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第5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娘……”
六车的小心肝快跳出了嗓子,低低唤着。贵妃娘娘偷听置政厅国务决策,皇帝怕是不太会为难贵妃娘娘,可自己不过是个小文书,这帮凶之罪怎么也难逃了。
偷听的正是贵妃严三娘,嫌六车呱噪,比了个噤声的手势,听到“南北合约”四字时,绝丽面容顿时罩上了一层阴霾。
“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自由通商……”
“龙门为英华之地,东括奉贤,北到黄浦江,西到金山卫,定海……不谈,那已是英华之地。”
“江浙沿海,海务均有英华负责,英华可容商船和官船来往,清廷水师不得入海。四省江河,英华水师也将自由通行,任何阻碍将视为毁约。”
“英华不扰清廷在江南的治务,但所有涉及英华的商民纠纷,英华人均由英华处置,清廷不得过问。”
这一条条听下来,严三娘秀眉一分分挑起,一边六车也听得月牙眉飘飞,这……这是合约?怎么越听越像是自家准备一步步吞吃江南,而满清则要在这段时间来安定江南,不起乱子?
这样的合约,城下之盟都不足以形容,甚至比降书都还要过分,鞑子朝廷会接受?
严三娘忽然低声嘀咕道:“绕来绕去,就是当初让海军去江南的用意呢,可为什么非要称作议和呢?这不是平白让人误会么?”
置政厅里,刘兴纯也正道:“这些条件……雍正怕是不可能接受吧……”
薛雪笑道:“漫天开价,落地还钱嘛。”
陈万策也道:“咱们是跟雍正‘议和’,只要这个大名义在,他能拿来安抚住下面的人,细节对他都无所谓。所以啊,为了吞吃江南的里子,咱们让些面子给他,也是必要的。”
李肆的语气显得格外坚定:“细节一条也不能让,除了地域,开出四省的范围,就是留出来的还价余地,我们的底线是江浙两省。”
李朱绶道:“依臣的理解,咱们要的,就是江浙两省,我们英华与清廷共主。清廷管治安捕盗,继续收他们的田亩钱粮,我们就管工商,以工商融江南,把清廷在江南的根子一步步挖掉。”
李肆再道:“这是我们在广东起事的老套路,但跟广东不同,以前我们是伏在幕后的黑道,现在则是从明面下手。”
议论转入细节,这边六车低低道:“娘娘,鞑子又不是傻子,会接受这等合约?”
严三娘嘴角微翘,摇头道:“正因为不是傻子,所以才要接受。你想想啊,你的邻居想占你家。他武艺高强,能一掌拍死你。但他爱的就是你家的陈设,不愿在屋子里大动干戈,毁了屋子,所以跟你来谈,说想让你的厨房两家共用。你明明知道,他先占了厨房,之后又要占其他地方,可你真愿跟他舍命相搏吗?”。
六车大眼睛眨了一阵,弱弱道:“只要我还能用厨房,怎么也不愿跟他拼命……”
接着她连连摇头:“咱们又不是强盗!咱们是收回自家的屋子!”
嘴上这么说,六车心里却是明白了。
但她还是觉得皇帝和大臣们提的合约着实荒谬,“可……我觉得这些条件简直就是在抽那雍正的耳刮子,打死他也不会同意的。”
严三娘再道:“严格说,这不算是条件,而是要那雍正皇帝承认这些事。通工商、封海、占地,这桩桩事,咱们不都已办了吗?”。
直起了身子,严三娘吐出口长气,神色释然地道:“这下我该是放心了,就知道他当不成昏君的。”
六车不平地道:“官家怎么可能是昏君……”
想到之前李肆训斥她的事,再加了一句:“管别人家事的时候,还真是个昏君。”
*
第二卷 第六百二十二章 五年之约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613 0:09:58 本章字数:5824
第六百二十二章五年之约
紫禁城养心殿,雍正的咆哮几乎快轰塌了屋顶。
“朕要应下任何一桩,朕就是这大清的第一昏君!”
书案上摆着一份摊开的书信,密密麻麻数千字,正是南蛮发给朝廷的南北和约。
雍正咆哮,群臣木然。
江南战事,消息无比混杂,具体是个什么情形,大家都看不太明白。可南蛮用顺风快递,直接将这么一封和议书交到京城通政司衙门,诸多传言也终于得到证实。
马尔赛在江南败了,被区区几千南蛮兵打得丢盔卸甲,南蛮毁了松江城,屠戮数万民人,当年大清攻打江南的形势再度上演,只不过大清成了即将溃决的守方。
现在南蛮压上一封和议书,内里所提的桩桩细节,都如一把把刀子,割得朝臣们心头吱吱作响,血水长流。这是和议?这是要迫自家献降书!甚至比降书还要过分!
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还不如跟南蛮拼了!虽知道必定会输,可战败而失江南,总比这么粘粘乎乎的容南蛮跟自己在江南共主要强,至少守住了面子。
热血瞬间上头,几乎也在瞬间消退,再输了,怕不止是丢掉江南吧……
所以朝臣们都木然了,如此抉择,不是他们能随意定夺的,甚至都不能开口。关系到大清国本,开口就决定了屁股坐在哪一边,在皇上没亮出屁股前,这可是莫大的赌博。
“富宁安!你去关外,去蒙古!广召新满洲和蒙古各部!”
“崇安!提点西山大营火器军,筹办大军南下之事!”
“杜叶礼任銮仪使!朕要……”
雍正的声音斩钉截铁,震得朝臣们天晕地转。
“御驾亲征!”
这四个字吐出来,杀伤力太大,就连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王以诚都软了膝盖,一屁股坐在地上。
御驾亲征……先皇康熙是怎么死的?还要亲征?大清的江山,真要再系于一战?
沉寂了片刻,殿上爆发出一片哭号。
“皇上去不得!”
“不能亲征!”
“打不得,不能再打了!”
一帮宗室王公,包括满臣们可受不住了,扑在地上叩头呼喊着。
江南的确是大清命脉,可大清的根子,就是满蒙,就是满人啊。现在不仅要动大清在理论上唯一能跟南蛮一战的西山火器军,还要动新满洲各部,加上蒙古诸部,没见过这般败家业的。即便是先皇康熙,也不敢如此行险。
看着众人在地上叩头如捣蒜,雍正嘴里还喊着:“朕意已决!休要多言”,嘴角却露出一丝释然的轻松。
这封和议书,他早已经看到了,而且不止一份。李肆通过茹喜传来了一份,通过李煦传来了一份。南蛮江南行营总管也给了李卫一份,李卫传了上来。现在这一份,是他按李肆的建议,护送南蛮的顺风快递,以民间方式递到北京,让整个朝堂都能知道这封和议书。
雍正怎么可能还想打?江南那地方,江河密布,又靠海,拿什么跟南蛮打?早前他对马尔赛去江南还有一分期待,想看看这几年过去了,南北两面在军事上的差距是不是变小了。可很遗憾,从李卫报上来的战地实情来看,双方的差距还更大了。
五千不到的南蛮兵,在龙门附近来回打,还打到了松江,不管是江南绿营,江南民军,还是田文镜支援过去的江西兵,都没把这支南蛮兵磨钝。据说奉贤之战是他们最吃力的一战,花了两天才攻下,死伤二三百人,为此《江南报》都在哀悼,说是血战。
这就是血战的话,大清的官兵去剿乡村散匪也能叫血战……
马尔赛在江南的尝试,本就在雍正的意料之中,这份和约送来,事情又回到了原点。最早如此提出的建议,已成了雍正奉行的国策。时间……大清现在需要时间。三五年不长,十年不短。
现在雍正在西山大营,偷偷摸摸用西班牙教官训火器军,同样用西班牙人在景山炮厂造新炮,估计再有个两三年,靠这只新军,就有了踞江自保的能力。而要反攻,就得在南蛮内部下力气。
至少五年,雍正给自己定出了这样的时间表。
五年之内,大清跟南蛮绝不能死斗,甚至他早已定策,即便南蛮占了江南,照样不能死斗,得以柔克刚……
如果这五年内,还能保有江南钱粮,那是再好不过,因此李肆传来的和约,让他非常满意,除了地域太大这一条。
可雍正身为大清帝王,跟南面订立这种城下之盟,不仅丢自己脸面,也丢朝廷脸面,他不得不在养心殿咆哮,要将这脸面丢出去,让臣子们背负。
而最大的顾虑还是满人,王公宗室们若是仍然不罢休,雍正即便有大决心,也难以挥刀砍自己龙椅的椅子腿。
现在看起来,满人这边已经看清了形势,江南就是个无底洞,现在该考虑该怎么止损了。
满人这一关过了,汉人这边呢?雍正当然不会将其当作一关,而是需要他们来搭梯子。
一边张廷玉神思迷离,刚才雍正那一番惺惺作态,让他隐隐又见到了先皇康熙的风度,这对父子,果然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啊。雍正广东之乱,以及京城夺嫡,就如当年康熙诛鳌拜,平三藩,直愣愣就开干了。而眼下权衡国事,又如晚年的康熙,对面子份外看重,行事也颇多顾忌。
不过还是有不同之处,雍正……敢为康熙不敢为之事,比如骨肉相残……
张廷玉的神思被雍正投来的冷厉眼神扯了回来,意识到该自己上台了,他嗯咳一声道:“天子不因怒兴兵,情陛下慎言!”
诤臣啊,风骨何其高洁!不明就里的汉臣们都暗地翘起了大拇指,连宗室和满臣们都松了一口气,赞这张廷玉有胆色。
雍正赫然起身,一脚踹倒书案,还要去拔身边侍卫的刀,王以诚赶紧抱住雍正的腿,张廷玉昂然挺胸,其他汉臣们也纷纷攘攘叫着,帮张廷玉求情,闹了好一阵,这一出戏码才以雍正息怒,赞张廷玉忠肝直胆落了幕。
张廷玉道:“南蛮这和约,近于迫降之书,绝不可立!”
除开雍正,众人都道,这立场不错!这面子咱们绝不能丢,但是……南蛮不答应,还要打,那怎么办?
“朝廷与南蛮不是正在议扬州浒墅关延期之事么?就以此事为基,开江南商埠,允其南北自由来往,以利天下庶民生息,百业兴旺。而我大清与南蛮南北休兵,化干戈为玉帛。”
张廷玉这话里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将南蛮递来的和约,以另一种方式兑现,以另一种用语描述。“南北自由来往”这话,其实就将南蛮要求的条件全部囊括了,听起来还是大清施恩英华,为民人谋福,至少双方是平等互利的。
第二层意思是关键,没这一层,前一层就没了根基。这是在说南北停战,大清承认南蛮,这华夏已为二国分踞,大清再不是华夏之主。
朝臣们沉默了,这个槛不好过,关键是看雍正愿不愿过。
雍正扭拧着脸肉,像是心中经历着剧烈的挣扎,最终他慨然道:“朕有大决心,朕为天下,为大清,为满汉民胞,忍得这般屈辱!”
允祥开口了:“这不是皇上之辱,这是臣子们一体之辱!”
主辱臣死啊,允祥一开口,殿上群臣全都跪下了,哽咽声一片,个个都热泪长流。
雍正也动静地道:“诸卿!要牢记今日之辱,我大清必将振作,将这屈辱,百倍还于南蛮!”
哭声如潮,待得潮尽,张廷玉再道:“臣求请皇上宽赦田从典……”
这个人名提出来,不明就里之人暗道,那家伙早早就提南北和议,还真是有先见之明。
接着马齐颤巍巍地道:“若是江南形势还未糜烂,南蛮还未必这般猖獗,既释田从典,就该惩治败势之人!”
这话说得太对了,南蛮在江南搞事,如果自己没这么大反应,皇上还未必会收到这份和约,就算里子丢了,面子还在,撕了皇上面子的人,必须受到惩罚!
“马尔赛,该杀!”
“倡战而败,江南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