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魂断大明 >

第248部分

魂断大明-第248部分

小说: 魂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的嬉笑声随着这一声暴喝,立时停止。
好一会儿另一个声音才道:“大哥你这是干嘛?人家好不容易欢乐一回。就被你给扫了兴,你是不是成心啊!”说话之人,语带不满。
建文帝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便走了进了进去。
听得响声,里面似乎得到了消息,里面快速的走出来三个人来,为首的一个三十岁上下,身材魁梧,长得面如冠玉,英姿非凡,另一个稍显清秀,却也浓眉朗目,英气勃勃十分的俊逸。二人身后跪着一个容颜姣好的女子,十七八的年纪,头戴一顶角冠,穿一袭淡绿『色』的裳,外边又套一件薄薄的丝绸,颤抖着身子跪在二人身后。
“臣,徐辉祖不知圣上驾到!有失远迎还望陛下赎罪!”为首的男子声如洪钟,跪倒在地对建文帝行叩拜大礼。原来这男子正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徐达共四子,其中第三子徐添福早逝,其余三子,辉祖以长子身份承袭魏国公,成为徐家第二代爵主;二子徐膺绪任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增寿生的英俊,又聪敏过人,且生『性』潇洒,十分讨太祖朱元璋喜欢,因此他的官职反在哥哥膺绪之上,荣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但也正是如此,这位四子平日最为风流,跪在他身后的那名女子便是他好不容易弄自教坊司里弄回来的歌姬,正想娱乐一番,不料被这个平日里严厉的大哥发现了,正喝骂之际,被建文帝听到了。
第13卷 自古英雄尽解诗
明太祖朱元璋虽没什么书,但他做得诗词比起一般的帝王都要好,尤其是他脱下僧袍,换上戎装,且有所发展之后,亲近士人,好学不辍,才识了些字,读了些书。尤其是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政务之暇,『吟』诗作文,留下了大量文字。而其诗文水平如何?今日小景带着大家来瞧瞧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所作的诗词。
朱元璋所作的诗词不多,但也留下了不少佳作,今日小景就以故事的形式,展现朱元璋的佳作。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要饭,一日,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碰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拿他寻开心。他很气愤,当场作了上面这首诗予以反击。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转战江淮间,一次,乔装出行到太平府的一座寺庙般若庵。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就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在庙中墙上的题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答道: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当场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多次微服外出巡视。这日在金陵(南京)郊外遇参加进士考试的众举子候船。此处景『色』十分壮观,万里长江波涛翻滚,雄伟的钟山虎踞龙盘。有一举子遥望远处秀丽的燕子矶,脱口『吟』道:”燕子矶兮一秤陀,”众举子一致称赞:” 好一个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此一句足见你胸襟之博大了。”朱元璋听了却冷笑一声。有人忙上前指责:”先生为何发笑?”朱元璋道:”此句气魄虽大,只恐难以为继。”的确,以偌大的燕子矶为秤陀,又拿什么喻秤杆、秤钩呢?良久无人为继,朱元章见状大笑,说:”待我试续一下。”当即『吟』道:”燕子矶兮一秤陀,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续得巧妙,解得深邃,尤把江山称为己物,出语更是不凡。众举子暗自佩服,却不知续者乃是当朝皇帝。
咏 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元璋登基后,带领文武百官来到燕子矶赛诗时所作。《唐才子传。张祜》写到:尝共谒淮南李相,祜称“钓鳌客”。李怪之曰:钩鳌何以为竿?曰:以虹。何以为钩?曰:新月。以何为饵?以‘短李相’也。李壮之,厚赠而去。什么意思?张祜是在说,自己向往李相,愿意以自己为饵,钓李相之鳌。李相就是李绅,写过“谁吃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张祜是唐代一位比较重要的诗人,诗才诗名双佳,杜枚曾写诗赞他“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无题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朱元璋大宴群臣时诗。
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行,口占《虹霓》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恰巧彭友信遇之,随口续道:“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皇帝大为高兴,次日任命他为布政使。
还有一次,朱元璋便服出访,遇见一位书生。朱元璋问他是什么地方人,书生回答:“四川**府人。”朱元璋随即按照这个人的地望(籍贯)出了一上联: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府;
说毕,命书生对出下联。书生立即对道: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
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直到红日西沉,尚不分胜负。朱元璋棋兴未减,叫人掌灯,挑灯夜战。朱元璋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月,即兴说出上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能下?
要刘基接对,刘基浏览了一下夜景,见地下纵横交错的人行道,迅速构思出了下联:
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敢弹?
朱元璋又将上联略作改动『吟』道: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略一思索,对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自朱元璋“风云际会”得刘基,对刘基十分赏识,称刘基为“吾子房”,常喊“老先生”而不名。
说道对联,据说春联这个词语便是朱元璋最先地出来的,这个到让小景有点吃惊,要知道若是春联都是朱元璋提出来的,配上“北平、南京“这三个名号,朱元璋还真是比一般人会起名字。 据《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命令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不但赦了这家的罪,还亲笔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朱元璋以阉猪为题,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写得很不错。过了几天,朱元璋又到这家门首,初见对联还未挂出,很是生气;后听说这家认为系太祖御笔,已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
朱元璋还写了一些对联赠送给大臣们。《金陵琐事》说,他曾以如下一副送给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濠上,即濠州,治所在安徽钟离(今凤阳东)。元末郭子兴与朱元璋起义于此。下联也是朱元璋送给徐达的: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列朝诗集》说,朱元璋又以如下一副送翰林学士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这样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对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
对于朱元璋的诗词、对联,自明朝以后,几乎都是异口同声的一片赞扬,大文学家宋濂说他“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跪捧而观,殷彝周鼎,未足喻其古也;太山乔岳,未足喻其高也;风霆流行,未足喻其变也。”真是天下之神物,宇宙之至文。评价极高。同样,被后世看做后世诸葛亮的刘基同样对他的诗词评价极高,在给《御制文集》作的序文中,说朱元璋于“万几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就连后世的大文豪,郭木若都说他“与日星同其耀,风云同其变,河岳同其高深,大章韶同其奏,江海同其波,阳春同其和煦”,是“天地精英之气钟于圣人而下饰万物者。”这些小景虽觉得有点过高,但过去很多文化不高的皇帝都有诗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世人有感于不读书的刘邦都写出神彩飞扬的大风歌,朱元璋的诗词,套用唐代诗人陈陶曾的诗句“自古英雄尽解诗”。
这些都是小景好不容易找出来的佳作,还望喜爱朱元璋的书友们可以瞧瞧!
第13卷 569章:风流少年
教坊司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专门在庆典或迎接贵宾时演奏乐曲的。它有众多乐师和多种历代相传的乐器,蔚为大观。不想其中眷养一群**却是对礼乐绝大的讽刺。《元史•;祭祀志》记忽必烈至元七年,太子和众官迎佛游皇城,其中有教坊司兴和署掌**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可见教坊司**人数很多。正因为长年养育在教坊环境里,在音乐老师的教育中,在多种乐器伴奏下,这些**精通音律,能弹琴瑟、琵琶等等,能歌善舞,这又不同一般**了。她们恪守着卖艺不卖身的盟誓,并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和卓绝的文学才华赢得人们的尊重。古来仕宦文人、游侠清客,无论是指点沧桑的帝王,还是妙笔生花的文人,或者蓄『妓』于室,或者会『妓』于院,皆是出于对这些才女的钦敬,她们也不断被尽善尽美的描摹进文学作品,流芳千古,垂青万年。
但明代教坊司,其蓄养之官『妓』也时常侍应官员权贵,而一些达官贵人之中,不乏风流**子弟,观看舞曲之时,顺带查看艳丽,一旦看中某女,欲求之龌龊之事。不过教坊司官『妓』虽地位低下,但并非一般的青楼女子。依照明朝法律,官『妓』们只需卖艺,无需卖身。虽是如此,但也抵不住权贵的龌龊之心。强行带回家中,欲求床底之欢,不少官『妓』纵然不愿,也无力抗拒,只能任其带回家。但眼前的徐增寿却不是这般,他虽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第四子,但生的英俊,又聪敏过人,且生『性』潇洒,十分讨太祖朱元璋喜欢,因此他的官职反在哥哥膺绪之上,荣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但也正是如此,这位四子平日最为风流,前些时日,和曹国公李文忠长子李景隆去参加了一次酒宴,不想一下子被这小妮子脱俗的气质,兼生的花容般的月貌一下子给『迷』住了,这小妮子姓李名绿鄂,原本是官宦人家,只因父亲在太祖时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惹得龙颜大怒,被朱元璋杀了头,但朱元璋还不解气,就御笔一挥,不论大小统统籍没为『妓』,明代官『妓』是代代相传,这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