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卧龙助理-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记得,上一次来建业时,那时昭武皇帝尚在,所据之地,也不过是荆楚一隅而已。十余年后,故地重游,方绍当真是有说不出的感慨。
不过,最令方绍感慨的,则是子城中那座雄伟壮丽的皇宫,先不说其内在的繁华,光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雄阔,就丝毫不逊于长安和邺城的皇宫。
以吴国偏避之地,却营造如此规模宏大的皇宫,孙权此人,看来也是个穷奢极欲之辈,开国之君便是如此,吴国焉能不灭呢。
“孙仲谋昵?”方绍想起了那个亡国之君,自己的大舅哥。
“关在子城偏宫之中,没有怠慢他。”黄忠知道孙权与方绍的关系,对于孙权的待遇一直很好。
“带我去见一见他吧,好歹也算故人了。”
黄忠便带方绍前往关押之处,自己则先行告退,亲自去筹办晚间的接风大宴。
打开殿门,一眼便看到了精神委靡的孙权,此刻,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江东之主,威风全然不见,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个潦倒的俘虏而已。
“仲谋兄,多年不见,别来无恙啊。”方绍笑着问候道。
方绍这话其实并无别的意思,不过,再孙权听来,却暗含着嘲笑与不屑。
故人相见,孙权心中却是浓浓的羞愧,曾几何时,他面对出使东吴的方绍之时,始终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今却沦为阶下之囚,叫他如何能面对眼前这个胜利者。
许久之后,孙权的羞愧放始缓解,憋了好一会,才默默道:“小妹他还好吗?”
难得孙权还会想到他的妹妹孙尚香,方绍移步坐下,淡淡道:“阿香她一直很好,你的外甥也很好,有机会你们可以见一见。’
方绍的平和让孙权的羞意消散了几分,他这时才敢抬起头来,正视着他的这位妹夫,叹道:“真是天意难测,我们竟会以这样的身份再次见面,中正,你真是对我这个舅兄一点都不留情啊。”
方绍笑道:“立场不同而已,如果笑得最后的是仲谋兄,估计说这句话的就该是我了。”
孙权怔了一下,随即点头苦笑:“你说得对,立场不同而已。不过,如果是我笑到最后,我可以保证,你和阿香,绝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孙权的话其实是另有暗示,方绍自然不会听不出来,他便直言道:“仲谋兄放心,天下既定,一切怨仇都烟销云散,我一样可以做出保证,孙氏一族,一世衣食无忧。”
这样的话,先前黄忠也说过,不过在孙权看来,黄忠还没有那样资格保全孙氏一族,现在他听到方绍自勺保证,一颗悬着的心便落地了。
最后的心愿了却,此刻的孙权反而释然了许多,眉宇之中竟是露出了难得的几份笑容。
“养好身体,想开点,过几天就要上路去长安了,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后有机会再会吧。”
方绍安慰了几句,便是起身而去。
孙权看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心中忽然在想,当初如果自己狠下心,宰了这小子,或者将永扣于江东,结局还会是这样吗?
大殿之门,在孙权的神思中关闭。
入夜,一场盛大的宴会在建业举行。
参加宴会的既有随方绍而来的原汉国诸将,亦有众多的吴国降臣1日将,虽然备人的心境并不相同,但宴会的气氛还算积极。
这场庆功宴的主角,自然便是东路军统帅方绍,以及奇袭建业的黄忠了,可以说,整个灭吴之战,就是靠着这二人的手完成。
在场的诸将们,无论是汉国之将,还是降国之臣,对于这二人自然是轮番的举杯恭维赞叹,有的是发自内的,有的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此刻的黄忠,正处于巅峰之上,他整个都身心放松,尽情的享受着众人的赞词,一杯接一杯酒饮下,志得意满,尽显于色。
几轮酒过后,黄忠已是老脸通红,醉意浓浓。
这时的方绍亦是一脸的酒红,兴致却依然不减,他举杯起来,高声笑道:“诸位,我们的黄老将军,以七旬之躯,浮海千里,威此不世之功,这等空前绝后的奇功,实谓古往今来第一人。来,让我们共同举杯,敬这个古今第一人。”
诸将轰然而起,百佘号人尽皆举杯相尽,一时间,宴会自勺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此时的黄忠,已全身心的沉浸在赞美的海洋中,见得此状,也毫不谦逊,乐呵呵的高杯酒杯,一饮而尽。
“哈哈哈一一”黄忠喝得高兴,抚须大笑,笑了好一会才停下。
方绍不嫌不够劲,端着酒杯摇摇晃晃的走下主座,来到黄忠的面前,笑呵呵道:“老将军,今天我们不醉不休,来,我再敬你一杯。”
座上的黄忠没有回应,整个人保持着须而笑的表情,一动不动的定在那里,仿佛变成了雕像一样。
方绍又叫了几声,黄忠还是一动不动没有应声。
这时的方绍,突然间感到几分不对劲,一颗心陡然沉了下来,他怀着忐忑之心,缓缓的走上近前,颤巍巍的伸出手指来,在黄忠的鼻息上一试。
片刻之后,方绍脸上的喜悦之色尽褪,转而却换上了几分悲壮。
沉默良久之后,方绍默默道:“黄老将军去了。”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八章 旧与新的较量
黄忠去了。
在他人生最辉煌的巅峰,在畅快的美酒和淋漓的大笑中去世,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对于黄忠的突然去世,方绍受了不小的打击,事后他才知道,原来黄忠在奇袭建业之时就受了重伤,这些日子以来,为了保住胜利的果实,他一直都是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在坚持。
方绍的到来,大局的确定,让黄忠心愿尽了,所以他才不再坚持,在酒与笑声中悄然离去。
黄忠死后让方绍唏嘘了好一阵子,接着他便上表,为黄忠表奏功绩,同时又派人将黄忠的遗体运往长安。
尽管黄忠的突然去世,给汉军上下造成了一定的营响,但这并未能改变吴国灭亡的事实。
在汉国大军尽数过江,占领了寿春、合肥,乃至建业等诸般战略要地后,方绍便派马岱等辈,率军前往会稽等地平定土豪的反叛,对归顺之辈给予优待,对顽抗大汉天威者,则进行严厉的打击。
与此同时,方绍又修亲笔信一封,派人前往荆州,劝仍掌握着数万吴国精锐的陆逊归顺。
陆逊所部在荆州本是占据着绝对的上风,就在孙权下诏投降的前一天,陆逊的大军刚刚攻克公安,准备接着围攻江陵,但突出其来的变故,打乱了陆逊的全盘计划。
由于形势发展的太快,陆逊甚至还来不及做出反应时,青徐便传来曹真陨命,吕蒙归顺汉国的消息,而就在陆逊犹豫之际,方绍已率汉军主力渡江进入建业。
大势已去,这一点陆逊很清楚。陆家的家业,子孙尽在吴中,如今已全部落入方绍之手,这一点陆逊也很清楚。光凭手中这一点兵马,根本无法逆转吴国灭亡之势,这一点陆逊更清楚。
其实,对于陆逊而言,吴国之灭,孙氏之亡,他并没有多少悲怆。尽管为了家族的利益,陆氏不得不向孙氏低头,但叔父陆康被孙策所害的血仇,时至如今,陆逊依然铭记于心。
此刻,陆逊心中竟隐约有几分快感。而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所想的并非是如何对抗汉军,而是向谁去投降。
是近在咫尺,屡败于己的庞统,还是千里之外的方绍。
就在陆逊犹豫不定之时,他先后接到了庞统和方绍的劝降信,前者言辞倨傲,一副颐指气使,而后者则是温谦有礼,态度亲切。
几天之后,陆逊做出了决断,以数万将士,以及所据荆州之地全盘向建业的方绍归降。
庞统的傲慢只是陆逊放弃他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名声名远播的名将,却反过来向自己的手下败将投降,陆逊颜面上当然受不了。再则,方绍毕竟是孙权的妹夫,跟江东算是沾亲带故,陆逊的归降自也有这一层关系的考虑。
是年冬末,历时四个多月的伐吴之战落下帷幕,为庆祝天下一统,皇帝刘泰改元太平元年,次日下诏令各路兵马班师。
当年舂,方绍留关兴、马岱和费神率五万中原军镇吴地,自统大军班师还朝。
随同方绍一并还朝的,还有陆逊、吕蒙、顾雍等诸多吴国旧臣,朝廷皆以高位征调这些江东名士入朝为官,至于张昭、吕范等人,则在奇袭建业之战中死于乱军之中。同时,方绍还以收买人心为由,特表诸葛谨为扬州剌史,留镇建业,主持吴地政务。
还朝之日,刘泰御驾亲自于长安东门相迎,为表方绍的之功绩,刘泰特令方绍与其共辇入城,而在这一天,长安城也是万人空巷,方绍同年轻的皇帝并肩而坐,享受了长安万民的称颂与拜伏。
这几十年来,方绍数度出征,也不是一次两次凯旋而还,胜利对于他而言,已如家常便饭一般,并不是激起多少雄心与自豪,但是这一次,那久违的喜悦与激动再次浮现于心,望着大道两旁向他欢呼着的人潮人海,方绍眼中竟是不由自主的泛起了泪花。
自董卓之乱以来,整个华夏大地就置身于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乱局之中,大汉的荣光被无数的野心和鲜血玷污,礼乐崩坏,黎民饱受荼炭,天下之民十死八九。
终于,三十年后,分裂终结,天下重归一统,人民不用再为不休的战争提心吊胆,他们终于可以安心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共享太平之日。
而亲手终结这乱世的,正是方绍本人。
隆中跟随孔明出山之时,方绍只不过是为买进孔明这支潜力股,跟着他过衣食无忧,有尊严的日子,他从未曾想过去建一番功业。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诡异,仿佛冥冥之中确有一双无形的手,一点点的把他推向历史的前台。
终于,在这一刻,他所建立的功业,让这个时代所有杰出的人物,统统都处于他的光茫映照之下,现在他可以自豪的说,天下所有人,包括当今的皇帝,都将要用仰视的目光面对自己。
吉往今来,能建得这般功勋之人,实在是屈指可数。
方绍做到了。
在灭吴之战结束的当年,战火熄灭,国家的政策开始正式转入恢复大汉朝曾经繁盛的经济。
是年春,朝廷即下令,经过战火和蝗灾侵袭三吴地区,免赋两年,受战争破坏次一些的青徐二州,以及豫州南部,及荆州中东部备郡,赋税减半。
在减赋免征的同时,朝廷又连下数道鼓励耕种的政策,责令备郡招抚流民,开垦无主之地,凡新开之荒地,一律三年免征。
战事平息后的第二年,曾经魏地和吴境的抵抗力量已经销声匿迹,战争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慢慢的愈合。
在这一年的夏天,方绍正式向朝廷提出,应当继续在中原推广府兵制之后,将府兵制和均田制推行到江南。
府兵制是强军的关键,而均田制又是府兵制的基础,这两种制度共同作用,才能为科举制培养出来寒门的人才,方绍迫不及待的推行此制,当然是想趁着中原与吴地的士家大族们元气未复之时,将他们扼杀在摇落当中。
然后,出乎意料的是,方绍的这道奏议,遭到了庞统的坚决反对,而随同庞统一起反对的,还有司马懿等魏国降臣。
为此,双方还在朝议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方绍的理由很明了,昭武皇帝定均田,创府兵,兴科举,借此富国强兵,最终以此击败了吴魏二国,所以这三套制度自当在全天下推广。
庞统则以三分一统,天下归一,府兵科举这等战时的权宜之制。已经不适合现今的国情,不但不应该继续推广下去,而且应该逐步的将之改回两汉1日制,庞统甚至还建议可以借鉴魏国的《九品中正制》。
庞统说得很对,如今天下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