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作者:徐志频 >

第31部分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作者:徐志频-第31部分

小说: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作者:徐志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雪岩很着急地说:10天?士兵肚子不是早饿空了吗?
左宗棠惊讶起来:难道你还可以更早给到我?
胡雪岩说:如果巡抚大人需要,我3天内可以运来。
左宗棠岂止需要,是太需要了。于是很信任地说:我等你运来。
三天后,胡雪岩果然如数送来10万石军粮。左宗棠长嘘一口气。过了几天,胡雪岩又送来意外惊喜,加赠楚军20万石。
天上掉下个胡雪岩,帮忙解决了军粮难题。打仗的事,有谱了。左宗棠高兴得不行,当着胡雪岩的面,朗诵起苏东坡的词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左宗棠形容当时的情形,心怀感激,说胡雪岩“前次浙亡时,曾出死力相救”。
真是奇怪,左宗棠每到危机关头,总有“贵人”相助,让他化险为夷。
难道真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悄无声息中安排一切?
其实,胡雪岩捐助左宗棠的真相,说出来就一点都不神秘了。
这些粮食事实早运到杭州了。胡雪岩为保险起见,将它偷偷藏在海湾某个港口附近。
胡雪岩原来是准备将这30万石军粮全部赠送给王有龄的。
胡雪岩与王有龄,在早年结交下了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独特的官商关系。
胡雪岩童年时家里很穷,靠帮人放牛养活自己。等到年龄稍大,他就去了一家钱庄(相当于今天的银行)当学徒。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吃苦,胡雪岩埋头做事,从扫地、倒尿壶之类的杂活干起。三年师满,庄主见他工作勤劳、办事踏实、做人机灵,就提升他做了“跑街”。
“跑街”就是帮老板讨债以维持生计的人,每天的工作,相当于在证券投资者与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之间来回传递信息。
讨债与传递信息做久了,胡雪岩摸出门道,草根要混出个人样来,得巴结官员。
但自己位卑人微,与其巴结,不如培养。
他看中王有龄,赌他的前途,就冒险挪用公款500两白银,借给王有龄买“代理县长”。
财务出了这么大个漏洞,经不起查账,庄主当即开除了他。
古人说,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有了在钱庄工作的经验,胡雪岩不怕失业,他已经知道怎么自己开银行。他先在湖州贩卖粮食,赚点小钱养活自己。期间四处活动,筹划自己在杭州设银号。
设银号需要官方批准。刚好王有龄仕途顺畅,从县令到知府一路往上升。对自己落魄时帮助过的大恩人,王有龄懂得怎么回报,就帮助他开办了“阜康钱庄”。
从此以后,王有龄出面支持,政府的公款,就全部存到“阜康钱庄”里,由胡雪岩全权处理汇兑事宜。这种企业,相当于在今天办了家国办民有的垄断银行。
垄断银行生意奇好,原因是浙江地处东部沿海,商业贸易自古发达,工商业文明有几千年的底子,到清朝已经形成全民皆商。商人多,交易大,汇兑工作像人吃饭一样频繁,利润也就像钱塘江潮水一样平地狂涌奔来,胡雪岩几年内暴富。
尝到了利用权力的滋味,品味着商业利润的甜头,胡雪岩在“商人与官员勾肩搭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钱越滚越多。
1860年,太平军攻打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召集绅商,问计如何守城。胡雪岩站出来回答:守城最重要的是粮饷。他自告奋勇,愿意筹钱办粮。王有龄同意了。绅商们现场捐钱填票,胡雪岩拿了银票,冒险穿过交战的前线,去后方大船买粮。
由于王有龄文人不懂军事,带领的绿营实在太不禁打,而太平军又掠杀成性,被湘勇追杀得紧,因此破釜沉舟,不计代价地猛攻杭州城。
太平军大兵压城,曾国藩按兵不助,王有龄坐城待死。等胡雪岩九死一生买粮运来,才发现杭州城已被攻破。自己苦心资助、全身依赖的王有龄一死,竹篮打水一场空!
胡雪岩一阵天旋地转,感到手脚冰凉。自己辛苦投资的官场代言人,居然死了!冷静后,他想:得赶紧找一个隐秘的地方,将粮山米海的船舶藏起来。一方面得防备被太平军劫持,另一方面得再度耐心等待浙江省新东家的到来。
度日如年地等待了两个多月,左宗棠果然盛气凌敌地出现了。
胡雪岩迫不及待,主动求见,孤注一掷,将宝全转压到左宗棠身上。
左宗棠回忆胡雪岩告诉他的情景,“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杭城垂陷,胡光墉(胡雪岩字)航海运粮,兼备子药,力图援应,载至钱塘江,为重围所阻,心力俱瘁。”
左宗棠被胡雪岩的真心实意打动了。有了后勤资助,楚军如虎添翼,左宗棠率士兵乘胜追击,在浙江再度赶上李世贤。
强强遭遇,你迫我击,互有胜败。
但楚军的转机很快就出现了。
朝廷从楚军的生猛战绩中看到了希望,也不遗余力来支持。 1862年秋冬交替的时节,新任命的浙江布政使蒋益澧带了8000兵赶来助战。
左宗棠实力陡增。太平军势力却在锐减。这时,曾国藩的弟弟曾老九——曾国荃已经率领湘勇将南京团团围住了。太平天国首都告急,李世贤奉命回南京增援。主帅一走,留下的部队,失去了灵魂,像一群无头苍蝇。
力量对比在发生变化,士气消长也在改变。楚军粮食管够,肚子有饭,打仗有力。到1863年2月,左宗棠发起猛攻,三战三捷,太平军防线彻底崩溃。浙江全境,已经可以预期重新回归清廷。
掌权才3年的慈禧太后,看到沦陷区卖一顶官帽子,就可以换回全部失地,更加乐意做这样的买卖。
这段时间,慈禧打心眼里高兴。看着左宗棠浙江连捷,她嗅到了清廷中兴的希望,也庆幸自己没有借清理肃顺将湘勇统帅顺手给清算掉。
对比自杀的前任巡抚王有龄,慈禧已经明显看出一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同一个浙江,王有龄来抵抗,总汇报说“全浙糜烂”,看得叫人灰心;左宗棠一来,军粮不问国家要,军饷也不要国家发,却打得太平军落荒而逃。
真是没有不好的地,只有不会耕的人。
慈禧太后冷静盘算:左宗棠这样的人才,既然可以振兴一省,是不是将来也可以用来振兴一国?
想到这里,慈禧太后不再犹豫,定下决心,全力支持左宗棠。 1863年5月,清廷又下谕旨:闽浙总督着左宗棠补授,仍兼浙江巡抚。
闽浙总督与两江总督平级。这距离两江总督陶澍预言左宗棠将坐上自己的位置,已经过去25年;距离左宗棠第一次出山,刚好11年。
太平天国已经日薄西山,灭亡指日可待。虽然再没有大战,小追击战仍然不断。左宗棠得寸进寸,步步为营,逐步推进,到1864年4月,如期攻破杭州城。
在一群亲兵的拥护下,左宗棠第一次走进浙江巡抚衙门,坐上巡抚交椅。
一个40岁才出山、 48岁才做官的草野读书人,面对这种身份陡变,一时难以平静下来。早年的率真与狂放,遭遇的屈辱与嘲笑,如今全都成了历历往事,如烟如梦。
捧着光荣与梦想,左宗棠百感交集。
慈禧在北京接到战事节节胜利的奏折,笑开了花。她说:左宗棠虽是一员儒将,带兵打仗还是挺有本事的。 10天后,论功行赏,左宗棠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
到1864年10月底,左宗棠又被朝廷加封为伯爵。
左宗棠被不断飞来的荣誉跟勋章压得做梦都要笑醒了。
今天的左宗棠,不再是当年湘阴农村那个心高气傲的小青年了。那些年,不断遭遇挫折,导致失意,产生彷徨。带着一种激愤,他自称当代诸葛亮,希望“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
现在,他功成身高,要践行“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了。
朝廷将荣誉主动送上门来,他头一次变得谦让,说:“封赏伯爵,自顾何能?允收成命。”但朝廷封下的赏,哪里有收回的道理?便又下一道谕旨,对他先表扬夸奖一番,最后说:“着无庸议”。告诉他不用再装清高。但左宗棠还在推辞。朝廷最后答复,就七个字:“知道了,毋须固辞。”慈禧有点不耐烦了,左老三不是一直高调吗?今天怎么谦虚起来?皇上给你的赏,你领了就是,再辞我就发脾气了。
三辞过后,左宗棠于是名正言顺地接受了伯爵的封号。
左宗棠如此谦虚,一是贵族伯爵的封号,对昔日 “湘上农人”像块一吨重的勋章,接住它不无惶恐。二是左宗棠第一次面对巨大荣誉,激动失措,学曾国藩又不像,谦虚过了头。
荣誉面前,左宗棠首先想到感谢左家祖先。他说:这些都是我的先辈们积下了恩德,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兴盛了,而在我身上体现出来了而已。我很担心因为自己得到太多,用得过度了,反而招灾,让祖上的恩德在我身上“陨坠”,所以“夙夜兢兢,实不敢有一毫喜色”。
被荣誉肯定、激励,左宗棠信心更大。浙江全境既定,他继续挥戈南向,剑锋直指福建。
这时南京已被焚城。'1'太平军余部约30万人,在李世贤率领下,在福建漳州建立了一个占领区。
太平军余威仍在,清廷不无担忧。为了激励左宗棠,彻底消灭太平天国,1864年11月9日,他的伯爵封号晋级为一等,赐名“恪靖”。叫“一等恪靖伯”。'2'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52岁的左宗棠,跟臣相诸葛亮,只有一步之遥了。'3'
左宗棠决定尽早扫清太平军,以腾出时间来治理和建设。早年会试路上抄下的经验,柳庄科学种田的实验,今天在福建与浙江都可以派上大用场。
太平天国这时已成散兵游勇,彻底消灭只是时间问题。到1866年2月,在广东黄沙嶂,太平军最后一支部队被楚军追上,追到一个叫金盘堡的地方,杀死了部分,俘虏一部分。至此,太平天国彻底覆灭。
从1860年8月10日成立楚军,在长沙金盆岭召开誓师大会,正式走出湖南开战,到今天彻底消灭太平军, 5年半。
左宗棠回忆, 5年多来,在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自己也曾有过彷徨。彷徨中,请算命先生打过一卦。算命先生说,“嘉湖做战场,末劫在钱塘”,如今,嘉应州有钱塘的废墟,正好和末劫的说法相对应。而“金盆岭”和“金盘堡”居然也前后相应。他怀疑是不是真有命运一说?慨叹道: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事情(“亦一奇也”)!
从1852年入幕指挥打仗,长达14年的残酷战争生活,终于告一段落。
左宗棠再度想起隐居、柳庄生活的幸福梦,在战后闲静时思念起来,竟然如此绚烂多彩。
那是个出彩的美梦,也是自己27岁那年所憧憬的生活:“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如今功成名就,是要好好体验一下生活了。想到这里,他不禁心驰神往,当天写信回柳庄,告诉大儿子左孝威说:我盼望已久的“从此可解甲归田”马上可以实现了,这“岂非幸事?”
左宗棠对和平生活如此渴望,缘于他对战争的负面作用看得很清楚。他说,《易经》里有句话,“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很明确地将战争定义成“毒天下”,打仗是迫不得已。他希望通过治理好国家,永远不让战争发生。天下的叛乱都是从小地方发起的,如果平时有好的地方官保护好老百姓,清查保甲,分清好坏,切实地办理好这些实事,将叛乱消灭在萌芽状态,哪里还需要什么戡乱?!太平天国之乱是前车之鉴啊!他教育儿子们,希望他们将来做个能耕作也能断文识字的人,不要再学自己。'4'
14年来,左宗棠身份最大的变化,是从乡绅、教书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