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不到它的美丽。不过也快了,正准备贴。码头要安装调试,就是有了灾民,也要明年春天才能竣工,但飞桥能在元旦前全部竣工。
那将是东水门外最美丽的一道景观。
还有正店,正店全部建筑在水中,原来是三角尖,全部挖去,今年用泥袋做堤,先用水泥墩与石头做围,这是为了美观以及未来保温作用的,只留下一些水下水门,直接将河水放进去,里面一个个水泥墩,用了钢筋混凝土。今年汛期大,也让正店建筑带来许多麻烦,需要不停地用几十辆水车抽出涔水与积水。还没有结束,宋九七姐夫不停地给民夫发着姜汤取暖。
但非是他指挥,一群衙内们请了几个管事过来,再加上宋九几十个学生协助,这才建造起三个工程。现在才造了一半,还看不出什么,不过有的楼房造到第四层。
也看不到多少砖头,皆是一道道钢筋混凝土。
但原来有画,现在雏形出来了,能相互对照,做了一些改动,不过应当改动得更完美。然而也用了大量钢铁,尽管是宋九用钱向朝廷购买的,一些武将们还是很反对的,前线严重缺铁,不用在前线,怎么用在建筑上。
赵匡胤没有提此事。
君无戏言,是说好的。而且课铁产量在激增,这也是宋九的功劳。
从小虹桥上走向对岸,宋九未来作坊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水泥路通向小虹桥,一条石子路通向护龙河。河这边因为在施工,水泥路有很多泥土,侥幸天气晴了许久,有泥巴不是泥泞。河那边的路面变得干净多了。
来到大棚前,菜苗移载进去了,长势很好。不过有人蹙眉头,这也太奢侈了,居然用琉璃作顶,还是如此漂亮的琉璃。实际宋九也头痛,这玩意儿现在都当成宝贝。不得不重修一道墙,还要派人看守,不然真有人会偷。
看了看大家反应,宋九先将诸人领进棚内,还没有上麦秸地膜,但开始用火炭了。也就是无烟煤,里面十分暖和。宋九扒开地面,说道:“这就是三肥土,它可以使许多庄稼花卉蔬菜增产,但不是全部,各个植物需量又不同。这必须摸索,等几年后微臣会将这份数据禀报给陛下。”
赵匡胤仔细地观看。
宋九又说道:“但它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正常使用,一亩地需要一百来斤,甚至两百来斤,然而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生产加工,一百来斤最少成本会在四百多文钱以上。因此它的使用范围还是针对高产蔬菜与珍稀花卉,不能普及到农作物上。”
又看到赵匡胤狐疑地看着琉璃顶,说道:“陛下,粮贵伤伤,粮贱也伤农。粮贵伤及的是城镇百姓,粮贱伤害的是农民本身。随着占城稻过来,若朝廷再重视水利,粮价必贱,到时候农民很苦。所以必须适度的引导。普及各种产业。比如这个反季节蔬菜。”
“谁能用得起?”刘温叟说道。
“刘中丞,不然,象微臣这样,是无多少人能种植得起,但可以想像一下。何必一种就是二十亩地?若是一亩呢。”
“一亩也种不起。”
“为何?”
“琉璃多贵了。”
“原来说的是这个?”宋九大笑,说道:“是贵,它是微臣造的,仅是成本一亩就是一百余贯。”
“停,停,”赵匡义打着他的话,问:“一亩只有一百来贯?”
“二大王,你来看,这么一大块,它成本只有二百余文,一亩地能需多少钱帛?这是现在,未来大规模生产,它还会下降,甚至能降到六十贯七十贯,商人盈利,贩给百姓也不过一百贯。那么一亩只有一百来贯钱成本,稍有财力的就可以种植,财力小的也可以弄上几分地种一种。我再说收益,这样的大棚,里面二氧化碳……反正有种种原因吧,它会比外面露天生长的蔬菜产量高上三倍以上,又是在元旦时反季节出售,盈利会是多少。”
听到这里一个个不作声。
如瓠瓜,大规模上市,一个只值两三文钱,但若是提前一个月上市,一个能卖一贯钱。那只是提前一个月,若是大雪天里吃黄瓜,这根黄瓜会卖多少钱?
刘温叟又是皱眉,宋九原先担心的就是这个,但相对而言宋朝对奢侈品要求不大严格,不象李世民那样强行硬来,从上到下必须艰苦朴素。但也要讲清楚,道:“物以稀为贵,现在售卖反季节蔬菜必然贵,可看到它的利益,种的人必然多,说不定未来河南这片地全部变成大棚,那么价格自然会下降。到时候所有人能买得起,冬天再也不用啃大萝卜了,那就是善事。这个朝廷不要干涉,种的人少就贵,种的人多就会贱。下一年种的人自然减少。让市场来做决定。而且朝廷不用管理,自可以得一些商税,百姓也会增加收入,市民们也能增加一道美味。不过我也是为了收入,无奈,陛下赐微臣许多钱帛,微臣用得多,试验用钱,各种不能言出的补贴用钱,手中的钱帛越来越少。”
“你差钱用?”
“陛下,微臣手中是有钱,可这个钱不能挪用,它们是契股钱,陛下要替国家制订制度,微臣也要为河洲制订规矩。契股的钱只能用在河洲产业上,河南不能挪用,朝廷相关的试验也不能挪用,这就是规矩。然而涉及面很大,例如琉璃,随着它研发,有河洲上的运用,有朝廷的利用,也有作坊的投入,微臣将这笔钱往哪儿算?只能微臣来承担。”
“规矩?”赵匡胤喃喃道:“我们去看书院。”
宋九这批学子出来可了不得,一个个做事认真,不贪不污,还富有同情心,赵匡胤不仅听到各个官员的夸奖,还从赵普嘴中听到一件事,他家也请了两个学子过去。因为做事认真,不但提高了赵普木材生意的效率,还检查出来一些不明不白的账目,导致赵普一些僮仆反感,有一个学子说了一句话:“食人之禄,就要忠人之事。”
赵普听后大为感动,将家中两美丽家妓赐予他们为妻。然后不解地说:“陛下,宋九如此惫懒,为何教出的学子个个皆是人中龙凤。难道是他们生活困难,生性才如此质朴?”
赵匡胤也不能回答。
他隐隐感到自己一些想法也是错误的,惫懒肯定是惫懒的性格,但宋九有他的光辉点,这才带着一群学子才德俱佳。当然,现在是不错,以后会不会在这个大梁缸里变黑,谁都不敢说,但至少从学舍走出来的那一刻,个个都很好的。恐怕到明年第二批学子出来,还不知道引起多大的争抢风波。
特别是吕馀庆手中一个书吏,也就是学舍学子,居然为百姓的事敢与王全斌较真,让王全斌拉下去重笞一百杖,差一点被王全斌拉出去砍头,吕馀庆飞马前去营救,然后用身上的袍子交此子裹起来,亲自替他喂药。消息刚刚到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也很是感动,奖其一百匹绢,赐其益州司户参军事,一下子从书吏变成从八品官员,还是真正的差官!
这一切让赵匡胤感到很不解,为何能发生这样的变化。
真想,除了一身物格学,也未看出宋九有什么,甚至说句不好听的话,与自己青年时一样,有无数恶迹。
赵匡胤很想弄懂这个道理,只要弄懂了,它在自己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当然,也不会问宋九,恐怕宋九自己十成十的同样说不清楚。
一干人往回走,终于明白宋九为何将那二十件琉璃制品卖得那么贱。这个过程是击鼓传花,消息还未传出,一旦传出,那二十件琉璃制品身价将会暴跌。
宋九也松了一口气,它以后是大规模生产的,不是奢侈品,也就不会有人说闲话。
实际未来河洲大半都能算是奢侈品。
这个宋九想摆脱,那是不可能的。
一行人来到书院,赵匡胤一再说不要扰民,可他御驾亲来,还是闹得一路鸡飞蛋打。进了学舍,让学生们继续上课,他先是到处看了看,居然发现了琉璃窗。
不过这不稀奇了,那一片大棚用多少琉璃。有了它,冬天时就可以取暖,又不影响光线。
赵匡胤仔细地站在外面看,先前学子一起紧张地看着他,一会儿神情正常,用渴望的眼神盯着黑板。那种眼神让赵匡胤看得都心动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吃肉
赵匡胤扭头看着宋九。
对于河中走出的学子为何优秀,赵匡胤不好与诸臣商议,但在几次家宴中与赵普与赵匡义谈过。
赵普说陛下英明,派了燕博士与张博士过去,为人方正,所以才教出一批好学子,赵匡胤摇头,赵普是臣子,他说的是恭维话,两个博士会起到一些作用,但绝对不是主要作用。
倒是问二弟,二弟说了很多,河中百姓比较清苦,又常被京城其他诸坊百姓瞧不起。作为学子,他们生长在这个环境下,自尊心强。现在给了他们机会,于是更加自尊自爱。
宋九有些驭人之道,这是褒义词,作为国家大臣,如果不会用人用民,那完蛋了,当真以一人之力治一州一县?想要河洲开发出来,前面的基础工程,后面用人,都需要用到河中或者河北苦力,于是常树一些小恩,让两河百姓很感动。但这一过程中宋九真的不恶,无论是露开式的教育,或者不受礼。这些举动学子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个个将宋九当成榜样。
最后一条很得赵匡胤赞成的,比如他以高薪养廉,虽剥夺了旧派将领地位,大肆恩赏。
不过赵匡胤还是不赞同,他的一系列政策,官吏贪墨现象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但还是有,不少,今天赵普与宋九就讲到了吏治问题。高薪养廉都不行了,那怎么办?赵匡胤也没有了好主意。
至于出身清苦,那更不是好解释,孔夫子说过,齐家治国,家人都过不上好生活,如何安心替君王治国,就是治了,先治家吧,更贪。这种思想也诞生了宋朝役制,不从四五等户挑吏,而是从一二三等户中挑选吏差,四五等户挑选苦力差。但还是不能解决吏的问题,吏更贪更苛。
其实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或者尊尊亲亲,当官的就是父母,高人一等。那么贪岂不是应当的?宋真宗说读好了书,有了黄金屋,香车,美女,事实除了到宰相级别,其他官吏仅靠薪水,哪里来黄金屋、香车与美女?可这个思想却害苦了官吏。象苏东坡玩送妾,到了黄州感到很辛苦,对不起妻子,写了一些伤感词的诗,他可有真反思过?身在局中,如何能伤感?那怕就是大苏高达一百五的智商。
宋九灌输的价值观却是百姓是官吏的父母,没有百姓一点一滴的税务,如何能养活这么多官吏。而且他本身做得是不错,从没有摆官架子,为了发财大计,忙忙碌碌,灌输了良好的价值观,起了优秀的带头作用,又以河中灌输了他们荣誉观。再加上赵普与赵匡义说的种种,这样走出去,还不好,那也没法好了。
三赵智商再高,很有可能他们比大苏智商还要高,但身在局中,同样也看不懂了。
赵匡胤说道:“宋九,你去教一教,朕看一看。”
这个问题很纠葛,他儿子赵德昭也说过这件事,上了几天课,说是观学,也是上课,回来反映,说宋九授课让人容易接受,不知不觉地一堂课就上来下来,然后还能记住。学问不大好说,但教书能力给赵德昭上课的几个大儒与之相比差远了。
宋九只好将替二年级教经义的朱三换下来,开始上算术。
赵匡胤召他,他只好布置一些题目,让大家自学。
而且他经常干这事儿,留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