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323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323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的冲向了北岸,上边爬满了交趾兵,他们快速过江,主动挑战来了。

郭逵等的就是这个。他算得准准的,以交趾人既贪又狠的性格,宋朝人如果强攻富良江,他们会一味死守;如果宋军示弱,像现在这样在天险面前退缩,想收兵回国,他们一定会贪小便宜过江追杀。如果杀得足够多,还会顺势再杀回宋境,来个二次抢劫。

郭逵在山上冷冷地看着交趾人在江面上像蚂蚁搬家一样的忙,把壮丁运过来、运过来、再运过来,直到南岸没人了,他才觉得火候到了。事后证明他当时有多冷静,有多么的凶残。让所有的交趾人都过来,一个不留!

总攻开始,宋军伏兵四起,分工明确。有抄敌后路分割包围的,过了江的交趾人被挡在江边无法回逃;有装弹发炮轰击交趾人军舰的,那都是些木船,在攻城军械的打击下像门板似的碎成满江的木片;大木筏最后上阵,一部分宋军乘筏追向逃走的敌舰,要一举覆灭交趾的水军。

最激烈的战斗爆发在江边的陆军格斗里,交趾人过江的人数相当多,足有数万人,由李乾德的太子李洪真率领。宋军全军皆起,围住了狠狠打,郭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此一役,把交趾人的军队全杀光。战后清点他做到了,当天交趾人的死尸被扔进富良江里,江水被阻断近三日无法流动。

那些死尸里,就有交趾太子李洪真,郭逵真正做到了寸草不留,唯有这样才能告慰邕州城里近8万百姓,还有苏缄……只是全胜之后,他还是要面对宽阔的天险富良江。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323)

(2010031516:52:33)

世上有种人很奇妙,他们做事时总让别人看不透。其实原因很简单,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全力以赴地向某个愿望狂奔,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奔跑中提前看到目标的后面隐藏着什么,从而突然间停住脚步。

比如富良江畔的郭逵。

空前巨大的胜利,别人看到的是进一步越过富良江,杀进交趾都城,杀光烧光彻底覆灭这个养不熟的小国,来个一劳永逸。可他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军队,心立即就冷了。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宋朝入交趾的作战部队大约近10万人,负责运粮的民夫有20万。这些人中战斗减员很多,更多的死于瘟疫、疾病、饥饿。严重的水土不服,让剩下的士兵也变得虚弱,这时不顾一切地强攻,过了江之后战况会怎样?

什么是能做到的,什么是做不到的,一个指挥官必须心里有数。可要是不过江,他个人就惨了,宋朝派出这样规模的军队,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为的就是灭国,其它的所有结果都不考虑,他敢在这种叫劲的时候撤退,小心回国就判刑。

就这样,宋军在他的沉默中留在了富良江北岸,像是休整,像是随时都能杀过江去。在这种平静中,郭逵等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李乾德紧急派人过江送来了投降书,连带着一船一船的物资、人口,那都是他在宋朝抢回来的。服得不能再服了,他发誓永远做宋朝的顺民。

郭逵不再犹豫,下令撤军。这时全军高兴,只是有人好心地提醒,这样回去,将军你自己会很危险。郭逵一笑,我不能抓住李乾德报答陛下,这是天意。与之相比,我更不能让十余万将士、民夫为我的官运去冒险。

当年酒楼读书的少年仍然洒脱倜傥,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问心无愧就好了。

宋军回国,此战除了没能攻进交趾首都,抓到李乾德之外,所有的目标都达到了。战后盘点,交趾人杀了16万以上的中国平民,中国军队杀了他们近8万以上的军队。两相对照,两个国家的性质,两国军队的性质一目了然。

这个讨厌的种族,到宋室南迁之后压力突然增大,那时才是他们受罪的时候。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324)

(2010031517:23:56)

郭逵回国,果不其然被文官系统弹劾。用意是相当地善良,一来可以为死去的将士们讨个说法。在文官的心里,郭逵实在是指挥无方,耗费了如此军力物力,居然不能覆灭这样一个小国,实在是无能。必须严惩;第二,这也是对郭逵本人的爱护。

他出征前就是宣徽南院使了,如果立功回来,狄青当年的枢密使位置还跑得了吗?为了防止这种悲剧重演,也要打压郭逵。

尤其是这种呼声道出了宋神宗本人的怨气,他是满心满意要杀光交趾人为邕州百姓报仇的。试想他连辽国、西夏都不能忍受,怎么会包容交趾这个小丑国家?郭逵真是让他郁闷到死。

郭逵被贬为左卫将军,西京洛阳安置,此后10年里不得升官。

这样的结果很厚黑,和近7年以来宋朝的主流风气不符。王安石哪儿去了,他为什么不为郭逵讲话,身为首相怎能容忍这样的冤屈事发生?

王安石已经不在了,郭逵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班师,在两个月以前,十月份时王安石罢相,回到金陵江宁府。

重回南方当年初起步的地方,7年一梦终于醒来,王安石走了。这时的走,和当时的来,都是对宋神宗的支持。就像郭逵从富良江畔撤兵一样,王安石当时同样面临着决择。如果他想留,他仍然是大宋首相,天子阶下第一人,宋神宗绝对不会赶他走。

他们的关系,仍然是牢固的。像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所编造出的“上益厌安石”,“安石叹息,天下事只从得四五分也得好矣”等谎言,根本不值一驳。就以王安石失去信任,哀叹宋神宗不听他的话了,四五分的听从都没有这句来说,就错乱无聊。

他们在这段史书里为了抵毁王安石,同时还记载着另一件事。宋神宗和王安石那次为了天上闪慧星,民间有饥苦的事吵架,王安石立即称病回家,不再办工。神宗派人去请,王安石的亲信们就劝,为了获得权力,要把以往神宗不同意的事都报上去,逼他答应,从此确立权威。

王安石照办了,宋神宗为了让他工作,全都照办。那么请问,既然全都照办了,王安石怎么会哀叹“天下事只从得四五也好”?

矛盾百出,漏洞百出。

王安石的离去,完全是为了宋神宗着想。这时王雱死了,助手离散,满朝大臣放眼望去都是敌人。他留下只会给帝国添乱,让反对派整天围着他吵架。活儿谁干?国家怎么办?那样真是贪恋权位,让人齿冷了。而他离去,一天的云彩都散了,留给宋神宗的是一片广阔清新的天地。

国库充裕了,政令刷新了,军队强大了,熙河收复了……下面的路,要由29岁的宋神宗自己去走了。

朋友们大家好

(2010031517:29:55)

朋友们大家好,宋史第五卷至此完成。我将用10天的时间来分章节、起章节名。

感谢大家的支持,10天后老时间恢复更新。

这期间抽空把过年时看书想到的一些问题写成随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意见。

涉及面挺多的,有古文,有今议,也有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呵呵,我喜欢什么都聊聊。

休假中~

(2010031900:07:51)

朋友们大家好,章节名起好了,大家看还成吗?诚征意见~

第一章宋朝病人

第二章谦谦君子,从此绝迹

第三章惊天动地的……龌龊

第四章流云方寸间

第五章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六章法儒不同炉

第七章指点江山,激扬人物

第八章千年疑团说青苗

第九章多面司马光

第十章士大夫阶层

第十一章东明县事件

第十二章宋朝第一策论

第十三章北宋三人行

第十四章千夫所指复熙河

第十五章冏之王唐炯

第十六章异域铁血铸辉煌

第十七章王安石罢相全景回放

第十八章人只为己,天诛地灭

第十九章辽国分水岭

第二十章习惯性诬陷

第二十一章陌上花落怨阿谁

第二十二章巅峰悄然退

随想的小文章请稍等两天,忙于骑车,真的想再玩几天~呵呵

小随感

(2010032617:15:36)

一点小随感

过年时偶然才看到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有些话不吐不快。在说事之前,先得有个前提。我知道当时有近20多位学者,最差的名头也是教授,曾反驳于丹,说她歪曲了《论语》的本意。

说于丹把那句著名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解释成儿童和妇女是需要爱护,得精心呵护的。

比较雷人,我还没看到那儿,不知道于丹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了。但是就算她说了,我个人也不想理会。因为我的前提是——《论语》的最终解释权只有孔夫子本人,以及集成这本书的最初传的弟子。除了他们之外,其他所有的人,包括历代的经学大宗师们,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意会来加以阐释。

所以我看的不是于丹把《论语》解释成了什么样子,我看的是她通过《论语》想说明的那些道理。

这些,才是她这本书的精要。

好了,切入主题,先说一下她的头两章。一,天地人之道;二,心灵之道。

这两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精华之所在,于丹先是这样开场:“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于丹很诗性,她的确写的是自己的心得,无论是什么,她都要从自己的出发点、感觉上去往上靠。

李白是天空的,杜甫是大地的。无非就是想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厚。她非得说成天、地之别……这通常上是距离名词,不是感性词好吧。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哲学是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这句话很让人无语,是凡看过点西方哲学的人,都要承认,其重点就在于庄严与理性,与中国所谓哲学相比(很遗憾,中国古代那点东西,最多只能是朴素原始型的哲学),就像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想看病?那就必须得拿手术刀剖开了研究,绝对没有半点按手腕子听脉跳,再拿心思去猜的可能。

而我们的祖先们,喜欢的就是坐在大地上,庄重地声称要“天人合一”。至于天是什么,人家愿不愿意和人类合一,怎么合一,就不管了。

哪个庄严,哪个理性?

好了,这些都不必较真,还是那句话,跳过一切,看她想说明的道理。她着重说了心态。于丹说事,喜欢举各种例子。

文章里的例子超多,比如——“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于丹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