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魂断大明 >

第2部分

魂断大明-第2部分

小说: 魂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留在身边。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顺帝的遗腹子。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徐达攻陷大都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两者相差达8年之久。这种情况可能由于朱元璋刑罚过严、朱棣杀戮过重,从而导致民情激愤,因而编造谣言以发泄胸中的不满情绪,以至于以讹传讹。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比如说成祖是达妃所生,或元主妃不是洪吉喇氏而是翁氏,等等,但都影响不大。实际上,争论的焦点是成祖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以上看法都可以归纳到这个问题上来。朱棣非马皇后亲生而生母为妃的说法,经过明史专家李晋华、吴晗等人的精细考证,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这里,可以提供一条可以佐证成祖庶出说的史料。成祖即位以后,禁止一切有关其夺位的史料,但他左右不了国外的史籍,而这条史料恰恰出自邻国朝鲜,其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著有《奉使录》记其事,其中有诗题云:
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洪武二十二年,还不存在嫡庶之差别问题,故燕王即使对外国人也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那么,朱棣为何一再强调自己是嫡出呢?这是因为明朝的皇位继承制为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子继承皇位才是深孚人心的,否则会危及皇权的稳定。特别是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建文帝赶下台后取而代之,更恐难以服众。他担心后人说他篡权,所以才千方百计强调自己嫡出的身份。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是不足为怪的
明朝的那点事儿 000章:明悬案2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进入南京城,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进入南京时,皇宫突然起火,朱允炆不知所终,对于他的下落,史书记载不一,有的说建文帝及其后妃都自fen宫中,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化装成僧人从皇宫逃出。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迷』团,连卫斯理也有以其作为主线的故事。
以下资料可供参考:根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欲拔刀自尽,少监王钺在侧拦住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升遐时,曾留有一个箱子,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方法’。”朱允炆即命王钺取箱,片刻后有太监四人,扛一箱入殿,箱的四围俱用铁皮包裹,连锁心内也灌生铁。王钺取了铁锥,将箱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并有剃刀一柄,白银十锭,及一张纸,纸中写着:“允炆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朱允炆叹息道:“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太监立即取出剃刀,给朱允炆剃发。朱允炆脱了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一面命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皇宫,烧为灰烬。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妃嫔多半焚死。朱允炆痛哭一场,麾衣出走。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伛偻先出,其余亦鱼贯出门。门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朱允炆乘舟,并叩首称万岁。道士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守候。”流亡诸人遂乘舟而去。
这是个十分离奇的传说,流传很广。在西南数省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是朱允炆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还作了一首诗: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颇为符合朱允炆身份。
虽然无法证实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带,但其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当作是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下葬,但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对朱允炆的死很怀疑。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配上认识朱允炆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时人称为“张邋遢”,大名鼎鼎的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的名义,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永乐二年(1404年),又有谣传说朱允炆已经逃亡海外,朱棣又派亲信宦官郑和(世称“三保太监”)领兵浮海,远巡西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面漂泊十几年的胡濙突然赶回北京。此时朱棣驻地刚好在宣府驻军。胡濙匆忙赶到宣府时,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睡下,听到是胡濙回来,立即批衣照见。君臣二人一直密谈到四更。《明史》记载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如此推断,显然胡濙已经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确切消息,而且事隔多年,朱允炆已经没有任何争夺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自此,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踪迹。
还有记载说后来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因被人发现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及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当时回答说:“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朱允炆)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张居正也认为朱允炆并没有烧死,而是逃走了。因为时间已久,明成祖朱棣当时担心的朱允炆复辟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连明神宗都公然发问,可见当时已经不是什么忌讳。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考,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明朝的那点事儿 000章:被诛十族的人
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曰:‘独不畏九族乎?’方孝孺义无反顾,抗声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明朝的那点事儿 000章:为了皇位被侄子蒸死的叔叔
朱高炽就是朱棣的大儿子,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的朱高炽。
高炽是个心地善良的大胖子,行动有些迟缓,同他弟弟朱高煦的虎虎有生气和极端的心狠手辣,正好是两极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朱棣自立为皇帝之后,之所以拖了一年多才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臣中间,有一股较为强大的势力,在做着朱高煦的“托”。这些“托”们希望,高煦最终可以挤掉在永乐元年仍旧只有世子名份的朱高炽,而成为其老爹身后的皇位继承人。此外,朱棣在起来造他侄子朱允炆反的时候,曾经答应骁勇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只要帮着自己夺过江山,就改封他为皇太子。因而,这一有违“嫡长子继承制”的“换人”计划,差不多就要成为现实。然而,在成祖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兼顾问的解缙、黄淮等人,却一致表示反对。这几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在对朱高煦投反对“票”的时候,所抱持的理由,当然仍旧是那个不可逾越的“由嫡长子接班”的“周公旦定律”。
永乐二年,解缙三十六岁、朱棣四十五岁、朱高炽二十七岁;几年以后,解秘书、黄秘书都将为自己在这一年里,替二十七岁的朱高炽维护“合法权益”,而付出惨重代价。因为,那个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的朱高煦,已经将他爹朱永乐的这两名机要秘书,当作眼中钉、肉中刺,而列入了他的“黑名单”。
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在靖难战争中军功显赫的朱高煦被立为汉王,封地在边远省份云南。但朱高煦以云南过分地遥远为理由,而拒绝前往。朱永乐见二儿子使出无赖手段,赖在自己身边不走,就睁一眼闭一眼,放任自流地随他去了。正是朱永乐对二儿子不服从分配的工作态度不闻不问,方才使得朱高煦时常以挑战者的姿态,来面对他的老兄朱高炽——经常『性』地对皇位继承人进行寻衅滋事,也就成为了汉王朱高煦呆在老爹身边所从事的主要工作。
朱高炽虽然贵为法定的元首接班人,但他却仿佛置身险象环生的急流当中。直到永乐十六年,在通过了他爹朱永乐的一项秘密考察之后,他的接班人地位,才最终算得上是铁板钉钉、完全稳固。
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明成祖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于洪熙元年五月病逝。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宣宗对朱高煦这位有功劳、武功高强的叔叔很是尊重,有求必应,朱高煦反以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认为夺取皇位的机会来了。
朱高煦自被成祖强令到乐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死于回师途中,朱高炽即位。朱高煦便加紧了谋取皇位的行动。一方面由其子朱瞻圻在北京窥探朝廷的一举一动,派信使迅速向父亲报告。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心腹潜到北京,伺机叛『乱』。不久,仁宗去逝,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更加赏赐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这两位皇叔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王府,朱高煦每每向皇上提出请求,多次敷陈利国安民之事,宣宗都一一照办,命令各部实行,然后再付书信向朱高煦致谢。宣宗对群臣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而今皇叔所言,全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洗心革面,皇祖的话可以不顺从照办。”此后,不管皇叔提出任何要求,宣宗都按朱高煦的意见一一照办,而朱高煦日益肆无忌惮。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朱高煦向前锋军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接到前锋大军报告后,命令大军蓐食兼行,于八月二十日到达乐安,驻扎在乐安城北,包围了四门,朱高煦命令军士守城,宣宗命令发神机铳,打算『逼』迫朱高煦投降,神机铳响声大如雷,杀伤力巨大,叛军立刻失去斗志。诸将请求即刻攻城,宣宗不允许,再次把劝降书信用弓箭『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这时,城中将士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皇上。朱高煦惊恐万分,见无法与宣宗对抗,便趁夜晚天黑,秘密派人到宣宗的行营,禀告皇上,朱高煦愿意今夜出城投降,但念及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