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64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64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三国演义》是一部“陈叙百年、赅括万事”的经世作品,以英雄豪杰作为话题,对演义中众多的英雄形象,从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加以发挥和阐述,进而使中华民族传统的英雄观念得以发扬光大。问世以来,影响深远,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金瓶梅》

《金瓶梅》插图《金瓶梅》成书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即山东峄县,书中运用大量的山东口语,故作者当为山东人,但没有真姓名。所以,关于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众说纷纭。

在明朝的著名的四大奇书中,只有《金瓶梅》不以史书为依托,而是借《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并把故事引申开来,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的生活,通过写西门庆的家庭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腐败,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著名史学家吴晗说,《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是一部明末社会史,逼真再现了16世纪中国社会的全景图。鲁迅曾高度评价《金瓶梅》说:“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金瓶梅》以西门庆发迹暴亡为中心情节,全方位描绘了上自封建最高统治机构,下至市井百姓所构成的一个现实社会世界,深刻地揭露了市侩势力和封建统治机构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罪恶行径和丑恶嘴脸,展示了市井生活的广阔图景。西门庆原有一妻二妾,又先后谋取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为妾,并和婢女春梅等淫乱。作者还描写了他认蔡京为义父,和太尉等大臣串通一气,鱼肉人民,作品刻画了西门庆这个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中心,通过他的种种活动及其家庭罪恶生活,暴露了明代中叶以来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增强了作品批判的深刻性。在艺术上,作者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如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都描写得惟妙惟肖。小说的结构也颇为讲究,把复杂的故事情节,组织得严整有序。对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也很生动,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金瓶梅》语言酣畅明快、活泼生动,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同时,《金瓶梅》故事发生在宋徽宗年间,但作品的真正兴趣却是现实生活,所以写的多有明朝史实,从其生活的时代文化特征来考察,借宋写明无疑。

《金瓶梅》堪称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在封建社会,这部小说长期被禁,其被禁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是“淫书”,而是因为写了封建社会的专制、黑暗、腐败,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是一部诽谤统治者的“谤书”。

《金瓶梅》中淫秽描写太多,使其美学价值受到严重损伤,如果洗刷掉《金瓶梅》淫乱的内容,它具有其他古典小说所不备的两重优点,这就是它既有近似于《红楼梦》的言情,又有近似于《史记》的谤书性质。从暴露封建社会专制黑暗这一点而言,《金瓶梅》不逊于《史记》、《水浒传》、《红楼梦》,尽管它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远不及《史记》与《红楼梦》。

“三言”与“两拍”



明崇祯本《醒世恒言》插图

明崇祯本《醒世恒言》插图“三言”,即《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警世通言》的合称,“两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由于“三言”和“两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后人将其合称为“三言两拍”,成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很早就传入日本和欧洲,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优秀文学遗产。

“三言”的编著者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通俗文学作家、理论家冯梦龙。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终身致力于通俗文艺的改编、整理和创作。“三言”共收宋元以来话本小说120篇,每集40篇。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里面也有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冯梦龙编著“三言”,有明确的警世劝戒目的。这一方面充分表明冯梦龙对通俗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深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冯梦龙所要发挥的“警世”作用,还是以封建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因此,“三言”的很多篇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建的世俗说教和低级趣味。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三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言”的内容很庞杂,有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王娇鸾百年长恨》、《玉堂春落难逢夫》;也有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表现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愤怒谴责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也有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行为的《施润泽滩阙遇友》、《桂员外穷途忏悔》、《吴保安弃家赎友》等。

“两拍”的作者为凌蒙初。“初刻”和“二刻”各为40卷40篇,惟二刻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重复,第40卷为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所以“两拍”实际共收小说78篇。每篇篇目不同于“三言”的单句篇目,两篇成偶,而是采用了章回小说的骈句形式。这78篇小说中大部分是凌濛初自己的创作。凌蒙初所作的“两拍”大多有事实依据,但事实在作者的作品中只是一个创作的因由,作者凭借这点因由,充分发挥了艺术创作的才能。这种作品,在重视史实的中国读者看来,因为它有事实作根据,更具有可读性。

“两拍”主要取材于《太平广记》、《剪灯新话》、《夷坚志》、《齐东野话》等书,所本故事按时代来分,“初刻”含唐9种,宋7种,元6种,明13种,时代不明者5种。“二刻”含春秋1种,宋14种,明19种,时代不明者2种。“两拍”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的有《通闱闼坚心灯火》、《姚滴珠避羞惹差》、《同窗友认假作真》等,描写晚明商人经商生活的有《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乌将军一饭必酬》、《叠居奇程客得助》等,描写官场黑暗和吏治腐败的有《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等。

“两拍”题材来源,大多有所凭借,但事实只是借题发挥的一个影子,作品更近创作。“两拍”所着墨的是明末之际的市井故事,与“三言”都可称得上是中国社会商业文明萌芽时期的一部纪录片,尤其是商品经济兴起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在“两拍”中占有较大篇幅,细致的心理变化衬托出当时社会的深刻变革,读来令人拍案。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

唐寅(1470~1523),江苏吴县人,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鲁国唐生,晚年好佛学,又号六如居士,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绘《震泽烟树图》唐寅绘《秋风纨扇图》唐寅自幼天资聪敏,博览《四书五经》、《史记》、《昭明文选》等典籍。喜爱绘画,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故也有“南京解元”之称。次年进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狱,成了朝廷党争的牺牲品,后来经吴宽保举出狱,他无辜受牵连入狱,妻子又改嫁,精神上备受打击。

由于仕途受挫,饱尝世态炎凉,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大量从事绘画创作。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为主,继承了李成、范宽和宋元之风,造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为基,中锋行笔掺合“披麻”、“乱柴”诸法,风格独特。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随象多变,明洁滋润,巧妙无穷,世称“六如居上笔灵逸,洗其勾研,焕然神明”。其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堪称登峰造极。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

唐寅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说话做事常有惊人之处。某年春节,有个财主送给唐伯虎礼物,请他给写几个吉字,图个吉利。唐伯虎满口答应,来到财主家,“刷刷刷”写下:“父死、子死、孙死”。财主怒不可遏,恼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点对不住你,你竟用这么恶毒的话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说道:“这是很好的祝福辞呵!一个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这个顺序,父亲死了儿子死,儿子死了孙子死,那说明家里没有横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无祸无灾,个个都寿终正寝。这样的家庭能不幸福吗?”财主想想,这道理倒也对,只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于唐寅放荡无羁,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画炉火纯青,故被后人误解,有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贫困凄苦。“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过着以作画卖文聊补家用的穷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体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有时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这样拮据的生活环境里,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伤心欲绝,不久,这位杰出的书画家带着绝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岁。临终,唐伯虎留下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它乡。

一代风流才子的终局,竟是这等凄惨!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像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李时珍出生于世代业医的人家,他的父亲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在三次乡试落榜之后,继承家业,走上了研习医药之路。他20岁开始学医,34岁时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管理祭祀礼节方面的事情。后被荐入京师,任朝廷太医院院判,不久告归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修《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历时27年(1552~1578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三易其稿。为了完成这一鸿篇巨制,李时珍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