤索性从玉辂上下来,到处看,然后笑道:“这小子,也有能力,若大的河中几千户人家,生生变化如此。”

就有一门不好,街上除了店铺外,许多人家多是老人孩子在家里面,大人一起到河洲做活计去。赵匡胤想到那一年,于是闯入一家,问一个老太婆:“媪媪,你家一月吃几回肉?”

“陛下,能吃上十几回。”

“这么多啊。”赵匡胤蒙了,吃几回肉能理解。吃十几回肉就不能理解了,况且盖了新房子。手头必然紧张一段时间,他非是贵族出身。也做过一段平民,懂的。

“有时是自己买的,还有是顺店余料发放的。”老太婆哆嗦地说。心里想,难道皇上不喜欢俺吃肉?

提到顺店,赵匡胤记忆犹新,缄默不语,然后四处张看,家俱的什么还是很朴素,不过即便盖了新房屋。也不算太寒酸。赵匡胤又想到了桥,从河洲到河中,一连串的桥,大桥小桥,这个桥也未必全部流入国家,也有一部分流入到两河百姓口袋里。于是走出来看着河北,同样有许多新房屋,几乎看不到什么茅草棚。

变化之大,难以想像。

于是又轻踱到宋九家。宋九在书院等他,家中是潘怜儿,快到临产的时候,不能出门。否则也要跟到书院。潘怜儿要施礼,赵匡胤将她虚扶道:“你不用礼仪多了,朕只是听闻你家搬了新家。过来看一看,别伤着肚子里的孩子。”

“谢陛下。”

赵匡胤进了宋家。这一回有了正规的门房,总算象一个官员宅子。里面正中一排建筑也拆了,从大槐树看,整个宅子位置也移了一点。面积相仿佛。对于这个赵匡胤从来就没有怀疑,宋九说不增面积,他就不会增面积,尽管百姓不会反对。还有客厅,一个个小跨院,少了以前那种整齐,却多了一份雅趣。包括屋中的装饰,赵匡胤呷着茶,仔细地看着屋中装饰与器皿。

这一条很重要。

观微知著。

屋中没有学子,以后也是正规的官邸,布置得十分华丽,并且重要的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