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吴三桂的发迹史 (1-3册)(完结)作者:子非鱼 >

第37部分

吴三桂的发迹史 (1-3册)(完结)作者:子非鱼-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一惊,明白了吴三桂的意思,心里又沮丧起来,他问:“这是谁创造的?”

吴三桂说:“我们的祖先孔明先生创造的!”

多尔衮笑着说:“你们的祖先虽然为你们创造了这么一个宝贝,可是你们却为何没有因此而战无不胜呢?”

吴三桂听后,惊呆了。多尔衮的话实在触及到了他的痛处。

八、一片石大战,清兵突然从天而降

吴三桂与多尔衮你来我往斗了几番口舌,谁也没有占到便宜,所以相互都有些倾慕之情了。然而,倾慕归倾慕,那只是个人好恶问题。但是当吴三桂提到请多尔衮出兵,与自己一同灭李之时,多尔衮依然是顾左右而言他。

吴三桂有些坐不住了。心里也因此对多尔衮心生愤慨:你在这里与我天文地理乱聊一通不要紧,可是我的部下在流血啊!吴三桂干脆质问多尔衮:“大王到底出不出兵?”

多尔衮故作惊讶地说:“吴将军何出此言?”

吴三桂愤愤然地说:“末将本与大王议好,我将李贼引诱出来,然后你我共同灭李。没有想到李贼已被我引诱到山海关,且我与李自成作战多日,我方损失惨重,而大王却不出一兵一卒是何意?难道在等着坐收渔翁之利么?”

多尔衮被吴三桂言中了心病,连忙对吴三桂说:“吴将军言重了,本王哪有此意。”不过,多尔衮此时仍不想出兵,一则是为了李自成与吴三桂并没有大伤元气;二则是自己仍然怀疑吴三桂与李自成暗中有鬼。猜测的依据依然是他不相信吴三桂仅凭区区数十骑能出入敌营的千军万马之中,且秋毫无伤。因此,说到这里,多尔衮的语气又变过来说:“不过,至于出兵一事,我仍要考虑。”

吴三桂此时再也按捺不住,冲口而出地说:“那么大王是不想出兵了么?”

多尔衮说:“不是不想出兵,而是要根据你的诚意而定!”

吴三桂一怔,心想:你多尔衮竟如此多疑?然而,他实在又拿不出什么能证明自己的诚心。他几乎要喊起来说:“难道你是想在我吴三桂手无一卒之时才相信么?”

多尔衮一惊,认真地审视着吴三桂,见吴三桂一脸悲戚,不似有诈,心里便滋生了一点内疚。然而为了稳妥起见,他将目光投向了洪承畴。因为他认为,只有汉人与汉人之间才能真正互相了解对方的奸诈。他见洪承畴肯定地点了点头,心里的石头才放下来。他问吴三桂:“你说我们如何夹击李自成吧!”

吴三桂心里松了口气,正要开口说话。多尔衮又故意说:“现在让我出兵相救将军容易,只是事后如何收场?”

吴三桂一听,便知多尔衮仍存有招降自己之心。他本想一口回绝,但又怕因此而伤和气,使得多尔衮不出兵,那自己便死无葬身之地了。然而如果不回绝,又怕落个把柄在多尔衮手中,使多尔衮将来可以以此要挟自己。因此,他含糊其辞地说:“吴三桂现在是国难当头。只有拼死作战,杀了李自成,报了国仇家恨之后,三桂才有心考虑自己将来的去处。现在我没有心思想这些。”

多尔衮明白吴三桂在敷衍自己,然而,他也知物极必反,不能逼吴三桂太厉害。所以他对吴三桂说:“你还是说说我们如何联合吧!”

吴三桂说:“今夜我再回营去,明日我将率兵与敌人死战,等我拖住了敌军,大王便可突发奇兵,一举消灭李贼。”

多尔衮见吴三桂以自身为诱饵,已知其诚心不假,便问:“到时你军与李贼混战,我如何分辨得清?”

吴三桂见多尔衮答应了,心里也为之一轻,说:“这个容易!我军本是为君报仇,替君戴孝也是一片孝心吧!明日我军出战之时,全部戴孝。这样一来,大王是一目了然。”

于是,两人将其他具体的事一并谈好,然后结成联盟。

吴三桂又催动自己的阴阳八卦阵,趁天黑回到了山海关,依计又对自己的队伍作了一番布置。

李自成被今日白天的吴三桂所率的阴阳八卦阵冲得头昏脑涨,直到现在仍心有余悸。他想:自己的兵士虽然大多出身贫寒,能吃苦耐劳,但经过在京城里一段时间的消磨,他们已经没有原来的斗志。再加上自己远道而来,而敌人是以逸待劳。所以,他觉得只可速战速决,不可拖得太久。

然而,吴三桂死守山海关不出的话,自己便拿他没有办法。

李自成决定召集众将商量明日如何引蛇出洞一网打尽之法。

大家说来说去,虽然都有办法,却无一个办法切实可行,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吴三桂自己出城。

李自成望着自己身边的谋士们思穷计尽的酸态,心中涌出一股悲哀。他挥挥手,让众人回去。李自成自己便坐在帅座上,身子靠着案几,不久就进入了一种糊糊涂涂的状态之中。

第二天,天气格外晴朗,从大海里跳出来的太阳像在大海之中洗过一样,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照得天空之中也不存一缕尘埃。

李自成又令大军在山海关外面列好阵,同时依然准备部署人员攻击山海关。李自成坐镇在指挥台上,看着山海关,山海关一片宁静。他想:也许是经历昨日的苦战,吴三桂的士兵已经劳累,山海关内才会如此宁静。

正在李自成想着心事之时,山海关城门大开,吴三桂率领着大军铺天盖地地卷来。

李自成心中一惊,先是没有回过神来,后来头脑一清醒,心中大喜,骂道:这才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行!吴三桂,你的死期到了。昨天我还在与众将领商量如何引蛇出洞,没有想到今日不需引,你却出来了。李自成神情亢奋,来不及细想,便对众将领说:“传我命令,将吴三桂包抄,一举歼灭。”

李自成传令下去后,农民军便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一片石处布阵,就像做好了一个口袋等待吴三桂来钻。

没有想到吴三桂却偏偏往口袋里钻!李自成见之,高呼:“给我拼死杀敌!能杀吴三桂者,我封他为大将!”

农民军向吴三桂蜂拥而去。立即,农民军和关宁铁骑短兵相接,哭杀声顿起。

多尔衮率军掩蔽在一片石外观战,洪承畴说:“大王,出战吧!”多尔衮笑了笑说:“时候还早着呢?”洪承畴心中骂道:这个老奸巨猾的清鬼!

战斗立时陷入白热化的阶段,关宁铁骑与农民军都死伤惨重,吴三桂见自己的兄弟一批批倒下,心里急得要吐血,他心想:多尔衮在哪里?怎么还不见出来!如果他不出来的话,我关宁铁骑岂不会灭亡?想到此处,他心里有了后怕!自己一定得杀出一条血路来,不能让兄弟们都屈死在这里。于是,吴三桂引吭高呼:“兄弟们跟我冲,冲出包围便是生路。”关宁铁骑在吴三桂高呼之下,都向吴三桂涌来。吴三桂带领着数万铁骑在冲。

洪承畴见吴三桂的官兵死亡惨重,他心里隐隐作痛。说实在话,他虽然投降了多尔衮,但他的内心一直对吴三桂这个老部下抱有一份感情,因此,面对此情此景,他的内心非常复杂。他忍不住又说:“大王,该出兵了!”

多尔衮看他一眼,洪承畴被多尔衮锋利的目光逼得低下了头。多尔衮依然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他想让战局发展到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时候才出兵。

突然,太阳躲进了云层,天空昏暗起来,大地上卷起一股烈风,将地上的尘土都卷到了天空,并在天空中弥漫开来,风沙遮天蔽日,使短兵相接的兵士无法辨认对方,战场上一片混乱。

这时,多尔衮大旗一挥。十多万清兵如同神兵天降,向一片石卷地而来。

当李自成看到清兵突然杀至,惊得几乎要昏过去。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清兵会来。

李自成的农民军本来已极疲劳,如今哪经得起清兵的冲撞,一触之下便溃不成军。

李自成见势不好,率军向永平方向退去。

第十章 左右为难

一、李自成向吴三桂求和,两人在永平达成联盟

从山海关撤到永平时,夜已深。李自成疲乏极了,可是一见众将士萎靡不振的样子,心里就无法平静下来。想到从自己率兵乘兴而来到败兴而归,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天,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自己已经极为不利,李自成心里非常沮丧。

仅仅是吴三桂那几万兵力,我李自成还不放在心上,完全可以将它消灭。但是,现在又有清兵十多万,而且清兵也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自己要与他们决战的话,肯定会是两败俱伤的局势,两败俱伤,谁会得利呢?那肯定是清朝!如果自己逞一时之勇,与吴三桂血战到底的话,那自己便等于把大明的江山拱手送给了清朝。那样,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么?想到此处,李自成内心打了个寒战。但是,如果自己向吴三桂求和的话,吴三桂会不会认为自己示弱,然后猛力攻击我们,反而加速双方的自相残杀?

李自成想来想去,心里依然没有个结果,他只好把众将领召集起来商量。当李自成将自己心中所想告诉众将领时,众将领之中立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认为:我军新败,士气不振,而吴三桂有清兵援助,自己如与吴三桂决战,那势必是两败俱伤,所以,不宜战只宜和。

一种认为:今日之局之所以败,并不是因为大顺军不行,而是因为清兵的出其不意。大顺军应该趁机将吴三桂消灭,将清兵击溃,那么便一劳永逸,对大顺政权的巩固极为有利。

李自成见请众将来商量,依然没有个结果,便选择了求和这条路。李自成问谁可担当出使重任?李自成的打算是,万一求和不成,再战不迟。

张若麒毛遂自荐地说:“我去!”

李自成见是有勇有谋能说会道的兵部尚书张若麒,便点头答应了。要他今夜好好休息,明日出使吴三桂军营。

此时吴三桂已率兵将永平包围。

吴三桂心里并不比李自成好过!虽说今日大败李自成,但无论他怎么安慰自己,都觉得这胜利与自己无关,因此,他丝毫没有欢愉之感!相反,他甚至觉得有些耻辱,是清兵参与进来所带来的耻辱!虽说清兵是自己请来的。唯一可让自己觉得安慰的是大明朝的力量保存了。

现在自己与清兵将李自成包围了,吴三桂心里反而矛盾极了。打,还是不打,他心里难以决断。打吧,李自成与自己都会没有好结果,捡便宜的是多尔衮。同时,他还总有种自己兄弟打仗,让外人看热闹捡便宜的感觉。不打吧,已是骑虎之势不说,更不知李自成那边的态度。

无奈之下,吴三桂也只好召集众将来商量。然而,吴三桂的部下也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主战:认为机会难得,时不我待!现在既将李自成引出来了,又有清兵援助,而李自成新败,正好一鼓作气将李自成灭了,自己再找出太子,光复明室。

一种是求和:认为李自成虽然新败,但其主要实力仍在。清兵虽然会援助自己,但清兵先会观望,待到两败俱伤之时才会出手,前次就是证明。如果硬要战,那只有多尔衮是胜者,而明朝将无力与他抗衡,后果不堪设想。

吴三桂综合两种意见,比较倾向第二种意见。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吴三桂的一些私心:那就是父亲和陈圆圆还在李自成的手中。他虽然主张和,但并不愿意主动提出来,他想先看看李自成那边的动静再说。

第二日,吴三桂正在军营之中思量着,部下报告:“李自成使者求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