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古代剩女重生记 >

第219部分

古代剩女重生记-第219部分

小说: 古代剩女重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他对俞清瑶的印象就是“不知变通”的孤介人士,可听景暄说过后,才知道自己竟然看走了眼善于理财,这不算什么,难得她做的这一切,外人不知情的,压根不知道。比如自己,明明这么关切儿子府里的财政情况,不也被蒙在鼓里?
俞清瑶的小心谨慎,以及她为人的坦荡正直,终于令齐国公接纳了,“这个媳妇……娶对了。”
当然,相比空有公主名分的东茗,俞清瑶强太多了。
东茗本是为了东夷、大周的和谈而来,不曾想真的嫁人不是为了和亲,而是为自保——她害怕回到东夷,被狠心的堂叔堂伯害了,连父亲的葬礼都不敢回去参加,只在齐国公府遥遥祭拜。虽然哭得肝肠寸断,跟泪人似地,可也改不了不孝的本质。
而被迫中止的和谈,也因东夷新国主的人选迟迟不能决定,变得遥遥无期。不知是皇帝有意,还是对东夷的忍耐到了极限,一日早朝,忽然对满朝文武道,“朕答应东夷使者的全部条件。”
年年过百万的岁礼、长公主的回去,还有通商贸易,把大周先进的知识无私的流传到东夷等等。
好比一滴水掉进了油锅。众大臣炸了,纷纷到不可不可即便是赞同长公主回东夷的吴光熙,也只在这条伤不了大周国库、财力的条件上大方,至于给岁礼,想都别想等到文臣马上上演死谏的一幕,善于权谋的皇帝忽然又道,“不过朕也有一个条件。他东夷不是迟迟决定不了新国主吗?朕的意思,不如立景暄吧他是前任老国主的外孙,也算是嫡出一系,怎么也比那些血缘疏远的王族后裔强吧朕欲修书一封,告知东夷上下。若立景暄为国主,那前次所提的所有条件,朕统统都答应。”
百官哑口了,纷纷算计着利益得失——景暄立为东夷国主后,恐怕要不了二三十年,东夷就会兵不血刃的变成大周的一部分吧?到时现在付出的百万岁礼,不都回来了?于是刚刚还乱嗡嗡决定死谏的大臣们,竟然奇迹般变了态度,歌颂吾皇陛下的英明。
……
这事传到安乐候府时,已经有鼻子有眼睛,就差告诉俞清瑶,你赶快收拾东西去东夷做王后吧俞清瑶受了太强刺激,心道千防万防,谁能妨过皇帝终于,皇帝还是要下手了……
景暄只是有东夷皇族血脉,皇帝都不敢放过。真的成了东夷国主,怕是也跟他的外祖父——东夷老国主一样,英年早逝不行,她一定要阻止
可她一个弱质女流,凭什么阻止皇帝的决定?满朝大臣,赞同的十之八九据说国书都已经写好了,就等着派使者去东夷了无可奈何之下,她只能求助殷殷期盼她找面首的俞驸马。
驸马爷对女儿关心朝堂正事多过与他,有些不满。每每谈到东夷,总是故意变换话题,故意不接。三次之后,俞清瑶误会了,以为父亲也无能为力,所以不愿意帮忙,心灰意冷的准备离开。俞锦熙这才正经起来,替了一个令人绝对不会开心的问题,“听说她……来找过你了?她身边的老嬷嬷还打了你一耳光?”
“啊,爹,你怎么知道?”
“为了长公主的事情吧她以为你会被皇帝迁怒、砍头?”
连这都知道
俞清瑶震惊的望着父亲,只见俞锦熙冷冷一笑,“她也是越来越浑噩不清了。为了一个奴婢伤我女儿的心喆喆,你放心,所有欺负过你的人,爹都不会放过。那个锦娘,已经处置了。”
二八四章 吵架
二八四章 吵架
“欺负我的人多了,难道就只一个锦娘不成?”
其实锦娘的死活,俞清瑶一点都不在意。锦娘是以奴欺主,扇了她一个耳光,但比起锦娘的主子——生母沐天华对她的伤害,又算得了什么?那种无处可言、必须吞咽下去的苦涩滋味,才最令人心酸难忍。锦娘的结局,“将功补过”继续留在沐天华身边也好,还是被驱逐也罢,跟她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她与母亲最后一丝的母女情分也不剩了。
“爹爹你若不愿意帮女儿,大可以直言。”何必一面冷漠无情的对景暄的生死置之不理,一面又情真意切的表白“你是爹最疼的女儿”?她俞清瑶看起来像五岁的幼童,好欺骗吗?
望着女儿气鼓鼓的脸颊,俞锦熙哑然失笑,悠然的摇晃着折扇,“你前儿进宫谢恩,应看到后宫诸位妃嫔贵人了吧?你可知道后、宫女子尊贵不凡,可人人谨守着一条禁令。”
俞清瑶下意识的想到一句话“后、宫女子不得干政”。
不过,这是一句屁话。后、宫女子整日在宫廷里,算计来算计去,算的是什么?单纯是个人荣辱吗?一旦升得高位,她的父兄、她的整个母族,都会因此荣耀而得势的世家权贵,也会想方设法把女儿送进宫。明面上说得好听的不干政,其实诸位妃嫔就是大周最有权势的家族推出来的代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一旦生下的孩子立为太子……
这不就是最大的政事?还有比这更能改变朝堂气象的吗?
别的不说,先孝慈王皇后一死,她的三个儿子全倒下了;彭皇后立为继后,七皇子就是呼声最高的太子人选。等日后七皇子被清算,彭家抄家,哪怕皇后至尊照样幽禁而死所以,俞清瑶打心里眼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狗屁把女人当成什么了?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摆设?换了她处在后、宫任何一个女子的身上,绝对千方百计的保全自己的家族管它干政不干政见父亲用这句话数落自己,俞清瑶真的愤怒了。她无法容忍懵懂无知,等到事情发生后才被告知——实在受不起打击了丢下一句话,“你不跟我说也不要紧。景暄死了,我就出家甭想再寻什么面首来恶心我”
刚想走,就看见俞锦熙拉住她的手臂,眼神阴沉,“今天是谁让你来的?齐国公?还是齐景暄?他好大的胆子”
“是我自己想知道……”
“哼”俞锦熙根本不相信。他被女儿那句威胁“出家”的话气到了,当场把花梨木方桌上的杯盏砸到地上“他好大的胆子,让你来试探我?试探什么?试探皇帝有没有真的立他为东夷国主的心思?他以为自己算什么东西”
父亲的突然暴怒,吓到了俞清瑶。
一直以来,俞锦熙跟齐景暄的关系不差,不然景暄当年也不会千里迢迢去北疆拜师了。可什么时候起,本来师徒变成翁婿应该更亲密,却急转直下,变成生疏猜忌了呢?
俞清瑶绝对想不到,原因就是她自己。
她不知道俞锦熙发怒的原因,是觉得景暄把他的女儿当成利用工具——特意来试探的生平,他最恨利用女人的人,尤其被利用的对象是他的亲生女儿,简直忍无可忍若非因此,他怎么可能对唯一的女儿发火?
俞清瑶想的是,父亲果真不真心疼爱她景暄真的立为东夷国主,那她怎么办?皇帝的猜忌谁也躲不过,难道她的后半生都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活着?抑或景暄跟他的外公一样,英年早逝,那她岂不是要跟长公主一样,守寡三十年愤怒之下,也忘记自己是来求助的,“他不是东西,也是你女儿我的夫君!你凭什么这么说他?”
毕竟是父女,平日里俞锦熙的风流倜傥、俞清瑶的温柔恬静,都是假象。两人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犟性子。大吵起来,你一言我一语,针尖对麦仁,闹得不欢而散。
俞清瑶气得掉眼泪,甩门道自己再也不登门了。俞锦熙气急反笑,以后不用登门,因为今天我就不让你走说罢命人关上大门,除非圣旨,否则谁也不准开门两人僵持着,谁也不肯低头。
驸马府上,仆人虽多,可哪一个敢管主人的事?而妲妲公主压根不管事,只守着自己的女儿过活。幸好有个曹姑姑。她曲意温柔,先安抚了俞驸马的怒气,为景暄说情是不成的,只说俞清瑶哭得好伤心,眼睛都肿了。而且毕竟是出嫁的女儿,按规矩也该派人去侯府告知一声。
诗仙大人对齐国公府上下怨气冲天,大有死不来往的架势,“告诉他们,我女儿再也不回去了。”
“那怎么行呢?恐怕外头知道了,对瑶儿的名声有碍。”
曹姑姑又劝了几声,让跟着来的一个小厮回安乐候府了,只说驸马把俞清瑶留下,别的一概不准多说。接着,她又去清光院劝俞清瑶。
俞清瑶对曹姑姑敬意多过喜爱,再说她又不是随便把心事告诉别人的性格,宁可憋在心理自苦。曹姑姑也不逼她,只说了些俞锦熙为什么反常。
“呵呵,驸马大人吃醋了呢论血缘,驸马爷才是瑶儿你的至亲。而安乐候……说实话,你们成婚才多久?相处时间也就寥寥几个月。可现在你为一个外人跟驸马吵闹,驸马素来极疼你这个女儿,岂有不伤心的?”
“可景暄不是外人。他是我的夫君啊如果他有难,不就是我有难?我是陛下亲自赐婚给景暄的,婚姻不是儿戏。若景暄有个好歹,我岂能幸免?”
景暄的细致、温柔、宽容,让她感动、感激。她也做好了准备重新接纳,做一个适合的妻子。但话说回来,她主动询问,当真不是为了景暄,而是为了她自己一个经历过抄家、灭族的人,生生世世都记得那种茫然无助、身边一切都被无情剥离的恐惧。她真的不想再经历一回。
曹姑姑心理有数的,回去如实转告俞锦熙。
冷静了一个晚上,次日再见面,父女二人都有些悔意,不该冲动说了伤害人心的话。再说,俞清瑶对生母彻底失望,早就将对父母的仰慕之情,全转到父亲一个人身上;而俞锦熙呢,他就只有这一个女儿,骂得再凶,也不敢动一根指甲。
默默的吃完了早餐,俞锦熙才对女儿语重心长——
皇帝陛下是怎么登基的?是踩着十几个兄弟、子侄的尸体登上皇位御宇三十六年了,他对大周这个帝国掌控的如臂指使,谁敢有反抗之心?齐景暄自以为被皇帝猜忌,却不想想皇帝的狠辣,真的忌惮他,别说是长公主的外孙,亲儿子不也除掉了?
所以,齐景暄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陛下如果想立他为东夷国主,那一定是大周的国策,只要接受就好。如果没有,那又何必担心?
父亲的话,有一定道理。
俞清瑶想到广平三十七年、三十八年的七皇子等人的被害,深深觉得皇帝早就没有人味了,亲生儿子都不放过,陪伴枕边二十多年的不也说弄死就弄死?他想害死景暄,太容易不过,也根本不会估计长公主的感受景暄已经看不见了,又失去了齐世子的身份,可以说,除了东夷皇族的血统外,再无一丝一毫值得猜忌之处。只要她跟景暄安分守己,哪一个皇子派系也不偏向,皇帝忙着国家大事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把精力放在她们夫妻身上?
她安心了。
随后的大朝议也证明了她的判断。
文武百官刚刚选好出使东夷的人选,那边东夷也送来了国书,成新国主继位了那使者倒也不用换,只把国书换成恭贺新国主的就好。至于原先东夷提出的和谈条件:长公主绝对不可能再会东夷了,通商?可以,国书上盖了大印。至于岁礼,没了。
帮助东夷受灾的百姓,不是只有送钱一种办法吧?前科状元储凤栖早就奉命去了东夷和大周的边界线,让送药材、粮食的商人在底层受苦的群众传播一个消息——只要东夷百姓跟着商队到大周地界来,全家老小每人都有口粮,此外还分发土地。两个月,成果是显著的。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通过大周国界。
当储凤栖回京复命,他的光辉履历上又增添了新的一笔。正好,他的婚事未定,原先在俞清瑶之后倒是有个未婚妻,可惜订婚不久就去世了。现在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