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细说清朝 >

第3部分

细说清朝-第3部分

小说: 细说清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我们寻找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历史读物时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读起来轻松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此书一出版,立即获得读者的肯定,已经添印多次。

这套丛书最主要部分由台湾著名学者黎东方著述,分别是《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所缺部分,另有学者补上:沈起炜著的《细说两晋南北朝》、赵剑敏著的《细说隋唐》、虞云国著的《细说宋朝》,这样,上自秦汉、下止民国,将几千年中国历史细细说来。

学者黎东方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就向群众讲述历史事实,会场内听众踊跃,轰动一时。自离开大陆后,经常往返于台湾与美国,或执教某一大学,或潜心研究学问。先后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细说先秦史》、《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一直细说到民国的肇造。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深入浅出,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黎东方教授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事实与现象,透过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蕴,并探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在融会贯通的理解之后,才笔之于书。阅读《细说》,会发现黎东方教授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左右逢源、曲汇旁通。

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将这套书在大陆出版,考虑到两岸政治环境与史学观点的差异,经作者同意,对书中某些观点、提法稍作修改。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出版

由黎东方等编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黎东方1907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就学于清华大学、巴黎大学,1931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他首创“细说体”历史著作《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等,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通俗的语言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胡适博士读了《细说清朝》后,力劝黎先生将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

黎东方九秩开始撰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孰料至1998年12月猝然仙逝于美国加州,大愿未竟。黎夫人黄鸿书女士约请对丛书所缺各朝历史素有研究,且熟悉“细说体”笔法的学者,继续撰写下去。《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分别由上海学者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完成。近日,“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简体字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伟强  来源:劳动报



四位老人和一部“细说体”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继黎东方先生撰写的《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和《细说三国》之后,又推出了“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其余几部:《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 “细说体”是史学著作中一种新的历史体裁,它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官职、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 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后历经五年才出齐这套“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期间四位现已故世的老人——黎东方、邓广铭、顾毓琇和唐振常先生在这套丛书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黎东方:鞠躬尽瘁

黎东方先生为旅美著名历史学家,也是“细说体”的首创者,“细说体”源起于抗战期间黎先生在重庆“讲史”的盛举。当年黎东方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还曾发生过他讲演三个礼拜,然后用九百六十张讲演票所得的钱订包机去香港的趣事,可见当时黎先生讲演魅力之大。 黎东方讲历史虽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但却从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史料,取精用宏,并随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与观点,虽持一家之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引导人们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他的这种“说史”风格也延续到他的著作中,所以他的几部“细说体”史书在台湾和大陆出版后都很受欢迎。 读者的热情给了黎先生很大的鼓舞,于是他决心写齐从秦汉到民国的全部历史。他以九十岁的高龄,每天伏案写5000字,但终于因年老而体力不支,于1998年的最后一天猝然仙逝。黎先生非常清贫,他出版《细说三国》后得到的版税,用作了他的后事。

邓广铭:细细把关

邓广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宋史专家,与黎先生同岁,是黎先生的好友,所以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决定出版《细说元朝》等四本书时,黎先生推荐了邓先生来写序。邓先生欣然应允。 从1996年6月到1996年8月,邓先生和书的责编崔美明女士为了序言一事通了多次信,在信中,邓先生不但与崔美明探讨序言应当如何写,还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并告诉崔美明怎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因为邓先生当时看的是这几本书的台湾版,所以他要崔美明在做大陆版时注意改正书中的一些提法,如书中所用的一些地名是国民党时期的,现在已经不用了等等。邓先生细致到连第几页、第几行都一一标明,令崔美明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动万分。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7年12月,这四本书才出版,崔美明还来不及给邓先生寄样书,他就与世长辞了,最终没有看到这四本书的大陆版。

顾毓琇:以诗代序

黎先生家学渊源,他与顾毓琇先生的弟弟是同学,与顾先生也极为熟稔。所以1998年当黎先生得知他的《细说三国》将要在上海出版时,便想到请顾先生来作序。但顾先生毕竟年事已高,无力再为书作序了,为表心意,顾先生特意抄录了他以前写的几首诗以代序,另外他还写了几句话说明自己的想法:“人类有文化,文化成历史,历史即文化……黎东方教授受业于梁任公先生。任公先生在清华讲《历史研究法》,东方教授得其真传,留学巴黎,讲学美邦,著作丰富,发扬文化。” 2000年《细说三国》出版后,崔美明给顾先生寄去了样书,让顾老在有生之年看到了黎先生这部著作的大陆版,而此时,黎先生已驾鹤远去两年了。

唐振常:缘悭一面

黎东方先生撰写的五部“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分两次在上海出版,而这两次都请唐振常先生写了序言。唐先生和黎先生虽素未谋面,但唐先生久闻黎先生的大名,所以当崔美明请他作序时,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而远在大洋彼岸的黎先生看到唐先生的文章后,顿时将他引为知己,后来更与唐先生相约,请他为丛书的中段五部写一个长序。 曾经,黎先生想亲自来上海与唐先生会面,但家庭医生鉴于他的身体状况阻止了他。他也几次写信请唐先生赴美,但唐先生最终也未能成行。两位文字之交始终缘悭一面。 黎东方先生辞世时,只留下《细说秦汉》部分遗稿,为完成黎先生的遗愿,崔美明请大陆学者王子今、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分别完成了《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现在,这套“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终于出齐了,四位老人若在天有灵,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黎东方:完美的历史说书人(虞云国)

史学何用?

若有人问,学史究竟有什么用,能否立竿见影地为增加GDP作贡献?我总有点心虚气短。尽管我会告诉他:史学是一种无用之用,读史可以明智,有助教化。明智包括诸如资治、垂训、借鉴、参考等方面,教化则主要是对人格情操的陶冶,增强历史责任感。

但是,实现史学的这些社会功能,对一般读者而言,既不可能让他们去直接掌握纯学术化的史学前沿成果,甚至也很难要求他们去阅读教科书式的历史读物。社会民众需要历史学者为他们提供一种既能触摸历史又能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不是那种令人生厌的高头讲章。

历史知识如何普及,始终是史学的大课题。旧史学主要在三个路向上着手:一是历史的蒙学化,例如题名北宋王令的《十七史蒙求》等;二是历史的故事化,例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三是历史的通俗化,例如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等。

自20世纪初叶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以来,普及的努力也从未停止过。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张荫麟的《中国史纲》都是经典之作。这一体裁很快转型为史学著作新模式,也影响到其后历史通俗化过程中的史话体。章节体最大优点便在于综合叙述,缺点是人为地分章立节,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过程的整体性,其程式化也与时俱进,与大众对象便渐行渐远。

细说体:历史普及化之路

通俗化的史学读物,以蔡东藩的演义体成绩最大。虽然个别细节还有虚诞的缺失,但总体上不失为严肃的史书。曾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章回体,在其手中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当时大有不胫而走的势头。就在演义体风头未衰之时,黎东方开始以细说体摸索着历史普及化之路。

细说体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44年,黎东方在大后方开讲三国史事,继以《新三国》的讲义形式面世。当时,还没有强势传媒电视台的加入,他都是预先公告,当场卖票,现场开讲。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其风头之健。其一,他能够以入场券的收入,包机从香港往返大后方开讲;其二,居然也有少数“黎迷”坐飞机追着听他讲史。联系到当时的环境与条件,他的牛气应该不在当今易中天之下。不同的是,黎东方是专业的历史学家。

黎东方开讲《新三国》时,已有细说体之实,但细说体其名之立,则迟至十余年后《细说清朝》的问世。由此看来,细说体的成立,应是口头讲说在先,笔之于书在后。到《细说清朝》出,黎东方虽不再作口头的讲史,却仍将治史所得,以细说体的形式逐朝写来。直到去世,他已完成《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建立》和《细说三国》。他的细说体不仅别开了一种史著新体裁,而且独辟了一条历史通俗化的蹊径。

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版以上五种细说,以及据其遗稿整理而经王子今补编的《细说秦汉》,另外邀约作者续写的《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出齐了《黎东方讲史》。我有幸受邀续写《细说宋朝》,虽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但好在已治宋史二十余年,也不是绝无心得,故将其作为“学宋史的阶段性小结”(《自序》)。

唐代刘知几以才、学、识作为评判史家与史著的准绳。在揣摩黎氏著作与自己写作过程中,深感细说体对学术的要求,决不能因其通俗性而降低,也应在史才、史学与史识上有自己的追求。

史才、史学与史识

就史才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