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 >

第110部分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第110部分

小说: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节 八仙过海各有招

贵族不愿当首相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社会各阶层要求扩大选举权,打破社会上层控制政权的局面。资产阶级要求进行议会改革,获得议会中更多的议席。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普选权,以保障自己的经济、政治权益。这就导致了1832年议会改革和19世纪上半期宪章运动的发生。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取消衰败选区,改变过去的议席分配名额,以便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9世纪议会改革以后,扩大了人民的一部分民主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英国又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逐步取消了对选举权的种种限制。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不同政党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保守党和自由党在19世纪中期开始轮流执政,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19世纪英国议会不断改革,使民主的范围逐步扩大。

从1902年以后,英国首相都是平民出任,再没有贵族出任首相了。今天的英国贵族一点也看不出来他贵在哪儿,可能有个大城堡,国家帮他维修,卖点门票,赚点钱,也就这点好处了。基本上不干预政治,贵族如果想当首相的话,必须辞去爵位,辞去上议院议员的席位,才能去竞选首相。当然,一般的上议员也不愿意干这个。19世纪的英国首相还都是××公爵,××勋爵,从1902年以后,再没有了。

共和派终掌权

19世纪,在法国,民主共和势力与封建保皇势力仍在反复较量。1848年2月,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宣布实行共和政体,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不久,资产阶级共和派通过了第二共和国宪法。根据该宪法,1848年底,法国进行总统选举,得到农民支持的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国总统,但他一心想恢复帝制,1851年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开始个人独裁统治。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成恢复帝制的决议。不久他登基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他代表金融贵族和大工业家的利益。对内,他推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不断侵略扩张。1870年7月,为争夺欧洲霸权,法国与普鲁士展开军事决战,拿破仑三世被俘投降。9月,巴黎人民乘机发动起义,要求废除帝制,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5年初,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其实,在第二共和国国民议会内部,仍然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但这帮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锣齐鼓不齐,狼上狗不上。正统派希望波旁王朝复辟,奥尔良派希望七月王朝登基,波拿巴派当然愿意拿破仑帝国卷土重来。他们互相争吵不休,因内讧而力量削弱。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翻身得解放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德、日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两种模式: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个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英法美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俄德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可能觉得有疑问,德国不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进行的吗,怎么能算改革?只要是旧统治阶级主导的都算改革。美国内战,林肯难道是被统治阶级吗?他不也是统治阶级吗?为什么算革命?因为他推翻的是种植园主。

所以英法美是革命的路,俄德日是改革的路。

俄罗斯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农奴的反抗越来越多,据统计,1826年—1834年为148起,1845年—1854年激增为348起。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1860年俄国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八分之一,铁路长度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1825年12月(俄历),他们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但遭到了镇压,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这次失败的起义反映了俄国社会上层对俄国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改革俄国政治的要求。而在社会的下层,俄国的农奴制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创办杂志,鼓吹农民解放,公开批评旧制度。

俄国废奴改革的导火线是克里米亚战争。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的势力,1853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盟约,派兵参战。战争主要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死守要塞,但装备匮乏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再加上出身农奴的士兵素质差,俄军战败。30万俄军本土作战,6万英法联军远道而来,到了克里米亚半岛,两万多人感染霍乱,丧失战斗力,真正投入战斗的部队人数只相当于俄国的十分之一。从1853年打到1856年,塞瓦斯托波尔沦陷,纳希莫夫海军上将阵亡。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这个战争有点像咱们中国的鸦片战争,沙皇尼古拉一世在绝望中死去,中国教科书上说是自杀,其实是心脏病突发。在俄罗斯我问导游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因,导游说你们真敢胡说,东正教徒不能自杀,人家皇上很有骨气,一打败仗特着急,急出病死了。不像咱们皇上,鸦片战争之后,身体倍棒,吃吗吗香,又活了10年。这一败,俄罗斯向欧洲扩张的脚步遭到了遏制。俄罗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跟西方大国的差距:帆船跟轮船的较量,马车跟火车的较量。西方国家用轮船运兵,俄国用帆船,人家登陆之后,铺了8英里长的铁轨,把炮弹从船上运下来,运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城下,炮轰要塞。俄罗斯的每一件军用物资都要靠马车运来,一下雨,满地泥泞,车就陷在里面不动弹了。军需物资上不来,人再多,没有用。人是一堆肉,用钢铁武装起来的才是战士。俄罗斯痛定思痛,这场战争我们为什么败得这么惨?因为我们经济太落后。我们为什么经济落后?因为我们有农奴制度。所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进行废奴改革。历任沙皇里雕像最多的就是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都有雕像,因为他解放了农奴。

亚历山大二世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批评的增加,一些封建地主看到农奴制的废除已是大势所趋,表示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民。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农民获得份地时,要支付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两三倍的赎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本付息。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力前两年每年必须为地主服40天的劳役,之后将转化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农民摆脱了个别地主的支配,却受到了村社的控制。改革后不久,广大农民就发觉自己上当受骗,纷纷举行暴动。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在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的政治变革也在缓慢进行,内容主要是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在地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在司法改革方面,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是在广大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但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制残余,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一批平民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度。但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

叮里哐啷走向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也属于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了改革。德意志统一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法发展;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在国际市场上跟外国竞争,也争不过人家。这两个因素,使得德意志必须要完成统一。

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核心邦国是普鲁士王国。当时在德意志邦联境内,能有资格完成统一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但普鲁士更具优势,首先是经济发达,英国人后来说,与其说德意志的统一是建立在铁和血中,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钢上。再有,全民族尚武,军国主义色彩强烈,统治阶级野心勃勃。普鲁士人最早就是日耳曼蛮族,当年靠武力消灭了罗马帝国。很多在莱茵河畔居住的军事贵族们,到东部波兰、立陶宛建立自己的领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跟东部民族打仗,包括跟西征的蒙古人打仗,使得他们的军事素质十分过硬。德国的贵族,姓名里面都有VON三个字母,翻译成“冯”,奥地利人也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那些将军元帅,没一个不VON的。VON相当于英语当中的FROM,德国贵族的姓名一般就是我从哪个地方来到东部的,表示不忘世居。奥托?冯?俾斯麦,奥托从俾斯麦那个地方来到东普鲁士。这些贵族被称为容克,他们在常年的征战过程中,建立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