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华夏-第1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是吧?”孙纲看着于芳的动作,象是猜到了什么,笑着问道。
“嗯。”于芳使劲的点着头,笑道,“我知道就有好几次了。”
“奶奶的,他以为他自己还比我强多少似的。”孙纲狠狠的当着美女秘书的面鄙视了一下她所崇拜的“大司马史”,“他要坐在我这个位置上,只不准还干出来些什么呢。”
“不过,我可没觉得您做过什么不好的事。”于芳笑着说道。
“行了,你别替他顺情说好话了。”孙纲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对了,把他那天给我的那个运载火箭方案找出来,我想再看看。”
“好的,您稍等。”于芳说着,来到文件柜前打开了柜门,不一会儿,她从里面取出了一个厚厚的档案袋,拿到了孙纲病床上的小木桌上。
孙纲打开了档案袋,取出了里面的文件,他没有看里面的文字说明和线图,而是找出几张彩绘的图画,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到这些绘制精美堪比油画的彩绘图纸,于芳也感到非常好奇,她虽然说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图纸了,但并没有仔细的看过它们。
孙纲凝视着第一张图纸,神情一点一点的变得凝重起来。
这张图纸上描绘的,是一枚巨大的正在喷火飞行的火箭。
这枚火箭的外形看起来和“雷龙”火箭差不多,但体态要粗大得多,这枚火箭的全身涂上了蓝绿色的迷彩,在火箭箭首处绘有醒目的红色飞龙标志,带有4个巨大的尾翼的火箭尾部正喷出粗长的白炽火柱,在蓝天和白云之间穿行,景色极为壮观。
“这上面怎么还有驾驶舱?”于芳看着火箭的头部似乎和“雷龙”火箭有区别,不由自主的问道。
“不错,是有人驾驶的,因为它要在地球外轨道飞行。”孙纲点了点头,取出了另一张彩绘图纸给她看。
于芳看着这张图纸,上面描绘的已经是太空里的景象了,在巨大的蔚蓝色的地球映衬下,是一架带有很短的翅膀的造型象子弹头一样的飞行器,尾部已经开始喷火,显然是在以高速飞行,而在它的下面已经脱离开来的,是刚刚于芳看到的巨型火箭的巨大箭体。
“好漂亮。”于芳羡慕地说道,“我也飞过不少飞机,可从来没有在这么高的地方往下看。这景色真是太美了,不过,我想知道的是,地球的景色真的是这样的吗?还是画家想象的?”
听了美女秘书的问话,孙纲一时无语。
他当然没有办法告诉她,真实的景象就是这样。
这图纸上所画的,是他经过补充想象之后,由绘图人员精心完成的。
这个二级运载火箭的方案,是应他的“洲际弹导导弹”的设想而设计出来的,和后世探索宇宙的运载火箭以及实战用的洲际导弹相比,无论是外形还是设计理念上,都相差无多。只是不同的是,这种洲际导弹,是需要“人导”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人导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已经完成,而并没有投入实战当中的原因。
这种“过把瘾就死”的作战方式,无疑是无法让孙纲接受的。
“真希望能早日看到它成为现实。”此时的于芳并没有想到这种火箭的真正用途,她有些动情地看着孙纲说道,“咱们中国人的飞天之梦,终于能够实现了。”
“是啊,遨游太空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孙纲看着手中的图纸,眼晴似乎有些湿润,他看了看身边那张喷着淡淡香气的年轻的脸,“我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而你和你的孩子们,是一定有机会的。”
~~~~~~~~~~~~~~~
明天核爆开始继续求月票……
(一千三百八十六)珍珠港上空的人造太阳
(一千三百八十六)珍珠港上空的人造太阳
于芳听出了孙纲话语里的伤感,想要说几句安慰他的话,一时又觉得无从说起。
孙纲没有再说话,而是仔细的将手中的图片又看了一遍之后,重新装好交给于芳,等于芳将它们重新锁在柜子里后,回头发现孙纲躺在床上,已经睡着了。
看到总统今天睡得格外香甜,脸上满是安祥之意,于芳轻轻来到他的床前,将被子给他掖好,转身轻手轻脚的离开了。
1944年12月24日,日本,横滨。
华夏共和国日本督统黄锦尚上将站在指挥塔台上,看着远处一架架准备起飞的“鲲鹏2”式远程战略轰炸机,心潮起伏不定。
“鲲鹏2”式远程战略轰炸机是“鲲鹏1”式的加强放大版,机长为47米,机高12米,安装了6台大马力“风神”涡桨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为200吨,最大载油量92吨,实用升限达到16200米,最多时可以携带30吨的航空炸弹,作战航程达12700公里。是中国目前拥有的最大的轰炸机。
此时的机场已经全部戒严,机场的上空,数架“天火”式喷气战斗机在不住的盘旋着,机场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起飞前的战略轰炸机进行最后的检查,在这些巨大的“鲲鹏”不远处,是整装待发的一架架“飞熊”式重装甲战斗机。这些“飞熊”是为执行远程轰炸任务的轰炸机护航的。
黄锦尚象是有些着急的看了看腕上的手表,他这才第一次发现,自己的额头竟然渗出了汗珠。
和执行任务的轰炸机飞行员们一样,黄锦尚当然知道,这些从未在战场上亮过相的大型轰炸机这一次执行的是什么任务。
这些远程战略轰炸机肚子里装着的,是足以毁灭一座城市的可怕力量。
此时,坐在“震旦”号轰炸机里的华夏共和国空军上尉徐焕升,心情也和指挥塔里的黄锦尚一样,久久无法平静。
早在1943年11月,徐焕升上尉和他的“雪山神女”机组成员就被调离了苏联战场,来到了西北地区的一处偏僻的秘密训练场进行“特殊训练”,在经过一周时间的正式培训之后,他们便开始操纵这种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型轰炸机进行轰炸练习。和以往的训练不同的是,他们的训练科目是投掷一种外形又粗又大而且异常沉重的炸弹,人们戏称这种炸弹为“棒槌”,徐焕升等人一开始得知他们这些轰炸机部队的精英来秘密基地接受的训练竟然是为了扔这种十分平凡的炸弹,都感到十分失望,而其它部队的成员也管他们叫“棒槌”,戏称由他们这些人组成的第101战略轰炸机大队为“棒槌大队”。
但很快,这些华夏空军的精英们就觉察出了他们的训练可能是为了某项特殊任务,因为在他们的训练科目当中,不断的被加进了一些极富技巧性的动作,如投弹之后的俯冲急转弯动作等。加上上级一直对他们要执行的任务讳莫如深,而且自从来到基地后,第101战略轰炸机大队就和外界彻底断绝了联系,可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练扔‘棒槌’”。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第101大队的成员对自己的训练科目以及投弹操作流程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闭着眼睛都能完成的地步,正在大家练得快麻木得变成了棒槌的时候,上级向他们宣布了他们所要投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1944年2月,在西北浩瀚的沙漠当中,第101大队的“蟠龙”号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空投试爆,徐焕升这才知道,自己和大家将要扔到敌人头上的,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武器。
而徐焕升当时还不知道,他会有幸成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投掷者和见证者。
1944年7月,在另一处更深更远的沙漠,徐焕升和战友们驾驶“震旦”号,完成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空投试爆。
他现在还记得,自己透过护目镜,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而今天,他将在珍珠港上空,重复这一旷古未见的奇观。
终于,漫长的等待过去了,在接到了指挥塔发出的信号之后,第101大队的“鲲鹏2”式战略轰炸机巨大的引擎开始发动起来,机场上空弥漫着震耳欲聋的螺旋桨搅动空气发出的轰鸣声。机身上涂有红色带翼飞龙标志的巨型轰炸机缓慢地移动着巨大的身躯,仿佛大鹏振翼而飞,一架接一架的腾空而起。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鲲鹏”们并没有在机场上空集结,而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飞去。与此同时,“飞熊”战斗机群也分组接连起飞,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轰炸机,向蓝天飞去。
“今天的天气可是不错。”可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副驾驶佟彦博对徐焕升说道,“希望瓦胡岛的天气也一样好。”
“是啊。”徐焕升笑了笑,没有多说。
这个日子是气象部门早就预测好了的,而且早在他们起飞之前,执行气象观测任务的飞机就已经出发,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出天气不好的信号。
很快,几分钟内,“震旦”号便飞上了10000米的高空。看着周围的蓝天和白云,以及金色的太阳,徐焕升感到心里不那么紧张了。
按照计划,“震旦”号将直飞瓦胡岛,在珍珠港投下机腹内重达16吨的那枚氢弹。
“知道吗?听说咱们要扔的这玩意儿还有大总统的创意在里面。”佟彦博不象徐焕升那样的放得开,他无心于周围蓝天云海的壮美景象,而是用说话来缓解内心的紧张,“我真想不明白,大总统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这就是他是大总统,而你是讨饭桶的原因。”徐焕升知道佟彦博心里很紧张,和他开了一句玩笑。
“操我要是讨饭桶,会坐在这里扔这玩意儿吗?”佟彦博呵呵一笑,“不过,这玩意儿实在是太可怕了,这一扔下去,不知道要死多少美国佬。”
“是啊,咱们一支航母舰队,让美国人一颗这种东西就炸没了,听说死了上千个海军的弟兄。”机械师苏光华的声音响了起来,“好多海航的飞行员弟兄眼睛都给伤了,怕是永远也开不了飞机了。”苏光华的语气里透着一丝愤恨,“这一回,让他们也尝尝这东西的滋味”
“咱们飞机肚子里的这玩意儿威力应该比美国人扔的那东西大吧?”投弹手陈光斗问道。
“不知道,应该是吧?”徐焕升转头向机舱里的一位穿着没有军衔标志的防护服的人问道。
“咱们要扔的和美国人扔的那个不是一种东西,但威力要大上几十倍。”那个来自“特殊部门”的只有“路人甲”代号而没有名字的专家不动声色的笑了笑,回答道,“等扔下去你们就知道了。”
没有亲眼见到美国原子弹爆炸威力的徐焕升不知道,其实他第一次在沙漠里空投试爆的那颗氢弹,威力就远远的超过了美国人的“小玩意儿”。
“咱们这一次可以好好的给海军牺牲的那些弟兄复仇了”听了路人甲的话,陈光斗的脸上现出了一丝狰狞之色,“等着受死吧美国佬”
“震旦”号轰炸机在高空快速的飞行着,飞行员驾驶着这架载有氢弹的飞机飞向瓦胡岛。尽管对操作流程已经烂熟于胸,但徐焕升仍然不敢大意。
“震旦”号轰炸机的驾驶舱里布满了具有华夏特色的机械仪表,看上去让人满眼充满硬朗的质感。此时,仪表显示,飞机即将飞临目标瓦胡岛上空。
“再有20分钟到达珍珠港上空。”徐焕升大声的说道,通知大家做好准备。
很快,“震旦”号便抵达瓦胡岛上空。徐焕升透过座舱向下望去,看见了处于云雾笼罩之中的瓦胡岛轮廓。
“震旦”号开始降低高度,通讯员蒋绍禹转动着无线电台的旋钮,“敌人发现了我们的观测飞机,正在发出警报。”蒋绍禹说道,“现在发现了我们。”
听着电台里传出的美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